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传播学第四章传播过程和系统结构1思维导图
学霸笔记,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知识点总结,包括传播的基本过程,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内容点梳理。
编辑于2024-12-19 06:48:19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
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1、传播者
信源: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发出讯息主动作用于他人
🉑️个人、群体、组织
2、受传者
信宿:讯息的接收者、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不是完全被动,🉑️反馈。
🉑️个人、群体、组织
3、讯息
相互关联有意义🉐️符号组成,能表达完整意义信息
传受者间互动介质,发生意义交换—互动
4、媒介
又“传播渠道、信道、手段、工具🧰”
是讯息搬运者,将各种因素连接🉐️纽带
5、反馈
接收讯息反应或回应,受者对传者的反作用
获反馈讯息:传者意图、目的
发出反馈讯息:受者能动性体现
社会传播双向与互动性的‼️重要机制
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1、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1⃣️、拉斯韦尔“传播过程模式”——“5W”模式
1、提出:第一个传播过程模式,拉斯韦尔1948《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2、基本内容:
1⃣️、对传播活动解释: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传播效果(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
2⃣️、五种基本要素:Who(谁)、Say What (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 (什么渠道)、To Whom (对谁)、With What Effect (什么效果)
3、意义
1⃣️、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又阐述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五环节和五要素构成过程
为人们去理解传播过程结构、特性提供具体出发点
2⃣️、 明确勾勒传播学研究五个主要领域 (对形成传播学理论体系基本框架有重要‼️意义)
1、控制研究
2、内容分析
3、媒介分析
4、不足:
1⃣️、单向直线模式
1、虽考虑到了受传者反应
1、未提供反馈渠道
2⃣️、未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4、受众分析
5、效果分析
2⃣️、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1、提出:香农—韦弗 1949《传播的数学理论》
2、基本内容:
1⃣️、描述电子通信过程
1、第一环节:信源,发出关于讯息
2、发射器:讯息转换为🉑️传送信号
3、接收器:接收信号还原为讯息,传递给信宿
4、干扰:过程🀄️,噪音,衰减、失真
3、意义:
1⃣️、导入噪音概念:不是封闭传播📣,过程内外各种障碍因素对讯息干扰
2⃣️、信息科技的认识:对技术和设备环节的分析,提高传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的认识
4、不足:
单向直线
缺少反馈和角色互换
不能完全用于人类社会传播
3⃣️、纹理结合方法:考察传播学打下基础
2、传播过程的循环互动模式
1⃣️、奥斯古德与施拉姆循环模式
1、提出:1954 施拉姆《传播是怎样运行的》,奥斯古德观点启发上,提出新的过程模式“循环模式”
2、基本内容
1⃣️、🈚️传受者概念 、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主体,通过讯息授受相互作用
2⃣️、 重点:
1、不是分析传播渠道各种环节
2、是解析传播双方角色功能
译码者
解释者
编码者
3⃣️、意义:
1、强调社会传播双向互动性
2、传播双方都看作传播行为主体
4⃣️、不足:
1、把传播双方完全对等或平等关系,与现实社会传播情况不符
2、🉑️体现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不适用🙅大众传播
2⃣️、施拉姆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1、提出:1954施拉姆《传播是怎样运行的》
2、基本内容:
1⃣️、构成传播过程双方:大众传媒、受众 ——传达与反馈关系
2⃣️、大众传媒:与信源相连,通过大量复制讯息与受众联系
3⃣️、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
1、香农韦弗基础发展
2、意义
1⃣️、克服单向直线,补充反馈要素、环节、渠道,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
2⃣️、拓展噪音概念,噪音不仅对讯息,对传达反馈过程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有发生影响
(加深对噪音作用的认识,适用范围普遍)
3、不足
1、🈚️指出传播过程外部条件和环境因素复杂性
2、仍从过程内部:说明传播过程的范畴
3⃣️、受众:个人的集合体,又分属各自社会群体。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都保持特定传播关系
3、评价:
1⃣️、充分体现大众传播特点
2⃣️、揭示社会传播🀄️相互连接性,初步具备:系统模式特点
三、传播过程的特点
1、动态性
1⃣️、运动特点:
1、形式上:有意义的符号组合在特定渠道流动
2、实质上:传受者意义或精神内容的双向互动 ——作用与反作用
2、序列性
1、传播🀄️:各环节和因素的作用🈶️先后次序 ,按讯息流向依次执行功能
2、表现:一环扣一环链式连接🔗
3、结构性
1、过程🀄️各要素、环节相互关系的总体
2、时间上:先后次序;
3、形态上:链式连接
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一、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
1、系统模式:用系统论原理和方法考察社会传播📣
2、除施拉姆大众传播过程外,大多数过程研究🧐特点
