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艺术学概论-下篇-艺术系统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五版-下篇-艺术系统,导图知识点包含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内容详实、条理清晰、易于理解,有需要的同学,可以收藏下哟。
编辑于2025-02-14 14:23:16下篇-艺术系统
艺术创作
艺术创作主体-艺术家
含义
艺术家是专门从事艺术生产的创造者的总称
艺术家应当具备艺术的天赋和才能,掌握专门的艺术技能和技巧,具有丰富的情感和艺术的修养,能够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来满足人们特殊的精神需要即审美需要
特点
1||| 艺术家内部有各种各样的职业和分工
2||| 真正的艺术家往往具有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
3||| 艺术家具有敏锐的感受、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想象能力
4||| 艺术家具有卓越的创造能力、鲜明的创作个性和强烈的创新意识
5||| 艺术家必须具有专门的艺术技能,熟练并掌握某一具体艺术种类的艺术语言和专业技巧
艺术家与社会生活
1|||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和艺术创造的产物。
2||| 从创作客体来讲,社会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艺术创作离不开客观现实社会生活;从创作主体来讲,艺术家总是属于一定的时代、民族和阶级,艺术创作归根结底受着一定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也与艺术家本人的生活实践和生活经历密不可分。
3||| 一方面,社会生活作为艺术创作客体,为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的素材和灵感;另一方面,社会生活又对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创作风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艺术家的艺术才能与文化修养
1||| 艺术才能,是指艺术家创造艺术形象的能力,它是先天禀赋和后天训练培养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创造力。
2||| 艺术才能虽然同艺术天赋分不开,但它更有赖于后天的刻苦训练和培养,有赖于长期的、艰苦的、勤奋的艺术实践。
“曹衣出水,吴带当风”,讲的是曹仲达和吴道子的人物画
戏曲要求演员掌握“四功五法” “四功”指唱(唱腔)、念(念白)、做(动作)、打(武打) “五法”指口(发声)、眼(眼神)、手(手势)、身(腰身)、步(台步)
3||| 艺术家的文化修养包括深刻的思想修养,深厚的艺术修养,以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方面的广博知识
4||| 艺术家的文化修养,同样需要长期勤奋的学习和实践
艺术创作过程
艺术体验活动
含义
艺术体验活动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它可能是一个相当长期的过程。所谓艺术体验是指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把艺术家长期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形成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乃至萌发不可遏制的创作欲望。
重要性
1||| 不仅进行一度创作的艺术家离不开艺术体验活动,二度创作的演员也同样离不开艺术体验。
2||| 深切的生活体验和丰富的感性积累,不仅为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雄厚的基础,而且常常成为艺术家从事艺术创造的内在心理动力或诱因,成为一种重要的创作动机。
艺术构思活动
含义
艺术构思是艺术家在深入观察、思考和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加以选择、加工、提炼、组合,并融会艺术家的情感和想象等心理因素,形成主体和客体统一、现象与本质统一、感性与理性统一的审美意向
心理因素
想象(核心)
一些看法
1||| 黑格尔认为“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
2||| 别林斯基认为“形象思维的中心环节就是艺术家的想象活动”
3||| 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艺术创作中最主要的东西就是创造性的想象。”
4||| 高尔基从艺术思维和形象思维的高度说明想象的作用,认为想象是一种高度自由的思想活动,正是想象使艺术家具有了自由创造的思维能力。
重要性
1||| 想象具有在原来生活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能力
2||| 想象为艺术家们开拓了无限广阔的思维空间
分类
①再造想象,指把自己记忆中或别人描述过的形象在头脑中进行再创造形成的具体形象。
②创造想象,指不局限于原有的感性形象,而是艺术家在大量经验的基础上创造出全新的艺术形象。
情感(动力)
含义
指一种十分重要的心理因素,贯穿于艺术创作活动的始终,是艺术构思的动力。
在艺术构思活动中,尽管有感知、理解、联想、想象等多种心理因素,但它们都是在情感的渗透和影响下发挥作用的,只有在艺术家炽热情感的浇灌下,才能形成审美意向,完成艺术构思。
艺术传达活动
含义
作为艺术创作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它是指艺术家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在艺术构思活动中形成的审美意向物态化,成为可供他人欣赏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
实现基础
1||| 作为一种艺术生产的实践活动,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材料
2||| 离不开精湛熟练的技巧和手法
3||| 离不开艺术家的主体情感和全部心灵
三者关系
1||| 相互渗透、密不可分
2||| 艺术构思中包含着传达,传达更离不开构思
3||| 在艺术创作全部过程中,体验、构思、传达三者始终是有机融合在一起,在创作中完全是统一的
艺术创作心理
形象思维
含义
