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北化高分子化学期末考试
自己整理的材料学院高分子化学课程期末考试的主要知识点,涵盖所有核心内容,非常方便大家学习。适用于考试复习、预习,提高学习效率。赶紧收藏一起学习吧!
编辑于2025-01-30 00:27:05高分子化学
自由基聚合
单体
取代基
位阻效应
一取代 1,1-二取代√
1,2-二取代 三取代 四取代×
原因:结构对称、极化程度低
取代基为F都可聚合
电负性/共轭性
吸电子:自由基、阴离子
1个NO2 阴离子,2个CN 阴离子
PVC 自由基
Cl吸电子
p-Π共轭
氯丁二烯 自由基
all F 自由基
醋酸乙烯酯 自由基
供电子:阳离子
醚类
-OR吸电子
O共轭
PP×
单个CH3推电子能力弱,只能自由基
共轭:自由基、阴离子、阳离子
聚甲醛可以阴离子引发,也可以阳离子引发
热力学
单体聚合热(-ΔHm)
位阻效应
↓
[ΔHm]↑ -ΔHm↓
共轭效应
↓
氢键及溶剂化作用
↓
强电负性取代基
↑
聚合极限·温度Tc=ΔH/ΔS
P↑ T↓ 有利聚合
基元反应
链引发
引发剂的分解
I→2M·(kd)
引发剂活性
分解速率常数kd↑
kd=Ad exp【-Ed/RT】
分解活化能Ed↓
半衰期t(1/2)↓
t(1/2)=0.693/kd
残留分率[I]/[I0]
ln【[I]/[I0]】=-kd×t
引发剂种类
过氧类(热分解类)
BPO过氧化二苯甲酰
偶氮类(热分解类)
AIBN偶氮二异丁晴
氧化还原类(室温)
过硫酸根S2O8(2-)+硫酸根SO3(2-)
引发剂效率
f=用于引发/全部自由基
损耗引发剂
诱导分解效应
单体自由基向引发剂的转移(平白)
AIBN无诱导分解
BPO浓度高,诱导分解
溶剂笼蔽效应
M·被溶剂分子笼蔽
偶氮类易发生
杂质
引发剂选择
溶解性
油溶-本体、悬浮、溶液
水溶-乳液
反应温度
热分解
常温
半衰期
选用半衰期适当的引发剂,使【正常聚合速率衰减】与【自动加速部分】互补,尽可能匀速聚合
生成单体自由基
R·+M→RM·
链增长
单体自由基与链自由基
头-头
头-尾 多
从活性链端结构分析:当取代基、自由基位于同一个碳上时,取代基的电效应有利于自由基的稳定
从位阻效应分析:如果要形成头头结构,两单体的取代基位于相同碳上
从诱导效应分析:单体取代基使双键电荷易向与取代基相连的C上移动,使自由基向单体电荷少的C进攻
链终止
偶合终止
St
歧化终止↑
醋酸乙烯酯PVAc
温度↑
取代基大↑
自由基周围H多↑
自由基活性高↑
推电子→活泼自由基
吸电子/共轭→稳定自由基
共轭弱↓
链转移
向单体
Xn↓ Rp不变
向溶剂
Xn↓ Rp取决于新自由基
向引发剂
Xn不变 Rp不变 自由基浓度不变,平白损失一个引发剂分子,引发效率↓
向大分子
M↑
反应中除了单体,就是混合物。
过程中,Xn不变
慢引发、快增长、速终止、有转移
聚合动力学
历程
诱导期/零速期
体系中杂质使自由基终止,Rp=0
聚合初期/匀速期
Rp---
聚合中期/加速期
Rp↑
自动加速现象
形成原因
均相→凝胶效应 反应中粘度上升
St
PMMA
非均相→沉淀效应 聚合物单体不互溶,自由基寿命↑
氯乙烯※
PE聚乙烯
丙烯晴
影响因素
反应温度↑ 自动加速↓
引发剂用量↑ 自动加速↓
结果
聚合度↑、分布变宽
爆聚
聚合后期/减速期
Rp↓
T↑ P↑ 补加引发剂
Rp↑
阻聚和缓聚
烯丙基CH2=CH-CH3自阻聚
自由基活性低
单体活性也低
动力学方程
链引发
引发剂分解Rd=2kd [I]
单体自由基Ri=2fkd[I]
2个自由基→系数2
链增长
