导图社区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知识导图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必读教材,本导图涵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绪论、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完善两部分,结构型知识框架方便学习记忆,值得收藏学习哦!
编辑于2021-08-14 10:40:23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绪论、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完善)
绪论
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传播和发展过程及其规律
历史科学与理论科学的统一
特点
创新的历史
理论联系实际的历史
开放的、批判的历史
曲折中前进的历史
历史分期
19C40S-19C末,创立、形成和完善的时期
思想立场转变,两大理论基石,一部纲领文件
20C初-20C50S,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结合的时期
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大繁荣
20C50S初-80S末90S初,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曲折发展的时期
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苏东剧变
20C90S至今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意义
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认清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坚定信念
学习方法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
从整体上研究
理论联系实际
立足当代,历史和现实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完善
诞生
条件
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
阶级条件
三大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威廉·配第→大卫·李嘉图
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
贡献及不足
马、恩的政治立场和思想的转变
马克思的转变
标志:1844《德法年鉴》上的《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评导言>》
恩格斯的转变
标志:1844《德法年鉴》上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
新世界观的初步探索与唯物史观的基本形成
初步探索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阐述无产阶级理论的第一次尝试
异化劳动理论
含义
表现(四个)
意义(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方面)
恩格斯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三个内容
意义
清算旧哲学
青年黑格尔派
1845《神圣家族》
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第一部理论巨著
批判哲学
深化经济思想
科学社会主义
费尔巴哈哲学
1845《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包含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
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
唯物史观的基本形成
《德意志意识形态》
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深入发掘和系统阐发
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
内容(五点)
重大意义
唯物史观基本形成的标志
就哲学来说
就政治经济学来说
就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来看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1847《哲学的贫困》
第一部公开阐述马克思主义主要观点的文献
批判蒲鲁东经济学的哲学基础,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
丰富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和原则(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阐述辩证法的核心:矛盾的学说
批判蒲鲁东的经济理论,阐述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交换价值起源的观点是先验性虚构
批判价值论的核心:“构成价值”说
初步阐述剩余价值与劳动价值论
批判蒲鲁东的小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阐述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阐明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
阐明无产阶级革命的直接目标和最终目的
1848《共产党宣言》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正式创立
地位
“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政治纲领
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性的无产阶级政党
对马克思主义首次完整、系统的表述
内容
运用唯物史观揭示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发展趋势
深刻阐述阶级斗争的理论并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
预见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
制定无产阶级革命的策略路线和无产阶级政党的建党纲领
严厉驳斥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的污蔑,对社会主义思潮进行分析和批判
《共产党宣言》的深化——马、恩对1848年欧洲革命的理论总结
提出不同类型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发展了不断革命的策略思想
《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行到底并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
深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军事官僚机器是奴役工具,先决条件是彻底打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
《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是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阶段
提出无产阶级革命的同盟军问题
农民是无产阶级天然的同盟军
工农联盟是夺取革命胜利的基本条件和前提
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是欧洲革命的最好同盟军
剩余价值学说创立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
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探索
文本概况
a.《资本论》的史前期:《巴黎笔记》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b.《资本论》的孕育期:《哲学的贫困》和《雇佣劳动和资本》; c.《资本论》的创作期:《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第一卷,《资本论》其它各卷的补充与修订。
动因
对现实社会研究和理解的需要(首要原因)——在莱茵报的工作
