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管综逻辑基础
一张思维导图带你学习管综逻辑基础知识,包含概念的种类、定义的原则、关系判断、联言判断、因果推理、类比推理、论证认识等。
编辑于2021-12-07 21:36:13概念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内涵反映概念的本质和特征
外延反映概念包含的范围
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关系
反边关系,内涵多外延小,内涵少外延大
概念的种类
根据指称对象数量: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
根据指称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正概念和负概念
根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否为一个不可分割的集合体: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概念间的关系
相容关系
同一关系
包含关系
交叉关系
不相容关系
矛盾关系
反对关系
定义的规则
被定义项外延=定义项的外延
定不包含被定
定义项不用比喻
定义项一般不含负概念
划分的规则
子项外延=母项外延
子项无交叉
划分标准相同
划分不越级
逻辑谬误5 非黑即白(反对当矛盾)
逻辑谬误2 集合体性质误用(混淆集合与非集合概念)
逻辑谬误1 偷换概念
逻辑谬误4 不当同一替换(A=B,知A不等于知B)
逻辑谬误3 以偏概全
技巧:在概念前加“每一个”
有歧义,集合概念
无歧义,非集合概念
矛盾与反对,3个区别
判断
判断概述
判断与语句
判断的种类
简单判断
直言判断
全称、单称、特称判断
模态
必然性、事实性、或然性判断
关系
传递性关系判断对称性关系判断
复合判断
联言判断
选言判断
相容选言判断 不相容选言判断
假言判断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充要条件假言判断
负判断
直言判断
直言判断的标准形式
全称肯定判断:所有S都是P 全称否定判断:所有S都不是P特称肯定判断:有的 特称否定判断:有的 单称肯定判断:这个 单称否定判断:这个
直言判断的非标准形式
直言判断的对当方阵
矛盾关系:必一真一假
上反对关系:至少一假,一个真来另必假,一个假来另不知
下对关系:至少一真,一个真来另不知,一个假来另必真
包含关系:上真推下真,下假推上假。下真上不定,上假下不定
直言判断的换位规则
全称:可逆否,不可换位
特称:可换位,不可逆否
全称为真,特称真
特称为真,不矛盾,则全称不确定
直言判断的综合推理常见结构
关系判断
对称性关系
对称关系:邻居
反对称关系:大于、高于、早于(绝对化)
半对称关系:爱、认识
传递性关系
传递关系
反传递关系
半对称关系
联言判断
标准式:P且Q P∧Q
联言判断的推理
干判断推肢判断
干判断为真,两个肢判断一定真
肢判断推干判断
两个肢判断都为真,联言判断干判断为真; 两个肢判断只要有一个假,联言判断的干判断为假
选言判断
相容选言判断
标准式:或者P 或者Q P∨Q
相容选言判断的含义
第一层
P且非Q
非P且Q
P且Q
第二层
至少有一个
第三层
否定必肯定;肯定不确定
相容选言判断的推理
干判断推肢判断
P或Q干判断为真,存在三种可能,因此任何一种情况都不必然为真 (P不确定真假,Q不确定真假)
肢判断推干判断
两个肢判断只要有一个为真,干判断就为真; 两个肢判断同时为假时,干判断即为假;
不相容选言判断
标准式:要么P 要么Q P ∀ Q
不相容选言判断的含义
第一层
P且非Q
非P且Q
第二层
必有其一=有且只有一个=择一
第三层
否定必肯定,肯定必否定
不形容选言判断的推理
干判断推肢判断
P∀Q干判断为真,存在两种情况,因此任何一种情况都不必然为真 (P不确定真假,Q不确定真假)
肢判断推干判断
两个肢判断一真一假,干判断为真; 两个肢判断同为真、同为假,干判断为假
假言判断
假言判断的定义
充分条件
表示一个条件发生,另一个条件一定发生 (充分:有它一定行,没它未必不行)
必要条件
一个条件不发生,另一个条件一定不发生 (必要:没它一定不行,有它未必行)
充要条件
充要条件就是既是充分的,又是不可缺少的条件。有了它就有某个结果,没有它就没有某结果。(充要条件的特点:有此条件必有此结果,无此条件必无此结果)
假言判断的标准式
充分条件的标准式:如果P,那么Q P→Q
必要条件的标准式:只有Q,才P Q←P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互换
假言判断“如果P,那么Q =只有Q,才P ”含有两个等价的必然推理: P→Q= 非Q→非P
假言判断常见的标志词
P→Q 充分条件标志词
如果P,那么Q
只要P,就Q
所有P都是Q
若P,则Q
一P,就Q
P是Q
P一定Q
Q←P 必要条件标志词
只有Q,才P
没有Q,没有P
不Q,不P
除非Q,才P
必须Q,才P
Q是P的前提
Q是P的基础
Q是P的先决条件
非P→Q 特殊标志词“否则”
除非Q,否则P
P,除非Q(否则P,除非Q)
P,否则Q(除非P,否则Q)
充要条件标志词
P当且仅当Q
P是Q的唯一前提
P→Q 假言判断的推理规则
针对P而言,肯定P一定推出肯定Q,否定P什么也推不出 (推不出必然为真的结论)
针对Q而言,否定Q一定推出否定P,肯定Q什么也推不出 (推不出必然为真的结论)
总结:结论一定为真,肯定P,否定Q
假言判断的矛盾判断与等价判断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矛盾判断
