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基础教程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基础教程的思维导图,该书分上、下篇,是一部针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通识教程。该书不仅适用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通识教育,也适用于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选修课使用。
编辑于2025-02-11 22:18:03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基础教程
下编
总论
古代、近代作家文学
中国各民族作家文学产生的时间早晚有别。
现当代作家文学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少数民族作家文学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为了发展少数民族文学事业,党和政府特别重视少数民族文学人才的培养,从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成长起一大批少数民族作家,
(一)现当代诗歌创作
二十至四十年代的诗歌创作以反帝的爱国主义精神、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为主旋律。
(二)现当代小说创作
二十世纪上半叶我国社会的急剧动荡不仅对中国历史及受苦受难的名族人民造成了深刻的影响,而且也影响了中国文学的走向,产生了沈从文、老舍、端木蕻良、舒群、李辉英、关沫南、萧乾、马子华、李寒谷、白平阶、金昌杰、苗延秀等一批少数民族优秀作家。
(三)现当代散文、戏剧、电影创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以及新时期,少数民族散文、戏剧、电影创作也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翻开了历史崭新篇章,有的体裁甚至是在少数民族文学史上从无到有的。
(四)作家文学创作阵地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伊始,党和政府就在少数民族地区创办了一批文学期刊,有些文学期刊的创办甚至早于发达地区。
(五)母语文学创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年来的历史,也是少数民族文学母语创作最活跃的时期。
(六)新时期作家文学获得空前繁荣
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的沉寂后,一批老作家复出文坛:重新执笔创作,他们厚积薄发,奉献出新的力作;一大批中青年作家以坚实的步伐步入文坛,他们创作起点很高,视野开阔,为少数民族文学带来新的活力,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七)作家文学研究
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也获得新的发展,学界对于中国少数民族作家文学有了新的界定。
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学的内涵
1.作家血统是民族的、创作语言是民族的、创作生活是民族的
;2.作家血统是民族的:创作语言是他民族的、创作生活是民族的;
3、作家血统是民族的、创作语言是他民族的、创作生活也是他民族的。
第一章 古代、近代作家文学概述
第一节 古代、近代诗歌
古代、近代诗歌概况
(一)使用汉文创作的诗歌
历史上因为民族文化的融合和相互影响,尤其随着汉文化对周边少数民族文化影响的加深,一些少数民族文人开始使用汉文创作。
(二)使用民族文字创作的诗歌
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因为拥有本民族的文字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古、近代的藏、维、哈族诗歌多用本民族文字创作而成。
尤素甫、萨都刺等人的诗歌创作
尤素甫·哈斯·哈吉甫生活于十一世纪初,是喀喇汗朝的著名诗人。他的代表作《福乐智慧》长达一万五千余行,是其晚年对社会、历史、人生的思考总结。
第二节 古代、近代小说
古代、近代小说概况
在中国各民族文学史上,小说的出现与繁荣是晚于诗歌的,直到明清时期,藏、蒙、维、满等民族陆续产生了小说,这些小说蕴含了鲜明的民族心理特性和民族审美情趣,反映了各民族人民的现实生活和广阔的社会背景。
《红楼梦》及其民族文化内涵
《红楼梦》以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述了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贵族大家庭的衰败过程。
第三节 古代、近代散文及其他
随着考古挖掘的不断深入,古代各民族的碑铭相继重现于世,它们是最早的散体文,也是很多民族有据可考的最早的文人书面文学作品。
第二章现当代诗歌
第一节,二十至四十年代诗歌创作
概述
二十世纪初期社会的巨大变革激发了中国各民族精英分子的创作热情。
1.这一时期蒙、维、哈等民族的诗人诗作多采用母语创作,他们由史诗的浪漫主义传统更多地转向了现实;打破了侧重故事情节的史诗模式注重抒发诗人的内心体验)以民族觉醒,反压迫为基本主题;在继承传统诗歌的基础上天量吸收外来诗歌的滋养,开创了许多新体裁、新形式)
2大部分少数民族诗人使用汉语创作,其诗作以反帝的爱国主义精神、反封建的民重思想为主旋律
3.这一时期也有部分少数民族诗人采用传统创作方式,有些诗人的诗作无论题材还是艺术表现手法都体现出了与民间口头文学的渊源。
阿布都哈里克、曾平澜等诗人的诗歌创作
阿布都哈里克(1901~1933)维吾尔族。1916年随父亲去俄国经商学会俄语,回国后在吐鲁番进汉语学堂学汉语,这期间阅读了大量的汉语古典文学名著《水浒》、《红楼梦》等,还读了孙中山、鲁迅等的文章、作品,并取汉名哈文才。1923年赴前苏联学习,阅读了普希金、莱蒙托夫高尔基等人作品,而且亲眼目睹了当时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这一切打开了他的视野,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1933年被军阀杀害,年仅32岁。在短短的10年时间里,他用维吾尔语和汉语创作了200多首诗歌。诗作主要抒写了个人对社会现实的亲身感受,反映了他的启蒙主义思想。其代表作有《痛苦的时代》、《夏夜》、《愤怒与痛呼》等。诗作揭露和抨击反动统治阶级的罪恶,讴歌了农民的反抗精神,如“人民在暴君的压迫下痛苦呻吟/好男儿就该矢志从苦难中拯救他们。//哈力克呀,即使抛却头颅也不要回头/为了解放人民,愿你用敌人的血把战刀染红。”(《心的向往》)这些火热的诗句,同时也是诗人战斗的诗句,诗人用实际行动和殷红的鲜血实践了自己庄严热烈的誓言。