与奥格斯堡保守派报纸《总汇报》关于共产主义的争论中感到必要性
对科学理论的追求
马克思思想的内在发展
过程
1843-1857:早期阶段
1844《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建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第一次尝试
涉及政治经济学原理、政治经济学史、政治史、现实经济问题,共7本
《巴黎笔记》1843-1845
四个部分
关于政治经济学体系的最初构想(整体的联系、当前的国民经济事实)
1845-1848《神圣家族》(与恩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与恩合著)《哲学的贫困》《雇佣劳动与资本》《关于自由贸易问题的演说》《共产党宣言》(与恩合著)
1849:从事共产主义同盟领导机关的重新组建工作,总结1848欧洲革命的经验教训;重新研究政治经济学理论。
1850-1853:《伦敦笔记》
24本读书笔记
四个方面
1857-1863:对前阶段成果进行总结
1857-1858《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本形成
”五篇结构计划“
一般抽象的规定
资本、雇佣劳动、土地所有制
资产阶级社会在国家形式上的概括
生产的国际关系
世界市场和危机
从抽象到具体的提升 从一国向世界范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研究的跨越
1859《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
对商品和货币理论第一次作了极为详尽和系统的探讨
”六册计划“
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
1863《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
进一步完善劳动价值论,周详地阐述剩余价值理论,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绝对地租理论等。
1863-1865:正式以“资本论”为标题进行写作
《资本论》“四卷结构”计划
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
第三卷:总过程的各种形式
第四卷:理论史
1865-1867:《资本论》第一卷出版
1867-1871:《资本论》第一卷的修订和翻译
1871-1875:《资本论》分册出版
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创新
19C40S后半期,深入理解研究对象
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运动整体之间的系统关系
明确所有制和生产关系的内在联系
提出研究对象的确切内涵
19C50S后半期,发展研究对象的理论
对社会运动整体的系统关系,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作了阐述
对社会生产关系的内在结构,即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之间的辩证关系深入分析
关于研究对象的确定在《资本论》中的运用
研究对象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
研究方法
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
探索建立理论体系的方法:抽象到具体的方法
科学方法: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
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创立
新探索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货币章》:完成劳动价值论的科学革命
首次确定了以商品作为价值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从价格的现象中揭示价值的本质
从交换价值的外在形态中揭示价值的内容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二因素
首次揭示出商品的二重存在形式,探讨劳动的性质
商品的二重存在
商品本身和商品价值
商品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交换价值
劳动的二重性质
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
劳动时间的二重含义
商品生产各自特殊的劳动时间
决定交换价值的一般劳动时间
首次从商品价值的内在规定中推导出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两点重要结论
交换价值产生同产品并存的货币
货币的四个属性
交换价值的尺度
交换手段
在契约上作为商品的代表
同其他一切特殊商品并存的一般商品
首次形成了价值形式发展性质的基本思路,但未系统考察
《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对劳动价值论的充分发展形式——生产价格理论的研究
三种生产费用
为生产过程预付的商品包含的劳动
同剩余价值向利润转化相适应
商品生产本身所花费的东西
预付资本的价格加平均利润决定的价格
两种竞争理论
内部的竞争
不同生产部门的竞争
生产价格形成的机制,借助于资本转移实现
系统研究
在《资本论》中详细阐述劳动价值论基本内容
价值实体是抽象的一般人类劳动
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价值形式及其历史的发展
价值的社会本质
价值规律
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照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
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
对资产阶级古典学派“难题”的解决
剩余价值和利润的关系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第一次提出剩余价值一般的概念
从利润和利息的具体形式中抽象出剩余价值这一内在的、本质的规定性,把剩余价值看做是利润和利息的纯粹形式。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源泉和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第二级的、派生的和变形的形式
《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对剩余价值作了更广泛的探讨
把剩余价值一般和剩余价值特殊的转化关系看做是资本一般到资本特殊的有机组成部分
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探讨
提出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平均化和平均利润
《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第一次对剩余价值到利润、利润到平均利润的“两种转化”作了系统探讨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的重要机制是部门间竞争发生的资本转移
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是在生产价格基础上完成的
商品的价值与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实质上是剩余价值和平均利润之间的差额,归根到底是由于剩余价值在各生产部门之间重新分配的结果
剩余价值理论的系统阐发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首次提出劳动力商品理论的基本内容
商品劳动价值理论成为揭示剩余价值源泉的理论基点
资本运动的两个过程
第一个过程:工人拿自己的商品同资本的一定货币额交换
第二个过程:资本占有劳动的价值增殖过程
首次提到“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概念
《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进一步丰富劳动力商品理论,揭示出剩余价值的源泉
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工人获得的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资本获得的是劳动力的使用价值
劳动力使用价值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价值的部分,就是被资本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即利润的原生形态
首次对“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内在联系进行考察
