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通透》——杨天真
《通透》这本书于2023年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共分为三十个章节,每章用一个小案例作为引入,贴合当下的职场环境,根据案例结合热词进行讨论,将职场人遇到的问题逐一破解。书中,杨天真分享了她对三十种负面情绪的处理方法,从“上瘾”“从众”“自卑”“操纵”到“讨好型人格”,精准击中大众病症,全方位包揽了年轻人的情绪选题。活成人间清醒,从读懂人性开始。
编辑于2024-12-28 01:46:43《通透》这本书于2023年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共分为三十个章节,每章用一个小案例作为引入,贴合当下的职场环境,根据案例结合热词进行讨论,将职场人遇到的问题逐一破解。书中,杨天真分享了她对三十种负面情绪的处理方法,从“上瘾”“从众”“自卑”“操纵”到“讨好型人格”,精准击中大众病症,全方位包揽了年轻人的情绪选题。活成人间清醒,从读懂人性开始。
《Python编程 从入门到实践》 第3版 第5章if 语句,包含多个示例和练习,帮助你通过实践来掌握if语句的用法。
《Python编程 从入门到实践》 第3版 第3章列表简介,列表是由一系列按特定顺序排列的元素组成的数据结构。在Python中,列表用方括号[]表示,元素之间用逗号,分隔。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通透》这本书于2023年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共分为三十个章节,每章用一个小案例作为引入,贴合当下的职场环境,根据案例结合热词进行讨论,将职场人遇到的问题逐一破解。书中,杨天真分享了她对三十种负面情绪的处理方法,从“上瘾”“从众”“自卑”“操纵”到“讨好型人格”,精准击中大众病症,全方位包揽了年轻人的情绪选题。活成人间清醒,从读懂人性开始。
《Python编程 从入门到实践》 第3版 第5章if 语句,包含多个示例和练习,帮助你通过实践来掌握if语句的用法。
《Python编程 从入门到实践》 第3版 第3章列表简介,列表是由一系列按特定顺序排列的元素组成的数据结构。在Python中,列表用方括号[]表示,元素之间用逗号,分隔。
《通 透》 ——杨天真
上瘾 ADDICTION
能让人上瘾的, 都是坏东西吗
真正让小丁上瘾的是被赞美和关注
欲望是上瘾者行为的驱动力
如何正视自己的欲望
欲望多巴胺给你的“幻影”
上瘾不是疾病
上瘾分为消极上瘾和积极上瘾
如何用积极上瘾的方式戒除消极上瘾
第一步
认清自己的底层欲望
第二步
如果你是真的喜欢花钱这个行为,第一种简单粗暴的解决方法是把花钱转化成赚钱的动力
第二种方法是降低消费水平
如果你只是喜欢支配金钱的感觉,那么你可以试试“平替法”
好胜 BELLICOSE
不要让“想赢”变成伤害彼此的武器
警惕不健康的胜负欲
适度的好胜心可以帮助我们进入“战斗”模式,有利于取得成功;但过强甚至趋于病态的胜负欲,其负面影响远大于它的优点
《幸福之路》
被好胜心支配的人往往会陷入虚荣和贪心的深渊中
好胜心会让你度过关注竞争对手二打算自己的节奏,浪费精力和时间
好胜心来源于什么
没有建立起自己的价值体系
自卑心态
找准你的竞争目标,别把好胜心的战场放在亲密关系上
不要跟与自己有亲密关系的人进入盲目比较的状态
如何调整被胜负欲支配的状态
专注于一个关于自我超越的目标,而不是击败他人的目标
事事想“我们”,而不是“我和你”
从众 CONFORMITY
随大溜会让人变得平庸吗
正反两面看“从众”
从众的定义:由于群体的压力二改变个体自己的行为或信念
消极的从众心态:扼杀个人的独立意识和判断力,束缚思维,使人墨守成规,没有主见,甚至陷入骗局
积极地从众心态:有助于学习他人的智慧和经验,修正自己的盲目自信和缺点,完善思考方式,扩大视野
