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妇产科—女性生殖系统生理,主要包含女性生命各阶段生理变化、卵巢周期与月经周期、雌、孕激素对附性器官的作用、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等。
编辑于2025-01-07 15:05:25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女性生命各阶段生理变化
胎儿期
新生儿期
出生后4周内
母体内受胎盘及母亲卵巢所产生的女性激素影响→出生的新生儿外阴较丰满,乳房略隆起或少许泌乳
出生后脱离母体环境,血中女性激素水平迅速下降→少量外阴流血
儿童期
出生后4周~12岁
儿童早期(8岁以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抑制状态—幼稚型生殖器
儿童后期(8岁以后)—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抑制状态解除
青春期
时期:10~19岁
发动:8~10岁
中枢性负反馈抑制状态解除,GnRH开始脉冲式释放
特点
第一性征发育(生殖器官)
阴阜隆起,大小阴唇变肥厚并有色素沉着
卵巢增大,表面凹凸不平(皮质内不同发育阶段卵泡),分泌雌激素,雌激素促进生殖器从幼稚型转变为成人型
阴道长度、宽度增加,阴道黏膜变厚并出现皱壁
子宫增大,子宫体:子宫颈=2:1
输卵管变粗,弯曲度减小,黏膜出现纤毛
第二性征出现(音调变高、乳房发育、骨盆宽大)
阶段
乳房萌育(第二性征的最初特征)
肾上腺功能初现(开始生长阴毛及腋毛)
生长加速
月经初潮(青春期的重要标志)
疾病
无排卵性功血
卵巢肿瘤
性成熟期(生育期)
周期性排卵
18岁开始,历时30年
性成熟的标志
周期性排卵
规律月经
疾病
产科相关
炎症
肿瘤
子宫内膜异位症
生殖内分泌疾病(卵巢功能异常)
计划生育,不孕症
绝经过渡期
卵巢功能开始衰退~最后一次月经(绝经)
可始于40岁,历时短1~2年,长10~20年
中位绝经年龄49岁
围绝经期
从卵巢功能开始衰退直至绝经后1年内的时期
疾病
绝经综合征
围绝经期可出现的症状
雌激素水平降低→血管舒缩障碍+神经精神症状(潮热、出汗、情绪不稳)
无排卵性功血
肿瘤
绝经后期
早期阶段
卵巢停止分泌雌激素,但卵巢间质仍分泌少量雄激素→在外周转化为雌酮
老年期
60岁以后
卵巢功能完全衰竭→雌激素水平低落→不足以维持女性第二性征→生殖器萎缩老化
疾病
肿瘤
卵巢周期与月经周期
卵巢功能
生殖功能:产卵、排卵
内分泌功能:分泌激素(E、P)
卵巢周期性变化
卵泡的发育
卵原细胞
胚胎6~8周时,原始生殖细胞不断有丝分裂,细胞数增多,体积增大
初级卵母细胞
胚胎11~12周,卵原细胞进入第一次减数分裂,并静止于前期双线期
原始卵泡/始基卵泡
胚胎16周~生后6个月,来自性索皮质扁平细胞层的单层梭形前颗粒细胞围绕初级卵母细胞形成
女性基本生殖单位
卵细胞储备的唯一形式
胚胎期
进入自主发育和闭锁的轨道(不依赖促性腺激素)
青春期
自主发育至成熟(依赖促性腺激素)
生育期
每月发育一批卵泡→募集、选择→一个优势卵泡可完全成熟,排出卵子
其余卵泡发育到一定程度→卵泡闭锁
女性一生中只有400~500个卵泡发育成熟并排卵,仅占总数0.1%
卵泡的生长过程
原始卵泡/始基卵泡
停留于减数分裂双线期的初级卵母细胞被单层梭形前颗粒细胞围绕而成
窦前卵泡
初级卵泡
原始卵泡的梭形前颗粒细胞分化为单层立方形颗粒细胞之后成为初级卵泡
透明带
颗粒细胞合成并分泌粘多糖,在卵子周围形成一透明环形区
次级卵泡
初级卵泡颗粒细胞的增殖使细胞层数增至6~8层,卵泡增大,形成次级卵泡
颗粒细胞出现三种激素受体
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 FSH)
