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语言基础
语言基础
汉语语法
语素
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特点是省略
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是最小的语言单位
按音节分类
单音节语素
土、人、水、风、子、民、大、海。(独立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双音节语素
两个音节合起来才有意思,分开来没有与该语素有关的意义,双音节语素主要包括联绵字、外来词和专用名词
A.双声,声母相同的联绵字,如:琵琶、乒乓、澎湃、鞑靼、荆棘、蜘蛛
B.叠韵,韵母相同的联绵字,如:从容、葱茏、葫芦、糊涂、匍匐
C.非双声叠韵联绵字,如:蜈蚣、蓊郁、珊瑚、疙瘩、蚯蚓、惺忪、铃铛、
D.外来词,由汉语以外的其他语种音译过来的词语,如:干部、涤纶、甲克(夹克)、的士、巴士
E.专用名词,主要是地名、人和事物名称,如:纽约、巴黎、北京、苏轼、李白、孔子、萝卜、菠菜、番茄、红薯
多音节语素:拟声词、专用名词和音译外来词,如:喜马拉雅、珠穆朗玛、安迪斯、法兰克福、奥林匹克、白兰地、凡士林
词
按词性分
实词
实词(共6个),有实际意义
(1).名词
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人物名词:学生、群众、老头、妇女、同志、叔叔、维吾尔族、酒鬼
事物名词:笔、杉木、蜗牛、猎豹、奥托、棒球
时间名词:上午、过去、将来、午夜
方位名词:东南、上面、前方、内部
(2).动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可能意愿及心理活动的词
行为动词:跑、唱、喝、敲、吆喝
发展动词:生长、枯萎、发芽、结果、产卵
心理动词:喜欢、恨、气愤、觉得、思考
存现动词:消失、显现、有、丢失、幻灭
使令动词:使、让、令、禁止、勒令
能愿动词:会、愿意、可以、能够、宁可
趋向动词:来、去、上、下
判断动词:是、为、乃
(3).形容词
表示事物性质、状貌特征的词
表示形状的:大、高、胖、瘪、细、壮
表示性质的:甜、好、香、漂亮、圆滑、机智
表示状态的:快、浓、满、多、迅速、悄悄
(4).数词
表示事物数目的词
确数词:1、2、3、一、二、三、壹、贰、叁、二分之一、3.45
概数:几、一些、左右、以下、余
序数:第一、第二、老大、老三、初九、初十
(5).量词
表示事物或动作的单位
名量词:尺、寸、里、公里、斤、两、辆
动量词:把、次、趟、下、回、声、脚
时量词:天、年、秒、小时、分(钟)
(6).代词
能代替事物名称的词
人称代词:我、你、它、她们、大家
疑问代词:谁、什么、怎么、哪里
指示代词:这、那、那里、那边,这边
虚词
定义: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1).副词
起修饰或限制动词或形容词作用、表程度或范围的词
程度副词:很、极、非常、太、过分
时间副词:已、刚、才、将、要
范围副词:都、全、总、只、仅
情态副词:正好、果然、刚好、依然、全然
语气副词:准保、确实、不、没有、岂、难道
重复副词:又、再、还、仍
(2).介词
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前边,合起来表示方向、对象等的词
如:从、往、在、当、把、对、同、为、以、比、跟、被、由于、除了
(3).连词
连接词。连接短语或句子的词
如:和、同、跟、不但、并且、只要、而且、与其、尚且
(4).助词
附着在别的词后面、独立性差、无实义的一种特殊的虚词
结构助词:的、地、得、所
时态助词:着、了、过…
语气助词:呢、吧、吗、哟、哩、呀
(5).叹词
表示感叹或者呼唤答应的词
如:啊、哎、哦、噢、哼、呸、呀
(6).拟声词
模拟事物的声音的词
一词多义、多用
(1).他(人称代词)怎么(疑问代词)还(语气副词)不(语气副词)来(趋向动词)呀(叹词)
(2).下回(量词)我(人称代词)还(重复副词)来(趋向动词)
(3).有(存现动词)借(行为动词)有(存现动词)还(行为动词),再(重复副词)借(行为动词)不(语气副词)难(形容词)
句子
由词或短语构成的语言单位,能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能完成一次简单的交际任务,在语音上有一定的语调,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的语气,在书面上用句号、问号、感叹号表示出来
句子结构
(定) 主 + [状] 谓 <补> +(定) 宾 例如:(我们)学生[一定][要]学<好>(专业)课程。 [状(修饰全句的)] + (定) 主 + [状] 谓 <动补> + (定) 宾<宾补>