从众≠丧失独立思考能力
人被外界的信息影响几乎是件不可避免的事情
《影响力》罗伯特·B.西奥迪尼—— “当我们不确定怎么做才最好时(不确定感);当最佳做法的证据来自大量其他人时(从众);当证据来自跟我们相似的人时(相似性)。”
对多数人来说,从众是一种自我保护和低成本、高效率的决策方式
问题不在于从众,而在于看清自己的真实需求
钝感力 DULLNESS
别人的一个眼神, 就会让我陷入自我怀疑
是玻璃心,还是太过在意外界的反馈
陷入“不健康”敏感的原因
过分在意他人的态度或评价其实是没有个人边界的表现
高敏感人群通常对自我的肯定没有那么充分,所以很需要通过外部反馈来了解自己是不是做得好、是不是出色、有没有让人舒服
建议
你的真心、礼貌对待别人,别人是能干知道的,不会因为一些细节或者小过失而苛责你
人们总会直觉地高估别人对自己的关注程度; 人们会高估自己的社交失误和公众心理疏忽的显著性
把反馈看得那么重要,不如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打造“钝感力防护罩”
钝感力的核心是——面对你再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的事情,能积极调整心态
换一种心态,把不断变化的工作当成一种闯关模式
推己及人,放开视野
跳出圈外,客观看待,调整期望
对嫉妒嘲讽怀感谢之心,被表扬赞美时也不得意忘形
这只是你漫长的人生中太小的一件事,小到你不值得为它持续伤心
共情 EMPATHY
共情并不等于同情
共情在前,共识在后
共情的核心是一个人要有完善的自我系统,能对自己的情绪、情感、时间、精力做好管理
理解别人是共情,理解别人之后的行动叫共识
假共情与无效共情只会耗损精力,对关系也并无助益
有一种共情是假共情,或者说就是浅表层面的同情
真共情能够提供情绪价值
确认自己有没有能力提供帮助
先有自我,再去共情
共情能力,也能练习
观察
接受
换位思考
传达,表达尊重
嫉妒 ENVY
希望朋友好,又不希望他比我好, 如何直视这种嫉妒
嫉妒源于竞争
因为竞争而产生的嫉妒是一种常见的生存本能
嫉妒是一件非常不划算的事,是典型的低收益高风险
嫉妒的前提是你对“假想敌”的认同和羡慕
嫉妒源于认同与羡慕
《洞察人性》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个体与他过高的目标之间的红狗以自卑情结的形式展现出来。……他开始花时间权衡别人的成功,一直在研究别人对他的看法或者别人的成就。……所谓感到被忽视的各种表现,不过是这些心理的指标;一种得不到满足的虚荣心,一种相比周围人拥有的更多的欲望,或者说,想要拥有一切的欲望。
人更容易嫉妒跟自己有真实接触的人
嫉妒的本质是你主观觉得“这不公平”
别让嫉妒压制住你
方法
转移注意力
增加你在意的地方
方法失败
转换心态,把嫉妒变成钦佩或尊重
偏心偏爱 FAVOR
明明我做的比他好, 为什么他们偏爱他
原生家庭中的偏心:父母难以改变,那就积极调整自我感受
找到平衡感受的天平,找到那些更认可自己的人
面对父母的偏心,真实地说出自己的感受
正视职场中的偏爱:不必过分讨好,也不必瞎操心
要认清职场关系并没有多深的亲密程度
对公司的工作环境要有理性判断
不操那份老板该操的心,弱化自己的主人翁精神
宽容 FORGIVENESS
你以为的宽容, 实际上可能是纵容
警惕无底线的宽容
释放宽容信号的前提是对方值得这份尊重
宽容的智慧
担心自我意志消失的恐惧就是所有不宽容的原因
宽容,从来都不是纵容
宽容是你允许别人犯错,纵容是你一而再再而三地接受别人犯错
贪婪 GREEDY
“见好就收”,说起来容易, 做起来好难
人为什么总是“既要……又要……还要……”
贪小便宜也好,冲动购物也罢,其实都是希望自身利益最大化、绝对不让自己吃亏的表现
贪婪有两个本质特征:失去底线;超过限度
有些没有明码标价的东西往往更加昂贵,比如道德,比如自由。 贪婪可以模糊道德,最终也能吞噬自由
管理自己的贪心
放弃细节管理,只做范畴管理
设置好“顶线”与“底线”