形象思维是运用一定的形象来感知、把握和认识事物,也就是通过具体的、生动的形象来达到对事物本质规律认识的一种思维形式。
特点
1||| 形象思维过程始终离不开感性形象
2||| 形象思维过程不依靠逻辑推理,而是始终依靠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功能
3||| 形象思维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地位
形象思维是艺术创作基本的和主要的思维方式
抽象思维
含义
指运用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的一种思维形式
主要运用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侧重于理论研究和逻辑推理
作用
1||| 在艺术创作与欣赏中形象思维也常有抽象思维伴随,在艺术构思与创造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离不开抽象思维
2||| 由于近现代科学技术的极大发展,抽象思维日益渗透进艺术领域,扩大了艺术表现的手法和天地。
灵感思维
含义
灵感思维,是指在创造活动中,人的大脑皮层高度兴奋时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和思维形式,它是在一定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基础上,突如其来地产生出新概念或新意象的顿悟式思维形式
特点
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现象,灵感具有突发性、偶然性、稍纵即逝等特点
三种思维的关系
在艺术创作活动中,三者彼此渗透、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艺术思维。艺术思维中,形象思维是主体,但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也在积极发挥作用
意识与无意识
无意识含义
所谓无意识,或称潜意识和下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在普通心理学中,无意识指人的不知不觉、没有意识的心理活动。
关于无意识的理论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
他认为无意识就是现实得不到满足的本能冲动和欲望,被意识所压抑,只能在暗中活动。
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
本我
自我
超我
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
1||| 艺术创作无疑是艺术家有目的、有意识的创造活动,意识在艺术创作中起着主要和支配的作用。然而,在艺术创作中又存在着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活动,这种无意识或下意识常常成为激发顿悟、灵感的契机,也常常成为表演艺术二度创作的最佳瞬间。
2||| 在无意识中渗透着意识,在感性中交织着理性,在灵感中凝聚着艺术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长期的潜心苦思。
艺术风格、艺术流派与艺术思潮
艺术风格
含义
指艺术家的创作在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和鲜明的艺术特色
特点
(1) 艺术风格最鲜明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多样性
1||| 艺术风格的多样性,首先来自艺术家独特的创作个性。
2||| 艺术风格的形成离不开艺术家独特的人生道路、生活环境、阅历修养和艺术追求。
3||| 艺术风格的多样性,还来自审美需求的多样化
(2)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1||| 艺术风格的民族特色,是由民族的地理环境、社会状况、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因素决定的,体现出本民族的审美理想和审美需要,但归根结底还是根源于本民族的社会生活和经济基础
2|||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艺术的民族风格离不开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
3||| 艺术风格的时代特色,是指同一时代的艺术作品常常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体现出这个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
艺术流派
含义
是指在中外艺术发展的一定历史时期里,由一批思想倾向、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所形成的艺术派别
三种类型
1||| 由一批具有相同艺术主张的艺术家们,自觉结合而形成的艺术流派。
2||| 由一批艺术风格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们,不自觉而形成的艺术流派。
3||| 艺术家们本并没有形成流派的意愿和计划,甚至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属于某一流派,只是由于艺术风格相似或相近,被后世人们在艺术鉴赏或艺术批评中,将其归纳为特定的流派。
艺术思潮
含义
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下,艺术领域所发生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想潮流和创作倾向。
现代主义艺术与后现代主义艺术
现代主义文化与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区别
三者关系
三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又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艺术风格、艺术流派和艺术思潮,分别针对个体、群体,以及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具有一定规模的大群体而言。
某种艺术流派可能发展成为一种艺术思潮,而每个艺术思潮却可能包容许多艺术流派和不同的创作方法。
艺术思潮侧重于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把握某种创作主张或思想,艺术流派侧重于从艺术史的角度来区分各种具有不同特点的艺术派别。
艺术作品
艺术作品的层次
概述
