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第六版)全章节思维导图,内容详实、条理清晰、易于理解可以深入了解不同历史时期建筑的特点与风格。
编辑于2025-02-19 15:03:30中国建筑史
00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建筑的多样性和主流
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影响和支配下形成不同的建筑特征
木架建筑优点
取材方便,易于加工
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使用模数制,木材比石材加工方便,施工速度快
结构整体性,木材柔性,榫卯节点活动性,抗震效果好
榫卯结构可拆卸,便于修葺搬迁
木架建筑缺点
木材越来越稀少,破坏生态环境
木构建筑耐久性、防腐性、防潮性较差,易遭火灾
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且木材消耗量大,限制其继续发展的前景
木构架特色
抬梁式
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拱上,多用于北方地区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穿斗式
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一个整体框架。这种木构架广泛应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
井干式
将圆木或半圆木两端开凹槽组合成矩形木框,层层相叠作为墙壁,实际是木承重结构墙。这种方式由于耗材量大,建筑的面阔和进深以及开门开窗又受木材长度的限制,灵活性较差,外观也比较厚重,应用不广泛,一般仅见于产木丰盛的林区
斗拱
拱、斗、昂
利用斜杆组成三角形稳定构架
叉手
单体建筑的构成
简明——以“间”为单位
真实——结构的真实显示
有机——可以灵活分隔,满足不同功能
平面、结构、造型三者的不可分割性
屋顶: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
建筑群的组合
庭院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
组合方式
单轴对称
多轴对称
将轴线延伸,并向两侧展开,组成3条或5条轴线并列的组合群体
中心对称
纵横轴线方向都做对称布置
自由布局
建筑与环境
善择基址
因地制宜
整治环境
心理补偿
建筑类型
居住建筑、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礼制建筑、宗教、商业与手工业、教育文化娱乐、园林与风景、市政、标志、防御
工官制度
隋代宇文恺、宋代李诫《营造法式》、明代蒯祥、徐杲…
01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干阑式建筑
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由巢居发展而来
实例: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最早采用榫卯结构
木骨泥墙建筑
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
仰韶文化
村落已有初步的区划布局
龙山文化
出现双室相连的套间式半穴居
广泛的在室内地面上涂抹光洁坚硬的白灰面层
实例:辽宁西部建平县牛梁河女神庙,最古老的神庙遗址 山西襄汾寺龙山文化遗址,白墙抹灰刻画图案,最古老的居室装饰
祭坛和神庙
出现了沿轴展开的多重空间组合和建筑装饰
奴隶社会建筑(BC2070~BC476)
夏(BC2070~BC1600)
茅茨土阶阶段
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经开始定型
门堂之制
河南偃师二里头1号宫殿遗址平面
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
商(BC1600~BC1046)
文字记载,青铜工艺纯熟,手工业专业化分工明显
郑州商城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最早三重城墙:宫城、内城、外城
毫宫(早商最大单体建筑)
湖北盘龙城商朝宫殿遗址
最早采用前朝后寝格局,最早使用陶管地下排水
河南安阳殷墟遗址
西周(BC1046~BC771)
世代重农、走向封建制、重礼、分封制
开始出现瓦、三合土抹面、方砖铺地、斗栱雏形、排水陶管和卵石叠筑的暗沟
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
由二进院落组成的四合院,是我国最早、形制最完整的四合院实例
前堂后寝
瓦的发明
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使西周建筑从“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进入了比较高级的阶段
春秋(BC770~BC476)
瓦的普遍使用
建造大量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
砖的出现
