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八年级下册生物
图文并茂,知识点涵盖范围广,内容丰富,复习的好资料,是你不可或缺的学习助手。干货满满,非常实用,现在不收藏,还在等什么呢。
编辑于2024-12-30 11:54:37第七单元 第一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植物的生殖
有性生殖
概念: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特点:后代具有双亲的遗传特性
过程
开花→传粉→受精→结实→新一代植株
实例:开花结果、种子萌发、杂交育种等
无性生殖
概念: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特点:后代只具有母体的遗传特性
实例:水螅的出芽生殖、马铃薯的块茎繁殖
应用
迁插,嫁接,压条,分株、组织培养等
嫁接
概念: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穗),接在另一个植物体(砧木)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
分类:芽接法和枝接法
嫁接步骤示意图
嫁接成功的关键: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分生组织)紧密结合
优点:既能保持母本的优良特性,又能加快开花结果
应用:桃、山楂、苹果、柑橘利用嫁接来繁育优良品种
扦插
概念:剪取植物的一段枝条,把枝条的下部插人湿润的土壤中,在适宜的温度下,不久枝条下部长出不定根,上部发芽,最后长成一个新个体
应用:葡萄、菊、月季、柳树等容易生根的植物
植物 组织 培养
概念:利用无性生殖原理,使植物组织或细胞等快速发育成新植株的生物技术
应用:快速繁殖草莓苗、培育烟草脱毒苗等
植物的无性生殖需要的条件
扦插
光照、水分、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
茎剪成15-20厘米长的茎段,一般每段保留两个节
茎段上方的切口是水平(减小伤口水分过多蒸发)的,而茎段下方的切口则是斜向(可以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积)的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变态发育
定义
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家蚕的幼虫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
完全变态
昆虫的发育也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完全变态
家蚕的生 殖和发育
生殖方式:有性生殖、体内受精、卵生
发育类型:完全变态发育
发育过程:受精卵→幼虫→蛹→成虫
发育特点:有蛹期,幼虫与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明显的的差异
类似昆虫:蜜蜂、菜粉蝶、蝇、蚊、蛾等
不完全变态
发育过程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像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不完全变态
蝗虫、蝉、蟋蟀、蝼蛄、螳螂等
若虫:由蝗虫的受精卵孵出的幼虫,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仅有翅,能够跳跃,称为跳蝻,这样的幼虫叫做若虫
蝗虫的生 殖和发育
生殖方式:有性生殖、体内受精、卵生
发育类型:不完全变态发育
发育过程:受精卵→幼虫(若虫)→成虫
发育特点:没有蛹期,幼虫与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相似
类似昆虫:蝉、蟋蟀、蝼蛄、螳螂等
注:若虫逐渐长大,当受到外骨骼的限制不能再长大时,就退掉原来的外骨骼,这叫蜕皮
昆虫是卵生、直性生殖、体内受精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两栖动物
生殖
生殖过程:求偶→抱对→受精。雄蛙鸣叫的意义是求偶,雌雄蛙抱对有利于提高卵的受精率
生殖特点:有性生殖,卵生,体外受精,水中变态发育
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成体水陆两栖,用肺呼吸,兼辅皮肤呼吸
青蛙、蟾蜍、大鲵、蛛螈等
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发育经过
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发育特点:变态发育
呼吸方式: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
环境条件:生殖和发育都离不开水
雄蛙鸣叫的意义是求偶,雌雄蛙抱对有利于提高卵的受精率
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
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幼体要经过变态发育才能上陆生活
鸟的生殖和发育
鸟卵的结构与功能
卵细胞
卵黄
是卵细胞的主要营养部分,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
一个卵黄就是一个卵细胞。胚盘里面含有细胞核。受精卵的胚盘(未受精的卵,胚盘色浅而小,已受精的卵,色浓而略大)将发育成雏鸡,胚盘是鸡卵受精后开始发育形成的初始胚胎,在适宜的条件下胚胎发育成雏鸡
胚盘
继续宁胚胎发育的部位
卵黄膜
起保护作用
其他结构
卵白
对胚有保护作用,还能供给胚胎发育所的养料和水
卵壳
对卵起保护作用,在卵壳上有许多起气孔可以透气,以确保卵进行气体交换
卵壳膜
保护作用
气室
储存气体,由内外两层卵壳膜构成
系带
悬挂卵黄,固定和减震,利于孵化
实验观察鸟卵的结构
目的要求:观察鸡卵(鸡蛋),认识鸡卵的结构特点
材料用具:新鲜鸡卵,放大镜,剪刀,镊子,培养皿
方法步骤
1 取一枚鸡卵,用放大镜观察卵壳的表面是否光滑 2 将鸡卵的钝端轻轻敲出裂纹,用镊子将破裂的卵壳连同 外壳膜除去,看卵壳下面是否有一个小空腔 3 用剪刀将小空腔下面的内壳膜剪破,使壳膜内的卵白和卵黄流到一个烧杯或培养皿内。对照鸡卵结构图观察卵的结构,注意观察卵黄上有没有一个乳白色小圆点
实验结果
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生殖特点:有性生殖、卵生、体内受精
发育过程:一般经过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育雏几个阶段,但不是所有鸟都具有这些行为
发育类型
早成鸟:发育完全,破壳而出后可随亲鸟觅食
例如:鸡、鸭、鹅、大雁
晚成鸟:未发育完全,破壳而出后靠亲鸟的喂食
例如:麻雀、燕子、鸽子
筑巢、求偶、交配、产卵、孵卵、育雏
求偶、交配、产卵是鸟类生殖和发育必经的过程
第八单元 第三章 了解自己 增进健康
