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三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这是一篇关于第三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二、教育制度,一、教育目的。内容详实、条理清晰、易于理解,是你不可或缺的学习助手。
编辑于2025-02-13 11:57:06第三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一、教育目的
1.概念与意义
a概念: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的总的要求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规格上的具体要求,规定人的社会价值。
b意义: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衡量和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同时,它也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a教育方针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是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的目的和必须遵循的准则,是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
b教育目的强调了教育活动要达到的最终结果,它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些,还包括“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c我国教育方针包括(1)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向;(2)教育目的(核心和基本内容);(3)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3.教育目的的特点:
①强制性; ②宏观性; ③历史性; ④理想化。
4.教育目的的分类
①根据作用的特点:价值性教育目的(心有所属)和功能性教育目的(身有所为); ②根据要求的特点:终极性教育目的(理想的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现实的教育目的); ③根据重视的程度: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④根据体现的范围:内在教育目的(某门课程建设)和外在教育目的(一个国家或地区); ⑤根据存在的方式:实然的教育目(理论层面)的和应然的教育目的(规范的形式所规定)。
5.教育目的的意义与功能
a意义: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它也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b功能:
(1)定向功能;
①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
②对人的培养的定向作用;
③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
④对教师教学的定向作用。
(2)调控功能;
(3)评价功能(另具有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
6.教育目的的结构
a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①国家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 ②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 ③教师的教学目标(第三层次)(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
b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
①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做出规定(核心部分); 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社会价值做出决定。
7.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①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主要表现为(1)教育目的的确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 (2)教育目的的确受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制约; (3)教育目的的确必须考虑历史发展的进程; (4)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
②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③人们的教育思想;
④我国确立教育目的地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理论依据和基础)
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途径。
8.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
①社会本位论:
荀子、柏拉图、赫尔巴特、孔德、涂尔干、巴格莱、纳托普、凯兴斯泰纳等
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公民和社会成员,满足社会的需求。(荀子来拿图图的耳朵很社会)
②个人本位论:
孟子、卢梭、罗杰斯、裴斯泰洛齐、福绿贝尔(卢·罗斯福)、赫钦斯、马斯洛、玛利坦、萨特等。
主张: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长远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和实现人的价值。
③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
并非真正主张教育无目的,而是认为无教育过程以外的“外在目的”。
④ 教育准备生活说 教育适应生活说
教育准备生活说;斯宾塞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准备生活说”,教育的目的是教会人们怎样生活,他得出结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的答案是科学。
教育适应生活说:杜威反对将教育视为未来生活的准备,学校教育应培养完全适应眼前社会的人。学校教育应该利用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其主要内容,教儿童适用眼前的生活环境,即培养完全适应眼前社会生活的人。
⑤文化本位论:
强调教育目的应围绕文化这一范畴来进行,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兰格。
知识拓展: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学会学习”的教育目的,即教育要使学习者“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被称为教育的四大支柱。
7.我国的教育目的基本精神:
①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性质和特点)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②坚持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 ③适应时代的要求,培养独立个性。(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我国实现教育目的地根本途径); ⑤注重提高全民的素质。(当代社会赋予教育的根本宗旨)。
8.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构成
a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①德育——灵魂和统帅(提供方向性保证);
②智育——前提和支持;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 智育的根本任务是培育或发展学生的智慧,尤其是智力。
③体育——物质基础;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基本组织形式是体育课。 学校的体育功能包括健体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使学生在劳累之后在体力上和精神上得到恢复和放松)。
④美育——动力;培养学生健康审美观,即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美育的最高层次)的能力。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大自然、日常生活三种基本方式来进行美育。
⑤劳动技术教育——纽带和桥梁
b(全面发展教育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五育之间即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①“五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全面发展不能理解为要求学生“样样都好”的平均发展,也不能理解为人人都要发展成为一样的人)
②“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德育对其他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在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处于引领地位,是“五育”的灵魂)
③“五育”之间具有内在联系。(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c要确立和体现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发展:
①不能把西方传统上的人的“全面发展”(精神生活、“精神贵族”的自我发展)与我国现在所讲的人的“全面发展”等同起来;
②全面发展不是人的各方面平均发展、均衡发展;
③全面发展不是忽视人的个性发展;
④要坚持人的发展的全面性。
9.素质教育
a概念: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三要义:①面向全体(全员性) ②全面提高(整体性,终极目标) ③主动发展(主体性,灵魂)
b内涵
①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②素质教育是提倡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④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核心,是和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与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c特征:
①以人为本
(1)培养“完整的人”的目的被普遍认同
(2)人文学科以及学中的人文精神受到应有的尊重
(3)教育活动中“人的手段”和“人的方法”的普遍运用;
②面向全体;
③突出主体精神;
④关注终身发展 。
d特点:
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主体性;发展性;未来性。
e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
①教学服从教育观②教育服从人才观③人才服从质量关④质量服从学生观
f素质教育的三大基本任务:
①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②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③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
二、教育制度
1.概念:
广义是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指学校教育制度(学制) 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和主体,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制度的实质。 学校教育制度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
2.教育制度的特点:
①客观性;
②规范性;
③历史性;
④强制性。
3.建立学制的依据:
①社会政治制度;
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发展状况;
③人口发展状况;
④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⑤文化传统;
⑥本国学制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4.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①双轨制(英国,不利于教育的普及)
②单轨制(美国:有利于教育的普及,但教育参差不齐、效益低下,发展失衡,同级学校之间教学质量相差较大。)
③分支型或Y型学制(苏联)我国的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5.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
①前制度化教育(学校的产生,意味着教育活动的专门化,教育形态趋于定型);
②制度化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是教育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社会文化发展到较高水平的一个标志。我国开始标志“废科举,兴学校”);
③非制度化教育:库姆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伊里奇的“非学校化”等,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
6.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中等普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相互渗透发展;
(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精英教育阶段:毛入学率<15%;
大众化教育阶段:15%<毛入学率<50%;
普及化教育较短:毛入学率>50%
(5)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a终身教育的由来
最早产生:英·耶克斯利出版《终身教育》; 概念化:法: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
b终身教育的特点:
①终身性②全民性③形式多样性④广泛性⑤自主性⑥灵活性和实用性。
(6)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
(7)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8)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7.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开始的)。
①1902年的“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未实行)
以日本学制为蓝本,由管学大臣张百熙起草,最早颁布未实施。
②1904年的“癸卯(guimao)学制”
1903年由张之洞、荣庆、张百熙修订。 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步由国家颁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系统,成为中国近现代教育走向制度化、法制化阶段的标志。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特点: a明确将小学堂定为义务教育。 b最大特点是修业年限很长,小学堂至大学堂要21年,至通儒院要26年; c不允许男女同校,轻视女子教育。
③1912-1913年的“壬子癸丑”学制
蔡元培,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将学堂改为学校。 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④1922年的“壬戌学制”
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又称“新学制”“六三三学制” 首次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的依据;在高中增加职业科,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两种准备。
8.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结构
从层次结构上来看: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从类型结构上来看: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
9.当前学制改革方针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根本要求)、改革创新(动力)、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核心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