雌激素(estrogen,E)
雄激素(androgen,A)
卵泡基底膜附近梭形细胞形成两层卵泡膜
卵泡内膜
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 LH)受体
卵泡外膜
窦状卵泡
在E和FSH作用下,颗粒细胞间积聚的卵泡液增加,最后融合形成卵泡腔,成为窦状卵泡
募集
血清FSH水平超过一定阈值后,卵巢内有一组窦状卵泡进入生长发育轨道
选择(本次月经周期第7日)
在被募集的卵泡群中,FSH阈值最低的一个卵泡,优先发育 其余卵泡退化闭锁
优势卵泡
在被募集的卵泡群中,FSH阈值最低的一个卵泡,优先发育
排卵前卵泡/成熟卵泡/赫拉夫卵泡
优势卵泡增大,分泌雌激素量增多,在FSH刺激下,颗粒细胞内出现LH受体及催乳素PRL受体,形成排卵前卵泡
特点
卵泡液急剧增加,卵泡腔增大,卵泡体积显著增大
卵泡向卵巢表面突出
结构(由外向内)
卵泡外膜
致密卵巢间质组织,与卵巢间质无明显界限
卵泡内膜
卵巢间质细胞发育而来
细胞多边形,较颗粒细胞大
含血管→营养颗粒细胞
颗粒细胞
细胞立方形
无血管
卵泡腔
充满卵泡液、雌激素等
卵丘
卵细胞深藏其中
放射冠
直接围绕卵细胞的一层颗粒细胞
透明带
放射冠与卵细胞间一层很薄的透明膜
排卵
卵母细胞完成第一次减数分裂
成熟卵泡分泌雌二醇(E2)→下丘脑正反馈,GnRH大量释放→垂体释放促性腺激素→LH/FSH峰(卵泡破裂前36h)→初级卵母细胞完成第一次减数分裂,排出第一极体,成为次级卵泡细胞
卵泡壁胶原层分解,小孔形成后卵子排出
LH/FSH峰+孕酮→卵泡液中蛋白溶酶活性激活→排卵孔形成(卵泡壁部分胶原层溶解)
卵子排出→输卵管伞部拾卵→输卵管运输
黄体形成及退化
黄体
排卵后卵泡液流出,卵泡腔内压下降,卵泡壁塌陷,卵泡壁的卵泡颗粒细胞和卵泡内膜细胞向内侵入,周围由结缔组织的卵泡外膜包围
卵泡颗粒细胞、卵泡内膜细胞→LH排卵峰作用下进一步黄素化→黄体颗粒细胞、黄体内膜细胞(都含胡萝卜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作用下颗粒细胞血管化→孕酮进入体循环中
排卵后7~8天(月经周期第22天)—黄体体积和功能达高峰
排出的卵子受精,囊胚着床→黄体在胚胎滋养层细胞分泌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作用下转变为妊娠黄体→妊娠(8~10周)3个月末才退化
排出的卵子未受精/受精但囊胚未着床→黄体在排卵后9~10天开始退化→形成白体
白体
黄体退化时黄体细胞逐渐萎缩变小,周围结缔组织及成纤维细胞侵入黄体,组织纤维化,外观色白
卵泡期(14天)→排卵→黄体期(14天)(共28天)
排卵时受精→6~7天后胚胎着床分泌hCG→妊娠黄体(8~10周)=停经=末次月经为本周期第一天
排卵在下次月经来潮前14天
雌激素→等待受精→雌、孕激素
雌激素两个高峰
第一高峰—排卵前
第二高峰—黄体期7~8天(排卵后7~8天)
第一高峰>第二高峰
孕激素一个高峰
黄体期7~8天(排卵后7~8天)
E、P速降达最低水平
黄体萎缩14天(月经前)
因果关系
月经期
卵泡早期→无E、P→子宫内膜剥脱出血
增殖期
卵泡中后期→分泌E→子宫内膜增生
分泌期
黄体期→分泌E+P→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分泌(葡萄糖)
月经周期性变化
伴随卵巢周期性排卵而出现的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
初潮年龄:13~14岁
子宫内膜
最厚时期—月经期前
最薄时期—增殖期前
月经周期
出血第1日开始算
相邻两次月经第1日的间隔时间,称一个月经周期(21~35天,平均28天)
月经周期差异取决于卵泡期
经期
每次月经持续时间
2~8天(大部分4~6天)
