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60课 菩提心如何发起 一、七因果修法
这是一篇关于60课菩提心如何发起一、七因果修法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大悲为大乘的根本,唯识宗的五种性,七因果修法,前言。
这是一篇关于59课 菩提心的殊胜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略论》建构,二、菩提心在大乘中的不共地位,一、大乘佛法的殊胜,上士道修心次第 概述。
这是一篇关于51课 思惟轮回之苦 .先说苦谛的密意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二、思维轮回总苦,一、先说苦谛的密意。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七夕活动策划
南北粽子
绘本阅读理念
创作工具思维导图
快速阅读核心技巧
自媒体教学笔记
茶文化旅游
演讲活动策划方案
2010年管综:学者追求真理
《老年社区服务》项目单思维导图
60课菩提心如何发起:一、七因果修法
前言
菩提心发起的方法
七支因果
自他相换
然后通过受持菩提心,稳固菩提心
七因果修法
七因果修法引发菩提心的套路
圆满佛果从菩提心产生
菩提心是从增上意乐产生的,增上意乐从大悲心产生
大悲,就是看到众生的痛苦,心生悲悯,发愿把众生从痛苦中解脱。
常人悲心:狭隘、有分别
佛教悲心:一切众生,是一种无限的悲心
声闻圣者,也能做到慈无量和悲无量,但不是菩萨的悲心
修增上意乐就是要对众生生起无限悲心
由此帮助我们生起“一定要解救一切众生痛苦”为使命和责任。
报恩心生慈,慈生大悲
由此帮助我们对众生痛苦感同身受,自然生起与乐拔苦的慈悲心
知母生念恩,念恩生报恩
由此帮助我们重新认识与众生的关系,培养对众生的关系
七因果次第:知母 念恩 报恩 慈心 悲心 增上心 菩提心
修七因果重点培养两种生命素质
一是大悲心。这是大乘佛法的根本,是菩萨道修行的核心。
二是平等心。就是要对一切众生毫无分别,没有拣择,菩提心必须建立在平等基础上。
唯有这样,菩提心才能发的到位 圆满
唯识宗的五种性
声闻种性、独觉种性、菩萨种性、无种性、不定种性
后者和菩萨种性的人在一起,就会修菩萨行:和声闻种性的在一起,就追求个人出离
从缘起角度说,所有这些都不是一成不变。生命积累不同但是可以改变,那唯有通过秀秀那个才能真正改变
大悲为大乘的根本
大悲心在大乘菩萨道修行中,贯穿始终
大悲心在大乘修行初期的重要
大悲心是引发菩提心的最初动力,是菩萨修行的前导,菩萨修行的主要内容就是大悲,对象就是一切众生。
大悲心在大乘修行中期的重要
发起菩提心之后,面对无量刚强难调的众生都要修习大悲心,使之超过内心任何一种心理力量。比如:有人嗔恨心大,看看你的慈悲心是否超过嗔恨心。超过修行就有希望了。当菩提心壮大到无与伦比时,不顾自己苦乐,对利他的修行不厌其烦,无论如何都要利益众生,不断修习慈悲心,,强化这种力量,很快会圆满一切成佛资粮
因此要积极造善业,培养正念,发菩提心,利益众生
大悲心在大乘修行后期的重要
菩萨成就佛果以后,不同于小乘寂灭,要尽虚空、遍法界的利益有情,尽未来际利益众生。
菩提心的修行,是“为利有情愿成佛”具备佛菩萨的无尽悲愿,自然能对一切众生生起无限平等和慈悲。
如果不具备大悲的品质,就和声闻没差别。即使开智慧 断烦恼,只能成就解脱
修行要做的
舍凡夫心,修菩提心
三藏十二部典籍都是帮助我们认识并舍弃凡夫心,进而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成就佛果品质
佛法修行就是对大悲心和菩提心的教法的认识,需要善根福德。如果业障和烦恼重,对世俗物欲陷得太深,菩提心发不起来怎么办?
通过每天忏悔,广发阅读《华严经》《涅槃经》等大乘经典,认识菩提心你的殊胜,以及对改善人生和世界的重要,对此生起坚定信解
大悲是修习七因果的核心
七因果,即知母 念恩 报恩 修慈 修悲 修增上意乐 修求菩提之心。
其中,知母 念恩 报恩 修慈是帮助我们生起大悲心,而增上意乐和菩提心,必须建立在大悲心的基础上。
前四支与大悲心的关系
从知母至慈心以成其因
悲就是拔苦,帮助众生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悲心达到什么程度取决于对众生的珍爱程度,培养对一切众生的好感,是生起悲悯心的前提。慈的内涵是予乐,一般人的心是狭隘的,充满好恶和不平等,修知母 念恩 报恩能成就对众生的悦意的慈心
从增上意乐及发心以成其果
悲心之后还有增上意乐和菩提心。
面对无尽苦难众生,要不为难 不退缩 生起心力强胜之增上意乐。,担负解除一切众生痛苦的责任,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坚定要发菩提心,快快成佛。成佛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更好利益众生。
菩萨道整个修行都是建立在大悲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