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一历史导图笔记
No.1 从中华民族的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石器时代
原始社会进程
原始人群
母系社会
父系社会
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
形成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权贵阶层出现
中国即将步入阶级社会门槛
旧石器时代
元谋人(170万年前) 北京人(70万至20万年前)
渔猎,采集,群居,已学会用火
新石器时代(7000至5000年前)
文化: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黄河中游:仰韶文化时期(姜寨聚落:母系氏族公社) 彩绘陶器 粟
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
5000年前
龙山文化:蛋壳陶
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 养蝉缫丝技术 水稻
5000年前
良渚文化
国家的形成
部落
三皇五帝(炎黄部落——华夏始祖)
禅让制(龙山文化时代,“万邦时代”)
阶级分化明显,具备国家初始形态
国家
(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夏朝
禹 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启继位 商汤灭夏桀
直接统治——夏部族生活地区 间接统治——其他地方
(B.C.1600——1046)殷商
政治:国家机构更加完善,内服 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外服 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
文化:甲骨文,青铜器
周武王伐纣 牧野之战
周【西周B.C.1046—B.C.770 东周B.C.771——B.C.256(春秋)】
政治:分封制,宗法制
农业:井田制,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国人暴动犬戎灭周幽王
诸侯纷争与变法活动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春秋:齐晋楚吴越
战国:齐楚燕韩赵魏秦
外族:从春秋开始到战国扩大,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第一个民族大融合时期
经济发展与变法活动
经济
农业: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水利灌溉工程(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手工业:农业进步推动手工业发展,做工更加细密
商业:货币流通广泛,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工商业主出现
社会变化出现封建地主阶级和封建生产关系
变法求强
原因: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富国强兵
结果:逐步建立起君王专制的政治制度
商鞅变法(B.C.356)
经济
•废井田 •强制拆散大家庭
•“开阡陌封疆””民得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推行分异令发展小家庭
•以法律形式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发展农耕,富国强兵,发展小农,增加税收
政治
•废分封
•建立县制,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加强中央集权
军事
•废除世卿世禄
•奖励军功,制定军功爵制
•打破世袭贵族的政治特权
思想
•燔诗书以明法令 •加强思想文化控制
百家争鸣
儒家
孔子(春秋)
思想:礼崩乐坏, 社会动荡的形势 核心观念文“仁”“为政以德 ” 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
教育: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 记载孔子极其弟子言行的《论语》
孟子(战国) 人性善 “仁政”
荀子(战国) 人性恶 主张隆礼重法
道家
老子(春秋) 中国朴素唯物论"道" 朴素辩证法 主张无为而治,退回小国寡民时代,著有《老子》
法家
韩非子 “依法为工具管理国家“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
秦
汉
评价:顺应历史潮流,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百家争鸣是荆州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在思想领域内的反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除旧
目的及作用
布新
分封制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维护奴隶制的统治秩序
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玉器,祭坛,寺庙出现
南韵
谢谢大大,作业帮大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