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之一,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矛盾,指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革命道路,对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编辑于2024-12-19 17:29:12这是一篇关于第九章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三、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这是一篇关于第九章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二、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的最初探索,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构想。
这是一篇关于第六章 第三节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三、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二、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前提,一、社会总产品,导入。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第九章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三、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这是一篇关于第九章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二、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的最初探索,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构想。
这是一篇关于第六章 第三节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三、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二、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前提,一、社会总产品,导入。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
一、篇幅
1.不像其他名著一样厚,而是薄薄的一本,其中抛去各版导言和几个附录,内容更加少了,只有40页,是马克思主义浓缩的精华。
2.少的原因:它根本上是一个宣言,宣言的特点就是少而精,通俗易懂;其次,宣言受众是无产阶级,文化程度及经济实力不高,适合能快速读懂且容易获得的书籍。
3.虽然内容少,但是句句精华,醍醐灌顶,用简洁而有力的话语讲述最伟大的道理,描绘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图景,吸引无数人为之前仆后继、赴汤蹈火。
二、序言
1.宣言一共有7版序言,语言包括德文、俄文、英文、波兰文等,作者从马克思、恩格斯变成恩格斯,宣言的影响力也从德国扩大到整个欧洲乃至整个世界,世界范围内工人运动也在不停发展。
2.每版宣言的内容大体不变,而其中变化之处就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变化。有的是马克思恩格斯看原翻译不太准确,就自己再版,防止思想被误传;有的是现实革命发生了新变化,如巴黎公社和二月革命;当然,马克思和恩格斯自己也在不断与时俱进,改进自己的理论。
三、第一章 资产者和无产者
1.宣言第一章 资产者和无产者开篇第一句就以铿锵有力的语气写明“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用一句话为过去人类所有发展历史定性。这来自于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自信,也宣告影响未来人类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
2.接下来马克思写了资产阶级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历史,揭示了其本质。资产阶级不过是一个剥削阶级,他们不是高高在上、生来高贵的,相反,他们的资本原始积累得来充满着血腥与残暴,他们的金钱来源也都建立在压榨工人、获取剩余价值的基础上;资本主义社会也不是永恒的、最高极的,它不过是历史的一个发展阶段,并且终将被社会主义社会所取代。
3.这有力的唤醒了无产阶级,让工人们明白资本的来龙去脉。而我认为最重要的效果是一种祛魅。从前大家不知道马克思主义,都觉得资本家有钱是因为个人努力成果或者运气好,而工人没钱是因为懒惰,或者命中注定被剥削。
4.殊不知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就是具体劳动,而恰恰资本家是不劳而获的,工人才是创造出来价值却被资本家无偿拿走的人。有的“中产阶级‘甚至以给资本家更彻底、更”高级“的打工而自豪(例如北京上海还有国外的一些人甚至家庭),说到底不都是从老板那里领工资的,都是无产阶级,都是被剥削者,有什么贵贱之分,如果因此而洋洋得意反而才是掉入资本家画好的陷阱,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
5.有的无产阶级还甚至还去神化有钱人的生活(小红书某些博主),丑化劳动人民,又或者是病态追求资本家般的奢侈,殊不知资本家快乐的基础就是自己的辛勤劳动。若没有人们的辛勤劳动,资本家又去哪里享受这本不属于他们的快乐?
6.现在我们老是调侃”打工人都是牛马,现在学习是为了以后更好的当牛马。”虽然目前这种现状无法改变,但是我觉得人们的心态可以改变,起码打工时候腰杆能更硬一点。因为劳动者才是被剥削的一方,我们不是牛马,只不过是好好做人的权利被资本家夺走了。
7.希望打工人们哪怕嘴上不得不充满乙方式的处处谨慎,心里面也能明白”我才是那个被剥削的,我不欠任何人的,他们才是罪恶的一方“。这种想法可能非常天真,有点像阿Q自我安慰,但是请相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无产阶级才是最终胜利的一方。
四、第二章 无产者和共产党人
1.在第二章提到要消灭家庭、消灭个性时,我当时觉得有点超出常识了,但是转念一想,现在国家、地区、家庭之间情况差异如此之大,不就是因为发展不平衡吗?等到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我总感觉现在就是一个班级里,有人考90,人也有考50;生产力发展到最高状态就是让每个人都考100;而现在生产力发展阶段就是资本家从60往90考、工人从30往50考的过程,所以贫富差距在变大,也不知道对不对)人们按需分配以后,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也肯定会变小,最后就只剩下因为地域、历史等因素的差别了。
2.第二章后面又说道,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国、各民族将联合起来发动革命。我一开始又认为,发动革命不应该在一国内部吗?后来一想,或许如同现在的经济全球化,没有哪国能置身事外;革命也是如此,一定是大于一个国家发动革命,像当时苏联的成立一样。
3.这章中马克思还说到”要废除真理,废除宗教、道德,而不是加以革新“。我读后不太能理解,而这种不理解如同古代人不懂现代的自由公正、法治社会一样,都局限于各自的生产力状况;但同时我又能理解一些,因为真理总会取代虚假的、错误的理论,宗教就是这样。它最终肯定不是被废除的,而是在社会发展中被自然抛弃的。学习过真理的人们又怎会去相信那些陈词滥调、秕言缪说呢?