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
健康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
健康的生活不仅需要加强身体锻炼,搞好个人卫生,还要保持愉快的心情,积极向上的心态,同时还应当学会与人相处,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心情愉快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良好的情绪和适度的情绪反应,表示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处于积极的健康状况
调节情绪的方法
转移注意力
合理宣泄烦恼
注意宣泄的对象、地点和场合
自我安慰
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各种生活习性
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受遗传因素和环境的影响外,还与个人的生活方式有关,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加速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健康危害
酗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洒精会损害人的心脏和血管,酗酒会全使脑处于过度兴奋或麻痹状态,引进神经衰弱和智力减退,长期酗酒,会造成酒精中毒,饮酒过多,还会有生命危险
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烟草燃烧时,烟雾中的有害物质如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进入人体,对人体的神经系统造成损害,使人的记忆力和注意力降低,同时还诱发多种呼吸系统疾病
毒品的危害
会损害人的神经系统,降低人体免疫功能,使心肺受损,呼吸麻痹,甚至死亡
第八单元 第二章 用药和急救
用药
安全用药
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需要,在选择药物的品、刻量和服用时间等方法都恰到好处,充分发挥药物的最佳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所产生的不良反应或危害
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可以购买,并按医嘱服用的药物
非处方药:简称为OTC,不需要凭医师处方即可购买,按所附说明服用的药物。非处方药适于消费者容易自我诊断、自我治疗的小伤小病
无论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在使用前,都应该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了解药物的主要成分、适应症、用法与量、药品规格、注意事项、生产日期和有效期等以确保用药安全
药物
中药
中药是我国传统的药物,其有效成分主要是从各种动植物中提取出来的
西药
西药的有效成分主要是由化学物质合成的,因此又被称为化学药品制剂
药物的保存
大多需要放在干燥、避光的地方,而且要密封保存,避免受潮
急救
人工呼吸
当有人因溺水、煤气中毒或触电等以外事故突然停止呼吸时,可以用人工呼吸的方法进行急救
如果病人同时心跳停止,则应同时做人工胸外心脏挤压
出血和止血
出血一般有内出血和外出血
内出血是指体内器官的出血,一般不易诊断,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救治
外出血是指体表的出血,在送往医院之前,应该做必要的止血处理
外出血
毛细血管出血
最常见,出血时血液呈红色,从伤口渗出或像水珠一样流出
静脉出血
血液呈暗红色,连续不断地从伤口流出
动脉出血
呈鲜红色,从伤口喷出或随心跳一股一股地涌出
止血
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出血,可以先将伤口冲洗干净,然后贴上创可贴,或是在伤口盖上敷料,用纱布绷带加压止血即可
对于大静脉或动脉出血,用手指或绷带压迫止血
第八单元 第一章 传染病和免疫
常见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非典、水痘、结膜炎、蛔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肝等
传染病及其预防
传染病
定义
传染病是由某种特殊的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所引起的,能在人和人之间或人和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
特点
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病原体
指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
根据致病的病原体不同,传染病可分为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寄生虫传染病等
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传染源
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如患流感的病人,携带禽流感病的鸡等
传播途径
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历的途径叫传播途径
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易感人群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叫易感人群
如婴幼儿和体弱者
艾滋病(AIDS)
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英文缩写HIV
传染病地预防措施
控制传染源
如隔离、建立专门的传染病医院,对传染病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及时处理患病动物等
切断传播途径
勤洗手,勤消毒,戴口罩;使用一次性注射器;不随地吐痰等如传染病流行期,在教室喷洒消毒液
保护易感人群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注射疫苗;保护健康人群不接触传染源等
免疫与计划免疫
人体的三道防线及其功能
第一道:皮肤和黏膜
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还有杀菌的作用
呼吸道(气管和支气管)的黏膜上还有纤毛,随着纤毛的摆动,病菌等异物能被清扫出去
第二道: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杀菌物质中的溶菌酶,能破坏许多种病菌的细胞壁,溶解、吞噬和消化病原体