曾平澜(1896~1943)壮族女诗人。广西同正城厢(今扶绥县中东镇)人,出生于诗书世家,年少的受过良好教育。1925年投身民主革命,在广东政府跟随何香凝从事妇女运动。大革命失败后,东渡日本留学。1934年回乡创办学校、从事教育。抗日战争期间曾一度流亡南洋,1943年病逝于家乡,时年47岁。曾创作过小说、诗歌、杂文、戏剧等。出版《平澜诗集》,收录新诗33首。曾平澜的诗作大多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和对妇女命运的关注,回响着时代最强音。
第二节 五十至七十年代诗歌创作
概述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我国少数民族诗歌同样具有了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内容。
1.这一时期的诗歌以歌颂共产党、歌颂各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新生活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气象为主旋律。
2.尽管这一时期的诗作多是当时时代主旋律的回声,尽管局限于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种种规约,但在与时代主题的应和之下,诗作尤其长篇叙事诗内隐了民族民间的隐形知识结构,因为其所内蕴的民族特色,使得少数民族诗歌创作比之同期其他诗歌,更具有生活情趣和审美意味。
饶介巴桑、包玉堂等诗人的诗歌创作
饶介巴桑(1935~)藏族,1935年出生于云南德钦县,后迁至祖籍西藏芒康(今昌都)。幼年随父经商,自幼受藏族民间故事和民歌的浸染:对文学的兴趣日渐浓厚。
第三节 新时期诗歌创作
概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因为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所带来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对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1.新时期,中老年诗人们,在历经了社会的动荡和人生起伏之后,更加认识到“文化大革命”意识形态的偏执发展及其所导致的革命话语的专制对个人,尤其对知识分予的戕害,促使他们理想的幻灭以及幻灭之后的反省,于是,一部分诗人试图摆脱旧时思想的枷锁和言说方式的限制。
2.随着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知识全球化浪潮席卷了中国大地,各民族传统中的固有观念在全球化背景下日渐被消解这给本土诗人带来了文化身份(认同)危机。
席慕蓉、吉狄马加和南永前的诗歌创作
席慕蓉(1943~),蒙古族,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蒙古族王族之后。出生在四川,在香港度过童年,后随家落居台湾。她于1981年出版第一本新诗集《七里香》获得好评之后,诗人诗作颇丰,先后出版了诗集《无怨的青春》(1983)、《时光九篇》(1987)、《边缘光影》(1999)、《迷途诗册》(2002)、《我折叠着我的爱》(2005)、《边缘光影》((2006)等。
(1)作为蒙古族人,席慕蓉一生辗转在故乡之外,直到1989年才踏上父辈先祖的草原,知识女性特有的文化认同自觉和诗人的浪漫情怀使她不断地去想象和建构自己的原乡。
(2)对爱之信仰的抒写和在现实的爱之残缺中的追寻和守望是席慕蓉诗歌的另一主题。
第三章 现当代小说
第一节 二十至四十年代小说创作
概述
二十世纪上半叶是我国社会急剧动荡的一段历史时期,相继而来的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一系列历史事件,不仅对中国历史及受苦受难的各族人民造成了深刻的影响,而且也影响了中国文学的走向,产生了沈从文、老舍、端木蕻良、舒群、李辉英、关沫南、萧乾、马子华、李寒谷、白平阶、金昌杰、菌延秀等一批少数民族有识之士。
1.贴近现实生活,反映时代精神
二十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的小说就艺术特色、题材内容而言,主要有以沈从文的《边城》、《长河》,马子华的《他的子民们》,李寒谷的《三月街》等作品为代表的描写边远民族地区自然风光和反映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少数民族人民生活、命运的乡土写实小说;以老舍的《骆驼祥子》,萧乾的《篱下》、《梦之谷》,关沫南的《庙会》、《途中》、《在夜店中》以及端木蕻良的《鴜鹭湖的忧郁》、《科尔沁旗草原》等为代表的表现城市下层劳动人民、贫穷知识分子及农民的苦难与挣扎的小说;以舒群、马加、李辉英、白平阶、金昌杰等“左翼作家”或与“左联”有密切联系作家的抗日题材小说,以及陆地、李纳、苗延秀、思基等人以革命斗争生活为题材,描写和歌颂解放战争时期新生活、新人物的小说。
2.母语文学创作
以蒙古族作家仁钦浩日劳、维吾尔族作家祖农·哈迪尔为代表的部分民族作家,仍以其本民族文字进行小说创作。
3.出现多民族文学创作趋势
这一时期,作家民族成分由满、蒙等几个民族,逐渐延伸至壮、白苗、侗、彝、纳西等民族,作家队伍不断壮大,有影响力的优秀作品越来越多,中国少数民族小说呈蓬勃发展之势。
老舍的小说创作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正红旗),北京人,著名作家。1918年从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当过小学校长、劝学员等。1
沈从文的小说创作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小兵、焖之等,苗族,湖南省风凰县人
端木蕻良八说创作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又名曹京平,曾用笔名黄叶、罗旋、叶之林、曹坪等。满族,辽宁省昌图县人,著名作家。1928年人天津南开中学读书,受进步思想影响,出版文艺刊物《人间》和《新人》
第二节 五十至七十年代小说创作
概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少数民族文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小说创作有了更为广阔的拓展空间,佳作不断,但“文化大革命”十年,也是少数民族小说创作的停滞阶段。
玛拉沁夫及其小说创作
蒙古族小说家玛拉沁夫(1930~)的小说,多取材于内蒙古草原人民的生活和斗争,民族特色浓郁,风格清新明丽,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李乔及其《欢笑的金沙江》
彝族小说家李乔(1908~2002)1930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集《挣断锁链的奴隶》(1958),小说散文合集《春天的脚步声》(1982),长篇传记文学《彝家将张冲传奇》(1984),长篇小说《欢笑的金沙江》(1956~1965)、《破晓的山野》(1982)、《未完的梦》(1989),短篇小说《一个担架兵的经历》(1979)等。
李準及其小说创作