4.而以上三种关于生产力(当今社会)跟不上思想(马克思的)的感觉,我感觉也是现在人们熬夜、焦虑的原因。除了必须的、突发的任务不得不晚上加班加点完成,现在好多人都在不合理的熬夜,刷抖音、看小说、打游戏,反正就是在明知不健康却还是控制不住的熬夜,但是看完又觉得空虚,第二天瞌睡时候又后悔熬夜,但是第二天还是改不了。(当然如果你看完就是无比充实且快乐,第二天也能精神饱满的学习工作,不会因此而受影响,并且能保持一辈子,而不是仗着年轻透支身体,那你当我没说,你就是天生的精力旺盛,先天熬夜圣体)
5.我觉得有一部分是因为,大家心里面有想要完成的目标或梦想,但是由于过于庞大或者是短期内完成不了,延迟满足的周期过于漫长,所以转向短期满足。不是说看手机什么的就不是娱乐、不是放松,在工作、学习之余我们需要放松,也需要获取外界的信息;
6.可是当这种放松已经影响到现实生活,甚至是以最重要的身体健康作为代偿的时候,这时候的”娱乐“就是一种报复性行为,或者说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逃避。生活总有累的时候,休息一下很正常,但是我们终究活在现实。一直逃避不会一直爽,反而会把你和理想的距离越拉越大。根本方法还是要去奋斗,去努力,去发挥主观能动性,最终改造自己,改造现实世界。
7.目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放在每个具体的人身上,也同样适用。矛盾存在的根本原因还是生产力发展不够,或许到共产主义社会就能像恩格斯所说的那样,”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那时大家也不必因为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而痛苦,而是尽情的做自己想做的事;同样的,熬夜和焦虑现象也能够缓解最终解决吧。
8.上面描述的矛盾与我最近看的一本书里面的一句话相类似,那本书是关于九种平行宇宙的。”我已经大致描述了什么样的多重宇宙模型才是可检验的,但是仅凭我们现在的认识水平,我们还无法检验书中讲过的任何一种多重宇宙的真伪。“物理和哲学也是相似的,这种理论远远超过检验(或者说实践水平)的情况,在两个领域都出现了,这些前瞻性非常强的理论在让现在的人困扰,渴望知道理论真正实现是什么样子,也在激励着人们不停探索社会,乃至整个宇宙。
五、第三章 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
1.本章主要进行了对不科学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的批判,进一步说明共产主义不是等来的(如黑格尔的真理等待论),不是向资产阶级乞求来的(如空想社会主义),而是通过彻彻底底的革命奋斗来的,这也与马克思的实践观点相一致。
六、附录一 共产主义信条草案
1.接下来就是恩格斯写的进一步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阐释。信条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读到这时,我想到《三体》里面地球人对四维人的提问,都有一种神秘的、向”高级玩家“(或者说思维到达了更高一层境界的人)寻求度过未知前路的方法的感觉。
2.信条里第十八个问题是如何实现共产主义,恩格斯的第三个回答是”使所有的儿童享受公费教育“就是这一句话,让我从阅读中抽离出来,因为目前中国实行的就是义务教育,这种历史与现实相呼应的感觉很奇妙,仿佛我也被写在历史书上的一页了。
3.第十九个问题是”你们在过渡时期怎样实现这种教育?“恩格斯的答案是”所有的儿童,人人能够离开母亲照顾的时候起,都在国家设施中受教育和学习。“我不确定恩格斯所说的,是否是育儿活动与原生家庭完全脱离的那种;如果是,那这种教育模式与好多幻想未来或者末世题材的小说类似。幻想类末世题材动画《灵笼》就是这样,孩子生出来由灯塔统一管理和分配。
七、总结
1.《共产党宣言》以它独有的理论阐释与革命提倡相结合的方式,从根本上说明了为什么以及如何进行革命并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它是一本对人类社会变革和思想革命影响最深远的著作之一。
2.哲学课上看的纪录片《不朽的马克思》中有一个细节,讲马克思和恩格斯二人的阅读量、读书笔记量是那么的庞大,我做完这个思维导图之后感觉里面是有因果关系的。正是读了那么多书,输入了那么多知识,再结合自己之前的经历以及社会现实,马克思才能写出来那么多的读书笔记作为输出,而这种转化在整体读书量增加后更是翻倍的增长;因为输出的内容中不仅有单个书籍的内容,还有之前读过的相关书籍的联想与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