Rp=kp[M][M·]
链终止
双基终止
聚合反应总速率
3个假定
1.等活性理论:各步增长速率相等
2.稳态假定:自由基浓度恒定(引发和终止速率相同)
3.聚合度很大:用于引发的单体远少于增长的单体
4个条件
1.忽略链转移
2.引发剂引发且Rd为控速步
3.双基终止
4.低转化率(聚合初期)
Rp=kp×【(fkd/kt)^1/2】×【[I]^1/2】×[M]
I指数i:自由基+引发剂浓度
i=0
引发剂×、热引发√
i=0~1/2
引发剂+热引发、双基终止
i=1/2
引发剂、双基终止
i=1/2~1
引发剂、双基终止+单基终止
i=1
引发剂、单机终止
Rp正比于[I]^1/2
链终止为双基终止
Rp正比于[M]^1
决速步为初级自由基生成
ln[M0]/[M]=kp×【(fkd/kt)^1/2】×【[I]^1/2】×t
聚合度
动力学链长v
=Rp/Ri=Rp/Rt
单体消耗速率/自由基消耗速率
=【kp^2×[M]^2】/【2kt×Rp】
聚合度Xn
歧化终止
Xn=v
醋酸乙烯酯
偶合终止
Xn=2v
苯乙烯偶合终止
两种终止
Xn=v/(C/2+D)
C偶合终止分率、D歧化终止分率
1/Xn
=【1/v】+【k[tr,M]/kp】+【k[tr,I]×[I]/kp[M]】+【k[tr,S]×[S]/kp[M]】+【k[tr,S']×[S']/kp[M]】
=1/【v/(C/2+D)】
+C[M]
PVC C[M]很大
+C[I]×[I]/[M]
引发剂用量少
+C[S]×[S]/[M]
溶剂有活泼H(硫醇),Cs大
【k[tr,S']×[S']/kp[M]】
链转移剂
聚合方法
本体聚合
单体+引发剂
聚合场所:单体中
溶液聚合
单体+引发剂+溶剂
聚合场所:溶液中
乳液聚合
水溶引发剂
单体+引发剂【溶于分散介质】+分散介质+乳化剂
聚合场所:增溶胶束中
提高乳化剂/乳胶粒浓度可以同时提高Rp和Xn
悬浮聚合
油溶引发剂
单体+引发剂【溶于单体】+分散介质+分散剂
聚合场所:单体液滴中
自由基共聚合
分类
按链结构
接枝共聚物
M1-M2接枝共聚物【前为主链,后为支链】
graft
poly(M1-g-M2)
嵌段共聚物
M1-M2 X嵌段共聚物【前后为单体聚合的次序】
block
poly(M1-b-M2-b-M3)
交替共聚物
M1-M2交替共聚物
alternative
poly(M1-alt-M2)
无规共聚物
M1-M2无规共聚物【前为含量多】
random
poly(M1-ran-M2)
二元 顺时共聚物组成方程(Mayo-Lewis微分方程)
推导
5个假设
1.无解聚
单体消耗速率之比=共聚物中单体比
2.聚合度很大
3.无前末端效应
自由基活性···
4.等活性理论
自由基活性与链长无关
5.自由基稳态
Ri=Rt
V12=V21
[M1·]与[M2·]转化速率相同
竞聚率
r1=k11/k12
r2=k22/k21
2个条件
1.低转化率
2.忽略链转移
方程变化
前末端效应
苯乙烯-反丁烯二腈
解聚效应
α-甲基苯乙烯
络合效应
单体极性相差大,交替
判断共聚方法
Q-e方程
看单体
比较单体活性Q Q↑ 单体活性↑
比较单体极性e e>0吸电子基团 e<0供电子基团
看共聚
Q值相差大,难共聚
Q、e接近,趋于理想共聚
e值相差大,交替共聚
不足
未考虑位阻效应
规定苯乙烯为参考标准
假设单体和自由基e值相同
单体活性和自由基活性
1/r1↑ 单体活性↑ 生成的自由基越稳定
单体:Bd>St>MMA>AN>MA>VDC>VC>VAc
MA丙烯酸甲酯
PVDC聚偏氯乙烯
PVC聚氯乙烯
PVAC聚醋酸乙烯酯
自由基:Bd·<St·<MMA·<AN·<MA·<VDC·<VC·<VAc·
