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文明1043:庆历新政为何失败?
这期节目讲今年发生的一件大事,那就是“庆历新政”。这是历史上一次很著名的改革,主要为了应对大宋内外交困的严峻局势,整顿吏治、解决冗官冗兵等问题,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但从今年,庆历三年开始,到后年,庆历五年就结束了。所有改革措施撤回。所以,它也是历史上很著名的一次失败的改革。
编辑于2024-12-25 16:43:37在古代,经常出现冗官问题,官僚体系过于庞大,给财政带来了巨大压力。仅仅是宋朝,就有好几次专门针对冗官的裁撤,但官员数量却不降反增。那中国古代为什么会出现冗官问题?它又为什么这么难治呢?
连皇帝生日都能成外交工具,大宋如何用历法影响西夏?宋夏战争持续了几年之后,终于停战和谈。1045年,宋朝与西夏签订和平协议之后,宋朝正式把自己的历法颁布给了西夏。这个看似仪式性、象征性的事情,实际上却影响了宋夏之间的关系。
《岳阳楼记》的冷知识:滕子京留在历史上的背影是“疑似贪污犯”。范仲淹没去过岳阳楼。他只是看了滕子京给他画的一幅画,然后就写了这篇文章。精神世界的超越性,是不被环境、载体所限制的,一篇千古雄文怎么会被这两个小瑕疵掩去了光芒?它早就拔地而起,直冲九霄,和天地精神独往来,虽万古而不磨灭了。只要是听得懂中文的人,不管身在何处,心有何属,听到这几句,必然是心头一暖,精神一震。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在古代,经常出现冗官问题,官僚体系过于庞大,给财政带来了巨大压力。仅仅是宋朝,就有好几次专门针对冗官的裁撤,但官员数量却不降反增。那中国古代为什么会出现冗官问题?它又为什么这么难治呢?
连皇帝生日都能成外交工具,大宋如何用历法影响西夏?宋夏战争持续了几年之后,终于停战和谈。1045年,宋朝与西夏签订和平协议之后,宋朝正式把自己的历法颁布给了西夏。这个看似仪式性、象征性的事情,实际上却影响了宋夏之间的关系。
《岳阳楼记》的冷知识:滕子京留在历史上的背影是“疑似贪污犯”。范仲淹没去过岳阳楼。他只是看了滕子京给他画的一幅画,然后就写了这篇文章。精神世界的超越性,是不被环境、载体所限制的,一篇千古雄文怎么会被这两个小瑕疵掩去了光芒?它早就拔地而起,直冲九霄,和天地精神独往来,虽万古而不磨灭了。只要是听得懂中文的人,不管身在何处,心有何属,听到这几句,必然是心头一暖,精神一震。
昏君?
宋仁宗不是那种雄才大略的皇帝,但在不听信谗言这个问题上,一贯的表现都是不错的。
在庆历新政期间,确实也有攻击改革派是搞朋党的
宋仁宗并不相信
有不利于范仲淹和富弼的流言蜚语
宋仁宗并不相信
他想改革,也支持改革,甚至是急着要改革的
一次改革的失败,通常会归因到三个方面:昏君、奸臣、窝囊的忠臣
改革节奏
11月16日
任命了第一批都转运按察使,到地方上去甄别官员
”择官长“
12月2日
颁布了新的官员提拔的相关规定
“明黜陟”
12月下旬
颁布了关于恩荫制度的新规定,把官员子弟也能当官的门关紧了一些。
“抑侥幸“
1044年4月
颁布了新的科举办法
“精贡举”
1044年7月初
范仲淹突然自请外放,去了陕西
1044年8月
富弼申请去河北
改革还在,但是人没了,新政又尴尬地运行了一段时间
1045年,撤销此前的所有改革措施,庆历新政宣告失败
“这世界倒塌了,不是轰然一响,而是唏嘘一声”
系统的改革方案
吏治相关的五条
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
富国强兵有关的三条
厚农桑、减徭役、修武备
令行禁止有关的两条
重命令、覃恩信
仁宗求治心切
10月份,还拿不出一个整体方案,仁宗带他们到天章阁写治国良策
天章阁:大宋朝的“祖宗之法纪念堂”
主持改革人选
范仲淹
资历
54岁,既在中央当过谏官,也在地方管过民政
功劳
在前线主持对西夏的作战,稳定了局面
人望
朝廷中一批新锐士大夫的领袖
5月底,进入了宰辅班子
韩琦
不到40岁
在前线主持对西夏的作战
和范仲淹进入了宰辅班子
富弼
不到40岁
刚刚在对辽外交中立下了大功
改革背景
战争暴露了宋朝的大问题
那么高的军费,国家财政受不了
那么高的军费还养出了那么弱的军队,国家安全受不了
奇怪的失败
大宋
宰相吕夷简退休
“得君第一人”
开启“庆历新政”(庆历三年-庆历五年)
世界
葛黛娃夫人和丈夫资助建造圣玛丽修道院
花刺子模王朝被纳入塞尔柱帝国的版图
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重建
“忏悔者”爱德华在威斯敏斯特教堂正式加冕
大宋庆历三年,大辽重熙十二年
内容来源 | 得到APP
主讲人 | 罗振宇
制作 | 絮起
奇怪的失败
《文明之旅》第44期
文明1043:庆历新政为何失败?
