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俄乌冲突思维导图
俄罗斯强调,北约东扩和乌克兰谋求加入北约是迫使其出兵乌克兰的根本原因,俄罗斯对乌“特别军事行动”的目的。
编辑于2024-12-23 11:42:42俄乌冲突
起因
俄罗斯强调,北约东扩和乌克兰谋求加入北约是迫使其出兵乌克兰的根本原因
从现实角度来看,对21世纪以来国际战略形势的判断是俄罗斯在“后苏联空间”“重整旧河山”直至对乌发动“特别军事行动”的现实根源
从2008年俄格战争到2014年出兵克里米亚,从2020年白俄罗斯国内政治动荡到2022年1月哈萨克斯坦事变再到此次对乌动武,组成了俄罗斯全面强化在“后苏联空间”影响、恢复昔日威势和荣耀的一个完整链条。正是基于这样的国际战略观,俄罗斯的国际战略行为自2008年以来日趋主动、激进。
从历史因素来看,俄罗斯在其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战略文化基因是其对乌开战的宏大历史背景。
一则,俄国战略文化中有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在它的作用下,俄国在历史上长期谋求势力范围和领土扩张,试图以此保卫国家安全。但其结果是越扩张越感到不安全,越感到不安全便越要扩张,由此进入了一个难以摆脱的恶性循环。
二则,俄罗斯文化中有着强烈的受难者情结。俄国人的意识中,苦难往往是由四周环伺的异族侵略者造成的,在历史上俄国普遍对外部世界持怀疑和敌视态度,而其在特定条件下的自然延伸就是对外部世界的反击和复仇。
第三,“弥赛亚思想”对俄国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历史上,俄国自视为“第三罗马”,自认为拥有独特的文明,天生占据着道德高地,肩负着“拯救世界”的历史性使命,为此有必要采取包括武力在内的一切手段去战胜“邪恶势力”。俄罗斯此次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则是在“解救顿巴斯人民”的旗号下发动的。
第四,俄国有着独特的区域地缘政治观念。普京认为“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同属于一个民族,是一个整体”,“只有在与俄罗斯的伙伴关系中,乌克兰才有可能获取真正的主权”。在很多俄罗斯人的观念中,今天俄国所面临的地缘政治格局是苏联解体这一“20世纪最大地缘政治灾难”所造成的暂时性悲剧,在这方面“历史的公正”有待恢复。
就此而言,俄乌冲突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俄国传统文化和观念建构的一场战争,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
俄罗斯对乌“特别军事行动”的目的
直接目的
让乌克兰“去纳粹化”和“去武装化”
战略目的
一是打掉乌克兰独立发展、融入欧洲、加入北约的可能性,将其重新纳入俄罗斯的战略轨道和势力范围
二是“逼和”美国和欧盟,改变俄罗斯所认为的于己不利的“后冷战时代”欧洲安全秩序格局,以全面恢复全球性大国地位
三是通过不断制造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和重塑在“后苏联空间”的主导权,扩大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和战略资源领域的影响力,对冲新能源革命、新工业革命和全球能源转型对俄罗斯带来的多重压力。
美国
“助乌抗俄”
政治支持方面,美国持续打压俄罗斯和普京的国际声誉和在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试图在国际上孤立俄罗斯,抬高乌克兰和泽连斯基的国际声誉和在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
情报支持方面,美国从最初支持乌克兰防御到后来配合乌军的反攻行动。此外,随着对乌克兰的情报支持体系逐步完善,乌克兰的“情报-指挥-作战”链条的运行越来越接近北约标准。乌军在事实上被打造成了一支“准北约军队”。
盟国体系支持方面
首先,美国在各个领域发动对俄制裁,并软硬兼施,试图让中国、印度、中东国家、中亚国家等对俄友好国家一同加入对俄制裁的阵营,展现出将俄罗斯完全排除出重要国际机制的野心
其次,加大军援的规模和力度