当那根提前设定的线到来时,你能做到及时止损
做空间上的管理
虚伪 HYPOCRISY
别做个虚伪的好人
虚伪不是你的保护伞
真诚是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
摘下虚伪者的面具
判断
要看这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言行是否一致,说到的事情是否能做到
要看他是否通过与别人的比较来确认自身的价值
自卑 INFERIORITY
逃避与人交流, 社交恐惧症该如何自处
“社恐”是自卑者内心设置的回避机制
大部分的“社交恐惧”都是源于内心的自卑
这种自卑是有目的的,它的“目的”就是“逃避行动、”
走出“社恐”的保护壳
在心态上要把自己当回事儿
先在熟悉的环境中练习
不要定太高的目标
学会肯定自己,并找到自己最自信的状态
对于低质量社交就大胆拒绝,内向者也有生存之道
用已有的东西去抵达设定好的终点
纠结 IRRESOLUTION
因为选择困难, 我错过了太多好机会
尽善尽美根本不是人生常态。很多人在纠结中持续内耗,就是因为目标设定跟实际情况偏离太远
究竟是什么让你“选择困难”
你害怕承担后果
你可能是个“利益最大化者”,而非“知足者”
最底层的问题,价值体系不清晰
如何让选择变得更容易
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
每个问题的背后都有隐藏着一个更深层次的、关于自己价值体系的问题——什么对自己更重要
给选择分级
建立自己的决策框架
精简
分类
让每个选项具体化
由简入繁
排除法
与其患得患失,不如坦然地落子无悔
偏见 JAUNDICE
别执着于纠正别人的偏见
人人反对偏见,可人人都有偏见
偏见就是你根据已知信息和已有逻辑推理模式形成的快速结论。这样的结论往往不是留存在我们一个人的脑海里,而有可能是一个群体的社会共识
在成长过程中,每一个人都在用自己的价值观作为大脑分类的标准,同时,我们会坚定地捍卫自己的价值观,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对不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事物产生排斥,这就是形成“偏见”的原因之一
偏见是基于思维惰性带来的认知局限
摒除偏见的杂念
尊重和理解个体的差异化
没必要改变自己,也没必要改变别人
保持成长、开放的心态
做事鲁莽 KIBITZ
为什么我总是好心办坏事
情商低不是做事鲁莽的借口
学生思维
错误:接到任务后,未经确认就马上执行
改变鲁莽行为,又法可循
可以通过系统训练,避免自己做出鲁莽的行为
当鲁莽行为切实发生后,一定要真诚地道歉
找到自己产生鲁莽行为的共性,在采取手段从根本上解决鲁莽的问题
警惕那些别有用心的“善良”
好心办坏事是做错事的一个借口,甚至有时候会成为一种道德绑架
多嘴 LONG-TONGUED
经常说漏嘴, 我为什么不长记性
为什么人人都爱“秘密”
人的窥私欲与生俱来
人们总喜欢沉浸于幸灾乐祸
秘密能传递信任感
秘密并不是维系关系的终极砝码
人跟人之间关系的建立是要经过一次次考验的,有一些泛泛之交的关系并不值得维护,他的看法对你自然也没那么重要。我们应该去维护自己的亲密关系、更深的关系,这些人才是真正在意你的人
如何改变“多嘴”的自己
当闯出弥天大祸,惹了不可弥补的麻烦的时候,自然就会改
爱 LOVE
略显沉重的爱, 该如何回应
坦然接受不同价值观下的爱
同一份爱里,每个人的浓度不一
不仅如此,大家对爱的在意点也不一样
面对略显沉重的亲情:适当“麻烦”父母
不要压力过大,尝试换位思考,调整一下自己的想法
学会“麻烦”父母,让他们觉得被需要
学会控制自己,不去评价他们做事的方式
面对淹没自我的爱情:适配度很重要
“相似性产生喜欢”效应——拥有相同的态度、信仰、价值观,甚至生活作息习惯相近的人都更有可能会成为朋友、情侣、夫妻
操纵 MANIPULATE
守护好你的自信与边界
遇到职场PUA,不妨保持“渣男心态”