蒙古族小说家、剧作家李準(1928~2000),1952年开始发表小说著有短篇小说集《车轮的辙印》(1959),电影文学剧本集《走乡集》(1963),电影文学剧本《李双双》(1961)、《大河奔流》(1977)、《牧马人》(1981),中篇小说《冰化雪消》(1955),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1953)、《李双双小传》(1960)、《耕云记》(1960)等。
扎拉嘎胡及其《红路》
扎拉嘎胡(1930~),蒙古族,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人。小说家,1951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
胡奇及其《五彩路》、《绿色的远方》
回族儿童文学家胡奇(1918~)著有长篇小说《难忘的冬天》(1979),中篇小说《五彩路》(1957,获1980年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等奖八《海防少年》(1960)、《绿色的远方》(1964),短篇小说《神火》(1960)、《“佐罗”的一场争吵》(1980,获全国第一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等。
第三节 新时期小说创作
概述
粉碎“四人帮”之后的历史新时期,少数民族作家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作家队伍逐渐壮大、作品质量明显提升、题材领域不断扩大,少数民族文学迈进了繁荣兴旺的新阶段。小说创作成绩尤为突出,屡获全国性最高奖项,影响深远。
特点
1.题材多元、主题不断拓展。
以“伤痕”、“反思”、“改革”、“寻根”为内容的小说,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充满了思考、探索、追求,也不乏人文关怀。
2.艺术表现手法丰富多样。
扎西达娃、李陀、阿来等一批中青年作家大胆运用意识流、象征、魔幻等西方新现代小说手法,并与我国传统小说技法相融合,实现了艺术表现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促进了民族小说的进一步发展。
3.小说作家阵容空前壮大。
五十五个民族,多有了自己的小说作家,诸如裕固族、鄂伦春、鄂温克、仫佬族、景颇族等一些人口较少,小说传统较为薄弱的民族,也都有了自己的小说作家,我国由各民族中老中青几代人组成的小说创作队伍已经形成。
霍达及其《穆斯林的葬礼》
霍达((1945~),女,回族,北京人。小说家、电影编剧。著有历史题材剧作《鹊桥仙》(1980)、《公子扶苏》(1981)、《飘然太白》(1982),报告文学《万家忧乐》(1986)、《国殇》(1988),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1982)、《未穿的红嫁衣》(1994),中篇小说《红尘》(1986)、《魂归何处》(1986)等。
阿来及其《尘埃落定》
霍达((1945~),女,回族,北京人。小说家、电影编剧。著有历史题材剧作《鹊桥仙》(1980)、《公子扶苏》(1981)、《飘然太白》(1982),报告文学《万家忧乐》(1986)、《国殇》(1988),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1982)、《未穿的红嫁衣》(1994),中篇小说《红尘》(1986)、《魂归何处》(1986)等。
乌热尔图及其《七叉犄角的公》
乌热尔图(1952一),原名徐绍民。鄂温克族,内蒙古乌兰浩特人小说家。
张承志及其小说创作
张承志(1948~),回族,生于北京,原山东济南。作家。著有散文集《绿风土》(1989)、《牧人笔记》(1996),长篇小说《心灵史》(1991),中篇小说《黑骏马》(1982)、《北方的河》(1984)、《黄泥小屋》(1985),短篇小说《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1978)、《残月》(1985)等。
鬼子及其小说创作
仫佬族作家鬼子(1958~),1996年开始专职小说创作。主要作品有小说集《谁开的门》(1999),长篇小说《一根水做的绳子》(2007),小说-《瓦城上空的麦田》《上午打瞌睡的瓦城三部曲”(“悲悯三部曲”)-女孩》(1999)、《被雨淋湿的河》等。
第四章 现当代散文
第一节 二十至四十年代散文创作
概述
二十至四十年代的散文成就虽不及小说、诗歌,但以沈从文的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及赵银棠的文集《玉龙旧话》为代表的描写边地山川景致、文化习俗、生活风情的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民族地域色彩,形成二十世纪文学史上一道绚丽的风景
散文:边地风情的真实写照
(一)《湘行散记》、《湘西》
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是沈从文的散文代表作。
(二)赵银棠及其《玉龙旧话》
赵银棠(1904~1993),又名赵玉生。纳西族,丽江古城区人,第一代纳西族女作家、诗人、知识分子。1920年毕业于丽江县女子研习班,1929年就读于昆明昆华女子高级师范班,后进东陆大学攻读文史专业。
通讯报告:革命斗争的实录
(一)穆青
穆青(1921~2003),原名穆亚才。回族,安徽蚌埠人,祖河南开封杞县,记者、散文家。
(二)萧乾
萧乾(1910~1999),原名萧秉乾,又名萧若萍。蒙古族,著名作家。
(三)华山
华山(1920~1985),原名杨华山。壮族,广西龙州人,作家、记者1938年奔赴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入鲁艺学习,继而到太行山根据地《新华目报》当记者,亲历多次战斗,写了大量的报告文学。
第二节 五十至七十年代散文创作
概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发展史上,同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各族人民欢欣、喜悦之情,使这一阶段各类文体创作都倾向于歌颂类主题。老舍的《我热爱新北京》、《养花》,沈从文的《致张兆和》、《新湘行记》,那家伦的《然米渡口》、《思茅女儿》等散文作品同样如此。
那家伦及其散文《然米渡口》、《思茅女儿》
那家伦(1938~),白族,祖籍云南下关,出生于昆明,散文家
华山、萧乾报告文学创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华山的主要作品有报告文学《童话的时代》(1955)、《山中海路》(1957)、《战士嘱托的报告》(1979)等。《山中海路》主要讲述地质工程师彦继学及一些年轻的地质工作者深入祁连山寻找大铁矿的故事。作品以刻画人物取胜。
第三节 新时期散文创作
概述
新时期的散文和报告文学创作渐趋成熟、繁荣。作家队伍逐渐壮大,作品质量不断提升,题材领域渐趋广阔。
郭风、杨世光、鲍尔吉·原野的散文创作
郭风(1918~2010),原名郭嘉桂。回族,福建莆田人。散文家,散文诗作家、儿童文学家。自1938年发表处女作散文《地瓜》(又名《袭》)以来,一直致力于儿童文学、散文及散文诗创作。
理由、柯岩的报告文学创作
理由(1938~),原名礼由。满族,辽宁省辽中县人,报告文学家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1978年转人报告文学创作。