劳动从属于资本的理论
实际从属
形式从属
利润掩盖剩余价值
利润分割
产业利润
商业利润
地租问题
资本家交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批判“资本-利润,土地-地租,劳动-工资”的“三位一体”公式,指出这是现实社会经济关系的异化,是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转化形式
揭示资本家阶级、土地所有者阶级共同瓜分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奥秘。
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历史趋势的分析
资本积累理论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资本积累不单纯是生产能力增长的过程,而是资本家剥夺工人劳动成果的过程。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积累的两面性,即资本物质生产能力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从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趋势的高度看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的三种趋势
资本和雇佣工人的永恒化
工人阶级生活条件的恶化
工人占有财产的可能性不复存在
《资本论》第一卷
资本积累的实质(剩余价值资本化)
资本积累的必然性
影响资本积累量的因素
资本积累对工人阶级命运的影响
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资本积累——生产水平提高——生产社会化——要求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对生产实行统一的计划管理——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日益集中在少数大资本家手里——矛盾日益尖锐。
资本流通理论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研究资本流通的一般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流通的特殊性
资本主义生产是价值增殖——价值丧失——价值增殖的过程;资本流通是价值丧失——价值增殖的实现过程
资本流通分为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
资本周转时间;资本周转对资本价值增殖的影响
流通费用形式及其补偿
生产性流通费用
非生产性流通费用
对剩余价值的扣除得到补偿的
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
《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对社会资本再生产问题进行了研究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前提
对魁奈《经济表》的批判分析,阐明了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过程
《资本论》第二卷
资本运动的三个阶段:购买、生产、销售
资本运动的三个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资本运动的三种循环形式
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运动规律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经济危机问题在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地位
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及其必然性
根源::资本主义经济运动中物质生产能力发展和它的社会形式之间的冲突
提出固定资本更新是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
《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
深入批判了萨伊、李嘉图等否认资本主义存在普遍危机的观点,指出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证明经济危机必然性问题上的严重缺陷,强调要把危机看做资本所特有的规定来考察危机的发展
《资本论》:对经济危机从潜在的可能性向现实性逐步转化的过程进行了论述
《资本论》第一卷:对货币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分析,探讨了经济危机的潜在可能性。
《资本论》第二卷:对资本循环、资本周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问题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与经济危机之间的内在联系。
《资本论》第三卷:揭示资本主义积累规律和利润率下降规律,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及其对资本主义运动历史趋势的影响。
政治经济学向广度和深度拓展
未来社会经济关系一般性质的分析
未来社会所有制理论
40年代初:对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现象的分析,认识到要扬弃资本主义社会私人占有形式。提出共产主义社会的占有形式是对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的直接否定
40年代末:在创立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提出“无产阶级的占有制”。《共产党宣言》把共产党人的理论概括为“消灭私有制”,即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
《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对“无产阶级的占有制”的对象和主体进行了科学的论证,明确提出无产阶级的占有制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占有生产资料的主体是联合起来的工人阶级。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私有制向公有制过渡的历史必然性;未来社会公有制的本质规定及其重要地位。
公有制的特征
对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和共同控制
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社会共同财富
占有主体是联合起来的个人或社会化的工人)
《资本论》第一卷
未来社会即“自由人联合体”中的所有制性质及其在这一社会经济关系中的地位
“自由人联合体”的首要特征:公共的生产资料。在这一前提下,劳动时间有计划分配,同时实行个人消费的按劳分配,强调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作用。
揭示资本主义私有制正在扬弃自身,为新社会的公有制经济创造客观必然性
所有制关系层次
依据生产资料归属:社会的、集体的
依据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以各个独立的劳动者与其劳动条件相结合为基础、以剥削他人为基础
未来社会有计划分配社会劳动时间的思想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第一次提出
《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对资本主义生产比例失调导致经济危机的分析中论述社会主义经济中社会生产的有计划性和按比例的内在统一性
《资本论》第一卷和第二卷:把有计划地分配社会劳动时间、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看做是未来社会的最重要的经济特征
后来的书信:综合性论述
只有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才能对社会生产实行“直接的自觉的控制”
提出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自然规律”
未来社会按劳分配理论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最初论述
《资本论》第一卷:提出基本内容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前提,在这一前提下生产的总产品是社会的总产品,除了一部分重新用作生产资料之外,另一部分作为生活资料由联合体成员消费,在分配时每个人得到的份额与其劳动时间有关
《哥达纲领批判》:丰富