职场PUA与常规的负面评价或者批评建议不同,它是带有巨大杀伤力的恶意贬低式评价
什么是PUA
《煤气灯效应》罗宾·斯特恩—— 煤气灯操纵是一种情感控制,操纵者试图让你相信你记错、误会或曲解了自己的行为和动机,从而在你的意识里播下怀疑的种子,让你变得脆弱且困惑。煤气灯操纵者的共同点就是让你怀疑自己对现实的认知。煤气灯操纵总是通过两个人实现——其中一人是煤气灯操纵者,播种困惑和怀疑;另一人是被操纵者,为了能让这段关系继续,不惜怀疑自己的认知
分辨职场PUA和严格管理
看对方提要求后会不会给支持
看对方会不会否认你的感受
如何避免被职场PUA
在认知层面洞察对方的目标,并找到自己的目标
在行动上选择忽略或离开
面对父母的情感绑架,建立边界感最重要
设置一个底线,说清楚彼此的边界在哪里,什么事情你可以满足,什么事情你会拒绝
不要惧怕建立家庭的边界感,我们设立他的目的不是伤害对方,而是相互尊重
别陷入另一半的情感控制
爱管闲事 MOSINESS
无法专注的人, 更爱管闲事
爱管闲事可不是“热心肠”
没办法在深度的事情上投入时间、精力和注意力,只能在琐碎的小事上打打下手
如何掏出“瞎忙”的怪圈
有意识的做集中注意力的训练
尽量找到自己喜欢做的工作,把它当成主业
瓶颈 OBSTRUCTION
原地扑腾,难以突破, 处于瓶颈期的我该怎么办
瓶颈期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阶段
意识到自己已经处于瓶颈期时再寻求突破,已经晚了
熵增定律
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流动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带来的结果是——事物,包括我们的宇宙,会自发地向混乱、无序的方向发展
提前预警——更早开始布局,创造下一个增长的可能性
对抗根植于人性里的安于现状,培养居安思危的意识
其他原因
个人认知瓶颈
现代社会分工过于细碎
世界无常,坦然于此刻; 或是勇于破局,大不了从头再来
“向内看”:自我调整,退后一步,养精蓄锐
会给你带来瓶颈期的东西叫作不确定性,而能战胜甚至征服世界上所有不确定性的就是你的反脆弱性
“向外看”:打破这个瓶子
大胆打碎眼前的局面,在混乱中寻找新的机会
保持学习
画饼 PIE IN THE SKY
我努力工作等升职, 领导却只会画大饼
被画饼的人其实是在逃避自己正处于弱势地位的事实
人类天生就倾向于轻易相信别人,这就是那些行骗高手可以把别人玩弄于股掌之间的原因
被画饼的一方内心是不想承认自己正处于弱势地位的
对美好未来有预期,但是对现实认知有盲区
精准洞察“画饼大师”
那些能成功吸引人的空谈或大饼,都精准命中了大家最想要的东西,很多人面对这个“诱饵”时就失去了应有的冷静和清醒
设置好一个出口
如果想要区分显示跟梦境,一定要设置好一个出口
轻言放弃者 QUITTER
因为害怕做不好, 我不敢开始
畏难是一种“人之常情”
畏难情绪产生原因
回避失败,不敢接受自己能力不足的现实
“时间感知失衡”,导致轻视未来
现代人从本性上来讲很难具备“长期主义”精神
解决思路
把令人恐惧的难度转化为分级奖励,学会用目标甚至是利益驱动自己,这样你自然不会把它当成难题,而可以将它看做一块蛋糕
自我认知上:空有想法,离成功还很远
过度自信是根植于大部分人思维之中的一种本能
实现目标的路径有很多,如果无法辅之以强大的执行力,洞察就一闪而过,没有多大意义
能抓住机会的人,一定既具备洞察能力又具备极高的实践能力,两种能力缺一不可
目标设定上:不是先立一个宏大目标,而是先走好每一步
把理想具象化,而非状态话
从大目标中拆解出最小行动,然后立刻行动
相互指责 RECRIMINATION
为什么被甩过得总是我
你的“职场人设”是什么
当知道自己不必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的时候,人就会肆意妄为
一个健康的“职场人设”应该是:明确哪些事情能商量,什么原则不可侵犯