艺术作品是指艺术生产的成果或产品,它是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媒介和艺术语言,通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将头脑中形成的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物态化,创造出来的审美鉴赏的对象。
艺术作品的地位
在整个艺术生产活动中,艺术作品处于中心地位和中心环节。
三个层次
艺术语言
含义
是作品外在的形式结构,是由文字、声音、线条、色彩、画面等所构成的层次
指任意一门艺术在创作时所使用的独特的表现方式或表现手段。运用独特的物质媒介来进行创作,从而使其具有独特的美学特性和艺术特征。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或表现手段,就叫做艺术语言。
作用
1||| 本身具有审美价值和独立的审美意义
2||| 创造艺术形象
艺术形象
含义
是作品内在的结构,是艺术家的审美意向的物态化,可分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综合形象、文学形象等。
艺术形象是文艺反映生活的特殊方式,它总是具体可感的
分类
视觉形象
含义
指由人的眼睛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其构成材料是空间性的。
特点
直观性、生动性、再现性
听觉形象
含义
指由人的耳朵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其构成材料是时间性的。
特点
空灵性、抽象性、不确定性、多义性和朦胧性
文学形象
含义
指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依靠语言作为媒介来塑造的 形象。
特点
“想象的艺术”,具有间接性
综合形象
含义
指话剧、戏曲、电影、电视等综合艺术中的艺术形象,既有视觉 形象、听觉形象,还有文学形象。
特点
①通过演员在舞台、银慕或荧屏上同观众见面来完成,因此,表演艺术在塑造综合形象中占重要地位。
②常常是集体创作的结晶。
基本特征
作为艺术反映生活的基本形式,艺术形象是艺术作品的核心。
艺术语言为了塑造艺术形象,艺术意蕴蕴藏在艺术形象中,没有艺术形象就没有艺术作品。
艺术形象不仅具有具体可感的形象性,而且具有概括性,它把广泛的生活内容概括在形象之中。
艺术形象又具有情感性和思想性,在艺术形象中处处渗透着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评价。
艺术形象还具有审美意义,它凝聚着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
艺术意蕴
含义
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具有广泛的普遍性和深刻的思想性,具有象征和寓意、哲理或诗情,这种深藏在艺术作品中的意蕴,需要鉴赏者仔细品味才能领会到。
指深藏在艺术作品中的内在的含义或意味,往往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体现为一种哲理、诗情或神韵,经常是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需要欣赏者反复领会、细心感悟,用全部心灵去探究和领悟,它也是文艺作品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
5个方面理解
1||| 艺术意蕴是艺术作品蕴藏的文化含义和人文精神
2||| 艺术意蕴就是指艺术作品应当在有限中体现出无限,在偶然中蕴藏着必然,在个别中包含着普遍。
3||| 艺术作品中的这种深层意蕴,有时由于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不但欣赏者意见纷纷、各说不一,甚至有时连艺术家自己也说不明白。
4||| 艺术作品中的意蕴,并不完全是由艺术形象体现出来的主题思想,艺术意蕴是一种更加形而上的东西。
5||| 在艺术作品的层次构成中,任何一个作品都必须具有艺术语言和艺术形象,艺术意蕴则不是每个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的。某些偏娱乐性、功利性或纪实性的作品,常常不存在这一层次。
一些看法/P368
典型和意境
典型
含义
1||| 又称典型人物、典型性格或典型形象,是指艺术作品中塑造得成功的人物形象。典型的核心是塑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2||| 艺术典型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又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有机统一。任何艺术典型,都是在鲜明生动的个性中体现出广泛普遍的共性,在独一无二的个别形象中体现出具有普遍性的某些规律。
3||| 艺术典型不仅在个性中体现出共性,在特殊性中体现出普遍性,而且也在现象中体现出本质,在偶然中体现出必然来。
一些看法/P374
扁形人物与圆形人物/P376
意境
含义
1|||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一个重要范畴
2||| 意境就是艺术中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
3||| 意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审美理想境界。
意境范畴/P377
特点
1||| 意境是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
2||| 意境是一种由有限到无限的超越美
3||| 意境是一种不设不施的自然美
“错彩镂金,雕缋满眼”的美
“初出芙蓉,自然可爱”的美
意境与典型的关系
区别
1||| 意境重表现、重抒情,以创造景物意向为主;典型重再现,重写实,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
2||| 典型在主客体统一中侧重于客体,而意境在主客体统一中侧重于主体。
3||| 典型侧重于塑造人物形象,意境侧重于抒发艺术家自己的情感。
联系
①两者都是在有限的艺术形象中,体现出无限的艺术意蕴。
②艺术典型是在个别的人物形象身上体现出共性、普遍性和本质必然性,艺术意境则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让人们领悟出无穷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三大美学体系
儒家美学
代表人物
孔子、孟子、杜甫
观点