《资本论》的历史地位: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是马克思实现经济科学革命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重要标志
是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结合的典范,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
经历了来自不同历史时期各个方面的理论挑战,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历经社会发展实践的挑战和考验,具有历史发展的穿透力,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产生巨大威力
丰富和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同机会主义的斗争
背景: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简称“国际”)即第一国际在英国伦敦成立。随着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主导地位增强,机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斗争日渐激烈。其中,蒲鲁东主义和巴枯宁主义是当时影响最广、危害最大的两种机会主义思潮。他们共同反对马克思主义,宣扬无政府主义,鼓吹改良主义,给工人运动带来严重危害。
内容
反对蒲鲁东主义的斗争
由来:1847年《哲学的贫困》对蒲鲁东主义全面批判
中心:围绕着关于“国际”的性质和任务、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及消灭私有制等方面
内容
关于“国际”的性质和任务:蒲鲁东主义者主张将任务仅仅局限于经济范围内,发对政治斗争,鼓吹建立“交换银行“和”合作社“实现社会主义,力图按照小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来改变”国际“的性质
马克思的批判:《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和《国际国人协会共同章程》中,对“国际”的性质和任务进行了明确阐述和规定(“国际”是无产阶级的战斗组织,根本任务是领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夺取政权,经济解放,最终消灭阶级。坚决反对蒲鲁东主义将合作社当做是改造资本主义制度的唯一途径。
关于要求保留土地私有制、反对土地集体所有制
马克思的批判:小土地所有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必然破产,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也不能保存,因为它阻碍农业大生产发展,所以要实行土地公有制
反对巴枯宁主义的斗争
巴枯宁主义
实质:在激进革命词句的掩饰下的小资产阶级思潮和机会主义政治派别
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极端的个人主义
观点:从唯心史观出发,认为任何权威和国家都是恶事,都是扼杀自由、反对人性的,都是一切不平等产生的基础,资本家是由于国家的恩赐才拥有资本的。只要消灭了国家,资本就会自行消失,阶级就会出现平等。而废除国家的途径只能是“全民暴动”,在一天之内消灭国家,然后就可以实现自由和无政府状态的理想社会。
内容
针对巴枯宁反对和否定一切国家并主张将废除继承权作为革命起点的主张
马克思的批判: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揭示社会革命和国家消亡的经济前提。继承权作为法权关系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之上,只是私有权的一部分。要实现社会平等,仅靠废除继承权是办不到的,最根本的是要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
无产阶级的最终目的是消灭阶级,进而消灭国家,但是必须首先通过社会变革,打碎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在消灭私有制和阶级的基础上,实现国家自行消亡。
针对巴枯宁反对一切权威的观点
恩格斯的批判:《论权威》深刻论证权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权威是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客观产物。在阶级社会中,政治权威总是和一定的社会阶级的利益相关,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就要革命的权威。
论证权威和国家的不同:国家随着阶级的消灭而自行消亡,权威包括政治管理和经济管理,国家消亡了,政治管理的权威不存在了,但经济管理的权威还是必须的。
针对巴枯宁主义“完全放弃一切政治“以及进行政治斗争就等于承认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社会制度的荒谬观点
马恩的批判:一切阶级运动本身必然是政治运动,根本不存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政治之外的非政治道路。无产阶级绝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向资产阶级展开政治斗争的机会。
对巴黎公社革命经验的总结
背景:1871年,法国巴黎工人阶级武装起义,建立工人阶级的政权(巴黎公社)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尝试
内容: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集中体现在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一书中。
具体内容
分析巴黎公社革命爆发的原因
客观条件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主观条件
巴黎工人阶级日益觉醒,马克思主义在工人阶级中的传播,培养了骨干力量
深化无产阶级暴力革命和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思想
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丰富了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公社的秘密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而是要彻底打碎资产阶级旧的国家机器,代之以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
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特点表现
建立人民的武装取代旧的常备军
实施政教分离,把教育从宗教和剥削阶级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废除旧的官僚机构,成立新的国家机关即公社委员会(不是资产阶级议会式的,而是监管立法和行政的机关)
总结巴黎公社经验,进一步探讨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问题
强调建立独立的、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极端重要性
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
背景:巴黎公社失败,德国工人运动高涨,实现德国工人运动的统一和团结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社会民主工党领导人没有听取马恩关于在与拉萨尔派谈合并问题时不要放弃原则的告诫,匆忙举行了合并会谈并共同起草了一个充满拉萨尔主义观点的纲领草案(哥达纲领),马恩为使其认清拉萨尔主义的实质,划清科学社会主义与拉萨尔主义的原则界限,1875年,马克思写下《德国工人党纲领的几点意见》(哥达纲领批判),对纲领草案进行了批判,同时对科学社会主义尤其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发展阶段进行了精辟论述。
意义:《哥达纲领批判》在全面彻底批判拉萨尔主义的同时,完整而科学地阐述了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的学说,使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学说实现了飞跃。
内容
对拉萨尔主义的批判
批判了拉萨尔主义的小资产阶级分配理论
拉萨尔主义:“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和“不折不扣”地公平分配
