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治史三书(一)
严耕望先生对于历史研究方面的指导,《治史三书》是严耕望先生治学经验的结晶,对于历史学人及爱好者来说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它不仅提供了治史的具体方法和技巧,还传递了治学的严谨态度和使命感。
编辑于2024-12-23 09:11:37治史三书(一)
治史经验谈
原则性的基本方法
要专精,也要相当博通
治学要专精,才能有成绩表现;为要专精,就必须有相当的博通
史学的博通
史学本身的博通
研究断代史,必须对断代前后有深入把握
研究专题史,必须对其他专题有充分了解
史学以外的博通:旁通各种社会科学
博通重要性
一是消极的,可使你做专精工作时不出大错,不闹笑话
一是积极的,可以帮助我们为史事做解释
治史 社会科学重要,尽可能予以运用,但不能越俎代庖
考史:把历史事实的现象找出来
论史:把事实现象加以评论解释
撰史:做综合的撰述工作
断代研究,不要把时间限制的太短促:朝代更换,但人类社会连贯。断代研究,应对断代前后有深入研究
集中心力与时间作“面”的研究,不要作孤立“点”的研究;建立自己的研究重心,不要跟风抢进
“面”的研究:研究问题,目标要大些,范围要广些,也就是大题目,里边包括许多小的问题
做全盘的广面的研究,容易发现材料彼此冲突,可以即时纠正错误;材料彼此勾联,可以相互补充
大范围内同时注意相关联问题群,则看书时到处发现材料,兴趣浓厚,且看书不急
要看书,不要只抱个题目去翻材料
如何博通
读史学论著
读基本材料 专题研究所属时代之正史
要将研究题目放在心中,通读正史,寻觅研究题目材料同时,关注题目以外的问题 正史中有人情事理,也可帮助读者了解人情事理
正史以外的基本书籍也要看
看人人所能看得到的书,说人人所未说过的话
新史料固然要尽量利用,但基本功夫仍然要放在研究旧的普通史料上
非标新立异,而是把前人未明白述说记载的重要历史事实用平实的方法表明出来
其他几点意见
慎作概括性的结论 史事只有相对统一性,无绝对的统一性,概括性的结论很难永久站住脚
注意历史上一般现象,不要专注特殊现象
概括叙述性证据与例证性证据
概括叙述性证据,价值高,但谨防夸张
例证性证据价值低,但若有极多同样例子,价值就增高
注意时间性与空间性
几条具体规律
尽量少说否定话
肯定的断语比较容易有把握 只要提出可信证据,就可做一判断
不可因为自己没见到正面史料而否定某事 无记录不等于无其事,自己未见到更不等于无其事
不要忽略反面证据
要注意关于问题的所有各方面的史料,不能只留意有利于自己意见的史料,更不能任意的抽出几条有利于自己意见的史料
人不免因先有定见而发生偏差,但一旦看到反面材料,就当推翻自己的看法
别人的反对意见,证据确凿,要公开接受
引用史料要将上下文看清楚,不要断章取义
尽可能引用原始或接近原始史料,少用后期改编过的史料
尽可能的利用早期记录,即接近原料,或说第一二次改编的史料,不要用第三次四次或更多次改编的史料
史料每经改编一次,价值就减低一次
史料改编决不能百分之百的保存所依据原本的内容,且可能无意中出错
作者无意中受到自己时代实际情况的影响
转引史料必须检查原书 原引的人往往出错
引用史料最好是自己搜集的,但转引史料,为慎重计,必须检查原书
原书已佚,或自己找不到,须说明转引自何处
不常见的史料,纵已查对原文,仍当注明原引者
不要轻易改字:古书有脱字讹字,需要纠正,但要避免轻易改动
论题选择
具体问题与抽象问题 具体问题似难实易,抽象问题似易实难
大致分类
抽象问题:学术思想、文学艺术问题
具体问题:政治经济社会民族问题
研究工作,为把稳起见,最好多做具体问题,少讲抽象问题
具体问题证据也较具体,较易做客观把握
抽象问题证据也较抽象,较难做客观把握
问题的实用性:讲学问不应功利,但若希望有较大影响力,那就不能不考虑实用问题 国家大计,社会动态,人民生活,思想潮流是最为大家所关注的问题
大问题与小问题 选大选小,各人自定
做大问题,也要用研究小问题的方法去做;做小问题,也应注目某些大问题
建议:青年时代,应做小问题,但要小题大做;中年时代,要做大问题,并且要大题大做;老年时代,应做大问题,但不得已可大题小做
自己能力与材料情况
自己能力
选择论题,先度量自己的长处何在,在这方面能否胜任
研究一个问题,也不是说具备一切相关知识再动手,也可能在研究过程中学习某些辅助知识 只限于辅助知识,主要的知识基础与材料,一定要在自己固有的范围中
材料情况
留意关于这一论题的材料是否充分到足以圆满解决问题
自己是否有力量控制这些材料 例如散于世界各地
检查论著目录:是必要步骤,但不必费太大功夫
小题目,前人已有很好成绩,不必去枉费功夫
大问题若得到解决,必已有相当有名论著,稍知学术行情的人,当然知晓,不必去找