定语,用在主语前面,对主语、宾语进行修饰、限制,如:(冬天里的)春天
补语,用在谓语的后面,对谓语进行补充说明,如:辨认<仔细>
句子成分
① 主语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
② 谓语
谓语是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
③ 宾语
宾语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
④ 定语
是名词或代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名词或代词,表示人或事物性质、状态、数量、所属等
(1).(那沉甸甸的)稻谷,象(一垄垄金黄的)珍珠。(2).(三杯)(美)酒敬(亲)人。
⑥ 补语
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程度、趋向、时间、处所、数量、形状等
(1).广大人民干得<热火朝天>。 (2).他写的字比原来不是好<一点>,而是好得<多>。 (3).他生<于1918年>。
⑦ 独立成分
在句子中不与其他成分(主、谓、宾、定、状、补)产生结构关系。但意义上又是全句所必需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种成分。用来表示称谓呼叫,以及对事物原推测、估计、注释、补充、感叹、摹拟语气等
(1).事情明摆着,你看,我们能不管吗? (2).十分明显,不大大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四个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 (3).啊,多么使人心醉的绚丽灿烂的秋色!
⑧ 复指成分
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或短语指同一事物,作同一个句子成分
(1).先生自己也要书。 (2).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这已经成为挡不住的历史潮流。
结构方式
1.单句
不可再分析出分句的句子
① 主谓句(由主谓短语构成的句子),如今天‖星期五。她‖身份特殊。
② 非主谓句(由其他短语或单个词构成的句子),如:呀!好漂亮的彩虹呀!快一点吧!禁止吸烟!
③ 特殊单句,句式特点比较特殊的句子
2.复句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的句子
关联复句
(1).并列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陈述几种事物,或者几种事情,或一种事情的的几个方面,分句之间是平行相对的并列关系
(2).承接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一个接着一个的叙述连续发生的动作,或者接连发生的几件事情。
(3).递进复句,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进了一层,分句之间是层进关系
(4).选择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说出两件或几件事,并且表示从中选择一件或几件。
(5).转折复句,后一分句的意思不是顺着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作了一个转折,说出同前一分句相反、相对或部分相反的意思来。分句之间构成转折关系
(6).假设复句,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情况,后一个分句说出假设情况一旦实现产生的结果。两个分句之间是一种假定的条件与结果的关系
(7).因果复句,前面分句说明原因,后面分句说出结果,可分为说明因果和推论因果。说明因果一个分句说明原因,另一分句说明由这个原因产生的结果,因和果是客观事实。
(7).因果复句,前面分句说明原因,后面分句说出结果,可分为说明因果和推论因果
(8).条件复句,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条件,后一个分句说明这个条件一旦实现所要产生的结果,分为充分、必要、完全等三种类型
(9).解说复句,一个分句说明一种情况,其他分句对这种情况进行解释、说明或总括。
(10).目的复句,一个分句表示实现或避免某种目的,一个分句表示为此而采取的行为。
② 多重复句,结构上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层次的复句叫多重复句。有两个层次的叫二重复句,有三个层次的叫三重复句,其余依次类推。
短语