马克思指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只有得到资本家的雇佣才能进行劳动,创造财富,因此说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是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回避了生产资料所有制这个根本问题。而“不折不扣”地公平分配也只是空洞的幻想。
批判了拉萨尔主义关于“反动的一帮”的反动谬论,阐明工农联盟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
拉萨尔主义:除了工人以外的其他阶级都是反动的一帮
马克思指出:这个观点混淆了敌友界限,根本否定了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强调发挥中间阶级特别是农民的革命作用,建立工农联盟的极端重要性。
拉萨尔主义:用民族主义对待工人运动
马克思指出:把工人阶级的任务和活动限制在了本国范围内,不提国际职责,强调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的重要性
批判了拉萨尔主义“铁的工资规律”的谬论,捍卫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指出:“铁的工资规律”的实质在于,把资本主义特有的工资规律和无产阶级贫困归因于人口的自然繁殖,说成是“自然规律”,根本否认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不懂得工资只是雇佣工人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的掩盖形式,掩盖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实质,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
批判拉萨尔主义的依靠国家帮助工人建立合作社的观点,坚持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马克思指出:这个观点就是要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不要去推翻德意志帝国,而是要乞求它恩赐社会主义,从根本上否定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是一条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路线。这是一种空想。
批判了拉萨尔主义关于“自由国家”的谬论,捍卫了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理论
马恩指出:“自由国家”的理论抹杀了国家的阶级本质,完全否定了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目标。在阶级社会里,自由是有阶级性的,国家是阶级压迫和阶级统治的工具,没有超阶级的国家。随着阶级的消灭,国家便自行消亡,那时候才是真正意义的自由。
科学地阐述了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
无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一个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两个阶段及其特征的理论
内容
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
带着脱胎出来的旧社会的痕迹
按劳分配的原则,在内容上依旧不平等,但在第一阶段这是不可避免的
共产主义第二阶段:共产主义社会
分工消失,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消失,劳动不仅是谋生的手段,也是生活的第一需要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区别:成熟程度和发展程度不同,生产力发展状况不同
意义
科学的说明了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过渡的过程
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无产阶级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按需分配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创造物质基础
马克思主义体系的丰富
《反杜林论》
背景:19C70S上半期,工人运动蓬勃发展时,小资产阶级分子混入无产阶级队伍,他们所要求的唯心主义哲学和冒牌社会主义应运而生。德国小资产阶级思想家杜林打着社会主义改革家的旗号,对马克思主义全面攻击,公开反对马克思主义,以折中主义哲学和庸俗经济学为理论基础。恩格斯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方面对杜林主义深刻批判。
内容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论述
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性质,划清与旧哲学特别是旧唯物主义的原则界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历史观和思维观的有机统一。现代唯物主义不是凌驾于其他科学之上的哲学,而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用世界的统一性原理批判杜林关于“世界统一于存在”的认识,认为杜林的“存在”是模糊不清的,可以当唯物主义解释,也可以当唯心主义解释。指出杜林是在用这种模棱两可的说法来掩饰其唯心主义和先验主义的实质。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固有属性;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与有限性的统一
无限寓于有限之中,无限的世界是由无数的有限事物构成的
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首先是从发现 和制定唯物史观开始的
关于唯物史观出发点的原理:唯物史观是从人的存在即现实的物质生活条件出发说明人的意识和人类历史。而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一切重要的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经济的发展,由此产生不同阶级和阶级斗争。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针对杜林关于政治暴力决定经济关系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恩格斯指出经济决定社会历史发展,而不是暴力。暴力是手段,经济是目的,一切社会权力和暴力都根源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同时,后者反作用于前者。
关于经济基础与道德观、平等观等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的原理:针对杜林关于永恒不变的道德,恩格斯指出道德是一个历史范畴,是随社会历史和阶级变化而变化的,道德具有阶级性,永恒不变的道德不存在。平等观念是历史的产物,是经济关系的反映。
关于阶级、国家的原理:阶级随着私有财产的产生而产生,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以生产的不足为基础的,将被生产力的充分发展而消灭,成为过时现象;国家是阶级对立的产物,国家不是被废除的,而是随着阶级的消灭而自行消亡。
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思维观
思维的本质:对客观实在的反映
针对杜林鼓吹人的思维及其产物具有至上意义和无条件的真理权,恩格斯阐述了思维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作为整体的人类思维具有至上性,它可以随着人类的延续而无限地延展;另一方面,作为个人的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具有非至上性,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完全地认识世界。这种有限与无限、至上与非至上的矛盾,必须通过人类生活的无限延续才能得到解决。
针对杜林关于真理和谬误是绝对对立的,恩格斯指出二者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一方面,二者的绝对对立只存在于非常有限的范围内,即反映具体对象时,不可混淆;另一方面,超出了一定的范围,二者相互转化。
阐明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并使规律为自身的目的而服务,自由是一个相对的、历史的范畴,是基于实践的无限发展过程。