满族作家柯岩于1978年开始散文及报告文学的创作,以其报告文学《奇异的书简》引起文坛关注。
第五章 现当代戏剧、影视文学
第一节 二十至四十年代戏剧创作
概述
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也随着各民族生活的日渐开阔,加之革命宣传和社会工作的需要,少数民族文学中增加了一种新的文学样式-一现代戏剧、影视文学。现代戏剧、影视文学创作包括话剧、歌剧、音乐剧、电影等的剧本创作。
特点
1.早期剧作主题主要是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反映底层人物的生活
2.抗日战争爆发后,少数民族戏剧创作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表现了中华儿女英勇不屈的抗争精神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军民和谐生活。
3.这一时期的战争境遇促使知识分子产生了“战争启蒙”的创作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剧作家在创作时首先考虑的是如何鼓励和激发有益于抗战的力量,消除不利于团结抗战的一切因素,如老舍的剧作《国家至上》。
颜一烟、李超等人的戏剧创作
颜一烟(1912~1997),满族,北京人,女作家。早年曾就读北京师范大学附小、附中,后又转到山西温泉女子中学。
李超(1916~1995),回族,河北迁安人。在抗日救亡活动中开始创作。
第二节 五十至七十年代戏剧、影视文学创作
概述
这一时期我国少数民族戏剧、影视文学创作一如这一时期的整体文学态势,文学创作具有明显的“一体化”特征。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几十年的社会动荡和战争境遇作为一种历史记忆,反映在戏剧、影视文学创作中,便是普遍的“斗争”主题。
2.五十至七十年代的戏剧、影视文学创作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胜利的喜庆氛围中开始的,是以歌颂民主革命胜利和新中国新生活为主题的,出现了描写建国初期人民火热的生活,通过对比新旧社会生活,歌唱新中国的新人新事新面貌,如老舍的《龙须沟》等剧作。
老舍及其剧作
1956年老舍在《西望长安》中通过讽刺性语言和漫画手法成功塑造了政治骗子栗晚成的形象。这部讽刺喜剧根据当时的诈骗犯李万铭事件创作,源于生活,并经老舍的漫画处理,更加耐人寻味。老舍这一时期话剧《龙须沟》(1950)和《茶馆》(1957),作为其代表作,获得了观众广泛的好评,并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超克图纳仁、乌·白辛的剧作
超克图纳仁(1925~),蒙古族,吉林省郭尔罗斯前旗人。主要剧作有《我们都是哨兵》(1956)、《巴音敖拉之歌》(1957)、《金鹰》(1959)《严峻的岁月》(1963)、《进行曲》(1964)等。
乌·白辛(1920~1966),赫哲族,吉林永吉人。早年曾在奉天佛学院学习,后加人沈阳协和剧团。
电影《五朵金花》、《刘三姐》和《阿诗玛》
《五朵金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云南大理风景优美,那里有魅力无尽的苍山、洱海、蝴蝶泉,盛产山茶花,因此那里的自族姑娘往往以金花为名。每年农历三月,苍山脚下举行“三月街”盛会,举行传统的赛马会和文娱活动,而这也为青年男女相识、相恋创造了机会。
司电影《刘三姐》讲述了在风景如画的桂林,有一位美丽的姑娘刘三姐,她喜欢和女伴们边采茶边唱歌。
《阿诗玛》是彝族撒尼人的经典传说,在此基础上改编而成的电影《阿诗玛》讲述了一个具有时代气息的爱情故事。聪颖美丽的彝族姑娘阿诗玛与青年阿黑相爱。
第三节新时期戏剧、影视文学创作
概述
新时期以来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以小说、诗歌为重,因社会生活对文艺的需求发生了变化,这一时期的戏剧创作较之前一时期稍显冷清,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呈现出了如下可喜的变化:
1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开始出现了一些勇于探索思想敏锐的作品,如回族剧作家沙叶新的剧作。
2.尽管新时期少数民族作家戏剧创作没有之前繁荣,但随着新兴媒体的日渐普及,一些剧作家转向电影、电视文学创作。
沙叶新及其剧作
沙叶新(1939~),回族,江苏南京人。1959年开始发表小说。1961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后保送就读于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创作研究生班。
上编 民间文学
总论
一、民族民间文学的概念
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它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流传,主要反映人民大众的劳动生产、日常生活和思想情感,表现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具有自己的艺术特色。
二、民族民间文学的范围
民族民间文学的范围指在各少数民族人民中间世代相传的,反映他们社会生活的所有口头文学作品。
(一)民族民间文学是一个概括了所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集合”概念,它是相对于汉族民间文学而言的,但实际上在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当中,因为历史发展不平衡、也因为生活地域的自然环境差异悬殊、生产方式也差异很大,各个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学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二)民族民间文学包括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各个历史阶段的口头文学作品。
(三)民族民间文学包括了我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所创作的各种样式的口头文学作品。
三、民族民间文学的特征与功能
民间文学是一种集体创作、集体传播的特殊文学,它集中了人民的智慧,融汇了人民的艺术才能,反映了人民的思想情感和劳动人民的社会生活,这就构成了民间文学的集体性特征。
第一章 阿尔泰语系民族民间文学
第一节 神话
创世神话
蒙古族最早的创世神话是和突厥民族共有的洪水神话。
人类起源神话
阿尔泰语系民族的人类起源神话和族源神话有着密切关系。 人类起源神话主要讲述了人类和部族的起源和繁衍,表现了各民族先 民对人类由来的认识和解释。
自然神话
自然神话主要指解释日月星辰的来源和风雪雷电等自然现象的神话这类神话在阿尔泰语系各民族神话中都存在。
第二节 民间传说
历史与族源传说
历史传说在各民族中占重要地位,而且与各民族的起源密切相关。
地方风物传说