也称词组,是词和词组合成的语言单位
构成方式
介宾短语
由介词加上宾语组成的短语
如:从山中、向沙漠、为人民、因下雨、在教室、当太阳升起的时候
数量短语
数词加量词
名词性短语
以名词为中心词,前面有修饰语, 如“伟大的祖国”、“这些孩子”。 联合短语:由两个或多个名词组成,如“工人农民”。 复指短语:指同一事物,如“首都北京”。 方位短语:表示方向或位置,如“桌面上”、“大楼前面”。 “的”字短语:如“打更的”。
动词性短语
形容词性短语
功能短语
并列短语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并列组成的短语
如:老师和同学、调查研究、培养和提高、万紫千红、理直气壮、丰功伟绩、是非黑白
偏正短语
词和词按修饰关系构成的短语,由定语或状语加中心词组成
如:我的老师、一个顾客、伟大的人民、世外桃源;小心观察、更加坚决、突然发现、非常壮观、相当迅速
动宾短语
词和词按照支配关系构成的短语,由动词和宾语组成
如:吃晚饭、盖房子、歌唱祖国、顾全大局、关心集体、饱经风霜、理清思路等
动补短语
词和词按照补充关系构成的短语,由动词或形容词加上补语组成
如:看明白、想得太多、送出去、住一宿、说两句、红得发紫、害怕得要命、好得很、傻呆了、漂亮极了
主谓短语
词和词按照陈述关系构成的短语,由主语和谓语组成
如:心情舒畅、人声鼎沸、春光明媚、好人一生平安、月儿弯弯照九州
同位短语
由两个所指意思基本一致的词构成的短语
如:故乡四川、伟大领袖毛泽东、诗仙李白、智多星吴用、小明他们、天王迈克尔杰克逊
连动短语
由动词或动词短语连用而成的短语
如:踢球去、领书去、画蛇添足、守株待兔、买菜回来、打靶归来
兼语短语
由一个动宾短语和一个主谓短语套合构成的短语
如:叫你不要讲话、让他把话说完、引狼入室、请君入瓮、引人入胜
特殊短语
1、“所”字短语,如:所讲的、所见、所想、所不愿看到的
2、“的”字短语,如:我们的、看见的、婆婆妈妈的、匪夷所思的
3、能愿短语,如:能看见、会说话、愿意听命、可以出发、宁可缺席
数量短语,由数词和量词组合成的短语
结构短语
病句
成分残缺与赘余
残缺
主谓宾残缺
虚词残缺
多余
堆砌词语
语意重复
虚词多余
搭配不当
主谓
动宾
主宾
修饰语中心词
一面对两面
关联词不搭配
结构混乱
句式杂糅
暗换主语
中途易辙
表意不明
词多义 导致歧义
停顿歧义
指代不明
修饰两可
不合逻辑
并列不当
前后矛盾
否定失误
不合事理
强加因果
语序不当
多重定语
多重状语
定于和状语 次序错位
并列词语或并列短语 语序不当
分句间 次序不当
虚词位置不当
主客体颠倒
标点
标点符号
点号
句号
1. 用于句子末尾,表示陈述语气。使用句号主要根据语段前后有较大停顿、带有陈述语气和语调,并不取决于句子的长短。
例1:实际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例2:(甲:咱们走着去吧?)乙:好。
2. 有时也可表示较缓和的祈使语气和感叹语气。
例1:请您稍等一下。
例2:我不由地感到,这些普通劳动者也同样是很值得尊敬的。
问号
1. 用于句子的末尾,表示疑问语气(包括反问、设问等疑问类型)。使用问句主要根据语段前后有较大停顿、带有疑问语气和语调,并不取决于句子的长短。
例1:“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
例2:难道这些普通的战士不值得歌颂吗?
例3:(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精神。
2. 选择问句中,通常只在最后一个选项的末尾用问号,各个选项之间一般用逗号隔开。当选项较短且选项之间没有停顿时,选项之间可不用逗号。当选项较多或较长,或有意突出每个选项的独立性时,也可每个选项之后都用问号。
例1:诗中记述的这场战争究竟是真实的历史描述,还是诗人的虚构?
例2:这是巧合还是有意安排?
例3:要一个什么样的结尾:现实主义的?传统的?大团圆的?荒诞的?民族形式的?有象征意义的?
例4:(他看着我的作品称赞了我。)但到底是称赞了我什么:是有几处画得好?还是什么都敢画?抑或是一种对于失败者的无可奈何的安慰?我不得而知。
例5:这一切都是由客观的条件造成的?还是由行为的惯性造成的?
3. 在多个问句连用或表达疑问语气加重时,可叠用问号。通常应先单用,再用叠用,最多叠用三个问号。在没有异常强烈的情感表达需要时不宜叠用问号。
例:这就是你的做法吗?你这个总经理是怎么当的??你怎么竟敢这样欺骗消费者???
4. 问号也有标号的用法,即用于句内,表示存疑或不详。
例1:马致远(1250?—1321),大都人,元代戏曲家、散曲家。
例2:出现这样的文字错误,说明作者(编者?校者?)很不认真。
叹号
1. 用于句子的末尾,主要表示感叹语气,有时也可表示强烈的祈使语气、反问语气等。使用叹号主要根据语段前后有较大停顿、带有感叹语气和语调或带有强烈的祈使、反问语气和语调,并不取决于句子的长短。
例1:祥林嫂,你放着罢!
