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了不起的我(改变)
这是一篇关于了不起的我(改变)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总结,第二序列改变,行为改变四原则,心理免疫X光片,心理舒适区,改变的本质,导论:关于改变。
这是一篇关于了不起的我(关系)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关系的三角化,不安全的依恋,关系的互补,关系的语言,关系中的角色,关系中的自我。从关系的视角来探讨自我发展之道,指出关系塑照着自我,影响着自我的所思、所想、所感、所行。
《微习惯》读书笔记总结,对习惯养成有所帮助。什么是微习惯?微习惯就是像摸鼻子这样,随时可做且每个人毫不费力就能做到的小目标。微习惯最好设定成即使在你最困难、最疲惫、压力很大、极其忙碌的时候,也能完成的小目标。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了不起的我(改变)
导论:关于改变
关于改变,我们一直都有选择
改变是一种选择,不改变也是选择
当你告诉你自己不行的时候,你已经做了选择。 当你逃避工作压力的时候,你也已经做出了选择
认为自己没有选择的两个原因
误认为只有你的选项足够理想才是有选择。
逃避对自己的责任
改变需要勇气、自省
tips
讨论对错的思维方式,通常会假想一个施害者和一个受害者。换为思考“有用没用”。
改变的本质
为什么改变这么难?
两个自我:大象与骑象人
情感面:大象
提供动力
力量大
受情感激发
受经验支配
理智面:骑象人
提供方向
大象转向“经验的好处”
期待的好处
抽象的
发生在未来
被教导出来的
经验的好处
具体的
发生在过去或者现在
亲身体会、真实感受到的
当两者之间发生冲突时,大象常常转向经验的好处。
一旦我们的某个行为获得了这种好处,它就会被保留到我们的生命里。哪怕我们没有意识到,它仍然会影响我们。
经验好处的隐蔽性
每晚下班都去夜市吃美食,也许不是为了那些美食,而是为了那些人来人往的烟火气。
改变的本质:创造新经验
如果你只有想象中的期待,而没有新行为所带来的新经验,改变就很难发生。
心理舒适区
心理舒适区本质:熟悉的应对方式
心理舒适区不一定意味着舒适,也不是熟悉的环境,而是我们熟悉的应对环境的方式。走出心理舒适区就是要我们改变我们的应对环境的方式。
应对方式的两层含义
行为上的应对,也就是对具体事情的应对
对内心的情绪应对
心理舒适区带来的控制感
当感到焦虑,就越需要控制感,就越抓着原来的应对方式不放
我们会用自己的应对方式区建构生活,而不是根据生活选择一种合适的应对方式
因为游戏感觉焦虑,因为焦虑需要游戏
心理免疫X光片
如果潜意识的东西不能转化为意识,它就会变成我们的命运,指引我们的人生。 ——荣格
行为改变四原则
检验人生假设
改变第一步:看见内心假设
如果......就...... 如果别人对我好,就一定是有企图
行为检验;验证内心假设
其实内心假设不一定为真,通过一定的行为去验证,从而做出更大的改变
小步子原理
奇迹提问法
如果你要达成目标,问自己第一步要怎么做。
往前看是困难,往回看是方法
专注当下
努力控制你所能控制的事情,并接纳你不能控制的事情
我们无法预测事件的转向。不管现实准备的多充分,结果仍不可知。
环境场原理
如何让新行为成为新习惯?
“场”就是包含大量行为线索的环境,这些行为线索会刺激你做出特定的行为。
就是你在一个空间的做事习惯,习惯会形成稳定的心理预期,进而巩固习惯的行为
关于快乐
消费型快乐
创造型快乐
“场”的来源
别人在这个空间里的行为
你以前在这个空间里的行为
情感激发
上进的自我总是责备那个堕落的自我,而堕落的自我,经常会无地自容,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焦虑和内疚就这么产生了。
通过焦虑与压力来改变行为是不可取的,因为你想改变的应对方式,大多为了应对焦虑和压力而产生。
对自己高要求的背后究竟是厌恶还是爱与期待。
第二序列改变
改变的两个层次
作为内容的改变
工作
作为应对方式的改变
不停的换工作
自我接纳的本质:舍弃
追求自我接纳这个追求本身,就是无法接纳自我的原因
不要纠结于你自己的问题,把它当作你生存的常态, 而去专注于你真正想做的事情,这才是自我接纳的真谛。
有效改变的标准
看你改变的动作,究竟是改善了你的状况,还是维持了你的状况,甚至更糟。
改变时,问自己的两问题
我所遇到的,是世界的不如意,还是需要改变的问题?
我们想要改变的努力,有没有打断自然发展的历程?
总结
改变为何困难?
旧有的行为有它的好处
心理舒适区让我们用熟悉的应对方式去处理问题
我们每个人都有阻碍改变的心理免疫系统
引发改变的方法
检测行为背后的规则
积累一些小成功
为自己制造改变的场
激发情绪
无效的改变本身也是一种心理舒适区
你没法结束,因为你怕疼,而有时候,害怕结束,会让事情变得更加不可收拾,而你也会失去一些发展自我的机会。
在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远离人群的时候,看到有人把这种痛苦、挣扎,还有可能的救赎诉诸文字的时候,就觉得自己一点都不孤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