这类传说在阿尔泰语系各民族中非常丰富,它主要是关于各地山川名胜、土特产品、风俗习惯的由来等具有较强解释性特点的传说。各族人民把爱家恋土的情感编织进传说故事,创作出了富有幻想的优美地方风物传说。
动植物传说
阿尔泰语系各民族长期以来一直从事游牧和狩猎生活,因此关于动植物,尤其是关于动物的传说特别丰富,这可能是有别于其他语系民族民间文学的一大特点。
社会风俗传说
风俗传说主要讲述并解释各民族的婚丧嫁娶、衣食住行、岁时节日宗教信仰等风俗习惯的由来。例如满族关于祭天祭祖,民间娱乐活动的由来,以及为什么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等禁忌都有自己的传说。
第三节 民间故事
幻想故事
(一)宝物故事
好人得宝的幻想故事在各民族中都有流传。
(二)魔法故事
魔法故事也叫变形故事。它情节奇幻,充满超自然的想象,讲述的是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事情。故事中的神魔仙怪常幻化成各种形象,直接参与人类的生活。
(三)英雄一神魔幻想故事
这类故事是柯尔克孜族民间故事的一个重要类别。它是柯尔克孜族人创作并经过长期锤炼而形成的艺术珍品,展现了一个神与魔对立、现实与梦幻交织在一起的世界。
(四)异类婚配的幻想故事
这类故事的主人公善良忠厚、勤劳、乐于助人,但却因家贫娶妻子。由于感动异类,异类变成人与主人公结为伴侣。
生活故事
满族生活故事主要取材于家庭生活,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如父子(母女)关系、兄弟关系、婆媳关系等。
机智人物故事和民间笑话
民间文艺学界一般把机智人物故事列入生活故事当中,而民间笑话单独分类。但是阿尔泰语系各民族中的机智人物故事,不仅具有讽刺、幽默、诙谐的特点,而且也有民间笑话那种将嘲讽与训诚蕴含于谈笑娱乐之中的特点,因此,本篇将二者合二为一。
动物故事
这类故事以人格化的动物、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为主人公编织故事、展开情节,借助这些形象间接地表现人类的社会生活与情感。
第四节 民间歌谣 P28
民间歌谣的主要内容
阿尔泰语系各民族的民间歌谣,内容丰富,种繁多。各民族、各地区都有关于歌谣的一套民间分类系统或分类习惯。
(一)劳动生活歌
劳动歌是指伴随劳动过程吟诵或演唱的歌谣,包括各种号子(船夫号子、搬运工人的装卸号子、擀毡号子等)、田歌、矿工歌、伐木歌、采茶歌等所有直接伴随劳动或协调劳动节奏的民歌。
(二)仪式歌
仪式歌是指在民间祭祀、节日庆典和婚丧礼仪等仪式上,以及日常迎亲送友等习俗活动中吟唱、并且具有同该仪式或活动的目的相应的形式和内容的歌谣。
1.诀术歌
诀术歌是一种被认为具有法术作用的民间歌诀,巫婆神汉或民间信仰中的神职人员从事巫术活动时所唱的歌,以及民间咒语、去病禳灾的歌诀等都属于诀术歌。
2.祀典歌
祀典歌是在比较重大的祭祀庆典上吟诵或歌唱的,诸如祭祀祖先、祭祀土地神、山神、猎神、火神或其他各种鬼、神的歌谣。
3.礼俗歌
这是在民间流行最广的歌谣,如婚礼歌、出嫁歌、丧歌、命名歌、祝寿歌、起屋上梁歌、礼宾待客歌,以及其他各种同民间礼仪相关的歌。
(三)情歌
情歌是指反映爱情生活的歌谣。这类歌谣主要抒发了男女间由于相爱而激发出来的悲欢离合的思想感情。
(四)历史传说歌
主要指除史诗、长篇叙事诗以外的那些短小的零星地反映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的歌谣。
(五)儿歌
儿歌是儿意口头传唱的敬谣,中国古代称为“童谣”、“孺子歌”、“童子歌”“小儿语”等。儿歌这一概念,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歌谣学兴起才被普遍采用
民间歌谣的艺术特色
真挚的感情是歌谣的首要艺术特征。民间歌谣之所以真,主要是因为它是广大民众抒发情怀的一种最直接、最实用的方式。
歌谣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是语言质朴、简洁、朗朗上口。
歌谣的传承与歌会、歌手
民间歌谣是一种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以花儿为例,广阔高峻的田间山野是漫唱花儿的天然歌场,遍布在名山古刹、森林河滩附近的“花儿会”,则是花儿荟萃、歌手们献计的竞赛舞台。
民间诗律
歌是用每个民族的具体语言创作和流传的。不同语言的民歌在长期历史发展中部形成了一套口头诗学。
第五节 民间叙事诗 P43
英雄叙事诗
英雄叙事诗是哈萨克族民间叙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内容是表现历史上以各分散部落的名义或者以哈萨克民族的名义所进行的频繁征战。
历史叙事诗
叙事诗也是裕固族民间文学中最富有传统、流传最广、最具魅力和代表性的艺术形式。
爱情叙事诗
爱情叙事诗在阿尔泰语系的有些民族中与爱情叙事歌合并为一类。
第六节 史诗 P53
英雄史诗
阿尔泰语系民族的英雄史诗以突厥一蒙古英雄史诗为主,在突语族民族和蒙古族中间流传着长短不一的几百部英雄史诗。
(一)蒙古族英雄史诗中的人物形象
蒙古族英雄史诗大致以正面英雄人物及其亲人与反面人物蟒古思及其帮凶之间的矛盾冲突来发展情节,表现人民对生活的追求和对美好理想的向往。
(二)蒙古族史诗的思想内容
英雄崇拜时代是英雄史诗产生的社会基础,也是史诗所反映的生活内容。
(三)蒙古族史诗的故事情节与结构
史诗的故事情节,”,而是作为部
史诗的故事情节,是由社会生活的矛盾和英雄人物的行为构成
(四)《玛纳斯》等其他英雄史诗的故事情节与结构
《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的典范和民间文学中的瑰宝,也是中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之一。
创世史诗
创世史诗,又称“神话史诗”或“原始性史诗”。它的主要内容是讲述开天辟地、人类起源、万物创造、民族起源和民族迁徙。
第七节 民间谚语与谜语 P62
民间谚语
阿尔泰语系民族谚语几乎包括人类社会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作为游牧或狩猎民族,游牧生活和畜牧业经验是他们生产、生活和社会经验的主要来源,因此他们的谚语中关于畜牧业生产经验的内容非常丰富。
谜语
阿尔泰语系各民族的谜语基本来自于自己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自己熟悉的生活和社会文化为谜语主要内涵,反映了草原森林民族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八节 民间说唱
赫哲族伊再堪
“伊玛堪”是赫哲族的曲艺说书形式,流行于黑龙江省的赫哲族聚居区,是由一人表演的无乐器伴奏的说唱形式。
鄂伦春族摩苏昆
“摩苏昆”是鄂伦春语,意为“讲唱故事”,含有悲伤地述说或喃自述苦情的意思,是流行于黑龙江大小兴安岭鄂伦春族聚居区的一种说唱形式。大约形成于清代末期,其产生与萨满教有着密切联系。
达斡尔族鸟钦
“乌钦”,又作“乌春”,”,是达斡尔族传统的民间说唱形式。
满族子弟书、八角鼓
满族说唱文学曾经很发达,在满族文学史上占重要地位。满族说唱文学是在民间歌谣、民间小曲和萨满神歌基础上,吸取汉族曲艺特点而形成的。
蒙古族乌力格尔与好来宝
乌力格尔与好来宝是蒙古族的民间说唱艺术,流行于整个蒙古族地区。