例2: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例3:谁知道他今天怎么搞的!
2. 用于拟声词后,表示声音短促或突然。
例1:咔嚓!一道闪电划破了夜空。
例2:咚!咚咚!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
3. 表示声音巨大或声音不断加大时,可叠用叹号;表达强烈语气时,也可叠用叹号,最多叠用三个叹号。在没有异常强烈的情感表达需要时不宜叠用叹号。
例1:轰!!在这天崩地塌声音中,女娲突然醒来。
例2:我要揭露!我要控诉!!我要以死抗争!!!
4. 当句子包含疑问、感叹两种语气且都比较强烈时(如带有强烈感情的反问句和带有惊愕语气的疑问句),可在问号后再加叹号(问号、叹号各一)。
例1:这点困难能把我们吓到吗?!
例2:他连这些最起码的常识都不懂,还敢说自己是高科技人才?!
逗号
1. 复句内各分句之间的停顿,除了有时用分号,一般都用逗号。
例1: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例2:学历史使人更明智,学文学使人更智慧,学数学使人更精细,学考古使人更深沉。
2. 用于下列的各种语法位置:
(1)较长的主语之后。例1:苏州园林建筑各种门窗的精美设计和雕镂功夫,都令人叹为观止。
(2)句首的状语之后。例2: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
(3)较长的宾语之前。例3:有的考古工作者认为,南方古猿生存于上新世至更新世的初期和中期。
(4)带句内语气词的主语(或其他成分)之后,或带句内语气词的并列成分之间。例4:他呢,倒是很乐意地、全神贯注地干起来了。例5:(那是个没有月亮的夜晚。)可是整个村子——白房顶啦,白树木啦,雪堆啦,全看得见。
(5)较长的主语之间、谓语之间、宾语之间。例6:母亲沉痛的诉说,以及亲眼见到的事实,都启发了我幼年时期追求真理的思想。例7:那姑娘头戴一顶草帽,身穿一条绿色的裙子,腰间还系着一根橙色的腰带。例8:必须懂得,对于文化传统,既不能不分青红皂白统统抛弃,也不能不管精华糟粕全盘继承。
(6)前置的谓语之后或后置的状语、定语之前。例9:真美啊,这条蜿蜒的林间小路。例10:她吃力地站了起来,慢慢地。例11:我只是一个人,孤孤单单的。
3. 用于下列各种停顿处:
(1)复指成分或插说成分前后。
例1:老张,就是原来的办公室主任,上星期已经调走了。
例2:车,不用说,当然是头等。
(2)语气缓和的感叹语、称谓语或呼唤语之后。
例3:哎呦,这儿,快给我揉揉。
例5:喂,你是哪个单位的?
例4:大娘,您到哪儿去啊?
(3)某些序词语(“第”字头、“其”字头及“首先”类序次语)之后。
例6:为什么许多人都有长不大的感觉呢?原因有三:第一,父母总认为自己比孩子成熟;第二,父母总要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孩子;第三,父母出于爱心而总不想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走弯路。
例7:《玄秘塔碑》之所以成为书法的范本,不外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其一,具有楷书的点画、构体的典范性;其二,承上启下,成为唐楷的极致;其三,字如其人,爱人及字,柳公权高尚的书品、人品为后人所崇仰。
例8:下面从三个方面讲讲语言的污染问题:首先,是特殊语言环境中的语言污染问题;其次,是滥用缩略语引起的语言污染问题;再次,是空话和废话引起的语言污染问题。
顿号
1. 用于并列词语之间。
例1:这里有自由、民主、平等、开放的风气和氛围。
例2:造型科学、技艺精湛、气韵生动,是盛唐石雕的特色。
2. 用于需要停顿的重复词语之间。
例:他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辩解着。
3. 用于某些序次语(不带括号的汉字数字或“天干地支”类序次语)之后。
例1:我准备讲两个问题:一、逻辑学是什么?二、怎样学好逻辑学?