这世界上几乎不存在完美且绝对公平的职场关系
拒做“职场老好人”,把丑话说在前面
遇到问题推卸责任是人的天性
往往在遇到危机的时候,人会更倾向于选择伤害那个反弹最小的人,这是人的一种本能。你也不必因此责怪他,他只是没那么勇敢、承受力没那么强而已
“丑话说在前头”
安全感 SENSE OF SECURITY
总觉得没有安全感, 是我太“作”了吗
亲密关系的核心问题叫做“关系对等”
从承诺的客观组成上看,每一个承诺都有当下的大前提,时间、环境、人的状态、关系的热度等,去掉这个前提条件,它就失去了至少一半的效力。从人性上看,承诺天然是不靠谱的,这无关男女,也无关人品高低,只是因为人是会变的
如何建立一段对等的亲密关系
确定一个合理的预期
有了合理的预期之后,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对方的困境,带着同理心与对方进行沟通
这个世界不太存在“感同身受”,因为我们很难想想别人的感受
越亲密的关系,越需要真诚直接地交流
解决问题或调整预期
节制 TEMPERANCE
自律不是每天五公里
假自律与真自律
《洞察人性》阿德勒—— 虚荣心常常被伪装和掩饰,以至于它呈现出各种各样变化的形式。 …… 人们习惯于用更好听的“雄心”替代虚荣或者傲慢这些说法,以此帮助自己摆脱困境。……“精力充沛”或者“积极活跃”这样的次也经常被替换使用。只要这种力量证明自己对社会有用,我们就会承认它的价值,然而,“勤奋”“活跃”“精力”和“进取”等通常不过是换种说法来掩饰不同程度的虚荣
“真自律”的人一定都掌握了自己的“自律配方”
找到你的自律配方
把精力和时间分配在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上,不受他人影响,不在自己不在意也做不好的事情上浪费时间精力
如何做到真自律
停止自我批评,培养长期思维
减少目标,或是调整方式
制定细小且可量化的目标,避免形式主义
不要对自己太苛刻,尝试借助他人的力量
功利 UTILITARIANISM
功利交友, 最后竹篮打水
过度的功利心会让人成为利益的奴隶
关系的根基是“情分”而非利用价值
过度的功利心让人失去对奋斗的渴望
如何避免功利心过度
不要以利益为唯一导向
以利益为导向的思维习惯会把我们的认知孤立成一个具体的点,这些点之间并没有产生关联
所有走过的捷径最终都要补回来
《功利主义》约翰·穆勒—— 出于人性的弱点,人常常会就近选择眼前的利好,尽管他们清楚其实价值反而次之。 …… 我相信当他们被迫沉迷于低级趣味之前,事实上已是无力再追求高级趣味。在大多数情况下,对高尚情操的追求犹如一棵脆弱的嫩苗,不但很容易被恶劣的环境所摧残,并且会仅仅因为缺乏足够的养分而枯萎。对大部分青年而言,如果他们为之奋斗的职业,即社会给他们定格的位置难以使他们对高尚情操的追求付诸实践,那么这种追求就会很快夭折。因为没有时间和机会,他们逐渐丧失了理性层面的高尚品位,最终失去了雄心壮志。
让功利心成为自我成功的驱动力,而不要让自己变成一个被功利心驾驭而失去自我的人
虚荣 VANITY
太爱面子,有错吗
虚荣的副作用一: 放大一些感受,引人误入歧途
陷入虚荣的人往往会放大一些感受,走入一种心态误区,而忽略事情的本质
虚荣的副作用二: 虚张声势,让人活在自己创造的假象里
虚荣就是为了别人的评价来让自己辛苦
虚荣本身是一种虚张声势
虚荣幻想的破解之法: 划分自己的“能力圈”,寻找内心真实的需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范围,姑且称之为“能力圈”,划定这个圈的标准有个人能力的强项、短板,包括财力范围等
控制消费欲
建立合理、正确的消费观,在理性的范围内随心所欲
弄清楚你的需求究竟是真需求还是伪需求
三分钟热度 WHIM
做什么事都没常性, 就注定失败吗
“三分钟热度”的本质: 人都会喜新厌旧,害怕受挫
边际效应递减
人的成长就是不断找到新的兴奋点的过程
三分钟热度的人注定无法成功吗