分布在血液,淋巴结,脾脏,肝脏等组织器官中分布有吞噬细胞,可以将侵入人体的病原体吞噬消化
第三道: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产生抗体,清除抗原
免疫
概念: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
免疫的功能
自身稳定: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
防御感染: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
免疫监视: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
对人体的不利影响:过敏反应、器官移植时的排斥反应等
抗体和抗原
抗体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
抗原
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异物)
抗原进入体内促进淋巴细胞产生抗体,一定的抗体能与一定的抗原结合,从而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清除或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
关系:抗体与抗原的结合是特异性的,一种抗体只针对一种抗原起作用(犹如钥匙与锁的关系)
非特异性免疫
第一、二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
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叫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
特点是出生以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叫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
注:通过体育锻炼获得的免疫为非特异性免疫;通过注射疫苗获得的免疫为特异性免疫
疫苗
通常是用杀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于人体后,可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
过敏
抵抗抗原侵入的功能过强时,进入人体内的某些食物或药物会引起过敏反应
找出过敏原,并且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过敏原,是预防过敏反应的主要措施
计划免疫
概念: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
意义: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最简便易行的方法,对于保护儿童的健康和生命,提高人口素质,造福子孙后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疫苗:用失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疫苗在免疫学上属于抗原
作用:接种疫苗后,人体内可产生相应的抗体
艾 滋 病
病原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传染源:艾滋病患者和 HIV 携带者 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HIV 攻击目标:人体免疫系统,使人体不能抵御病原体
新 冠 肺 炎 艾 滋 病 预
病原体:新型冠状病毒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等
预防措施
加强个人防护,减少外出;避免聚集和密切接触;外出佩戴口罩;回家洗手消毒等
注射新冠疫苗;加强体育锻炼等
第七单元 第三章 生物的进化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原始生命
地球大约形成于46亿年前,原始生命大约诞生于36亿年前
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这一结论的获得有许多化石证据支持
原始大气
原始大气成分来自于火山喷发,有水蒸气、氢气、氮、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气体构成。原始大气中与现在大气明显的区别是没有氧气
过程:原始大气→简单有机物→复杂有机物→原始生命
地球上生命的生存需要物质和能量
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
米勒的实验
米勒将原始大气中的成分充入烧瓶中,通过火花放电,制成了一些有机物
原料
甲烷、水蒸气、氢、氨等
产物(证据)
氨基酸
结论
原始地球上能形成简单有机物
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无机小分子物质能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如氨基酸)
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条件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
原始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
无机物→小分子有机物→大分子有机物→原始生命
生物进化的历程
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比较法
比较法
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通过对不同年代化石的纵向比较,以及对现存生物种类的横向比较等方法,推断出了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
比较不同类型动物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从而判断动物的脊椎动物进化的顺序
进化顺序: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
证据
化石
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系形成的
研究生物进化过程中的重要证据,但不是唯一证据
分布规律
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以水生生物为主
越近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以陆生生物为主
解剖学
通过对马、蝙蝠的前肢和鹰的翅膀骨骼进行对比,推断出它们可能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