经量
一次月经的总失血量
正常:20~60ml
月经过多:>80ml
分期
月经期(1~2mm)
第1~4日
子宫内膜功能层从基底层崩解脱离形成月经
增殖期
早期(5~8)—细胞立方形或低柱状
中期(8~10)—细胞柱状
晚期(11~14)—细胞高柱状
分泌期(10mm)
早期(15~19)—腺上皮核下出现含糖原小泡
中期(20~23)—顶浆分泌
晚期(24~28)—腺体口有糖原溢出
月经血特征
颜色—暗红色
内容物—血液、子宫内膜碎片、宫颈黏液、脱落的阴道上皮细胞
月经血不凝—子宫内膜的纤溶酶+前列腺素作用
症状
一般无特殊症状
下腹坠胀感+子宫收缩痛+腹泻等胃肠功能紊乱+头痛
盆腔充血+前列腺素作用
雌、孕激素对附性器官的作用
雌激素
生成过程
胆固醇→孕酮→雄烯二酮、睾酮→雌酮、雌二醇(胆固醇→孕激素→雄激素→雌激素)
雄激素的生成:卵泡膜细胞
雄激素的转化:颗粒细胞
宫颈口
松弛、扩张
宫颈黏液
量多+稀薄+易拉丝+羊齿植物状结晶
6~7天—开始
13~14天—最典型
子宫内膜
子宫内膜腺体、间质增殖
子宫平滑肌
增加子宫平滑肌对缩宫素的敏感性
促进子宫肌细胞增生和肥大
增进血运,促使和维持子宫发育
输卵管
促进输卵管肌层发育
加强输卵管平滑肌节律性收缩振幅
阴道上皮
增生、角化、富含糖原—增厚
取材在阴道上段(受激素影响最大)
乳腺(协同)
促进乳腺腺管增殖,乳头乳晕着色
代谢
水钠潴留↑→水肿
HDL↑→降低胆固醇
骨钙沉积↑
小血管扩张↑
体温
低温相
下丘脑-垂体
负反馈、正反馈调节
协同FSH促进卵泡发育
孕激素
宫颈口
闭合
宫颈黏液
量少+粘稠+不易拉丝+成行排列的椭圆体
子宫内膜
分泌期
子宫平滑肌
子宫平滑肌的兴奋性及其对缩宫素的敏感性↓
子宫收缩↓
输卵管
输卵管平滑肌节律性收缩振幅↓
阴道上皮
加快阴道上皮细胞脱落
乳腺(协调)
促进乳腺小叶及腺泡发育
代谢
促进水钠排泄
体温
使基础体温升高0.3~0.5℃,形成双向体温
疾病
单相体温—无高温相→卵巢无排卵
表现—不规则子宫出血
双相体温—高温相时间短→黄体功能不全:黄体早死,月经早来
表现—周期缩短,月经频发
双相体温—高温相下降慢→黄体萎缩不全:黄体该死不死,月经淋漓不尽
表现—周期正常,经期延长
下丘脑-垂体
负反馈调节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
周期
下丘脑(Gn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腺垂体(促性腺激素:FSH)→卵巢(始基卵泡→优势卵泡=卵泡成熟)→分泌雌激素
雌激素→负反馈(-)腺垂体分泌FSH
雌激素第一高峰(≥200pg/ml)→正反馈(+)腺垂体+下丘脑→分泌LH并达高峰→排卵+黄体生成
黄体生成→孕激素高峰+雌激素第二高峰→负反馈(-)腺垂体+下丘脑→激素骤减,黄体萎缩
病理
绝经过渡期
卵泡耗竭,长不熟→不排卵→月经紊乱(功血)
青春期
垂体不成熟→无LH高峰→不排卵→月经紊乱(功血)
生殖内分泌疾病
功血
闭经
多囊卵巢综合征
绝经期综合征
其他内分泌腺及前连腺素
甲状腺素
甲减(抑制)
青春期之前甲减
卵泡发育停滞、性器官萎缩、月经初潮延迟
青春期之后甲减
月经过少、闭经、不孕、畸胎
甲亢(先兴奋,再抑制)
首先子宫内膜过度增生—月经过多、过频
加重后—月经过少、闭经
雄激素(肾上腺)
少量雄激素
阴毛、腋毛、肌肉
过多雄激素
抑制下丘脑分泌GnRH,对抗雌激素
闭经、多毛、肥胖、痤疮
促进红细胞生成
胰岛素(胰腺)
I型糖尿病(缺乏胰岛素)
卵巢功能低下
II型糖尿病(胰岛素拮抗→高胰岛素血症)
胰岛素过多→雄激素过多→闭经
前列腺素(PG)
避孕作用
PG促进黄体溶解,不利于受孕和着床
抗早孕作用
可促进早期胚胎死亡,并增强宫缩,促进胚胎从子宫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