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临床研究设计方法
这是一篇关于临床研究设计方法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实验性研究,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横断面研究(现况研究),病例报告和系列病例分析。
编辑于2024-12-24 23:12:19临床研究设计方法
病例报告和系列病例分析
横断面研究(现况研究)
概述
目的
局限性
特点
1. 观察性研究
2. 不设立对照组
3. 时点或时期概念
4. 患病率指标
5. 因果推论受到限制
分类
(1) 普查
定义
优缺点
(2) 抽样调查
抽样方法
1. 简单随机抽样
2. 系统抽样
3. 分层抽样
4. 整群抽样
5. 多级抽样
6. 容量比例概率抽样
样本量的估计
样本量的影响因素
1. 患病率
2. 容许误差
3. 检验水准α
4. 变异程度
标准差S越大,所需样本量越大
设计原则
样本代表性
考虑抽样方法和分组方法
准确性
可靠性
优缺点
常见偏倚
选择性偏倚
无应答偏倚
幸存者偏倚
严格设计控制
信息偏倚
回忆偏倚
报告偏倚
调查人员偏倚
诊断偏倚
标准化和应用客观指标控制
现况调查治疗控制
尽可能提高应答率
随机化抽样
统一调查表、预调查
统一培训调查员
标准化调查过程
识别并控制偏倚
复查
病例对照研究
一、 概述
特点
1. 观察性研究
2. 需设立对照组
3. 由果到因
4. 揭示疾病与暴露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罕见病
类型
按目的分
探索性
验证性
按研究设计分
1. 成组研究(非配比)
2. 配比研究
1. 群体配比(成组配比/群体配比)
2. 个体配比
1:1配对
匹配或配比1:2,不超过1:4
应用范围
1. 探索病因和危险因素,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
2. 评价干预措施的效果
3. 研究药物不良反应
4. 用于疾病预后评价
二、 设计与实施
(1) 研究对象的选择
(2) 样本量的估算
1. 人群中的暴露比例p0
2. 与该研究因素有关的相对危险度RR或暴露的比值比OR的估计值
3. 第一类错误α
4. 第二类错误β
(3) 暴露因素的确定及收集
三、 数据资料的整理分析
资料的整理
资料的分析方法
描述性统计
推断性统计
(1) 非配比资料
1. 画表
2. 计算OR值
OR=(a/b)/(c/d)
3. 进行OR假设检验(卡方)
4. 计算OR值的置信区间
(2) 暴露的分级资料
1. 画表
2. 计算各级OR值
3. 对R×C表进行卡方检验
4. 趋势检验
(3) 1:1配对资料
1. 画表
2. OR值的估计
OR=c/b
3. 卡方检验
4. 计算OR值的置信区间
四、 偏倚及其控制
选择偏倚
检出症候偏倚
现患-新发病例偏倚(奈曼偏倚)
住院率偏倚
无应答偏倚
信息偏倚
回忆偏倚
调查偏倚
混杂偏倚
五、 优点和缺点
队列研究
一、 概述
(1) 设计模式
有假设、无干预、在自然状态下
(2) 特点
1. 观察性研究
2. 设立对照组(非随机分组)
3. 由因到果
4. 能确证暴露与疾病的因果联系
5. 可获得动态过程
(3) 类型
1. 前瞻性队列研究
2. 回顾性(历史性)队列研究
3. 双向性队列研究
二、 设计与实施
(1) 研究对象的选择
研究现场
研究人群
(2) 样本量的估算
计算样本量时需考虑的问题: 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比例(1:1) 失访率
1. 非暴露组发病率p0(常用一般人群发病率代替)
2. 相对危险度RR的估计值
3. 检验水准α
4. 检验把握度1-β
5. 单侧或双侧检验
(3) 研究因素的确定
(4) 观察结局的确定
(5) 观察期间的确定
三、 资料的收集
收集资料的主要内容
基线资料的收集
暴露的资料
个体的其他信息
随访资料的收集
收集资料的方法
保持一致、最好采用盲法
四、 资料的分析
(1) 疾病发生/死亡频率的测量
1. 发病密度ID
(1) 小样本
将每一个体的随访人年数进行累加
(2) 大样本
暴露人年数= (年初人口数+年末人口数)/2
