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破解欺凌的游戏》思维导图
从来没有哪个话题像校园欺凌这样牵动着所有人的心。法国知名精神病学家和心理治疗师菲利普·阿伊姆博士认为,想要彻底脱离被欺凌的困境,就必须增强孩子的心理韧性,不需要其他人就能保护自己并为自己而战。
《精要主义》教我们如何摒弃琐碎,直抵精要,只做zui重要的事,而《轻松主义》探讨了在摒弃不必要之事后,如何让关键的事变得容易做。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一步步带我们找回轻松状态,采取轻松行动,获得轻松成果。 做事太用力不一定是好事,关键是要用好巧劲儿找准节奏。你要更聪明地工作,而不只是更努力地工作,以轻松的状态,轻松的行动,走出轻松人生。
书中的主人公修一面临薪水缩减、工作不保的困境 还要面对妻子的问题、女儿拒绝上学的问题、老家和母亲的问题等。陷入事业、家庭两头烧的修一每天都烦躁不已。「为什么就我这么倒霉?」就在这时,他发现一辆出租车驶向自己。一段不可思议的旅程就此展开……欢迎搭乘这辆神秘的车子,它会带你前往能让运气变好的地方,你能把握住改变命运的机会,重新扭转人生吗?
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件。陕西科技大学副教授杨素秋到西安碑林区挂职一年,主持西安碑林区图书馆的建设。图书馆的灵魂是书目,在确定图书馆书目的过程中,她遇到了各种潜规则和来自各方的阻力,关关难过关关过,最终,理想与现实得到了最大的平衡。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亡羊补牢
外婆与姥姥的区别
父母学吧四大模块课程
幼儿知识之科学探究实施思维导图
植物
Moep
汉语拼音思维导图
第四组基本动作练习思维导图
面对孩子的特性需要把握的两个原则
幼儿园主题活动:甜蜜蜜的糖果
《破解欺凌的游戏》思维导图
走出欺凌困境,增强心理韧性
正确认识欺凌
欺凌的定义
欺凌是一种重复发生、具有伤害性的小攻击。它会危害到我们的身心,但并不构成犯罪
明显危害到生命和财产安全的行为属于犯罪而非欺凌,这需要警方、校方等有关部门严肃处理
有时“欺凌”与“被欺凌”很难区分
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被欺凌过,也可能会欺凌他人
看似强悍的“校园小霸王”也可能遭受过欺凌
以往的“反欺凌运动”有何缺陷?
过于强化被欺凌者的弱势地位,没有调动其内在力量,忽略了其人格的健全成长
有时孩子之间的推搡和摩擦难以避免,成年人过多介入反而有害
用“傻瓜游戏”增强心理韧性
“傻瓜游戏”背后的理念
欺凌的处理过程中没有受害者,也没有无助者
不需要暴力,我们也能在这个游戏当中赢
欺凌存在的唯一原因是“行得通
重视社交中的相互性原理和黄金法则
相互性原理:你希望我怎么对待你,你就要怎么对待我
黄金法则:以德报怨,造成对方“认知失调”进而调整自己的认知或行为
尊重对方的言论和观点自由
思想没有遥控器
没有人可以控制其他人的思想
告诉对方:“你可以这样说”,但不受其影响
“心理韧性”很重要
我们可以超越语言对情绪的影响,下决心让那些语言无法伤害我们
“即使你讨厌我,我也要很开心,因为我选择了开心。”
“傻瓜游戏”的过程
探索
通过耐心提问了解事件过程
展现同理心
鼓励孩子,支持孩子
推理
教会孩子人际沟通的“游戏规则”
强化巩固
通过两轮角色扮演让孩子明白真正的输赢
复盘
用DIGERA原则复盘
有趣 D(Dróle):哪一次“骂人”更有意思?
傻瓜I(ldiot):骂人的人看起来是不是很傻?
赢 G(Gagné):第一次是谁赢了?第二次呢?
努力E(Efforts):第二次制止对方是不是更轻松?
尊重 R(Respect):哪一次游戏你会更尊重我?
朋友 A(Ami):哪一次你更愿意和我交朋友?
提醒
情况好转之前可能会变糟,但依然要保持耐心
对各类欺凌“见招拆招”
应对支配型欺凌
提问:“是吗?为什么?“
认同:“你继续说吧,没关系。”
称赞:“你真好!真羡慕你!“
应对嘲笑型欺凌
幽默与自嘲
笑或称赞对方
做一个“有刮痕的光盘”
不断重复某句话术来回应对方的嘲笑,如:“那又怎么了?”“有什么问题吗?“
应对报复型欺凌
放下恐惧
别急着还手,先问问对方原因
解释并道歉
避免暴力升级
隐蔽预备:双手朝外推
直视对方眼睛,目光不要躲闪
简单明了一句话:“我不想和你打架。”
应对歧视型欺凌
提问:问出对方排挤自己的原因
提醒显而易见的事实:“这不是真的,可是你怎么想是你的事,我没办法干涉。“
应对网络欺凌
网络十诫
自己小心:别轻易相信陌生人
尊重对方的言论自由,但别受影响
没人逼你回应!
如果一定要回应,那就用幽默回应
网络暴力和谣言一样,越在意越严重
就当他们是在帮你打广告
无须受困于名声,大多数人在网上都有“黑历史”
别顺应他们的期待,做些让他们扫兴的事
可能你真的惹他们生气了,问出原因并道歉即可
底层逻辑:用善意对待网民
旁观的成年人怎么做
记住这两个“神奇答复”
“爸爸妈妈,有人骂我!”
神奇答复:“你相信他说的话吗?“
“爸爸妈妈,有人打我!”
神奇答复:“你受伤了吗?”
成年人如何把握介入程度
听到骂人的话,什么都不要做。如果孩子状态不好或不知如何应对,再去教孩子如何处理
看到孩子打架,介入越少越好。如果存在受伤的风险,必须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