1⃣️、微观、单一的传播过程(不是综合、宏观)
2⃣️、主要目的:揭示传播过程内部机制,不重视过程以外因素考察
3、结论:‼️
1⃣️、考察单一、微观传播过程必要,但会受外部因素和条件影响,必然与其他过程相互作用影响
2⃣️、还必须对传播过程宏观、中观考察,才会全面把握
二、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
1、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1、提出:1959🇺🇸社会学研究的赖利夫妇💑《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
2、内涵:任何一个传播过程表现为一定系统活动,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本质特点-:
1⃣️、从事传播双方:传受者都可看作个体系统,即“人内传播”
2⃣️、个体系统与其他个体系统连接:形成人际传播
3⃣️、个体系统分属于不同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
4⃣️、群体系统又是在更大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进行,与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大环境保持相互作用关系
3、总结:每种传播📣活动、过程
1⃣️、既内部制约、又外部环境、条件广泛影响
2⃣️、结构的多重性和联系的广泛性:体现了社会传播是一个复杂而有机的综合系统
4、评价:
1⃣️、将大众传播带入全新时代,利于对大众传播全面把握🫴
2⃣️、克服既往内部和微观考察,系统模式着眼于宏观环境,对社会系统整体环境研究
5、局限:仅仅框架,未对框架具体、细致分析
3⃣️、传播过程放整个社会系统运行大框架🀄️
2、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
1、提出:
德国🇩🇪学者:马莱兹克 1963《大众传播心理学》
2、内涵:
1⃣️、提出影响传受者的因素,🈯️出大众传播的社会制约性和心理变量
2⃣️、把大众传播看成
1、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场
2、这个系统每个主要环节都是这些因素的集结点
包括
1⃣️、 影响和制约传播者的因素
1、传播者自我印象、人格结构、同僚群体
2、社会环境、受众反馈的约束力、讯息本身和媒介性质约束力
2⃣️、影响和制约受众因素
1、受众自我印象、人格结构、群体影响
2、社会环境、媒介内的效果、媒介约束力…
3⃣️、影响和制约媒介和讯息因素
1、传者:对讯息内容的选择、加工)
2、受众:对媒介内容的接触、选择,对媒介的印象)
3、评价:
1⃣️、表明:社会传播:极其复杂过程
(评价任何一种传播活动都要全面系统分析,不能轻易下结论)
2⃣️、局限:🈚️对这些因素作用强度或影响力大小差异作出分析
三、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1、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1⃣️、提出:二战后,日本🇯🇵传播学者基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的宏观过程提
2⃣️、内容:
1、传播📣看作与社会交往形态密切相关的重要范畴
2、对人类社会传播总的历史发展过程分析同时,将现代社会传播:(结合考察)
1⃣️、大众传播过程
2⃣️、宏观的社会结构
3⃣️、田中义久 1970“大众传播过程图式”为代表
1、从马恩“交往”概念出发,把人类交往分三类
1、人体能有关的“能量交往”
2、与物质生产有关的“物质交往”
3、与精神生产有关的“精神交往”
2、信息交往过程:(即传播过程),建立在前两种交往基础上
与社会生产力、科技、生产保持联系
3、评价:
1⃣️、把大众传播过程看作:信息生产、流通、消费过程,并对资本主义大众传播本质深刻分析
2⃣️、突破行为主义框架,把传播研究与整个社会结构、改革目标结合
2、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
1、信息传播
1⃣️、属于精神交往活动范畴
2⃣️、社会成员精神交往关系:传播关系
2、精神生产
两种生产活动之一
1⃣️、属上层建筑的生产与再生产 ,受社会经济基础运动规律制约,也受上层建筑制约更直接
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运动
3、传播学必须把传播关系与宏观社会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联系
简答题❤️:
用唯物史观看问题,应该如何把握社会传播的总过程?
💖唯物史观是在与宏观社会结构的普遍联系上来把握社会传播过程的,社会传播过程是人类社会总过程的一部分,传播的结构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结构。这些观点开阔了传播学的理论视野,并为观察和分析现代社会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方法。
(1)信息传播属于与人类的精神生产相对应的精神交往活动的范畴。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劳动是人类的基本活动,分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在生产活动中,人们发生物质交往关系和精神交往关系。而社会成员之间的精神交往关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传播关系。
(2)考察信息传播就必须考察社会的精神生产。精神生产是人类特有的两种生产活动之一,属于上层建筑的生产和再生产,信息传播则属于与精神生产密切相关的范畴,因此要考察信息传播,就要考察社会的精神生产。
(3)精神生产也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精神生产的生产力是参与社会精神生产过程的一切信息资源、工具、技术和人力要素的总和。精神生产的生产关系,也就是精神交往关系或传播关系。一个社会中的精神生产的性质,取决于这个社会的精神生产力的水平和精神生产关系的状态。
(4)传播学把考察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关系作为自己的首要宗旨,因此不能单纯地考察狭义的信息"交流",而必须把人与人的传播关系与宏观的社会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联系起来加以考察,才能揭示其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