楔子:1043
“解决自己问题的途径,通常在于你如何解决别人的问题”
一个观察的角度:它跑题了
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新政忙了半天,没有可见的成果。
宋仁宗要的立竿见影的财政改善。
但是范仲淹他们是按照自己内心的理想蓝图对国家进行改造
庆历新政从改革人事制度,从一开始就搞错了工作的抓手。
不能解决问题的变革,本身就是问题。
解决问题的次序错了
在范仲淹、富弼、韩琦、欧阳修的眼里,新政最重要的,是有正确的理想蓝图,然后排除干扰,一步步地实现它。
但在现实中,逻辑不是这样的。一场大变革的核心是什么?是解决最迫切的问题。怎么解决?用成果可见可衡量的方式解决。为什么要可见可衡量?因为要凝聚上上下下的共识。为什么要凝聚共识?因为变革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获取支持之后呢?那才谈得到实现你心里的隐秘的理想蓝图。
改革成功者,大多把搞钱作为改革的抓手
第一,搞钱,会解决君主的核心难题,所以君主会始终支持;
第二,搞钱,最容易凝聚共识,别人说三道四没有用啊,有本事你来搞?
第三,搞钱,有一个清晰的数字指标来衡量改革的成效,多和少,快和慢,都有一本账。
王安石变法,目标非常简单明了,四个字:富国强兵
怎么改革才会凝聚共识呢?
那就是解决皇帝最关心的根本问题,通常就是“钱”
宋仁宗缺钱
仁宗朝全国兵员的数量达到了巅峰,由开国时期的37.8万,暴增至125.9万
一年的总军费就是4800万,而仁宗朝一年的货币收入是6000多万贯,养兵的费用能占5/6。
“利不百不变法”
没有一百倍的好处,都不要轻谈改革,否则你可能付不起改革的成本
看什么不顺眼就改革什么,什么缺少就补什么,什么多余就砍什么,这种改革思路,是很难形成共识
一项制度改革,其实是有多个观察角度的,乍看起来特别正确的事,也未必就能行得通。
包拯(包大人)
针对择官长
背景
当时的各级官员,整体质量不行,贪污腐败的有之,老病无能的有之
双方争议
范仲淹提出来一个逐级保举推荐的方法
官员提拔,要有上一级保举你,保举的人多,就优先提拔。
但是你要是犯了错,举荐你的人是负有连带责任的。
朝廷派出来的第一层的举荐人,也负有督察各地官员的责任,叫按察官
包拯提出具体的人选还有改进的空间
第一,真正有背景的官员,按察使们其实也是不敢管的,就抓没有背景的凑数。
第二,真正道德高尚,认真办事的地方官员,往往人际关系是不好的。
第三,加强考核之后,官员就会不择手段刷绩效,尤其是借机增加赋税,老百姓负担只会更重。
欧阳修马上反驳
被挑出来的人,也正打算一展所长,报效朝廷。
你是不是告诉按察使们,朝廷对他们其实也不怎么信任?那他们还怎么下去开展工作?
针对科举制度改革的
双方争议的性质
范仲淹建议不要再弥封试卷了
看一个学生,不能只看卷面不看品行
包拯反对
天下的考官,每个州一个,大概三百多个,谁能保证他们都有公心?
奸臣?
夏竦
干出这种事来:让自己家的一个女奴,模仿人的笔迹,伪造文件,说富弼要换皇上。
但这是因为一桩私人恩怨,牵扯到富弼
王拱辰
他是当时御史台的领导人,职责所在就是要监察百官,谁犯错就要揭发谁
他跟新政派的矛盾,都是针对具体的人的具体不法行为,比如贪污
内容来源 | 得到APP
主讲人 | 罗振宇
制作 | 絮起
改革的抓手
《文明之旅》第44期
文明1043:庆历新政为何失败?
谁在反对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