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本质区别:是否承认矛盾。矛盾是一切事物和现象运动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和源泉。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规律。
量变质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阐述
给政治经济学下了经典定义:从广义上说,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的科学。狭义的政治经济学是资产阶级的,广义的是一切社会形态的。目前,我们所掌握的经济学科学的东西,几乎还只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阐述了生产、交换和分配的关系
阐述了劳动价值论:批判杜林混淆价值与价格、生产费用决定价值、工资决定价值等庸俗经济学观点,指出这些观点是掩盖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阐述了科学的剩余价值论及意义
商品流通的目的:为买而卖,追求使用价值
资本流通的目的:为卖而买,追求价值增殖即剩余价值
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全面阐发
论述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唯物史观的发现
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
两大基石
无产阶级斗争经验的总结
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及表现
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表现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个别工厂中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
直接结果: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揭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预测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国家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物质生产资料
整个社会生产自觉地按计划进行
商品交换将被排除,因而排除了产品向商品的转化、产品向价值的转化
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国家自行消亡
消灭城乡差别等旧式分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对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内在联系的科学概括
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基础;政治经济学是主干;科学社会主义是理论核心
文艺观
揭示了文艺的社会本质
是对社会存在和由物质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社会生活的反映,是精神生产的产品。
文学艺术是经济关系的产物,但有相对独立性
文艺有历史继承性的特点
文艺本身有特殊的运动规律
阐述文艺发展的一般规律
劳动创造美的命题
文学艺术发展过程中的繁盛时期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才有可能,艺术发展不平衡规律。
阐述文艺内部的特殊规律
文艺美学本质:对社会生活中美的反映。但不是简单的摹写,而是对现实美的典型化,由此产生艺术美高于现实美的艺术规律。
艺术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内容并起能动地反作用
阐述了文艺的创作原则
最基本的原则:现实主义
实质:文艺创作应以唯物史观和能动的反映论为指导,通过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历史发展的趋势
在美学思想发展史上第一次把现实主义和真实性联系起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主义文艺理论。
军事理论
阐述了战争、暴力与经济的辩证关系
经济对战争和暴力起决定作用
研究战争和暴力的基本出发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在回顾和总结19世纪战争状况的基础上,从各国扩军备战的竞争中揭示了军国主义的前途和命运
对古代社会和东方社会道路的研究
古代社会的研究
研究过程
19C60S起,出现研究人类史前社会的成果
摩尔根1877《古代社会》对马恩产生了影响
1879-1882年,马克思《古代社会史笔记》
意义
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结构的理论
弄清了氏族组织和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后,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形成过程
完善了《资本论》所阐述的土地所有者和地租理论
论证了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私有制代替公有制的必然性,进而提出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未来社会,私有制必然向公有制复归的论断
1884年,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简称《起源》)
马克思主义研究古代社会的代表作
内容
进一步阐明了“两种生产”的理论
《德意志意识形态》指出,一种是“通过劳动而生产自己的生命”的生产即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另一种是“通过生育而生产他人的生命”的生产即人自身的生产
《起源》进一步发挥:一方面是生活资料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两种生产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作用不同。在原始社会,人自身的生产支配着社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在私有制和阶级出现后,人自身的生产越来越服从于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血缘关系受所有制关系的制约
揭示了家庭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家庭是为适应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变化的需要而产生的,由经济关系决定
深刻分析了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过程
生产、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发展导致了私有制产生,私有制是阶级矛盾产生的根源
三次社会大分工
第一次:农业和牧业的分离
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
第二次: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
第三次:商业和其他产业的分离
彻底摧毁了原始公有制度,最终确立奴隶制
阐述了国家起源、演变和消亡
国家的起源: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为了避免这些对立面在无谓的对立和冲突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了,就需要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国家的本质:一个阶级压迫和统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
国家的消亡:私有制和阶级的消灭,国家自行消亡
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论探索
马克思对俄国农村公社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
背景:19世纪中叶,俄国是一个东方专制主义国家,1853-1856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国被英法两国打败,国内社会矛盾空前激化,为了维护统治,1861年实行农奴制改革,开始向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的转变,但改革不彻底,人民日益不满。19C60S起,一些民粹主义分子根据俄国在全国范围内保留着较完整的农村公社这一事实,提出资本主义不符合俄国国情,应在农村公社制度的基础上直接建成社会主义。但这种社会主义是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
