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先秦
历史必修一先秦部分书本知识梳理,内容丰富,要点梳理,结构清晰,非常值得学习!让你事半功倍,学习更高效!
编辑于2025-01-10 23:16:46先秦
原始文化
史实
云南省 元谋县 铲形门齿
阶段
旧石器时代
定义:以打制方式制作石器的时代
时间:距今170万年前-距今一万年前
代表:北京人、元谋人
生产:渔猎和采集、群居生活(并未形成定居生活)、会使用火
特点:根据图例,分布在大河沿岸;分布广泛等
新石器时代
定义:用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时间:距今一万年前至公元前约2070年
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10000年至距今5000年
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5000年到公元前2070年
代表:仰韶文化(彩陶、粟)、大汶口文化(黄河下游)、河姆渡文化(长江下游、水稻、养蚕缫丝)、龙山文化(距今5000年前、黑陶“蛋壳陶“)、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精美玉器和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不同文化的地域分布
其他重要文化:红山(辽河附近)、牛河梁(辽河附近)、玉蟾岩(贵州一带)
长江文化
上游:大溪
中游:屈家岭、仙人洞
下游:北阴阳营、马家滨、良渚、河姆渡
黄河文化
上游:齐家坪、大地湾、马家窑
中游:半坡、仰韶、姜寨、磁山、陶寺、裴李岗、贾湖
姜寨是仰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游:龙山、大汶口、青莲岗
阶段:原始人群-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
特点
生产力低下
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贫富分化和不平等开始出现
氏族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形成部落联盟
私有制产生
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出现权贵阶层
夏商周
起源:三皇五帝
三皇的传说神话色彩较重(题目中出现传说...)
五帝之首的黄帝和炎帝形成部落联盟,被共尊为华夏始祖
形成尧舜等中原部落首领
舜承尧位——禅让
万邦时代
龙山文化时期邦国林立
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宫殿建筑、天文建筑、各种礼器
阶级阶层分化明显
夏
时间: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
国家形式: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制度变革
领导人:启
内容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夏王是最高统治者
中央设有竹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和职官
聚族而居
对夏不足生活得地区直接统治,对其他部族地区间接统治
历法
夏小正载有一年各个月份的物候、天象、气象和农事
史实:二里头遗址(河南洛阳偃师)
夏的灭亡:夏最后一个王桀暴虐无道,百姓不断反抗夏朝统治
商
时间: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别称:殷朝
史实: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出土大批龟甲、兽骨(刻有甲骨文)
文字
甲骨文
甲骨文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商朝部分的历史记载。大量的西周青铜器铭文,反映了西周贵族的各种活动
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
文字成熟,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演变
历法:干支纪年法
历史上延续至今的最长纪日方法
青铜器
特点:造型雄奇,纹饰华丽
国家机构
最高统治者:商王
下级:尹及各类事务官
内外服制
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外服: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政治势力和文化影响: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燕汉、北至燕山
商的灭亡:纣王昏庸,引起共愤,公元前1046年,周部族首领周武王率众伐商,双方在商都南郊牧野展开激战,最终商王临时凑齐的奴隶士兵倒戈,商王自焚而死,商朝灭亡
发展趋势
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
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商和西周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周天子名义上占有全国的土地和臣民,土地不能随意买卖
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因土地整治规则,有沟渠灌溉、道路疆界划分,形似“井”而得名
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
奴隶买卖
周
西周
时间: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都城:镐京
政治制度(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分封制
社会结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等级结构)
意义: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提醒:黄河流域为主的中原诸侯国地位高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
宗法制
定义:以血缘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
制度:嫡长子继承制
主题(层层推演)
大宗
小宗
意义
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和矛盾
形成政权与族权的结合
史实:《左传·桓公二年》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中国一词的最早出现
何尊
841年,国人暴动,共和行政
东周(春秋战国)
时间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 221年
起始
周平王东迁后,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周天子的控制力日渐削弱
周平王死后,桓王继位,与郑国矛盾激化,刀兵相见,结果往事军队败北,桓王肩头还中了一箭,狼狈撤走。郑国派人去“慰问”,桓王只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
此后诸侯纷争不断,“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一去不返
史实:图为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戈,戈上有“虢太子元徒戈”六字铭文。戈是当时的格斗兵器
列国纷争
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后,诸侯纷争。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华夏族发展壮大
春秋时期
战争性质:称霸战争(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主地位)
春秋五霸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
韩、赵、魏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中小诸侯国消失
战国时期
战争性质:兼并战争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结果:周朝传统的统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
256年,秦国吞并周王室
史实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 ......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 相吞灭,并大兼小, 暴师经岁, 流 血 满 野。父子不相 亲,兄弟不相 安,夫妇离散, 莫保其命, 泯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 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 盖为战国。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刘向 《〈战国策〉书录》
华夏认同
内涵
华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议·定公十年》。“华夏”连称,本意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
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同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体现: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发展比相邻的蛮夷戎狄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来往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形成了华夏认同观念
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的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经济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阶级关系发生变化,上层建筑变革,变法成为潮流
发展成果
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
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
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
手工业分工更加紧密,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
不少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
史实: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淄之涂,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史记·苏秦列传》
变法运动
背景:战国时期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变革
成果: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制度
典例:商鞅变法
时间:公元前356开始
主要内容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郡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意义: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影响: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
百家争鸣
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他们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试图影响现实政治
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
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他们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
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局面
主要内容
春秋
孔子
代表学派:儒家学派
出身:春秋末期鲁国没落贵族家庭
针对问题:礼崩乐坏、社会动荡形式,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
核心观念:仁(关爱他人)
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对现实不满,主张恢复西周登记森严的礼乐制度,同时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有所改良
成就:教育方面成就显著
思想:有教无类
经典:晚年对《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
著作:《论语》(其弟子完成)
意义: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教育文化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其整理的文献后来成为儒家的经典,对夏、商、周的文化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老子
代表学派:道家学派
出身:春秋时期楚国人
主张
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
“天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中国朴素的唯物论)
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揭示出事物相互依存、相互统一、对立统一的矛盾
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政治上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著作:《老子》
战国
儒家
孟子
人性善
提倡仁政
荀子
人性恶
隆礼重法
阴阳家
代表人物:邹衍
主张: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理论
意义: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墨家
代表阶级:平民阶级
主张
提倡节俭;“兼爱”“非攻”
政治主张:尚贤
法家
代表阶级:新兴地主阶级
代表人物:韩非子
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意义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