第二章 汉藏语系民族民间文学
第一节 神话
开天辟地神话
开天辟地神话在中国汉藏语系民族神话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情节折完整,并且往往以韵文体及散文体两种形式流传。
(一)创造型
汉藏语系民族创造型开天辟地神话讲的是世界由创造神或某种事物W某种方式、方法创造的,它主要包括神造天地和动物造天地两种类型。
(二)进化型
这类开天辟地神话没有创造神的介人,世界或宇宙是从某种最原始的物质自然而然发展起来的,或是从胚胎中孕育起来的。
(三)化生型
化生型神话在汉藏语系民族中流传相当广泛。化生型神话中最突出的是神巨人身躯或动物躯体化生为万物,它们生动地反映了汉藏语系民族初民“万物有灵”和“灵魂不死”的观念。
人类起源神话
人类是怎么来的和天地万物是怎么来的一样,时刻困扰 着原始先民人类起源神话是原始先民对人类自身的最初认识。
(一)神创型
人类起源神话中,天神造人的内容十分丰富。神创型人类起源神话在世界各地各民族中流传相当广泛。
(二)进化型
在汉藏语系民族人类起源神话中,也有一些将人类的出现视为自然界本身的进化。
(三)人类再生
在汉藏语系民族中,有关人类毁灭与再生的神话特别流行,其中有许多明显存在着相互交流和影响的现象。
(四)族源神话
族源神话,是指解释氏族、部落或民族来历的神话。由于探讨一个民族的起源和探讨整个人类的起源一样,都是回答人到底是怎么来的问题因此从广义上说,人类起源神话包括了族源神话。
自然环境神话
自然环境神话是描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起源、状况和特征的神话。
(一)天象神话
天象神话是关于日、月、星辰等天文现象和雷电、风、霜、雨、雪虹及其他气象的神话。汉藏语系民族中,日月星辰神话异常丰富。
(二)地理神话
地理神话是解释山岭岛屿、江河湖海、岩石矿物、火山地震等各种地理现象的缘起、特征、性能的神话。
文化起源神话
文化起源神话是指“初民用原始思维来诠释 他们祖先所创造的物质文化起源的神话”
(一)火种起源神话
火的出现对于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原始先民来说是一次革命性的事件
(二)谷种起源神话
汉藏语系民族神话富有浓厚的农耕文化特点,这其中就拥有数量巨大的关于谷种起源的神话。
(三)其他文化起源神话
在文化起源神话中,除火种和谷种的起源外, 对其他文化要素的起源也有曲折地反映。
第二节 民间传说
人物传说
人物传说是指那些以历史人物、民族英雄为中心,叙述他们的事迹或遭遇的民间传说。
(一)农民起义领袖传说
农民起义领袖的传说,在汉藏语系民族传说中非常突出。
(二)文化人物传说
汉藏语系民族人物传说,包括文人传说、 歌师传说、宗教人物传说能工巧匠传说等等。
历史事件传说
在汉藏语系民族民间传说中,历史事件传说与人物传说 常常出现相互交叉的情况,但这两种传说还是有各自的 鲜明特点:历史人物传说主要刻画人物形象,描述历史上 某一个著名人物及其活动、事迹;历史事件传说则以某一 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为中心点,记叙事件的起因或结果, 或着重描述事件的某一方面、某一片段,同时,也讲述与 这个历史事件相关的群体人物活动。
(一)反抗外来侵略的史事传说
汉藏语系民族中流传着一些反对外来侵略、维护祖国统一、卫民族尊严方面的史事传说。
(二)反映民族团结的史事传说
汉藏语系民族之间频繁往来,在民间流传着许多民族团结的佳话,反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友谊的历史事件传说就是代表。
地方风物传说
汉藏语系民族地方风物传说非常有特色, 主要有山川名胜古迹传说和土特产由来传说等。
(一)山川名胜的传说
汉藏语系民族聚居的我国南方地区,风景秀美,山川名胜众多,人们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为这些景观风物、风情风俗冠以名称,予以解释,从而形成世代传颂的美丽传说。
(二)土特产品的传说
汉藏语系民族除了流传着大量的山川名胜传说,还有很多关于饮食风俗、民间工艺、生活用具、民间乐器来历的传说。这些土特产品的传说浸满了人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社会风俗传说
(一)岁时节日的传说
汉藏语系民族岁时节日众多,既有多个民族共有的节日,也有各民族独有的节日,岁时节日期间的民俗也各具特色。
(二)人生仪礼的传说
如果说人类是通过节日将自然时间划分出周期,那么人生仪礼就是将个体生命划分为周期。
(三)衣食住行的传说
汉藏语系民族的衣食住行极有特色,仅衣饰而言,一民族就有一民族之衣饰。
第三节 民间故事
幻想故事
在汉藏语系民族民间故事中,幻想故事异常丰富。中国南方地区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优美的自然风光,使得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拥有丰富的想象力,自然会表现在当地流传的民间故事中。
(一)神奇的婚姻
爱情是民间幻想故事中永恒的主题,在汉藏语系民族中,许多优美的幻想故事,也都以“神奇的婚姻”为主题。
(二)神奇的经历
以“神奇的经历”为主题的幻想故事,大多体现了人类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大无畏精神,也体现了人们崇尚英雄的情结。
(三)神奇的宝物或助手
依靠宝物或神奇的助手战胜妖魔或恶人,在汉藏语系民族的幻想故事中很普遍。傈僳族的《神磨》、彝族的《宝葫芦》、仫佬族的《奇妙的铜锣》、瑶族的《宝锤》、黎族的《宝锣》、土家族的《金壶和银壶》、纳西族的《哼美与金鹿》、布依族的《九羽衫》都是此类故事的代表作。
(四)鬼怪故事
中国汉藏语系民族鬼怪故事丰富而独特,彝族、白族有系列的鬼怪故事。在鬼怪故事中,人们寄托了许多现实生活中的思想、情感和愿望,体现了人们与邪恶势力斗争的决心。
生活故事
生活故事幻想较少,是现实性比较强的民间故事。 汉藏语系民族的生活故事十分发达,主要有爱情、 婚姻、家庭故事,生产劳动故事,斗争故事以及惩恶扬善故事等。
(一)爱情婚姻故事
汉藏语系民族的青年男女在恋爱方面有较大的自由,人们在劳动生产和各种社交场合可以自由交往和谈情说爱,但并不是说青年男女就能自主婚配,这些民族传统的婚姻大多也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
(二)家庭生活故事
反映家庭生活的故事,在汉藏语系民族民间生活故事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这类故事通过叙述家庭内部兄弟之间、婆媳之间的矛盾,表达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
(三)生产劳动故事
汉藏语系民族有许多生产劳动的故事,有的反映劳动道德观念,有的 总结生产经验,都是劳动生活智慧的结晶。
(四)斗争故事
斗争故事在汉藏语系民族的生活故事中具有强烈的阶级感和是 非观其绝大部分内容是普通百姓与封建皇权、封建地主阶级的斗争。
(五)惩恶扬善故事
汉藏语系民族中褒扬勤劳、贬斥懒惰和奸猾的故事也很多。这类故事尤以“两兄弟型”故事最为常见。
机智人物故事
汉藏语系民族民间文学除了立足于现实的生活故事和民间笑话外,还出现了斗争性较强的机智人物故事。这类故事兼有幻想故事、寓言和笑话的特征,而且相当发达。