马克思的探索
19C50S末和60S初,开始关注,自学俄文,查阅文献
1877年1882年,三次集中系统地谈到俄国社会发展的非资本主义道路的可能性问题
1877年11月,致《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含蓄地表达了俄国有可能走一条不同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批判米海洛夫斯基把《资本论》中关于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过程歪曲为一般的发展道路的观点:①西欧资本主义道路不能照搬到俄国②俄国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历史阶段
1881年,回信给俄国女革命家查苏利奇
具体分析了俄国农村公社所处的特殊历史环境
俄国是唯一一个在全国范围内把农村公社保存下来的欧洲国家,一方面,土地公有制可以支持把小地块个体耕作转化为集体耕作;另一方面,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把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积极成果借鉴过来
具体分析了俄国农村公社的二重性及两种可能的命运
公有制使公社基础稳固
房屋私有、耕地小块耕种、产品私人占有
结果
私有制因素战胜集体因素
集体因素战胜私有制因素
具体分析了俄国农村公社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前提条件
俄国农村公社跨越资本主义历史阶段的发展是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
基本前提:俄国发生社会主义革命
根本前提: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与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相互补充
恩格斯对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
1875《论俄国的社会问题》发表看法
俄国有可能无须经过资产阶级的小块土地所有制的中间阶段,向高级形式过渡
1894《<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进一步探讨
俄国公社能否得到挽救,关键在于是否同西欧的转变相配合而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必须进行革命。
落后国家怎样把现代工业的生产力作为社会财产来为自己的社会服务,走上特殊的发展道路完成社会改造的问题,适用于处在资本主义以前的阶段的一切国家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
《自然辩证法》
地位
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科学观的开创性著作,是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创立的主要标志
创作目的
概括自然科学的新成就,创立系统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取代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自然观,批判实证主义思潮,在自然科学领域确立唯物辩证法的影响和地位
为自然科学研究提供崭新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揭示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和自然界向人类社会过渡的辩证法,完整系统地阐明马克思主义关于整个客观世界辩证过程的科学观点
直接目的:批判自然科学中各种形而上学、唯心主义思潮,反击资产阶级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攻击
主要内容
揭示自然界向人类社会过渡的辩证法
“劳动创造了人”的科学论断,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的起源和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过渡的辩证法,为自然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自然史和社会史的统一提供了结合点和关节点
为研究人类的起源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
劳动是猿到人的决定性、根本性、关键性因素
劳动是人类和动物相区别的根本标志,是人的社会性本质的根本基础,充分体现了人类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本质差别,在于人类活动的目的性和能动性
系统阐述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科学观
自然观
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
描述了自然界无限发展的辩证图景
自然界的一切有限事物从有生有灭到有灭有生,经历了永恒的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和属性是有限的、可变的、暂时的;物质的总体及其运动规律是无限的、永恒的
科学观
四种基本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生命运动
四类自然科学
机械运动为对象的力学
物理运动为对象的物理学
化学运动为对象的化学
生命运动为对象的生物学
对各门自然科学的内在联系作了论述
相互包含、相互渗透,交叉学科是联系的集中体现
自然科学发展的动力
根本动力:生产实践
内在动力:自然科学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借鉴
外在动力:社会制度的影响
唯物史观的进一步阐发(回应2个挑战)
背景
资产阶级学者把马克思主义歪曲为“技术经济史观”,诬称马克思只承认经济的决定作用而无视观念因素的重要性
反对派“青年派”把历史唯物主义歪曲成“经济唯物主义”,
1890-1894年,恩格斯分别写信,针对性地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澄清了来自不同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
回应
突出强调了上层建筑诸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如果将这个观点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因素,就会把这个观点荒诞化。经济状况是基础,但上层建筑的诸因素相互作用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
指出政治上层建筑,特别是国家权力对经济发展的巨大能动作用
三种作用情况
沿着同一方向起作用
促进经济发展
沿着相反的方向起作用
阻碍经济的发展,导致自身崩溃
归结为前两种中的一种
对经济发展巨大损害,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
论述了社会意识形式的相对独立性
宗教和哲学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不同点在于,它们远离经济基础,是更高的悬浮于空中的思想领域,但还是经济基础决定的。每个时代的宗教和哲学都有自己的特殊继承性,都是以前人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和出发点,因此具有相对独立性(重要表现)
社会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最突出的表现)
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重要表现)
提出了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合力的观点
根本动力:经济力量所支配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
合力:人的意志和人的自觉活动在历史运动中的作用。由每个人的意志相互交错形成的合力
总合力:由无数力的合力构成
无数单个人的意志的力量的总合
客观的经济的社会的物质因素的力量的总合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总结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恩格斯一生中的最后一部哲学著作