摩尔分率
单体组成 f1=[M1]/【[M1]+[M2]】
某一瞬间,单体M1的摩尔分率
共聚组成 F1=d[M1]/【d[M1]+d[M2]】
某一瞬间,共聚物中M1所占的摩尔分率
F1=【r1×(f1^2)+f1×f2】/【r1×(f1^2)+2f1×f2+r2×(f2^2)】
曲线
r1大,向左上角靠拢;r2大,向右下角靠拢
理想共聚r1×r2=1
理想恒比共聚
理想非恒比共聚
d[M1]/d[M2]=r1*([M1]/[M2])
F1=【r1f1】/【(r1f1)+(f2)】
交替共聚r1×r2=0
非理想恒比共聚r1×r2<1
恒比点
恒比对角线
d[M1]/d[M2] = (1-r2) / (1-r1)
F1=f1 =(1-r2) / (2-r1-r2)
反S曲线
嵌段共聚r1>1,r2>1
正S曲线
组成控制
恒比点/理想共聚
严格控制单体配比的一次性投料法
恒比点附近
控制转化率的一次投料法
无恒比点
补加消耗快的单体
离子聚合
活性中心状态
极性共价键、紧密离子对、疏松离子对、自由离子
影响因素:溶剂化 疏松离子对
聚合速率↑
立构规整性↓
阴离子聚合
快引发、慢增长、无终止、无转移
阴离子聚合是活性聚合
没有链终止和链转移的聚合反应,为活性聚合
引发体系
引发体系反应
碱金属
直接引发
电子转移-双端基的阴离子
萘钠引发苯乙烯聚合
直接
间接
加成引发
金属烷基化合物
RLi正丁基锂
算聚合度Xn=n[M]/[c]
算引发剂浓度的时候,1个萘钠,1个水
n 单阴离子/双阴离子
c 大分子链浓度-引发剂浓度
工业化产品
SBS三步加料法
组分
引发剂:n-BuLi
单体:St、Bd
溶剂:环己烷
添加剂:THF
促进引发剂解缔合
聚合方法
溶液聚合
热塑性弹性体
怎么封端?
直接甲醇ROH
双端羟基的聚丁二烯HTPB
带特殊官能团的遥爪聚合物
萘锂引发
羟基化:环氧乙烷
封端:水
反应温度对聚合度影响不大
阳离子聚合
快引发、快增长、难终止、易转移
离子不易双基终止
引发体系
方程式怎么写?
易转移:低温聚合-抑制链转移、提高分子量
异构化聚合的定义
(阳离子)活性中心异构化重排为更稳定的结构,再进行聚合
工业化产品
IIR丁基橡胶
异丁烯+异戊二烯(少量)
异戊二烯上双键可硫化
离子共聚合
单体活性
离子共聚,极性效应影响大(相较于自由基,共轭效应影响大)
配位聚合
聚合物的立体异构
全同、间同、无规
配位聚合与定向聚合
配位聚合
络合聚合/插入聚合
络合物:单体分子的碳碳双键 先在 过渡金属催化剂活性中心 的空位上配位聚合:单体分子相继插入 过渡金属-碳键中
Ziegler-Natta聚合+阴离子聚合
定向聚合
立构规整
首先:判断是不是有取代基
乙烯的Z-N聚合是配位聚合,不是定向聚合
LLDPE-配位、乙烯+长碳链烯烃
LDPE-自由基聚合-高温高压,氧催化剂
HDPE-配位、低压聚乙烯
自由基聚合、阴离子聚合、阳离子聚合、配位聚合
Ziegler-Natta催化剂
4-8族过渡金属卤化物(主)+1-3族金属烷基化合物(共催化剂)
第一代:二组分ZN
第二代:三组分ZN 两组分+路易斯碱
载体型:两组分+载体
茂金属催化剂
从上到下:催化活性↑ 定向能力↑
Ziegler
均相
Natta
非均相
立构度高的 α-烯烃
乙烯配位聚合机理
双金属机理
Ti上引发、Al上增长
不足
无法解释无共催化剂也可以聚合
只解释了引发和增长,没有解释立构的形成
单金属机理
Ti上引发、Ti上增长
优:解释了立体构型
不足
对共催化剂的考虑少
未考虑热力学上 (单体在Ti-C键插入和空位回跳)交替回跳的可能性
工业化产品
EPR乙丙橡胶
乙烯+丙烯