(3) 寿命表法
观察当年内进入队列的个人均作1/2人年计算
失访/出现结局的个人也作1/2人年计算
2. 累积发病率CI
(2) 暴露因素致病效应指标的测量
1. 相对危险度RR
当疾病的发病率很低或暴露效应很微小时,RR≈OR RR病因学意义较大 AR公卫意义较大、预防
暴露组 发病或死亡危险 是非暴露组的多少倍
说明假设因素与疾病的关联强度
2. 归因危险度AR(特异危险度/率差)
暴露于某因素中 完全 由该因素所致的发病率
说明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发病 差值 特异地归因于 暴露因素的强度
3. 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
暴露病例中疾病真正 归因于 暴露 的比例
概要
相对危险度(RR)/率比
暴露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之比。
说明暴露组的发病危险是非暴露组的多少倍
归因危险度(AR)/率差
暴露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之差的绝对值。
表示暴露可使人群比非暴露时增加的超额发病数量
区别和联系
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
是指暴露人群中由暴露因素引起发病在所有发病中所占的百分比。
反映某因素的暴露者中,单纯由于该因素引起发病的危险占整个发病的比例。
人群归因危险度(PAR)
PAR表示在全人群中由于暴露而导致的发病率增加。
说明如果停止该暴露,人群中疾病率可减少的程度。
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
全人群中由暴露引起的发病在全部发病中的比例。
PAR%反映在一般人群中,某因素引起某疾病或其他生物学效应的危险占全部病因的百分比。
剂量反应关系
(3) 资料的统计分析
五、 偏倚及其控制
选择偏倚
失访偏倚
提高依从性
选择稳定人群
信息偏倚
测量偏倚
严格培训
标准化测量
混杂偏倚
多因素分析
六、 优缺点
实验性研究
关键词:随机分组、干预、随访、结局、比较 特点:前瞻性、干预、对照、随机分组
一、 总结
关键词:随机分组、干预、随访、结局、比较
特点:前瞻性、干预、对照、随机分组
应用
1. 评价药物或治疗方法的效果(新药临床试验)
2. 评价预防措施的效果(疫苗)
3. 验证病因假设
二、 随机对照试验RCT
(1) 概念
(2) 基本原则
1. 随机化
简单随机法
分层随机法
整群随机法
区组随机化
2. 对照
原因ppt
不能预知的结局
疾病自然史
向均数回归
霍桑效应
安慰剂效应
可比性
3. 盲法
4. 重复
(3) 设计模式
(4) 应用范围
1. 临床防治性研究(应用最多)
新药或新的治疗措施
2. 预防和群体干预性研究
3. 病因学因果关系的研究
注意伦理
(5) 样本量估算
计数资料:结局的发生率越低,所需样本量越大
计量资料:个体间差异(方差或标准差)越大,所需样本量越大
研究因素的有效率
显著性水平α(Ⅰ类错误的概率)
把握度(1-β)(β为Ⅱ类错误的概率)
研究对象分组数量
单侧或双侧检验
(6) 资料的分析方法
统计分析方法
(7) 优缺点
优点
1. 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强,证据级别高
前瞻性,同步比较干预组与对照组研究前后,结局自始至终变化
2. 有效控制偏倚
随机分配,提高可比性
3. 病例诊断的标准化
4. 资料统计分析容易实施
缺点
1. 存在潜在的伦理学问题
2. 实施难度大
3. 样本代表性受限
三、 评价指标
评价治疗措施效果主要指标
1||| 有效率
治疗有效例数应包括治愈人数和好转人数
2||| 治愈率
3||| N年生存率
评价预防措施效果主要指标
1||| 保护率PR
类比AR%
2||| 效果指数IE
类比RR
3||| 抗体阳性率
四、 临床试验应注意的问题
1. 可行性问题:预实验
2. 依从性
3. 伦理问题
知情同意
受益无害
公正原则
科学原则
4. 不良事件问题
5. 试验效果与实际应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