思想体系以“仁”为核心,政治色彩与伦理色彩比较浓厚,强调真善美的统一。主张“入世”,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崇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道家美学
代表人物
老子、庄子、李白
观点
思想体系以“道”为核心,崇尚自然之道,追求个体精神的绝对自由,具有鲜明的超功利倾向。主张“出世”,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佛家禅宗美学
代表人物
王维、苏轼
观点
主张“心”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一切法皆从心生”,高扬“心”的地位和作用,主张“遁世”,即避而不入。
艺术精神
道——精神性
气——生命性
心——主体性
舞——乐舞精神
悟——直觉思维
和——辩证思维
艺术鉴赏
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
含义
是指读者、听众、观众凭借艺术作品而展开的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性活动。
接受美学/P403
出现
诞生生于联邦德国的康士坦兹
代表人物
姚斯、伊塞尔
主要观点
重要概念
姚斯提出“期待视野”
伊塞尔提出“空白”
主要分支
德国的瑙曼
苏联学派的梅拉赫
美国的费系
重要影响
重要意义/特点
1||| 艺术家创作出来的艺术品,必须通过鉴赏主体的审美再创造活动,才能真正发挥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
2||| 鉴赏主体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并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而是主动积极地进行着审美再创造。
3||| 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艺术鉴赏同艺术创作一样,也是人类自身主体力量在审美活动中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实现。
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
1||| 离不开大量鉴赏优秀作品的实践
2||| 离不开熟悉和掌握艺术的基本知识和规律
3||| 离不开历史、文化知识
4||| 离不开相应的生活经验和生活阅历
5||| 美育与艺术教育在培养与提高艺术鉴赏力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艺术鉴赏中的心理现象
艺术鉴赏中的多样性与一致性
多样性
1||| 艺术鉴赏中的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它反映出人们精神生活需要的多样性。
2||| 艺术鉴赏的这种多样性,原因在于艺术鉴赏的本质是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
一致性
艺术鉴赏中又存在着某种一致性,尤其是同一时代、同一民族的鉴赏者,常常表现出某种共同的或一致的审美倾向。
艺术鉴赏中的保守性与变异性
概括:在鉴赏主体的审美心理中,潜藏着保守性与变异性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
保守性
是鉴赏主体审美经验中的定向期待视野,指人们的鉴赏趣味习惯于按照传统的趋向进行,具体表现为审美活动中人们的种种偏好与选择,以及各种不同的欣赏方式与欣赏习惯,常常具有某种定势或趋向。
变异性
是鉴赏主体审美经验的创新期待视野,指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生活的变化,以及国际文化交流的发展、大众审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欣赏习惯与审美趣味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
注意
含义
是心理过程最重要的特点,也是审美心理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注意就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特点
指向性
指把需要感知和认识的事物从众多事物中挑选出来。
集中性
指把主体的全部心理要素集中到所选择的事物之上。
作用
①将人们引入艺术鉴赏的特殊审美心理状态之中,在审美注意和审美期待的基础上,形成一种特殊的艺术鉴赏心境和审美态度。
②把感知、想象、联想、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因素指向并集中于某一特定艺术作品,并保持相当一段时间的注意稳定性。
感知
含义
艺术鉴赏心理以感知为基础,它包含着简单的感觉和较复杂的知觉。
重要性
①艺术鉴赏活动的是从感知艺术作品开始的。
②提高艺术鉴赏能力的关键在于逐步训练和培养起敏锐的艺术感知力。
联想
含义
指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包括由当前感知的事物想起另一有关的事物,还有由已经想起的一事物而想起另一事物。联想可以分为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因果联想、自由联想、对比联想和控制联想等。
作用
1||| 不仅使艺术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而且能使感知的形象内容更加丰富深刻。
2||| 使艺术鉴赏活动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感性形式中蕴涵的更为丰富的内在意义。
3||| 联想在电影审美心理中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平行蒙太奇”
“对比蒙太奇”
艺术鉴赏中的联想必须以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为依据,不能离开作品的内容和情绪。
想象
含义
指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作用
(1)艺术创作绝对不能离开想象,艺术鉴赏离开了想象也同样无法进行。
(2)想象的突出作用就在于创造。鉴赏者必须借助想象才能真正进入欣赏境界,也只有依靠想象才能充实艺术形象,完全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鉴赏。
(3)想象的活跃程度常与艺术鉴赏的深刻程度成为正比,它也是鉴赏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重要表现之一。对于鉴赏主体来说,生活经验愈丰富,艺术素养愈良好,文化层次愈高,想象的翅膀也就愈丰满,所得到的审美享受和审美愉悦也就愈强烈。