通过对始祖鸟与现代鸟和爬行动物的形态和解剖特征的比较,说明鸟类起源于古代爬行类,始祖鸟是爬行动物向鸟类进化的中间过渡类型
分子学:科学家通过对现存不同种类生物的基因和蛋白质(如细胞色素 C)进行横向比较,从而了解生物之间亲缘关系的远近。生物间细胞色素 C 的氨基酸的差异越大,亲缘关系越远;反之亲缘关系越近
利用组成生物体的一些重要物质的差异性来比较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的方法,表明人和黑猩猩的亲缘关系最近,马次之,果蝇和向日葵则较远
植物
藻类植物
苔藓植物
蕨类植物
种子植物
种子植物
被子植物
动物
无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
原始单细胞动物→原始腔肠动物→原始扁形动物→原始线形动物→原始环节动物→原始软体动物→原始节肢动物
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
古代鱼类→古代两栖类→古代爬行类→古代鸟类、哺乳类
注:鸟类起源于古代爬行类,始祖鸟是爬行动物向鸟类进化的中间过渡类型
生物进化
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各自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总趋势
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生物进化的原因
自然选择学说的提出者:达尔文
生物进化的原因是自然选择
概念: 自然界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
核心内容
大量繁殖:自然选择的基础 生存斗争:自然选择的手段 遗传和变异:自然选择的内因 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结果
联系: 生物的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保护色
概念: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十分相似,人们把这种体色称为保护色
意义: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易被其他动物所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者捕食猎物是十分有利。保护色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实例:100 年以后,桦尺蠖由浅色占多数变成深色占多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浅色的桦尺蠖在黑色树干上易被捕捉,深色的易幸存下来,繁衍后代
人工选择
概念:人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爱好,通过保留适育的变异性状,不断选择和培育生物新品种的过程
优点:人工选择的速度比自然选择的速度快
在育种上的应用
杂交育种(最简捷)
原理
基因重组
通过杂交培育新品种的方法。如高产抗倒伏小麦的获得
过程
培育杂合子品种
培育隐性纯合子品种
培育显性纯合子品种
诱变育种(产生新基因)
原理
基因突变
通过射线照射或药物处理等方法诱导基因突变选育新品种。如太空椒的获得
过程
选择生物→用物理、化学等方法处理,诱发基因突变→选择理想类型→培育
单倍体育种(快速育种)
原理
染色体变异
过程
具不同优良性状的亲本杂交→F₁→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诱导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选育
多倍体育种(提高产量、营养物质含量)
原理
染色体变异
方法
用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
人工选择育种
通过人工选择的方法,将有利于人类的新品种选择出来。如高产奶牛的繁殖
第七单元 第二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遗传和变异
遗传
指亲子间的相似性
举例:父子二人都是双眼皮;种瓜的瓜,种豆得豆等
变异
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举例:父亲双眼皮;儿子单眼皮;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等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而实现的
人们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最初是从性状开始的,以后随着科学的发展,才逐渐深入到基因水平
性状
生物体所表现的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性和行为方式统称为性状
举例:人的肤色、血型
相对性状
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举例:家兔毛的黑毛与白毛、人的单眼皮和双眼皮、人的血型、卷舌与不卷舌等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转基因超级鼠的启示: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 决定因素:主要由基因控制,有些也受环境影响 举例:如叶绿色的形成必须有光照
转基因的启示
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
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同时也说明在生物传种接代中,生物传下去的是基因而不是性状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传递方式
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传递,精子和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
染色体
概念: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构成:主要由 DNA 和蛋白质组成,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每一种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
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为23对(46条),也就包含了46 个DNA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
呈双螺旋结构
基因:具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控制生物的性状
关系示意图
染色体的变化