再次,以北约马德里峰会和新战略构想文件出台为标志,北约将俄罗斯视为最大的直接威胁,并再度将“防御和威慑”作为首要任务,可以预见,未来北约将在欧洲地区加强军力和部署,与俄罗斯在军事上的关系将更加紧张,而对乌克兰的支持力度必然更大。
美国在俄乌冲突中的战略和举措是美国大国博弈和地缘竞争战略的组成部分,美国正以俄乌冲突为抓手和契机,加速推进其相关战略。
一是策动北约将中国视为“systemic challenge”即“系统性挑战”。北约已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
二是炒作“今日乌克兰,明日台湾”,将中国与俄罗斯“划等号”,为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帮助台湾加强军力提供幌子,还导致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菲律宾等美国亚太盟友与美合作进一步提升。
三是在国际场合将中俄绑定,抹黑中国“帮助俄罗斯侵略乌克兰”,既达到在国际上抹黑中国的目的,又使欧洲国家对华好感度大幅下降,在反华议题特别是台海议题上对美更加配合,对中欧关系负面影响不断加强。
美国在俄乌冲突中的战略和举措还服务于重建美国单极霸权秩序和国际主导地位的野心。
1. 美国借助俄乌冲突之机,不仅整合了其欧洲和亚太盟友,甚至谋求将欧洲和亚太联盟体系打造成为高度紧密结合、东西一体联动的全球盟友体系,实现其地缘上的霸权。
2. 美国在全球领域发动了三场特殊的、没有硝烟的“战争”
一是全球认知战,即借助各种舆论、宣传和信息,塑造全球民众认知,强化“民主与专制”的对立观,实现其在全球思想和制度领域的霸权
二是全球科技战,即与主要竞争对手科技脱钩,与主要盟国和伙伴国打造封闭性的高科技联盟,确保尖端技术掌握在美国及其关键盟国手中,实现其在全球科技领域的霸权
三是全球供应链重塑战,即在粮食、原料、能源、科技产品的供应链方面优先与盟国和伙伴国合作,打压和摆脱与之存在竞争关系的国家,达到“顺我者富、逆我者穷”的目的,实现其在全球重要物资分配领域的霸权。
借助俄乌冲突,美国将“暴力多边主义”、“小集团多边主义”、“小院高墙多边主义”发挥到了极致,但这些多边主义实质是美国单边主义的变体,服务于重建美国单极霸权秩序和国际主导地位的野心。这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正在阵营化,他们仍然以冷战的思维、经验和工具来应对当前的国际局势,甚至想要模仿冷战来塑造国际局势。
发展前景
俄乌军事冲突长期化的风险加大
首先,双方都在继续准备集聚军事装备和作战人员,更大规模的战役将在春季至夏季进一步展开
其次,双方的政治目标相差太远,短期内谈判的政治基础尚未建立
再次,从财政经济角度看,尽管双方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财政窘境,但是支撑他们进行战争的财力也还没有山穷水尽
影响
对俄
1. 国际形象急剧受损,在全球和欧洲体系中的影响将进一步下滑。
2.受到安全“回旋镖”的损伤,其西线安全环境不仅没有得到改善,反而迅速恶化。在冷战结束后俄欧关系仍可勉强维持的状态已滑向长期不睦,一道将俄罗斯隔绝在外的鸿沟正在欧洲重新出现。
3.经济遭受沉重打击,在国际供应链和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被进一步边缘化
4.国内发展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不排除出现历史性转折的可能。在战争爆发之后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有20多万俄罗斯财富与知识精英出走他国。高素质人口的加速流失无疑将使俄罗斯的人口结构持续恶化,进一步压缩创新发展的可能空间。
对乌
1. 饱受战火摧残,损失巨大,许多城市在炮火下化为瓦砾,基础设施受损严重
2.造成了巨大的人道主义灾难,大量平民死亡,大量难民流落欧洲各国,贫困率迅速上升。
3. 国家认同明显提升,在战争面前,曾经长期困扰乌克兰的民族、文化、语言和地区间分野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弥合
4. 一体化的背景下,乌克兰将努力摆脱俄罗斯的控制和觊觎,“朝着加速采用欧洲价值观的方向发展”,未来将以欧洲国家的身份出现在世界舞台之上。
对欧洲
1.俄欧关系全面恶化,进入持续下行区间