例2:风格的具体内容主要有以下四点:甲、题材;乙、用字;丙、表达;丁、色彩。
4. 相邻或相近两数字连用表示概数通常不用顿号。若相邻两数字连用为缩略形式,宜用顿号。
例1:飞机在6000米高空水平飞行时,只能看到两侧八九公里和前方一二十公里范围内的地面。
例2:这种凶猛的动物常常三五成群地外出觅食和活动。
例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二、三产业的基础。
5. 标有引号的并列成分之间、标有书名号的并列成分之间通常不用顿号。若有其他成分插在并列的引号之间或并列的书名号之间(如引语或书名号之后还有括注),宜用顿号。
例1:“日”“月”构成“明”字
例2:店里挂着“顾客就是上帝”“质量就是生命”的条幅。
例3:《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是我国长篇小说的四大名著。
例4: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秋浦歌》)、“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都是脍炙人口的诗句。
例5:办公室有人订《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和《时代周刊》等报纸。
分号
1. 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关系的分句(尤其当分句内部还有分号时)之间的停顿。
例1: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
例2:内容有分量,尽管文章短小,也是有分量的;内容没有分量,即使写得再长也没有用。
2. 表示非并列关系的多重复句第一层(主要是选择、转折等关系)之间的停顿。
例1:人还没看见,已经先听见歌声了;或者人已经转过山头望不见了,歌声还余音袅袅。
例2:尽管人民革命的力量在开始时是弱小的,所以总是受压迫的;但是由于革命的力量代表历史发展的方向,因此本质上又是不可战胜的。
例3:不管一个人如何伟大,也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因此个人的见解总难免带有某种局限性。
例4:昨天夜里下了一场雨,以为可以凉快些;谁知没有凉快下来,反而更热了。
3. 用于分项列举的各项之间
例:特聘教授的岗位职责:一、讲授本学科的主干基础课程;二、主持本学科的重大科研项目;三、领导本学科的学术队伍建设;四、带领本学科赶超或保持世界先进水平。
冒号
1. 用于总说性或提示性词语(“说”“例如”“证明”)之后,表示提示下文的。
例1: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
例2:他高兴地说:“咱们去好好地庆祝一下吧!”
例3:小王笑着点了点头:“我就是这么想的。”
例4:这一事实证明:人能创造环境,环境同样也能创造人。
2. 表示总结上文。
例:张华上了大学,李萍进了技校,我当了工人:我们都有美好的前途。
3. 用在需要说明的词语之后,表示注释和说明。
例1:(本市将举办首届大型书市。)主办单位:市文化局;承办单位:市图书进口公司;时间:8月15日—20日;地点:市体育馆观众休息厅。
例2:(做阅读理解题有两个办法。)办法之一:先读题干,再读原文,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读课文。办法之二:直接读原文,读完再做题,减少先入为主的干扰。
4. 用于书信、讲话稿中称谓语或称呼语之后。
例1:广平先生:……
例2:女士们、先生们:……
5. 一个句子内部一般不应套用冒号。在列举式或条纹式表述中,如不得不套用冒号时宜另起段落来显示各个层次。
例:第十条 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 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 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易混标点符号用法比较
(十一)文章标题的标点用法
文章标题的末尾通常不用标点符号,但有时根据需要可用问号、叹号或省略号。
例5:里海是湖,还是海?
例4:回家的感觉真好——访大赛归来的本市运动员
(十)省略号前后的标点用法
省略号之前通常不用点号。以下两种情况例外:省略号前的句子表示强烈语气、句末使用问号或叹号时;省略号前不用点号就无法标示停顿或表明结构关系时。省略号之后通常也不用点号,但当句末表达强烈的语气或感情时,可在省略号后用问号或叹号;当省略号后还有别的话、省略的文字和后面的话不连续且有停顿时,应在省略号后用点号;当表示特定格式的成分虚缺时,省略号后可用点号。
例6:如果……,那么……。
例5:大火被渐渐扑灭,但一片片油污又旋即出现在遇难船旁……。清污船迅速赶来,并施放围栏以控制油污。
例4:动物界的规矩比人类还多.野骆驼、野猪、黄羊……,直至塔里木兔、跳鼠,都是各行其路,决不混淆。
例3:这,这是……?