“山节藻棁”:斗上画山,梁上短柱画藻文(彩画)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BC475~589)
战国(BC475~BC221)
城市建设高潮,高台宫室盛行
陶漏斗和管道的排水系统、铁制工具、装修用的砖、榫卯
秦(BC221~BC206)
修驰道、筑长城
水利工程:都江堰
阿房宫
临潼秦始皇陵:气势庞大,平面舒展,轴线对称
汉(BC206~220)
成就
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宫殿--皇家建筑、宗庙--礼制建筑、住宅--居住建筑、佛教--寺庙建筑
抬梁式和穿斗式形成
斗拱普遍使用悬挑机能,迅速发展,处于活跃探索期,形式不统一,没有定型化
木构楼阁盛行,标志着木构架结构整体性的重大进展
屋顶形式多样,悬山、庑殿最为普遍,歇山也有,但无硬山
未解决大空间建筑的技术问题
制砖技术和拱券结构有进步
西汉创造楔形的和榫的砖
地下墓葬石砌拱券(叠涩)
实例:四川雅安东汉益州太守高颐墓石阙
三国晋南北朝(220~589)
成就
佛教传播,外来文化交流
自然山水式风景园林有重大发展,形成了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并立的局面
由于“胡坐”传入,形成高足型家具,进而影响中国建筑的尺度
石刻:河北定兴北齐石柱、江苏南京梁萧景墓墓表(反左书实例)
佛寺
北魏洛阳永宁寺
初期佛寺布局与印度相仿,仍以塔为主要崇拜对象,置于佛寺中央,而以佛殿为辅,置于塔后
舍宅为寺
佛塔
北魏永宁寺塔:“前塔后殿”,木塔,方形,9层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密檐式塔,15层密檐,12边形平面,仅做礼拜对象而不供登临远眺
石窟
塔院型
在印度称支提窟,以塔为窟的中心
佛殿型
窟中以佛像为主要内容
僧院型
供僧众打坐修行之用
实例:新疆库车克孜尔石窟(最早)、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581~1279)
隋(581~618)
兴建都城--大兴城和东都洛阳:我国古代宏伟严整的方格网道路系统城市规划范例
河北赵县安济桥: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或称空腹拱桥)--李春
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现存最早的亭阁式塔和石塔
仁寿宫,宇文恺修建的离宫,唐太宗时改建为九成宫
唐(618~907)
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大明宫、含元殿
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
麟德殿
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
砖石建筑进一步发展
陕西西安小雁塔
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五代(907~960)
继承唐代传统
宋(960~1279)
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强调形态复杂的大型楼阁为主体)
城市结构和布局发生根本变化
取消里坊制度和夜禁
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
《营造法式》材分8等
建筑组合上,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空间层次
河北正定隆兴寺
建筑装修与色彩
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最高,84米
河南开封佑国寺塔:我国现存最早的琉璃塔
园林兴盛
辽、金、西夏(907~1125、1115~1234、1032~1227)
辽吸收唐代北方传统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是我国唯一的木塔
金吸收宋辽文化,装饰与色彩更富丽
西夏佛教盛行,建筑受宋影响,又受吐蕃影响,具有汉藏文化双重内涵
封建社会后期建筑(1279~1911)
元(1279~1368)
宗教兴盛(藏传佛教)、构件简化、减注法、取消室内斗拱、不用梭柱月梁、弯曲木料
实例:山西洪洞广胜下寺大殿、妙应寺白塔、山西永济永乐宫(迁至芮城)
明(1368~1644)
砖已普遍用于民居建筑
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应用面更加广泛
形成新的定型的木构架
斗拱作用减小,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加强,构件卷杀简化
建筑群的布置更加成熟
南京明孝陵、北京明十三陵
官僚地主私园发达
官式建筑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
清(1636~1911)
园林极盛
北京园林
藏传佛教建筑兴盛
住宅建筑百花齐放,丰富多彩
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与装修设计水平
《工程做法》斗口制
“样式雷”:在样式房供役时间最长的雷氏家族
建筑技艺仍有创新
水湿压弯法
03住宅与聚落
住宅形制演变
春秋时期士大夫住宅由庭院组成