政治上,双方不仅相互指责诋毁,而且大规模相互驱逐外交官,双方曾经签署的一系列合作协议基本上形同废纸,合作机制遭到全面破坏。
经济上,欧盟在战争爆发后对俄罗斯实施多轮严厉制裁,甚至不惜代价努力摆脱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
安全上,俄欧陷入了难以摆脱的“安全困境”,相互的担忧、恐惧和敌视将使俄欧安全关系长期处于冰冻状态,短期内难以缓解。
价值观上,俄乌战事也进一步反映出俄欧之间巨大的分野。
2.欧洲在重大安全挑战面前,在共同应对俄罗斯的问题上变得更加团结
俄乌冲突使俄罗斯成为欧盟自冷战结束后又一个共同的外部敌手,极大地刺激了欧洲诸国,唇亡齿寒、感同身受和政治正确很大程度上淡化了内部矛盾,提升了欧洲一体化的向心力
然而,随着俄乌冲突的持续,欧洲各国在危机应对、纾困和经济复苏政策等方面的分歧逐渐显现,成为欧洲一体化的隐忧
3. 北约走出了马克龙所说的“脑死亡”状态,在战争的威胁面前重新振作、严阵以待
其一,北约对俄罗斯的战略认知大幅恶化,俄罗斯与北约关系更加紧张
其二,北约曾经长期搁置的成员国提高军费预算、加强在东欧前沿军事部署等目标因战争爆发而被激活并加速落实
其三,芬兰、瑞典两个传统中立国正式提出加入北约,并在6月底召开的北约马德里峰会上得到批准,北约将进一步扩大。
其四,美国重塑跨大西洋安全体系内部团结,欧洲盟国对美国的安全依赖进一步上升,美国在跨大西洋联盟体系中的主导作用则相应增强,对欧洲安全的影响力再度提升。这也意味着俄罗斯多年来试图在美欧之间打进“楔子”、分化跨大西洋联盟的努力无果而终。
对欧亚地区
苏联解体30多年来,俄罗斯始终把“后苏联空间”即欧亚地区视为其势力范围。但俄乌战事将导致俄罗斯综合实力持续下滑,欧亚地区将呈现进一步离散、多元发展的趋势。
首先,战争使俄乌两国走上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俄罗斯彻底失去了乌克兰
其次,绝大多数欧亚国家对俄罗斯的离心倾向明显上升
第三,一些欧亚国家着力推进国内政治改革,试图逐渐摆脱“后苏联空间”普遍存在的威权主义体制,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第四,俄罗斯主导的地区一体化机制运转乏力,整合“后苏联空间”的前景趋于暗淡。欧亚经济联盟和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是俄罗斯恢复在“后苏联空间”战略影响的两个重要工具。但在俄硬实力下降、软实力不足以及共同利益日趋分化、集体认同不断削减等因素共同作用下,这两个机构多年来始终运行不畅。
欧亚经济联盟,成立于2015年,又称欧亚经济委员会,包括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和亚美尼亚。联盟的目标是在2025年前实现联盟内部商品、服务、资本和劳动力自由流动,并推行协调一致的经济政策
集体安全条约组织(CIS),简称集安组织,前身为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属于区域性军事同盟,主要成员国有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等。
第五,经历俄乌冲突后,“势力范围”、“缓冲地带”等逻辑将在“后苏联空间”日益式微,欧亚地区将变得更加开放多元
全球性影响
在国际政治领域,俄乌冲突唤醒并加剧了世界不同阵营之间的分化和对立,使国际关系更加身份政治化
在世界经济领域
一方面,俄乌冲突加速了全球供应链与产业链的断裂与重组
另一方面,俄乌冲突催化了全球贸易与投资规则的持续更新与再造,加剧了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的政治化、地区化、集团化和碎片化
在安全领域,俄乌冲突引发了全球与地区安全架构的深刻变化
在国际政治层面,全球政治与安全治理体系行将被重塑
在全球层面,联合国安理会维护全球与地区安全的效率问题遭到更多质疑
俄乌冲突对亚太安全也产生了外溢效应。美国在强化跨大西洋同盟和印太同盟体系的同时,正在努力强化两者之间的互动,打造以美国为核心的“全球安全同盟体系”。
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