例2:他进来了,……一身军装,一张朴实的脸.站在我们面前显得很高大,很年轻。
例1;想起这些,我就觉得一辈子都对不起你。你对梁家的好,我感激不尽!……
(九)破折号前后的标点用法
破折号之前通常不用点号;但根据句子结构和行文需要,有时也可分别使用句内点号或句末点号。破折号之后通常不会紧跟着使用其他点号;但当破折号表示语音的停顿或延长时,根据语气表达的需要,其后可紧接问号或叹号。
例3:“是他——?”石一川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例2:我不是自然主义者,我主张文学高于现实,能够稍稍居高临下地去看现实,因为文学的任务不仅在于反映现实。光描写现存的事物还不够,还必须记住我们所希望的和可能产生的事物。必须使现象典型化。应该把微小而有代表性的事物写成重大的和典型的事物。——这就是文学的任务。(表示对前几句话的总结)
例1:小妹说:“我现在工作得挺好,老扳对我不错,工资也挺高。——我能抽支烟吗?”(表示话题的转折)
(八)书名号、引号在“题为……”“以……为题”格式中的使用
“题为……”“以……为题”中的“题”,如果是诗文、图书、报告或其他作品可作为篇名、书名看待时,可用书名号;如果是写作、科研、辩论、谈话的主题,非特定作品的标题,应用引号。即“题为……”“以……为题”中的“题”应根据其类别分别按书名号和引号的用法处理。
例3:“我的老师”这类题目,同学们也许都写过。
例2:今天一个以“地球·人口·资源·环境”为题的大型宣传活动在此间举行。
例1:有篇题为《柳宗元的诗》的文章,全文才2000字,引文不实却达11处之多。
(七)破折号与括号表示注释或补充说明时的区别
破折号用于表示比较重要的解释说明,这种补充是正文的一部分,可与前后文连读;而括号表示比较一般的解释说明,只是注释而非正文,可不与前后文连读。
例2:哈雷在牛顿思想的启发下,终于认出了他所关注的彗星(该星后人称为哈雷彗里)。
例1:在今年——农历虎年,必须取得比去年更大的成绩。
(六)不同点号表示停顿长短的排序
各种点号都表示说话时的停顿。句号、问号、叹号都表示句子完结,停顿最长。分号用于复句的分句之间,停顿长度介于句末点号和逗号之间,而短于冒号。逗号表示一句话中间的停顿,又短于分号。顿号用于并列词语之间,停顿最短。通常情况下,各种点号表示的停顿由长到短为:句号=问号=叹号>冒号(指涵盖范围为一句话的冒号)>分号>逗号>顿号。
(五)冒号、逗号用于“说”“道”之类词语后的区别
位于引文之前的“说”“道”后用冒号。位于引文之后的“说”“道”分两种情况:处于句末时,其后用句号;“说”“道”后还有其他成分时,其后用逗号。插在话语中间的“说”“道”类词语后只能用逗号表示停顿。
例1:他说:“晚上就来家里吃饭吧。”
例2:“我真的很期待。”他说。
例3:“我有件事忘了说……”他说,表情有点为难。
(四)顿号、逗号、分号在标示层次关系时的区别
句内点号中,顿号表示的停顿最短、层次最低,通常只能表示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分号表示的停顿最长、层次最高,可以用来表示复句的第一层分句之间的停顿;逗号介于两者之间,既可表示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也可表示复句中分句之间的停顿。若分句内部已用逗号,分句之间就应用分号。用分号隔开的几个并列分句不能由逗号统领或总结。
示例1:有的学会烤烟,自己做挺讲究的纸烟和雪茄;有的学会蔬菜加工,做的番茄酱能吃到冬天;有的学会蔬菜腌渍、窖藏,使秋菜接上春菜。
(三)逗号、分号表示分句间停顿的区别
当复句的表述不复杂、层次不多,相连的分句语气比较紧凑、分句内部也没有使用逗号表示停顿时,分句间的停顿多用逗号。当用逗号不易分清多重复句内部的层次(如分句内部已有逗号),而用句号又可能割裂前后关系的地方,应用分号表示停顿。
示例2:纵比,即以一事物的各个发展阶段作比;横比,则以此事物与彼事物相比。
(二)逗号、顿号在表列举省略的“等”“等等”之类词语前的使用
并列成分之间用顿号,末尾的并列成分之后用“等”“等等”之类词语时,“等”类词前不用顿号或其他点号;并列成分之间用逗号,末尾的并列成分之后用“等”类词时,“等”类词前应用逗号。
(一)逗号、顿号的区别
逗号和顿号都表示停顿,但逗号表示的停顿长,顿号表示的停顿短。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一般用顿号,但当并列词语较长或其后有语气词时,为了表示稍长一点的停顿,也可用逗号。
看游记最难弄清位置和方向,前啊,后啊,左啊,右啊,看了半天,还是不明白。
标号
引号
1. 标示语段中直接引用的内容。
例:李白诗中就有“白发三千丈”这样极尽夸张的语句。
2. 表示需要着重论述或需要强调的内容。