在职业规划上就要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性格优势
虽然你可以去选择相对适合自己个性的职业,但人生中总有需要建立深度链接、认真钻研的东西
X因素 X-FACTOR
成事的重要特质——主动
被动逃避还是主动选择
主动是重要的能力砝码。只有主动的尝试,才能获得新的能量,才能获得自己被肯定的机会
被动逃避是人天性中的懒惰带来的必然动作
主动最大的障碍——学生思维
学生思维最核心的特点就是被动。总要等着被安排、被检查结果、被打分、被评价
越是遭遇危机或者越是难办的事且没有人做的时候,你往前冲会获得越大的回报
主动争取的姿态,也是一种对他人的日常性影响
学生思维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总说“我还没准备好”
突发性是职场的常态,而工作中对你提升最大的往往就是突如其来的重大机会
没有人拉着你往前走,你需要自己做自己的发动机
大胆冲的前提是有一个发力点
讨好型人格 YES-MAN
为什么我约讨好别人, 越难获得认可
成长过程中被打压是形成讨好型人格的罪魁祸首
讨好型人格的本质是没有形成完整的自我
当我们没有形成完整的“三观”时,我们就很容易陷入别人的评价中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 由于人性中存在一个特殊的弱点,人们常常对他人的评价顾虑太多——尽管这类评价几乎都没有什么可反思之处……因而难以理解的是,为何所有人都会因为得到了他人的好评而高兴异常,或因为听到了满足他们虚荣心的奉承话而愉悦万分
停止讨好
想要摆脱讨好的心态,根本上是要找到自己真正的价值所在,建立完整的自我
独立,是形成独立的人格,拥有自由的灵魂,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只有独立的人格,不分独立的性别
远离讨好型人格技巧
从已经做好的事情上给自己肯定,表扬自己,给自己奖励
讨好别人不会让我获得真正的快乐
有些人就算失去了也没关系
卑躬屈膝并不能带来更多的安全感
学会设立好目标和调整语言的习惯
语言表达其实就是每个人心理活动的外化
搞清楚自己要什么,该拒绝的时候就果断拒绝
把自己的感受放在首位而不是自私,而是对讨好心理说“不”
从零开始 ZERO
“通透”
能明确自己的目的
能厘清他人行为背后的逻辑
能放下对人性的幻想和对他人的期待
读懂任性后,从零开始
通透书单 TRANSPARENT BOOK LIST
《我不是教你诈》——刘墉 《贪婪的多巴胺》——丹尼尔·利伯曼 《积极上瘾》——威廉·格拉瑟 《幸福之路》——伯特兰·罗素 《把自己当回事儿》——杨天真 《酸葡萄效应》——榎本博明 《影响力》——罗伯特·B.西奥迪尼 《童话大王》——郑渊洁 《非暴力沟通》——马歇尔·卢森堡 《社会心理学》——戴维·迈尔斯 《洞察人性》——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巨人的工具》——蒂姆·费里斯 《宽容》——房龙 《心理学与生活》——理查德·格里格 《错失恐惧》——帕特里克·J.麦金尼斯 《偏见的本质》——戈登·W.奥尔波特 《思考,快与慢》——丹尼尔·卡尼曼 《煤气灯效应》——罗宾·斯特恩 《帕金森法则:职场潜规则》——西里尔·诺思科特·帕金森 《我们为什么会受骗》——玛丽亚·康妮科娃 《反脆弱》——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微习惯:简单到不可能失败的自我管理法则》——斯蒂芬·盖斯 《幸福是一种智慧:日常生活心理平衡术》——刘轩 《人性的弱点》——戴尔·卡耐基 《功利主义》——约翰·斯图尔特·穆勒 《向前一步》——谢丽尔·桑德伯格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 《被讨厌的勇气》——岸见一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