心理学想象
再造想象
创造想象
情感
含义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 要的一种复杂的心理反应,是主体对待客体的一种态度。
情感与其他心理因素
(1)艺术鉴赏活动中,情感总是以注意和感知作为基础。
(2)其次,艺术鉴赏中的情感又与联想和想象密不可分。
(3)此外,艺术鉴赏心理中,情感与理解也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4)情感在审美心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理解
艺术鉴赏中的理解
概括:艺术鉴赏心理中的理解因素,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广泛渗透在感知、情感、想象等心理活动中,共同构成完整的审美心理过程。
三层含义
对于艺术作品内容的鉴赏,离不开理解因素。
在艺术鉴赏中,人们必须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来理解作品的内容。
对于艺术作品形式的鉴赏,离不开理解因素。
只有理解并拿握各门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语言,才能真正实现对艺术作品的鉴赏。
对于每一部艺术作品的内在意蕴和深刻哲理的认识,更不能脱离理解因素。
只有调动审美心理中的理解因素,才能真正领会和感悟到作品中深刻的人生哲理和艺术意蕴。
心理学中的理解
指逐步认识事物的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
理解包括直接理解和间接理解
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
审美直觉
含义
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或艺术鉴赏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或艺术形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
特点
直观性
欣赏艺术作品需要欣赏者亲身去感受,在感性直观的艺术鉴赏活动中,才能得到艺术的享受和审美的愉悦。
直接性
表现为一种不假思索地直接把握或领悟,这种把握或领悟常常是在一瞬间完成的,无需通过逻辑判断或理性思维。
特殊现象——通感
内涵
指在艺术创作或鉴赏活动中,各种感觉相互渗透或挪移,从而大大丰富和扩展了审美感受。
产生原因/P430
4种不同说法
审美直觉的产生/P430
期待视野
定向期待
创新期待
审美直觉中的“艺术初感”/P431
审美体验
含义
作为整个审美活动过程的中心环节,是指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的基础上,达到艺术审美活动的高潮阶段,调动再创造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激起丰富的情感,设身处地地生活到艺术作品之中,获得心灵的审美愉悦,把外在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转化为鉴赏者自身的生命活动。
心理因素
1 必须以注意和感知为基础,在审美直觉的基础上方能进行。
2 想象和联想是最为活跃的因素。艺术形象只有通过鉴赏者的想象和联想进行新的、再创造的活动,才能实现其审美价值。
3 情感在审美体验阶段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鉴赏者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加深,其审美情感也越发深刻和强烈。
审美升华
含义
作为艺术鉴赏活动的最高境界,审美升华是指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达到一种精神的自由境界,通过艺术鉴赏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在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中直观自身,实现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现象
顿悟
艺术意蕴的把握需要通过哲理的顿悟和理性的直觉来实现,顿悟能使鉴赏者从艺术的体验世界上升到艺术的超验世界,领会艺术作品的深刻意蕴,完成审美升华。
共鸣
指在艺术鉴赏过程中,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被艺术作品所感动和吸引,以致达到忘我的境界,由此达到鉴赏主体与艺术形象之间契合一致,物我同一,物我两忘。
艺术批评
与艺术鉴赏的关系
联系
1||| 艺术批评与艺术鉴赏是两个紧密联系而又有很大区别的活动
2||| 艺术批评离不开艺术鉴赏,它只能在艺术鉴赏的基础上才能进行。
3||| 艺术批评作为艺术接受的高级阶段,不仅仅停留在鉴赏阶段,而是需要在艺术鉴赏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区别
艺术鉴赏偏重于感性,艺术批评则偏重于理性;艺术鉴赏更多带有个人主观性的特点,艺术批评则需要符合客观规律性。
作用
1||| 帮助人们更好地鉴赏艺术作品,提高鉴赏能力和鉴赏水平。
2|||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形成对艺术创作的反馈。
3||| 丰富和发展艺术理论,推动艺术科学的繁荣发展。
特征
艺术批评具有二重性的特点,即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科学性,艺术批评家需要在艺术鉴赏的基础上,运用哲学、美学和艺术学理论,对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进行分析与研究,并且作出判断与评价,为人们提供具有理论性和系统性的知识。
艺术批评作为一门特殊的科学,与其他的科学不同,它既需要冷静的头脑,也需要强烈的感情,既离不开理性的分析,更离不开艺术的感受。
标准
艺术批评的二重性特点,还决定了艺术批评既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又具有客观共同的标准。艺术批评的标准应当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思想性是指艺术作品所具有的思想意义和所达到的思想水平,它是艺术作品内在的灵魂。
艺术性是指艺术作品在艺术构思、艺术语言和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平,特别是从整体上达到完美的艺术境界,具有独创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