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我国传统节日 相关知识
这是一篇关于我国传统节日 相关知识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7. 中元节,补充,9. 重阳节,8. 中秋节,6. 七夕节,5. 端午节,4. 清明节,3. 寒食,2.元宵节,1. 除夕、春节。
编辑于2025-02-04 13:58:19这是一篇关于我国传统节日 相关知识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7. 中元节,补充,9. 重阳节,8. 中秋节,6. 七夕节,5. 端午节,4. 清明节,3. 寒食,2.元宵节,1. 除夕、春节。
这是一篇关于2025年新年贺词 提及的热点时政回顾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拓展五: “六尺巷工作法”,拓展四:南极秦岭站,拓展三:深中通道,拓展二:中国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拓展一:嫦娥六号。
这是一篇关于2025年新年贺词 (2024年12月31日晚)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河山添锦绣,星光映万家。让我们满怀希望,迎接新的一年。祝祖国时和岁丰、繁荣昌盛!祝大家所愿皆所成,多喜乐、长安宁!,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一份付出都弥足珍贵,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辉。,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需要以宽广胸襟超越隔阂冲突,以博大情怀。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我国传统节日 相关知识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7. 中元节,补充,9. 重阳节,8. 中秋节,6. 七夕节,5. 端午节,4. 清明节,3. 寒食,2.元宵节,1. 除夕、春节。
这是一篇关于2025年新年贺词 提及的热点时政回顾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拓展五: “六尺巷工作法”,拓展四:南极秦岭站,拓展三:深中通道,拓展二:中国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拓展一:嫦娥六号。
这是一篇关于2025年新年贺词 (2024年12月31日晚)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河山添锦绣,星光映万家。让我们满怀希望,迎接新的一年。祝祖国时和岁丰、繁荣昌盛!祝大家所愿皆所成,多喜乐、长安宁!,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一份付出都弥足珍贵,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辉。,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需要以宽广胸襟超越隔阂冲突,以博大情怀。
我国传统节日 相关知识
1. 除夕 、春节
时间
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是除夕;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 春节即夏历(农历)新年。汉代前春节为干支历的岁首立春,后来演变为夏历正月初一。现今春节时间为:狭义农历正月初一,广义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我国自夏一直到辛亥革命前将春节称为元旦。民国元年决定采用公历,遂将农历元旦改为春节,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又称:岁首、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等。
习俗
桃符、屠苏:桃符就是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中国的第一个春联,是五代后蜀主孟昶写的);同时古代在春节经常喝屠苏酒。
诗词
① 爆竹声声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北宋·王安石《元日》 ②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唐·高适《除夜作》 ③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南宋·陆游《除夜雪》 ④ 令月归馀届早春,羲舒相望协元辰。——北宋·晏殊《辛春日词·御阁》
2. 元宵节
时间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灯节”。
诗词
①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北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②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南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③ 冉冉年华过上元,梅花如雪照江村。——南宋·陆游《春寒》
注意
汉文帝:将正月十五命名为“元宵节”的人;汉明帝:下令点灯敬佛,百姓挂灯,是赏花灯的创始人; 汉武帝: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倡导者。 元宵节、中秋节都有“月”,需要形成对应:涉及“灯”的对应是元宵节,涉及“桂花”(八月里来桂花开)“玉兔”等对应的是中秋节。
3. 寒食
时间
起初节日日期及时长都不定,后来逐渐固定在冬至后105天或106天,即清明节前一二日。 又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
起源
寒食节起源相传是为了纪念介子推,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成为晋文公后,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
诗词
①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唐·韩翊《寒食》 ②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南宋·杨万里《寒食上冢》
4. 清明节
时间
清明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五个小节气,在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由节气演变为节日的只有清明。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别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
习俗
扫墓踏青、插柳带花、荡秋千、蹴鞠、放风筝等。
诗词
①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杜牧《清明》 ②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南宋·辛弃疾《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5. 端午节
时间
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同时也为了纪念伍子胥、曹娥、秋瑾。 端午也称端五、端阳,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地腊节等。
同时端午正值仲夏,疾病多发,古人认为草药在这一天的药性最强,因此在这一天采药沐浴最有效,因此也被称为“浴兰节”,用菖蒲避邪,故又称“蒲节”。道教把全年分为五腊,正月一日天腊,五月五日地腊,故又称“地腊节”。
习俗
挂艾叶、菖蒲,斗百草、驱五毒,赛龙舟,吃粽子(又叫“角黍”“筒粽”),饮雄黄酒,佩香囊等。
诗词
① 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南宋·吴文英《澡兰香·林钟羽淮安重午》 ②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北宋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6. 七夕节
时间
农历的七月初七。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
起源
“七做一回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诗词
①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北宋·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②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唐·杜牧《秋夕》 ③ 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唐·孟浩然《他乡七夕》 ④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唐·李商隐《辛未七夕》
7. 中元节
时间
农历七月十四/十五。 该名最初为道教所称,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民间俗称鬼节,又称亡人节、七月半 。中元节带有祭祖和感恩的双重功能,孝文化是其精神内核,也是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中特殊的存在,是中国人对逝去父母以及亲人表达孝敬、思念的重要节日。
习俗
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
三冥节
三冥节指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这三个汉族传统节日。
诗词
① 偶来人世值中元,不献元都未日闲——令孤楚《中元日赠张尊师》 ② 漫说中元节,儒书惜未闻。——仇远《中元》 ③ 况值盂兰节,谁无寸草心。——李之世《中元节过长寿庵感怀》
8. 中秋节
时间
农历的八月十五。唐代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日。到宋代,成为我国民俗中仅次于春节的大节。 别称:“月节”、“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团圆节”。
习俗
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
诗词
①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北宋·苏轼《阳关曲·中秋月》 ②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北宋·晏殊《中秋月》
9. 重阳节
时间
农历的九月初九。九九重阳的说法,最早见于《易经》,六定为阴数,以九为阳,重阳节的月、日恰逢双九,两阳相重,古曰重阳,而“九九”因为与“久久”同音。 别称:“老年节”、“重九节”、“登高节”。
习俗
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观赏菊花(古人也称黄花、东篱)等风俗。
诗词
①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②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补充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申遗
端午节
2009年,是我国首个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传统节日
春节
北京时间2024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