二元乙丙橡胶
乙烯活性高
三元乙丙橡胶EPDM
第三单体:引入双键、改善硫化
LLDPE线性低密度聚乙烯
乙烯+长碳链乙烯
每个侧链的长度都相同
开环聚合
热力学分析
主要推动力:环张力/焓变
三、四元环
三、四元环 环张力大,易聚合
五六元环(熵变)
动力学分析
取代基会使环烷烃不易开环
位阻
杂环烷烃比环烷烃更易开环
杂环烷烃有杂原子、有极性键
其他
环氧丙烷只能得到低聚物(与环丙烷相比)
逐步聚合
基本概念
官能度f
单体中 反应点数目
反应程度P
官能团:已反/初始
表过量
A-A 和 B-B(过量)
当量系数(官能团的摩尔比):
过量分率q:
单官能团单体B封端
当量系数γ(官能团的摩尔比):
过量分率q:
线形缩聚
分子量的控制
前提:官能团等活性反应
Xn
官能团等当量
等当量控制
尼龙盐
官能团不等当量
C0是 √某一官能团的摩尔数 ×不是单体的摩尔数
已知Xn,未知P
P用Xn求
反应式
芳纶1414/JKevlar纤维
二酰氯+二胺 脱盐酸(必须加小分子)
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
聚碳酸酯
双酚A+光气 脱盐酸
体形缩聚
凝胶点的预测和控制
凝胶化
现象:交联到一定程度,体系粘度增大,气泡无法溢出,凝胶析出
凝胶点Pc:凝胶化现象的反应程度
预测方法
Carothers方法Xn→∞
偏高(与实际值相比)
凝胶点Pc:
官能团等摩尔
平均官能度
官能团非等摩尔
平均官能度:
统计学法
偏低
预聚物
无规预聚物
未反应的官能团无规分布
例
碱催化酚醛 树脂
氨基树脂
醇酸树脂
固化方式
加热固化
结构预聚物
未反应的官能团相对确定
热固性聚合物、线性聚合物
例
不饱和聚酯 树脂
环氧树脂
聚氨酯 树脂
酸催化线性酚醛 树脂
固化方式
固化剂固化
聚合方法
熔融聚合
溶液聚合
界面聚合
固相聚合
聚合物反应
反应性及影响因素
物理因素
结晶度
溶解度
交联程度
扩散控制及反应速率
化学因素
几率效应
基团孤立化-成对反应存在几率
邻位基团效应
相似转变
聚乙烯醇和维尼纶
聚乙烯醇
维尼纶PVFM
离子交换树脂
苯乙烯+交联剂DVB
阳离子交换树脂:磺化
阴离子交换树脂:氯甲基化→季铵化
聚合度变大反应
交联反应
橡胶硫化
含双键
类别:天然橡胶
交联剂:硫磺
不含双键
类别:二元乙丙橡胶EPR、硅橡胶
过氧化物
过氧化物将自由基转移到链上,链和链之间自由基偶合,实现交联
聚乙烯、聚丙烯等塑料 也可以通过过氧化物交联
聚合度变小反应
无规断链
聚乙烯、聚丙烯
解聚
PMMA、聚甲醛、聚四氟乙烯
侧基脱除
聚氯乙烯、聚醋酸乙烯酯
聚合区分题目
悬浮剂
PVA
碳酸盐
乳化剂
盐类化合物
脂肪类盐
硫酸盐化合物
磺酸盐化合物
季铵盐类
醚类/酯类
反应分类
按单体、聚合物组成和结构变化 / Carothers
缩聚反应
加聚反应
按聚合反应机理和动力学进行分类 / Flory
逐步聚合
链式聚合/连锁聚合
命名
英文缩写
PMMA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VAc
聚醋酸乙烯酯
树脂
橡胶
天然橡胶
顺-1,4-聚异戊二烯
丁苯橡胶
丁二烯+苯乙烯
丁腈橡胶
丁二烯+丙烯腈
丁基橡胶IIR
异丁烯+少量异戊二烯
聚异丁烯PIB
纤维
维尼纶
聚乙烯醇缩醛
尼龙6\锦纶
聚己内酰胺
尼龙66
聚己二胺己二酰
前胺后酸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涤纶
P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