假言判断P→Q的矛盾判断是:P∧非Q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等价判断
假言判断P→Q的等价判断是:矛盾命题再取矛盾,非P∨Q
充要条件的矛盾判断
P↔Q =P→Q∧Q→P,其矛盾判断为: (P∧非Q)∨(Q∧非P)
充要条件的等价判断
原命题与矛盾命题的矛盾等价,P↔Q =(非P∨Q)∧(非Q∨P)
模态判断
定义
模态判断主要反映事物情况存在或发展的必然性或可能性的判断。模态判断包含“必然”或“可能”等模态词。没有模态词,只描述客观事实的称为“事实性判断”
模态判断的6种标准形式
必然P
必然不P
P
不P
可能P
可能不P
模态判断的对当方阵
矛盾关系
必一真一假,一个真来另必假,一个假来另必真
上对关系
至少一假,一个真来另必假,一个假来另不知
下对关系
至少一真,一个真来另不知,一个假来另必真
包含关系
上真推下真,下假推上假。下真上不定,上假下不定
模态判断常见等价变形
不可能=必然不=一定不
不必然=可能不=不一定=未必
复判断
负判断等价变形
直言判断的负判断
原判断:所有S都是P
负判断:并非所有S都是P=有的S不是P
原判断:所有S都不是P
负判断:并非所有S都不是P=有些S是P
原判断:有些S是P
负判断:并非有些S是P=所有S不是P
原判断:有些S不是P
负判断:并非有些S是P=所有S都是P
联言判单和选言判断的负判断
原判断:P∧Q
负判断:并非P∧Q=非P∨非Q
原判断:P∨Q
负判断:并非P∨Q=非P∧非Q
原判断:P ∀ Q
负判断:并非P ∀ Q=(P∧Q)∨(非P∧非Q)
假言判断的负判断
原判断:P→Q
负判断:并非如果P,那么Q=P∧非Q
原判断:Q←P
负判断:并非只有Q,才P=P∧非Q
原判断:P↔Q
负判断:并非只要而且只有P才Q=(P∧非Q)∨(非P∧Q)
对应矛盾判断:非P∨非Q
否则=否定+则 非 P→Q= 非Q→P
对应矛盾判断:(P∧Q)∨(非P∧且Q)
1.假言判断的矛盾形式是“联言判断”,等价形式是“选言判断”;2.充分条件“如果P,那么Q”等于必要条件“只有Q,才P”,两者的矛盾和等价形式一样
负判断与它的原判断是矛盾关系,原真负假,原假负真; 负判断=矛盾判断
对应矛盾判断:非P∧非Q
推理
演绎推理
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演绎推理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前提与结论之间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即只要前提真,并且推理形式有效,则结论必真。因此,演绎推理是必然性推理。
前提:①一般性(理论)②个体 结论:个别
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研究的通常是不具有必然性的推理,即当前提为真时结论不必然真的推理。
特殊⇨一般(理论)
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的区别
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 归纳推理是从观察、实验和调查所得的个别事实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即::一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种性质,推出这类事物的所有对象都具有这种性质的推理。
演绎推理的结论具有必然性 归纳推理的结论具有或然性
因果推理(求因果关系5法)
求同法
求异法
求同求异并用法
因果排除法
共变法
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就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对象在一系列属性上相同或相似,推出它们在其它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方法。
先类比再推理最后得出结果
综合推理
排除法
假设法
模型一:反证法
模型二:分情况讨论
作图法
区分确定信息和不确定信息
注意观察重复词项
论证
论证认识
论证是论证者运用前提(理由或论据)来证明结论(结果或观点)的逻辑过程和方式,是用一个或一些真实的判断确定另一个判断判断真实性的思维形式。 前提+结论⇨论证
有关前提的说明
只有找到支撑结论的前提时才能判定一个论证的有效性
有关结论的说明
结论本身并不是证据,它是由一个证据或其它看法支撑起来的看法。一个结论由一个前提所支撑,这就是论证的基本结构。
准确定位前提和结论的方法
方法一:利用结构指示词构建论证
结论指示词
因此
表明
由此可知
由此得出
因此可以判定
我要说的重点是
显示出
证明
告诉我们
问题的实质是
意味着
说明
前提指示词
由于
因为
因为这个原因
因为这个事实
鉴于
由以下材料支撑
因为证据是
研究显示
第一(第二、第三...)
得益于
依靠于
方法二:区分“事实”与“评价”构建论证
事实一般由①事例;②数据;③定义;④背景信息;⑤证据等构成,评价则是由事实得出的观点。
论证评价
确定题干前提和结论,构建论证关系后,需要根据命题要求,选择相关选项对题干论证关系进行评价,或支持,或削弱。
谬误识别
混淆概念
循环定义
强置因果
因果倒置
轻率概括或以偏概全
集合体性质误用
类比不当
两不可
非黑即白
循环论证
不当同一替换
诉诸无知
诉诸权威、诉诸公众、诉诸人身、诉诸情感
统计谬误的识别
平均数陷阱
百分数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