深刻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
深刻揭示了德国古典哲学的阶级实质、合理因素和根本缺陷,指出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领域中实现了根本变革,德国古典哲学因此而终结
对黑格尔哲学进行分析
对“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分析,揭露了其内在矛盾:一方面为现状作辩护,一方面包含对现状的否定,前者体现了反动、保守的一面,后者体现了进步、革命的思想
现实性在展开过程中表现为必然性,只有具有必然性、符合发展规律的东西才是现实的、合乎理性的
现实性也不是任何一个事物永远固有的属性,在其发展过程中会丧失必然性,变成不现实、不合乎理性的东西,迟早要灭亡
恩格斯指出,按照黑格尔的辩证法,会得出结论: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西必然代替正在衰亡的现实的东西,命题变为”凡是现存的,都一定要灭亡“。
对费尔巴哈哲学进行分析
1841年,《基督教的本质》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王座
总论: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时,连辩证法都抛弃了。他在自然观上是一个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者,但历史观是唯心的,因此是一个不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宗教观:批判和揭露了宗教的虚伪性,但企图建立新的、超阶级的“爱”的宗教
伦理观:对道德的理解是以抽象的人性论为基础,提出:应把追求幸福的意向、享受幸福的平等权利、对自我的节制和对人的爱,作为道德的基础和基本准则。
理论上是错误的,实践上是有害的。因为在严重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社会,鼓吹这种抽象的道德原则和超阶级的爱,反映了资产阶级调和阶级矛盾、麻痹人民革命意志的需要
人性论:人是抽象的人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次作了明确的表述: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决定着一个哲学派别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决定着对其他哲学问题的解决
第一方面:本体论
第二方面:可知论
深刻论述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特点和基本内容,以及发现社会历史规律的方法
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异同
自然界:不自觉的、盲目的动力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社会历史规律:自觉地、有目的的活动的结果
指出发现社会历史规律的途径
探讨历史上人民群众及其领袖人物动机背后的动因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唯心史观仅仅停留于探讨人们的行为动机,而唯物史观探讨了人们特别是人民群众行为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
具体阐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直接动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规律
生产方式的矛盾是最终物质动因
揭示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及社会意识形态的规律
唯心史观把法和国家看作是决定性的因素,只看见了形式,但实际上它们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面向新世纪的新探索
对资本主义新变化的科学分析
背景:从19C70S开始,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走向垄断阶段过渡,90S后,趋势更为明显
分析
揭示了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向垄断阶段过渡的必然性和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的激化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的必然结果
资本和生产的集中,导致垄断组织出现
分析了资本主义垄断组织的具体形式及其对未来社会的意义
形式:卡特尔、国际卡特尔、托拉斯
意义:为将来的社会主义制度奠定物质基础
揭示了资本主义垄断阶段的一些基本特征
金融资本对国民经济的支配作用越发强大,出现交易所
资本输出不断扩大,导致对殖民地的瓜分
资本主义寄生性和腐朽性不断增长
对无产阶级革命策略的新探索
1895《卡尔·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序言》
对1848欧洲革命时期制定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策略进行回顾和反思
当时的分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大决战已经开始,将在很长的和充满变化的革命时期中进行到底,结局只能是无产阶级胜利
现在的反思:当时的看法过于幻想,因为当时的经济状况远没有成熟到可以消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因此即使在巴黎公社革命时期也不可能实现无产阶级的统治
结合历史条件的新变化,阐述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新策略
新变化
无产阶级力量增强,国际社会主义大军形成
资产阶级暴力机构空前加强,军事技术迅速发展
新策略:在议会制的国家,充分利用资产阶级民主和普选权
进行合法斗争形式,保留革命权
在批判伯恩施坦主义中捍卫马克思主义
背景: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转变,恩格斯辞世,工人内部出现了对新时代新课题的不同解读,产生尖锐的理论分歧,出现了伯恩施坦修正主义
伯恩施坦修正主义:随着时代变化,马克思主义已过时,要对其进行“修正”
伯恩施坦《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全盘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
斗争
批判了伯恩施坦用新康德主义修正和“补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企图,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批判了伯恩施坦借资本主义的新发展,认为资本主义能够消除自身经济危机的错误观点,捍卫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论证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科学性,指出资本主义向垄断过渡并不能改变其必然灭亡的命运
批判伯恩施坦鼓吹“和平长入社会主义”,反对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谬论,捍卫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提出无产阶级要自身解放,必须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批判伯恩施坦提出的“最终目的微不足道,运动就是一切”,否定社会主义运动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错误观点,指出放弃无产阶级专政的目的,就是背弃了根本的原则立场
结果
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但不能把批判和发展的任务结合起来,无法解释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真正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是列宁为代表的俄国马克思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列宁阶段
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苏联阶段
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中国阶段
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西方马克思主义
耶啵°
有剩下几章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