一、尊重各国主权。公认的国际法,包括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应该得到严格遵守,各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切实保障。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各方要共同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捍卫国际公平正义。国际法应当得到平等统一适用,不应采取双重标准。
二、摒弃冷战思维。一国的安全不能以损害他国安全为代价,地区安全不能以强化甚至扩张军事集团来保障。各国的合理安全利益和关切都应得到重视和妥善解决。复杂问题没有简单解决办法。应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着眼世界长治久安,推动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欧洲安全架构,反对把本国安全建立在他国不安全的基础之上,防止形成阵营对抗,共同维护亚欧大陆和平稳定。
三、停火止战。冲突战争没有赢家。各方应保持理性和克制,不拱火浇油,不激化矛盾,避免乌克兰危机进一步恶化甚至失控,支持俄乌相向而行,尽快恢复直接对话,逐步推动局势降级缓和,最终达成全面停火。
四、启动和谈。对话谈判是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唯一可行出路。一切有利于和平解决危机的努力都应得到鼓励和支持。国际社会应坚持劝和促谈正确方向,帮助冲突各方尽快打开政治解决危机的大门,为重启谈判创造条件和提供平台。中方愿继续为此发挥建设性作用。
五、解决人道危机。一切有利于缓解人道危机的举措都应得到鼓励和支持。人道主义行动必须遵守中立、公正原则,防止将人道问题政治化。切实保护平民安全,为平民撤离交战区建立人道主义走廊。加大对相关地区的人道主义援助,改善人道主义状况,提供快速、安全、无障碍的人道主义准入,防止出现更大规模人道主义危机。支持联合国在对冲突地区人道援助方面发挥协调作用。
六、保护平民和战俘。冲突当事方应严格遵守国际人道法,避免袭击平民和民用设施,应保护妇女、儿童等冲突受害者,尊重战俘的基本权利。中方支持俄乌交换战俘,各方应为此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七、维护核电站安全。反对武装攻击核电站等和平核设施。呼吁各方遵守核安全公约等国际法,坚决避免出现人为核事故。支持国际原子能机构为促进和平核设施的安全安保发挥建设性作用。
八、减少战略风险。核武器用不得,核战争打不得。应反对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防止核扩散,避免出现核危机。反对任何国家在任何情况下研发、使用生化武器。
九、保障粮食外运。各方应均衡全面有效执行俄罗斯、土耳其、乌克兰和联合国签署的黑海粮食运输协议,支持联合国为此发挥重要作用。中方提出的国际粮食安全合作倡议为解决全球粮食危机提供了可行方案。
十、停止单边制裁。单边制裁、极限施压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而且会制造出新的问题。反对任何未经安理会授权的单边制裁。有关国家应停止对他国滥用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为乌克兰危机降温发挥作用,也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创造条件。
十一、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各方应切实维护现有世界经济体系,反对把世界经济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共同减缓危机外溢影响,防止国际能源、金融、粮贸、运输等合作受到干扰,损害全球经济复苏。
十二、推动战后重建。国际社会应采取措施支持冲突地区战后重建。中方愿为此提供协助并发挥建设性作用。
参考文献
杨洁勉,冯绍雷,徐明棋,丁纯,郑春荣,赵隆.俄乌冲突与国际局势:回顾与展望[J].俄罗斯研究,2023 冯玉军.俄乌冲突的地区及全球影响[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22,39(06):72-9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