否则,只管放心向基础材料上下功夫,定会有成就
论著标准 充实而有光辉
充实
材料丰富,论断平允,不发空论
如有必要,曲折辩论,步步严谨
光辉
有见解有识力,同时兼顾精审充实
工作规模恢宏,组织严密,且有创获,内容充实
如何达到 无论何种方式,都应锲而不舍,不可浅尝辄止
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 小处着手才能充实,大处着眼才有光辉
以小见大 需天分与极深学力
聚小为大:聚集许多似乎不相干的琐碎材料、琐小事例,加以整理、组织,使其系统化,讲出一个大问题,大结论
以做小问题的方法来做大问题
论文体式
普通论文,夹叙夹议体无可厚非;研究性论文,应因各种情况而变通
论文体式分类
常行体 夹叙夹议体
结构:引用材料,曲折辩论,大小判结,皆在正文中进行;太枝蔓的小问题做小注讨论,小注通常甚短
评价:论证简单,文章不长,最为合用;文章太长,注意简练,多加小标题,多做小结论,最后有总结论
纲目体 最早纲目体可说是经传 材料繁复,工作细密,辩论较多的论著最为适宜,反之就不必采用
结构:大字书写谨严的提要是“纲”,小字分注详备的是“目”
评价
长处
纲文前后脉络连贯,为一篇极简练扼要的论文
目文进行论证,若不欲祥读,只费短暂时间 赞同纲文,可不看;不赞同或持疑,只看纲文下相应目文即可
弊端
纲文甚简,目文极长,纲文之间相隔太远,有文思断续之感
目文纲文不免往往重复
纲文为主,目文为辅,但纲文为简单小结,显得枯燥,精彩反见于目文
于作者言
方便
纲文只用数条材料证明即可,不须辩论,材料列于纲文之后即可
材料繁琐,小结论极多时,纲目体不但较方便,而且绝对必要
麻烦:有些地方不好处理 结论少,全文无法割断
纲目变体:各章正文非常简单,而于每句或数句之下作一注号,注文说明极祥赡,皆置于本章之末,篇幅逾正文数倍
复合体:正文仍如常行体,但文笔力求简净,惟采主要材料,作简括论证;次要材料与繁复委细之辩论以及有可补充正文之论点,皆纳入祥注中 达专业学人与一般知识分子之阅读的双重目的
引用材料与注释方式
引用材料方式
对作者言
直录材料
好处:省去融化史料的功夫
难处
材料过长,需要删减,还不能失其本意
原料插入文中,易造成行文不流畅
作者转述
要对原文了解透彻,文字素养也要高
转述史料,可以使行文流畅
对读者言
直录材料
原料太多,不免感到芜累
材料一目了然,不会为作者所蒙骗
作者转述:文章流畅,但发现不了作者对材料的误解
作者观点
通论性文章以作者转述为主,除非材料极重要且原文本极简要不繁 行文简练,读者易于接受
专门研究性论文,以直录材料为主,于不太重要处自己转述
引用材料难处
原料太长,需要在引用时绝对必要痛下剪裁功夫
注意上下文意脉络的连贯
引录原料格式:引用原料而提行低格者,最好通体低三或四格以示区别
注释方式
双行夹注:注文夹在正文中,而作双行小注排列 一般常行体的论文
附注方式:注文列于章节之末,依次编号,正文中只下一注号
底注体式:注文放在所注释正文本句之同一页的下段,用小字刊行 最佳
论文撰写与改订
将所有材料尽可能的搜集齐全始能动笔
初稿写成后,赶在未发表之前,马上审核补充
努力途径与工作要诀
立志与计划
有抱负:有大志,此志不专为己,兼要为群,对于社会人群有一份责任感
有信心:随立志而来的必要信念,其基础不是也不能建立在天才上,要下定决心,百折不挠,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有计划:要有较长远可行的计划
工作要诀
勤
勤阅读
精读:基本的书,基本史料随读随做笔记,最好同时进行圈点
粗读:一般非基本书籍史料
检读:写作时临时检查
泛读:博识群书,略识大义,尤指论题专门工作以外的知识而言
勤思考:与阅读同时进行的,阅读而有识别
勤抄录
内容简短或极重要,须节录全文;内容长或次要,就当摘录重点
阅读完毕,将摘录的材料分类排列,逐章逐节完成
勤写作 不写作为文,根本就未完成研究功夫
学术见解要像成为有系统的知识,就必须搜集材料,加以思考,最后系统的写出来
青年时代即要开始训练写作
勤听受与讲授
听受
良师的课很可能是其一家之言,别处听不到
听来的印象较阅读得来的印象要深刻些
讲授
在讲坛徘徊讲说中发现新问题,涌出新看法,有利于研究
能有好学生,提出有意义的询问,更加有助于问题的研究
恒:要有长时间的勤 恒比勤重要,也更难做到
毅:恒已包括毅,此外毅力的另一表现是耐性
勇:有勇气做大问题;对于问题要勇于怀疑,勇于设想,勇于理论
谨:大胆假设同时也要小心求证
和:研究问题要从容客观,和别人讨论时,不可采取敌对立场,尽量多听取反对意见
缓
工作缓缓做,不要抢快 文史工作就要认定坐冷板凳,慢慢去做
著作完成后,最好暂缓发表:论著初成,诸多问题考虑未全,撰写不精炼,尚可改进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