动物故事
汉藏语系民族居住地域广阔,动物的种类也异常丰富,这就为动物故事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汉藏语系民族的动物故事中,洋溢着浓郁的中国汉藏语系民族的地域特色。
第四节 民间歌谣
民间歌谣的定义
汉藏语系各民族自己的定义则更有自己的特色,体现了各民族的文化特征。
(一)汉语古籍中的定义
民间歌谣产生的年代较为久远,一直伴随着汉藏语系各民族的 社会历史、生产和生活的发展,又反过来映衬各时期的社会、 历史、生产生活、民族心理等。
(二)汉藏语系民族“民间歌谣”名称
除了汉语称民间歌谣外,汉藏语系的其他民族都按 本族语称呼或定义各自的民间歌谣。
分类
汉藏语系各民族由于历史和文化背景、语言、社会条件、 族群心理生活区域等不同,他们对本民族的民间歌谣分类自然有些差异。
(一)劳动歌
劳动歌是人们在劳动生产过程中演唱或吟诵的,以及人们传授劳动生产经验 所唱的歌谣,包括各种劳动号子、猎歌、采集歌、伐木歌、种植歌、喂养牲 畜歌、建造房屋歌等
(二)仪式歌
仪式歌是指在婚丧嫁娶诞生礼仪、节日庆典、建屋或迁入新居、民间信仰等方面的仪式上演唱和吟诵的歌谣,它们表达了仪式内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某种愿望等。
(三)时政歌
时政歌是汉藏语系各族人民有感于所处时代的政治状况而创作的歌谣,这些歌集中反映了他们对政治事变、政治措施、政治人物、政治形势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们的政治理想和愿望。
(四)生活歌
生活歌主要是指反映民众日常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等方面的歌谣。
(五)情歌
情歌是反映人们爱情生活的歌谣,主要表达男女相恋而激发的各种思想感情。
(六)历史传说歌
汉藏语系民族的历史传说歌是指篇幅短小、反映某些历史片段、 某个历史人物或零星历史事件的歌谣。
(七)儿歌
儿歌,我们指的是儿童口头流传和唱诵,以及为婴幼儿唱的歌谣。
汉藏语系民间歌谣的价值
(一)艺术宝库
汉藏语系各民族的歌谣既有配乐曲的,又有直接唱诵的,也有乐曲歌和舞三位一体的;并且每个民族不同类型的歌谣唱诵的调都有差异,不同的调用乐谱记录下来,就成了歌谣的乐曲。
(二)文学价值
从韵律方面上看,苗族和瑶族的歌谣大都是讲究押调的,即在每句歌词相同的位置用相同的调值,或在每句歌词的最后一个词押相同的调值
第五节 民间叙事诗
汉藏语系民族民间叙事诗概览
汉族叙事诗的发端可以追溯到《诗经》时代,此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汉民族的文化土壤上,诞生了《十五从军征》、《妇病行》、《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木兰诗》、《钟九闹漕》、《五姑娘》等优秀的诗篇。
汉藏语系民族民间叙事诗分类
(一)英雄历史叙事诗
汉藏语民族英雄历史叙事诗主要有两大特点:
(1)英雄色彩浓厚的叙事诗,这种叙事诗一般发生于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到封建社会。它所塑造的英雄带有原始信仰的因素;神灵仙道在诗歌中担任着重要角色,发挥着重大作用。
。(2)明清以后,我国民众民主意识逐渐觉醒和高涨,在争取自由的斗争中涌现出了无数民族英雄豪杰。
(二)爱情婚姻叙事诗
藏族民间叙事诗多分布在甘青一带的安多藏区。
(三)风俗哲理叙事诗
《指路经》是古代彝族给亡者举行祭祀活动时吟诵的一种特定的古典经文。
第六节 史诗
汉藏语系民族史诗概述
汉藏语系民族史诗是中国史诗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藏语系民族大都拥 有自己的史诗,它们广泛地分布于我国西北和南方民族地区。
创世史诗
创世史诗亦称原始性史诗或神话史诗,它是一个民族早期集体创作的长篇讲唱作品。
(一)创世史诗的传承
我国拥有数量众多的创世史诗群,这在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在这些创世史诗中,汉藏语民族创世史诗占据了主要部分。
(二)创世史诗的主题
创世史诗一般包括了天地形成,人类起源,洪水滔天,兄妹成婚重新繁衍人类,万物生成,民族迁徙和氏族渊源,畜牧业、农业的发展,婚丧节令等内容。
1.创世主题
创世主题是创世史诗中的重要内容,它表现了各民族以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对天地的起源所作的探索。
2.造人主题
造人主题在汉藏语系民族创世史诗中随处可见。造人主题由初生和再生两种类型组成。
英雄史诗
英雄史诗比创世史诗要晚一些,产生于从原始社会解体到奴隶制 确定的动荡时期,恩格斯曾把它称作“军事民主制”时代或“英雄时代”。
(一)英雄史诗的传承
我国英雄史诗十分丰富,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民族地区。
(二)英雄史诗的主题
英雄史诗的内容主要为叙述氏族、部落、部族及民族在形成过程中相瓦之间战争的历程,并以这一时期的英雄业绩为题材塑造英雄人物,歌颂正义战胜邪恶,表现民众渴求由分散到统一的愿望,颂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1.民族生活历史
早期英雄史诗是在氏族、部落战争的社会现实的基础上形成的。
2.民族英雄人物
英雄史诗歌唱的主要目的是要颂扬本民族的英雄人物。
史诗说唱艺人与史诗传承
史诗是一种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口头传统。 史诗说唱艺人既是史诗的传承者,又参与史诗的创作。
(一)史诗说唱艺人的一般特点
汉藏语民族民间艺人说唱史诗的水平参差不平。绝大部分讲唱者只会演唱史诗的某个片段或某一部,不过也有少部分民间艺人有着卓越的演唱技艺,如演唱《格萨尔》的扎巴就被誉为“活着”的史诗。
(二)史诗说唱艺人
汉藏语民族的史诗说唱艺人,在不同民族中有不同的称谓,如景颇族的“懂萨”、彝族的“毕摩”、瑶族的“师公”、哈尼族的“摩批”既是祭祀巫术的主持者,又是史诗的创作者、演唱者。
第七节 民间谚语与谜语
民间谚语
(一)谚语概述
汉藏语系各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它们的谚语也可谓源远流长
(二)谚语的类别
汉藏语系民族对谚语的认知有差异。
1.事理谚语
事理谚语是通过民众所共有的基本思维规律与经验,对客观事物加以高度抽象概括,以说明不具体确指却可以通用的哲理。
2.修养谚语
修养谚语是指传授人们思想修养方面知识的谚语,这类谚语具有明显的教育作用,反映了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修身养性的基本经验与规律。
3.社交谚语
社交谚语是指反映各个社会层面的群体、个人及其交往的基本经验与规律的谚语。
4.时政谚语
时政谚语是指反映一定时代的政治基本经验与规律的那些谚语。
5.生活谚语
生活谚语指反映广大民众平常过日子的基本经验与规律的那些谚语。
6.风土自然谚语
从某种意义上讲,谚语都植根于风土习俗。
谜语
(一)谜语概述
汉藏语系民族的谜语,同其谚语一样历史悠久,代代相传。
(二)谜语的分类
1.按谜语的特点--事物谜、灯谜
2.按谜语的性质分—物谜、事谜、字谜