例:这里所谓的“文”,并不是指文字,而是指文采。
3. 表示语段中具有特殊含义而需要特别指出的成分,如别称、简称、反语等。
例1:电视被称作“第九艺术”。
例2:人类学上常把古人化石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
例3:有几个“慈祥”的老板把捡来的菜叶用盐浸浸就算作工友的菜肴。
5. 独立成段的引文如果只有一段,段首和段尾都用引号;不止一段时,每段开头仅用前引号,只在最后一段末尾用后引号。
例1:我曾在报纸上看到这样谈幸福: “幸福是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和不喜欢什么。…… “幸福是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和不擅长什么。…… “幸福是在正确的时间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6. 在书写带月、日的事件、节日或其他特定意义的短语(含简称)时,通常只标引其中的月和日;需要突出和强调该事件或节日本身时,也可连同事件和节日一起标引。
例1:“5·12”汶川大地震。
例2:“五四”以来的话剧,是我国戏剧中的新形式。
例3: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
4. 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
例:他问:“老师,‘七月流火’是什么意思?”
省略号
1. 标示引文的省略。
例:我们齐声朗诵起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 标示列举或重复词语的省略。
例:对政治的敏感,对生活的敏感,对性格的敏感,……这都是作家必须要有的素质。
3.标示语意未尽。
例3: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密林里,假如突然看见一缕炊烟,……
例4:你这样干,未免太……!
4. 标示说话时断断续续。
例:她磕磕巴巴地说:“可是……太太……我不知道……你一定是认错人了。”
5. 标示对话中的沉默不语。
例:“还没结婚吧?” “……”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
7. 在标示诗行、段落的省略时,可连用两个省略号(即相当于十二连点)。
例1:从隔壁房间里传来缓缓而抑扬顿挫的吟咏声——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6. 标示特定的成分虚缺。
例:只要……就……
书名号
1. 标示书名、卷名、篇名、刊物名、报纸名、文件名等。
例1:《红楼梦》(书名)
例2:《史记·项羽本纪》(卷名)
例3:《论雷峰塔的倒掉》(篇名)
例4:《每周关注》(刊物名)
2. 标示电影、电视、音乐、诗歌、雕塑等各类用文字、声音、图像等表现的作品的名称。
例1:《渔光曲》(电影名)
例2:《追梦录》(电视剧名)
例3:《勿忘我》(歌曲名)
3. 当书名号中还需要用书名号时,里面一层用单书名号,外面一层用双书名号。
例:《教育部关于提请审议<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行办法>的报告》
句式
类型
把字句、被字句
问句
肯否
口语书面语
常式变式
整散句
长短句
变换
长短变
整散变
语体互换
句子重组
仿写
形似
神似
衔接、补写
上下文
关联词
用原文
概要
句子位置
逻辑关系
标点符号
科学常识
前后呼应
表达效果
修辞与句式的概念作用
模板
手法+解释手法+作用+内容
语段压缩
句段类型
说明
记叙
议论
方法
探寻中心
分层摘要
分类合并
替换重组
注意句式
抓住导语
留删减改
图文转换
徽标
名称
背景
形体
寓意
要素构成
框架流程
构成
要素关系
串联词语
图表
类型
标题
横纵比例趋势对比
漫画
类型
手法
标题
文字
要素
图片
整体
要素
联想想象
词云
字体
字形大小
频率
答题
自身内容构成描述
汇总信息
要素关系
信息要完整
表现主题
语言简明得体
应用文
分类
公文性应用文。如:布告、通告、批复、指示、决定、命令、请示、公函等。 这类应用文往往庄重严肃,适用于特定的场合。
事务性应用文,包括请柬、调查报告、规章制度及各种鉴定等 介绍信、证明信、慰问信、表扬信、感谢信、祝贺信、邀请书(请柬、请贴)、聘请书(聘书、聘约)、倡议书、嘉奖书(嘉奖令、奖状、奖励证书、荣誉证)
格式结构
称呼
落款
语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