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中
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时,染色体又恢复到亲代细胞中染色体的水平,其中有一半染色体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数量关系:一般情况下,每条染色体上一般含有 1 个 DNA 分子。1 个 DNA 分子上含有许多个基因。染色体数=DNA 分子数<基因数
基因 经精 子或 卵细 胞的 传递
桥梁: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
传递过程图示
染色体 数目的 变化
体细胞: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 存在的
生殖细胞:生殖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一半
受精卵:在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中,每对染色体都是一条来自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关系:体细胞→生殖细胞→受精卵→新个体
2n(46 条)→n (23 条)→2n(46 条)→2n(46 条)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图解
对实验现象可用以下遗传图解解释
实验材料
选择的是具有明显相对性状且闭花受粉的豌豆
实验方法
人工控制的传粉杂交
实验过程
把矮豌豆的花粉授给高豌豆(或相反),获得了杂交后的种子,结果杂交后的种子都是高杆的
孟德尔又把杂交高豌豆的种子种下去,结果发现长成的植株有高有矮,不过矮的要少得多(高矮之比为3:1)
现象分析
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杂交一代中表现的是显性性状
在相对性状的遗传中,表现为隐性性状的,其基因组成只有d一种,表现为显性性状的,其基因组成有DD或Dd两种
基因组成是Dd的,虽然d控制的形状不表现,但d并没有受D的影响,还会遗传下去
显隐性性状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纯种个体杂交时,子一代表现出的性状
隐性性状:未表现的性状
判定方法
亲代性状相同时:无中生有,有为隐 亲代均为纯种时:亲代有,子代无,为隐性
显隐性基因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通常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如“D”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通常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如“d”
基因组成
表现为隐性性状的基因组成只有一种:dd
表现为显性性状的基因组成有两种:DD、Dd
禁止近亲结婚
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
原因:近亲携带相同的隐性致病基因比例较大,其后代患该遗传病的几率就增大
隐性遗传病代表:白化病、红绿色盲、苯丙酮尿症等
人的性别遗传
性染色体的发现
1902年,美国细胞学家麦克朗在观察中发现,男性体细胞中有一对染色体的形态与别的染色体不一样,他把这种染色体称为性染色体
后来,美国细胞学家威尔逊和斯特蒂文特进一步把男性体细胞中那一对与众不同的染色体,分别称为X染色体和Y染色体;而女性体细胞中的同一对染色体是一样的,都是X染色体
性染色体的功能
性染色体是指在体细胞中能决定性别的染色体,在人的体细胞中,性染色体有2条
染色体的组成
每个正常人的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
性染色体:人体 23 对染色体中,有 1 对能决定个体性别的染色体(男性为XY,女性为XX)
常染色体:人体 23 对染色体中,有 22 对与性别无关(男女都一样)的染色体
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
精子:22条+Y或22条+X
卵细胞:22条+X
男女染色体的差异
性别比例
生男生女机会均等,比例为1:1,生男生女的概率各占50%
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生殖细胞类型:男性可产生含 X 染色体和含 Y 染色体两种类型的精子,两者比例为 1:1。女性只能产生一种含 X 染色体的卵细胞
生殖细胞性染色体的结合:含 X 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发育为女孩;含 Y 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发育为男孩
生男生女机会均等:含 X 染色体和含 Y 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是均等的,因此生男生女机会均等,均为 50%
生物的变异
普遍性: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引起变异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
类型
可遗传的变异
本质
由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变异,能够遗传给下一代。如视觉正常的夫妇生下一个色盲的儿子
基因突变
本质
基因结构的改变
特点
普遍性、随机性、低频性、不定向性
原因
外因
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
内因
DNA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替换
结果
产生该基因的等位基因,即新基因
基因突变对生物性状的影响
基因重组
类型
自由组合、交叉互换、转基因
发生时间
自然条件下,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和后期
特点
只产生新基因型,无新性状
发生于真核生物有性生殖的细胞核基因遗传中(DNA重组技术除外)
染色体变异
结构变异
缺失、重复、倒位、易位
数目变异
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
染色体组成倍增加或减少
染色体组
单倍体
二倍体
多倍体
实验
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不可遗传的变异
本质
遗产物质没有改变
是由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引起的变异,遗传物质未发生变化,不能够遗传给下一代。如土壤肥沃地长成的大花生
影响因素
水、肥、光照、温度、激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