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经典常谈
经典常谈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专题文章。
这是一篇关于法院的类别的思维导图,展示了中国法律体系的法院层级关系及其各类别。主要内容包括:专门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
这是一篇关于八年级上册数学-几何部分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十三章:轴对称,十二章:全等三角形,十一章:三角形。介绍详细,可以作为学习笔记和复习资料,帮助大家系统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章节概要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红星照耀中国》书籍介绍思维导图
初中物理质量与密度课程导图
桃花源记思维导图
经典常谈 阿卡 林煜坚
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
著名散文家、诗人、教育家,杰出民主战士
代表作有散文集《背影》、诗集《踪迹》,学术论著《新诗杂话》《诗言志辨》《经典常谈》等。
写作背景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在革命派 “礼教吃人” 和改良派 “整理国故” 的背景下,朱自清于 1942 年创作此书
写作目的
经典价值在于文化,阅读经典可教人见识经典
为中学生做向导,指点阅读门径,让他们面对古代典籍不至于茫然无措
艺术特色
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语言简洁
朱自清以平实、简洁的语言来讲解经典,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学术词汇和冗长复杂的句子,让普通读者能够轻松理解。比如在介绍《说文解字》时,没有堆砌专业的文字学知识,而是用简洁的话语阐述了许慎编写《说文解字》的目的和大致内容。
举例生动
作者善于运用生动具体的例子来解释抽象的概念和深奥的道理。在讲解《诗经》时,通过列举《关雎》《蒹葭》等大家耳熟能详的诗篇,分析其中的意象、情感,使读者对《诗经》的特点和艺术价值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逻辑连贯
全书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产生的时间顺序或者内在逻辑关系来编排章节,从《说文解字》《周易》讲起,依次介绍了《尚书》《诗经》《三礼》等经典,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中国古代经典的发展脉络。
层次分明
在每一章中,作者也会按照一定的逻辑层次进行论述。比如在介绍《史记》时,先讲述了司马迁的生平,接着分析《史记》的体例、内容,然后阐述其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各个部分之间过渡自然,层次清晰。
旁征博引,资料详实
引用丰富
作者在书中广泛引用了大量的经典原文、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历史典故等,以增强论述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在讲解《论语》时,引用了许多《论语》中的原文,并结合历代学者的注释和解读,让读者对《论语》的思想内涵有更深入的理解。
考证严谨
朱自清对所引用的资料都进行了严谨的考证和分析,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他在研究和撰写过程中,参考了众多古籍文献,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也会进行客观的分析和探讨,展现了严谨的治学态度。
融合学术性与趣味性
学术底蕴深厚
作者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书中对经典的解读和分析都体现了较高的学术水平,为读者提供了专业的知识指导
趣味性强
朱自清在讲述经典时,注重挖掘其中的趣味性元素,使枯燥的经典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比如在介绍《左传》时,讲述了许多《左传》中记载的精彩故事,如 “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 等,让读者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了解《左传》的内容和价值
注重引导,启发思考
提问引导
作者在书中常常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引导读者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探索欲望。比如在讲解《楚辞》时,会提出一些关于屈原作品中意象、情感等方面的问题,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主动去思考和寻找答案。
启发思考
朱自清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注重启发读者对经典的理解和思考。他会在讲解经典的过程中,引导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培养读者的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
内容概述
小学类
《说文解字》
字体
汉末变为 “汉隶”
魏晋之际成 “正书”
晋至唐称 “隶书”
晋代正书简化成 “行书”,也称为 “楷书”
造字
象形
指事
会意
形声
转注
假借
经部
《周易》
战国末期儒家借卦爻辞发扬儒家哲学形成
《易传》
《文言》
《系辞》
汉代新发现
《说卦》
《序卦》
《尚书》
包括虞、夏、商、周四代
内容
号令(大部分)
君臣相告的话(小部分)
记事
战国末年人
文章分类
号令 “誓” 或 “诰”
军事 “誓”
君告臣 “命”
臣告君 “谟”
《诗经》(诗三百)
春秋时宴饮通行赋诗
孔子用《诗》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
儒家的《六经》之一
解释《诗经》最有权威
毛氏《诗传》
郑玄《诗笺》
《三礼》
汉代学者传习
《仪礼》
实施的礼制
《礼古经》(亡失)
《周礼》
理想的政治制度
汉代流传下来的 “记”
《大戴记》
《小戴记》
《礼记》
《春秋》三传
“春秋” 是古代记事史书通称
《春秋》是孔子作或编
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体史
三传 三传注重《春秋》劝惩作用
《左传》
叙事为主
《公羊传》
解经为主
《穀梁传》
《四书》
《大学》
古来大学里教学生的 “垂世立教的大典”
经一章
传十章
《中庸》
孔门传授心法的书
《论语》
孔子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
《孟子》
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
子部
《诸子》
兴起
春秋末年周王室衰弱,礼崩乐坏
诸子都出于职业的 “士”
“士” 在春秋战国之际成了有才能的人的通称
集部
《辞赋》
屈原(放逐时所作)
《离骚》
《九章》
荀子
《赋篇》
最早称 “赋”
《汉书・艺文志・诗赋略》
分赋为四类
东汉后
班固《两都赋》
张衡《二京赋》
晋左思《三都赋》等
《诗》
汉武帝
立乐府采集歌谣和乐谱
汉末
文体走向整炼
晋代诗
排偶化
典故化
玄言诗兴盛
唐代
成立律诗绝句
宋初
诗专学李商隐
南宋
南宋三大诗家从江西派变化而来
《文》
先秦
春秋时期外交言语称 “辞”
战国游说之风大盛
孔子开私人讲学之风后有了私家著作
汉武帝时盛行辞赋
梁昭明太子在《文选》中提出 “文” 的标准
后出现佛典和义疏新文体
欧阳修和苏轼后古文成正宗
宋代出现 “话本”
明清八股文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