3.按谜面的结构分--单面谜、复面谜
第八节 民间说唱与小戏
民间说唱
(一)民间说唱概述
汉藏语系各民族的民间说唱文学种类繁多,形式多样。
(二)民间说唱类型
1.说故事
说故事类型的民间说唱主要流传在汉民族地区。其表达方式 以散文叙事性的说为主,诸如北方的评书、相声,南方的评话等。
(1)评书
评书又叫说书,南方称作评词、评话。
(2)快书与快板
快书、快板,是用竹板、铜板或骨板等伴奏,词句合押韵、 节奏较快的一种叙事性说唱形式。
(3)相声
相声是中国民间说唱艺术中最具喜剧特征和幽默风格的一种, 也是影响最大,最受观众欢迎的一种民间文艺形式。
2.唱故事
所谓唱故事,是指这一类作品的故事情节主要通过韵文的演唱表现出 来,大都有鼓板、丝弦伴奏,有腔有调,富有音乐性。
(1)鼓曲
惯称“鼓词”或“曲词”。鼓词以伴奏乐器“大鼓”和鼓板为标志是一种上下句结构的诗赞体曲种;曲词是一种长短句结构的联曲体形式音乐性较鼓词强。
(2)渔鼓
渔鼓即“道情”,源于唐代道教在道观内所唱的经韵。后来吸收民间词调、曲牌,演变为在民间布道时演唱的道歌。
(3)弹词
也叫“南词”,诞生于宋,在明清时期曾盛极一时,成为民间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3.说唱类
说唱结合的形式是说唱文学中比较常见的形式。
(1)壮族说唱
壮族说唱包括师公调,末伦、比鱼等诸多形式,它们最早都源于壮族宗教活动中的“跳神”,属宗教文学。以后才逐步由娱神发展为娱人,由说唱神灵的故事到说唱人的故事,成为世俗文学。
(2)侗族说唱
侗族说唱产生于元明,清代达到全盛。侗族说唱中,有只说不唱的“白话”或“讲教”,有只唱不说的劝世歌,也有又说又唱、散韵相间的“君”体文学。其中,“君”体是侗族说唱文学的正宗。
(3)布依族说唱
布依族民间说唱文学,是近、现代社会中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常用月琴伴奏。
(4)“嘎百福”
最初产生于黔东南剑河县的翁福南等地,“嘎百”即山坡,“福”即翁福南。它是近代苗族地区经济发展、城乡交流频繁的产物。
4.说词类
在中东南地区的苗族、瑶族民间,流传一种只诵 不唱的特殊的口头文学形式一一说词。
(1苗族议榔词
“议榔”,根据民间解释和资料反映,是由若干个寨子联合起来集议、制定共同遵守的某种公约的会议形式。
(2)苗族理词
顾名思义,即讲理之词。苗族中,“理词”是寨老或理老调节纠纷时所讲的话。
(3)瑶族石牌话
石牌话是石牌制度@的产物,是为石牌制度服务的一种文学形式
(4)瑶族说亲词
“说亲词”瑶语称“沙商”,流行于广西西部自称“布努”的瑶族地区。
(5)瑶族彩话
即彩头话,是向人们预祝吉利,表示美好愿望的话。
民间小戏
(一)民间小戏概述
汉藏语系各民族的地方小戏如藏戏、傣剧、壮戏、侗戏、布依戏、 彝族戏剧“撮泰吉”均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民间小戏剧种
1.汉族民间小戏
汉族民间小戏主要为歌舞戏,是指在民间歌舞和说唱艺术基础上, 融合地方戏曲剧种而产生的地方戏曲。
(1)秧歌戏
“秧歌”乃插秧之歌,本是农民插秧时的一种歌唱活动,后来发展成为一种表演性活动,
(2)道情戏
道情本是古代道士在道教活动中所唱的一种宣扬教义的歌曲,到明代开始流行叙事道情,讲述道教故事。
(3)花鼓戏
主要流传在我国南方,在南方小戏中很有影响。花戏有时候甚至成为民间小戏的代名词。
(4)采茶戏
主要流传地为江西、广东和广西。是歌性很浓的民间小戏,主要写采茶人的劳动。
(5)花灯戏
主要流传于我国西南地区,在形成、发展和形式方面与闹灯活动切相关的一种小戏
(6)道具戏
指用人工制作的装饰物来饰演人物的戏曲表演形式。主要有愧儡戏皮影戏和傩戏。
2.少数民族戏剧剧种
(1)藏族戏剧
藏戏历史悠久,始于公元八世纪赤松德赞时期。
(2)白族戏剧
白剧是流行于云南大理地区的少数民族剧种,由吹吹腔戏和大本曲剧结合而成
①吹吹腔戏
吹吹腔戏是白族人民最喜闻乐见的戏曲形式,流传于大理白族聚居区,尤以白族较多的大理、洱源、邓川、剑川、鹤庆等县为盛。
②大本曲
白族说唱戏剧“大本曲”流传久远,传说起源于唐代,也有的说起源于明代,但其共同点都是在京中落考的秀才,为了抒发胸中的郁闷,遂将当时流传的时事(民间冤屈或官宦们的丑事等)编成曲子来唱,
(3)彝族的“撮泰吉”
“撮”,意为“人”;“泰”,意为“变化”;“吉”,意为“游戏”、“玩要”。
(4)傣族戏剧
傣剧流行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盈江、潞西、瑞丽一带,大约产生于清代的嘉庆、道光年间。
(5)壮族戏剧
壮族有七种民间戏剧,这就是流传于红水河中下游,柳江、郁江西岸的师公戏;流传于靖西、德保的木偶戏;流传于德保、那坡、靖西一带的马隘壮戏,流传于田林、凌云及桂西百色地区各县的田林壮戏;流传于隆林的隆林壮戏;流传于云南文山富宁一带的富宁壮戏;流传于文山广南县的广南壮戏,又称沙戏。其中马隘壮戏和木偶戏统称之为南路壮戏;田林壮戏、富宁壮戏、隆林壮戏、广南壮戏统称为北路壮戏。
(6)侗族戏剧
侗戏产生于清代,主要流行于贵州、广西、湖南侗族聚居地。它源于侗族民间说唱艺术“嘎锦”(侗语,即叙事歌)和“摆古”(即说唱故事),同时也受到汉族戏曲的巨大影响。
(7)布依族戏剧
在布依族地区流行着三种戏剧:花灯戏、地戏和布依戏。它们之间互相影响,但以布依戏最具民族特色。
第三章 南岛南亚、印欧语系民族民间文学 P147
第一节 神话
宇宙神话
各民族的神话一般都会说到宇宙未开时候的原初状态,都会讲到天地开辟和天地万物的形成,通常称它们为宇宙开辟神话。
射日神话
在中国许多民族的神话里都有以射日为内容的神话。
人类起源神话
台湾高山族的人类起源神话丰富多彩。
洪水神话
洪水神话在我国各民族当中多有流传。这类神话通常同人类再生结合在一起,因此又称之为洪水与人类再生神话。
第二节 民间传说
地方风物传说
高山族的《日月潭》是一则很有名的传说。
文化风俗传说
民间传说往往讲述本民族特有的生活习俗。
历史人物传说
民间传说同一个民族特殊的历史经历有关,或者表现本民族的历史人物、事件。鲁斯塔木是波斯著名的《王书》里的英雄人物,在塔吉克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以他为主人公的传说。
第三节 民间故事
动物故事
民间口头创作了许多形象生动的动物故事。这些动物故事大多是民众对动物体征或其生活习性的想象性解释。
机智人物故事
民间故事中的机智人物是民众智慧的化身,南岛南亚语系民族中也有不少这样的机智人物故事。
第四节 民间歌谣
民间歌谣概述
我国南岛南亚语系和印欧语系各民族能歌善舞,民间歌谣无论音律还是题材内容都极为丰富多彩
民间歌谣的题材内容
在民间文学的各种体裁当中,民间歌谣和各民族民间生活的联系最为紧密。几乎可以说,民间生活是怎样的,相应地也就有怎样的歌。
第五节 民间叙事诗与史诗
在南岛南亚语系和印欧语系民族民间并没有叙事诗或史诗的概念,通常人们把它们称作故事歌。例如,动海县布朗语就把韵文的故事叫做“嗯呗纳宰”,是叙事歌或故事歌的意思。
第六节 民间谚语与谜语
谚语是重要的口头文学形式,它富于哲理,形象生动,比喻贴切。居住在勐海县布朗山等地的布朗族借用傣语,称谚语为“港波宽”,澜沧县芒景、芒洪的布朗族称之为“杜咋”。
第七节 民间说唱与小戏
南岛南亚语系各民族的民间说唱和小戏丰富多彩,融文学、艺术为一体,是了解这些民族历史、文化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