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九章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这是一篇关于第九章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二、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的最初探索,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构想。
编辑于2024-12-29 08:43:48这是一篇关于第九章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三、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这是一篇关于第九章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二、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的最初探索,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构想。
这是一篇关于第六章 第三节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三、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二、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前提,一、社会总产品,导入。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第九章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三、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这是一篇关于第九章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二、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的最初探索,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构想。
这是一篇关于第六章 第三节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三、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二、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前提,一、社会总产品,导入。
第九章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构想
1.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证明了,人类社会必然要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过渡,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未来社会在经济层面可以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消灭私有制,生产资料社会占有
1.在设想中,未来社会将是“一个集体的、以生产资料公有为基础的社会”,它“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先是国家的)基础上组织生产。他们认为,生产资料私有制是一切剥削制度的经济根源
2.资产阶级所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而又完备的表现“,因此,他们始终把所有制问题即消灭私有制代之以公有制作为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基本问题“。
(二)消灭商品生产,社会生产实行有计划条件
1.设想中,未来社会将实行有计划的生产。由于”生产者不交换自己的产品;用在产品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这些产品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因为这时,同资本主义相反,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作为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存在着”。
2.恩格斯指出:“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成为有计划的自觉地组织所代替
3.在生产资料的社会化和由此而来的管理的社会化的基础上,每一个行业的生产以及这种生产的增加都不再通过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调节,而是直接由社会需要调节和控制,由社会”按照一个统一的大的计划协调的配置自己的生产力“
(三)尽可能快地发展生产力
1.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
2.如果没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共产主义社会”将没有任何物质基础,将建立在纯粹的理论基础上,就是说,就是一种纯粹的怪想“
3.没有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和普遍交往的发展,”那就只会有贫困、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表现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
4.因此,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无产阶级的主要任务,将是”尽可能快的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四)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
1.马克思指出:”我们这里所说的是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层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
2.所以,每一个生产者,在做了各项扣除以后,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会的。他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
3.……他从社会领回一张凭证,证明他提供了多少劳动(扣除他为公共基金而进行的劳动),他根据这张凭证从社会储存中领得一份耗费同等劳动量的消费资料。“
4.因此,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个人生活资料还只能根据个人的劳动量实行按劳分配。
5.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的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着消失之后;
6.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手段,而且本身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的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五)消灭阶级对立,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
1.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未来社会阶级将被消灭,国家将自行消亡。他们认为,无产阶级在消灭旧的生产条件的同时,“也就消灭了阶级对立的存在条件,消灭了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从而消灭了它自己这个阶级的统治”。
2.“当阶级差距在发展进程中已经消失而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手里的时候,公共权力就失去政治性质。”
3.恩格斯指出:“随着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消失。国家的政治权威也将消失。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
4.“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创造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
5.”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挥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6.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科学社会的构想,为建立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内的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
7.应该根据各国不同的历史条件和具体实践,探索符合实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二、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的最初探索
(一)十月革命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1.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等一系列著作中提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新论断,并在实践中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
2.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划时代的历史事件,它彻底推翻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制度,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又工人阶级掌握政权的国家。十月革命的胜利鼓舞了08点10分工人阶级的斗志,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全世界的传播
(二)战时共产主义
1.为了赢得国内与国外战争,列宁建议实施以取消商品货币关系为主要特征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经济上主要有两个方面:在农村实行余粮征集制;在城市实行物资供给制
(三)新经济政策
1.第十次代表大会,决定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实行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政策。主要措施是实行经济核算制、租借制和租让制。
2.在国民经济中除了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和合作社经济成分外,允许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存在
(四)工业化与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1.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国家一方面采取种种措施发展重工业,以保证国民经济的现代物质技术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在工业和城市实行国家所有制、在农业和农村实行集体所有制,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通过有计划地组织生产、配置资源,集中力量推进国家的工业化,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3.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苏联经济制度中存在的高度集权和排斥市场机制1严重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1992年,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遇严重挫折。苏联没有坚持下来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在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十月革命开辟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二)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1.新中国成立后,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创造性的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实现了和平赎买
(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艰辛探索
1.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
2.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1.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