汉代住宅形制:一种是继承传统的庭院式;另一种是创新新制--坞壁
北魏和东魏时期贵族住宅的大门用庑殿式顶和鸱尾,围墙上有成排的直棂窗,内侧建有围绕着庭院的走廊,住宅由若干大型厅堂和庭院回廊所组成
舍宅为寺
隋唐五代住宅仍常用直棂窗回廊绕成庭院
宋代里坊制解体,城市住宅多样化
元代住宅用工字形平面构成主屋
明清北方住宅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江南住宅以封闭式院落为单位
住宅构筑类型
单体
抬梁式、穿斗式与混合式
北京四合院
江苏吴县东山天井式住宅
竹木构干阑式
木构井干式
砖墙承重式
碉楼西
西藏囊色林主楼
土楼
福建永定客家土楼
窑洞
开敞式靠崖窑
下沉式窑院
砖砌锢窑
阿以旺
毡包
云南一颗印
村落
安徽歙县棠樾村
山西襄汾丁村
明、清住宅
04宫殿、坛庙、陵墓
宫殿
发展阶段
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
盛行高台的宫室阶段
宏伟的前殿与宫苑相结合阶段
纵向布置的三朝阶段
发展趋势
规模渐小
宫中前朝部分加强纵向的建筑和空间层次,门、殿增多
后寝居住部分由宫苑相结合的自由布置演变为规则、对称、严肃的庭院组合
实例
唐长安大明宫
选址良好,位于长安城东北龙首原高地,俯临全城,具有良好的风水意境和景观朝向
规模宏大,相当于明清紫禁城的3倍多
全宫分为外朝、内廷两大部分,平面呈不规则方形,是传统的“前朝后寝”布局
宏伟的单体建筑,木构架解决的大体量大面积建筑问题,并已定型化,麟德殿面积是明清北京太和殿的3倍
完善的建筑群空间,空间组合趋于成熟,强调纵轴序列陪衬主体建筑
建筑艺术风格气魄宏伟、严整雄健、朴素真实、建筑艺术和结构加工相统一
明清北京宫殿
与北京城的关系:故宫位于北京城中央,符合周礼王城规划,择中立宫的思想
总体格局:参照南京宫殿规制而建,主要建筑基本附会《周礼考工记》所载左祖右社、前朝后寝的布局原则
轴线法则:宫殿建筑沿南北中轴线排列,向东西两侧展开,建筑群左右严格对称布置
空间序列:沿主轴线以连续对称,尺度丰富变化的封闭式庭院空间,形成逐步展开的空间序列,并以此突出主要宫殿
三朝五门:外朝主体部分前三殿(太和、中和、保和)构成三朝、其南(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形成五门作为前导空间
礼乐相成:建筑轴线法则,突出君权神圣,前朝后寝、左文右武的布局符合伦理纲常的要求为礼的反映;此外,宫殿中有形状迂回的金水河以及御花园相对自由的空间形成乐的一面,礼乐相成,表达儒家治世的思想
对比手法:大体量太和殿建筑与周边小体量配殿对比,主体建筑的开间、进深、屋顶形式、建筑色彩、台基形式等多种对比
象征手法:多处建筑及雕塑小品,不同层次的象征手法
清朝沈阳故宫
传统的“前朝后寝”布局,分为三个部分
坛庙
类型
祭祀自然神
北京天坛
北京社稷坛
祭祀祖先
北京太庙
先贤祠庙
太原晋祠
曲阜孔庙
陵墓
概述
地下埋葬制与墓室
地上陵台、因山为陵与宝城宝顶
陵园建筑
商代陵墓不起坟,深埋,但墓顶可能有享堂
战国铜版错银兆域图
秦始皇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帝王埋葬规制和陵园布局先例
秦始皇陵
汉陵园建制基本依袭秦制,陵中设庙和寝两部分
汉文帝霸陵
汉武帝茂陵
汉宣帝杜陵
南朝帝王陵墓神道两侧立碑,神道柱、麒麟或辟邪各一对,无享堂
唐代因山为陵,以山为阙,上下宫
唐乾陵
宋代死后营陵,五音姓利
宋永昭陵
明代因山为陵,陵区集中,神道深远,遍植松柏,陵体、祭祀建筑串联在轴线上
明十三陵
曲折自然式神道
清陵陵体大体沿袭明制,但各陵神道分立
清昌陵
07近现代中国建筑
近代建筑
“洋式”建筑:折中主义基调(19世纪上半叶~20世纪初)
被动输入的“洋房”建筑
“殖民地式”的“外廊样式”
天津法国领事馆
欧洲古典建筑(是不同类型建筑中采用不同历史风格和同一幢建筑中的不同风格)
历史评价
正面和负面
传统复兴:三种设计模式
融合途径
传统的旧体系建筑的“洋化”
外来的新体系建筑的“本土化”
教会和教会学校建筑
前期屋身保持西式建筑的多体量组合,顶部为中国屋顶形象(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
后期关注屋身与屋顶整合,以南方民间样式转为北方官式样式,整体形象走向宫殿式的仿古追求(20世纪10年代)
1925年南京中山陵设计竞赛,中国建筑师开启传统复兴,吕彦直中标
分类
仿古的宫殿式
保持中国建筑的传统体量和整体轮廓
混合式
建筑体型由功能确定,砖墙承重,屋顶大屋顶或局部大屋顶与平顶结合
上海市图书馆、上海市博物馆(董大酉)
中山纪念堂(吕彦直)
以装饰为特征的现代式
南京外交部大楼(华盖建筑事务所)
北京仁立地产公司(梁思成、林徽因)
上海中国银行(公和银行、陆谦受)
历史评价
现代建筑:多渠道起步
外国建筑师导入的“新建筑”和现代建筑(20世纪初)
哈尔滨火车站(新艺术建筑风格)
中国建筑师对现代建筑的认识和实践(20世纪30年代开始)
现代建筑
自律时期(1949年~1978年)
三种历史主义的延续与发展
重庆西南大会堂(1950年张嘉德)
南京华东航空学院教学楼(杨廷宝)
中国美术馆(1962年戴念慈)
务实和求索
北京和平宾馆(1953年杨廷宝)
北京儿童医院(华揽洪)
政治因素与建筑作品
国庆十大工程
人民大会堂1958年
民族文化宫
北京火车站
北京博物馆
窗口的新风
广交会建筑
广州白云宾馆(1968年莫伯治和林克明)
开放时期(1979年~1999年)
域外建筑师在中国的作品
北京香山饭店(贝聿铭)
上海金茂大厦(1990年SOM1事务所)
北京长城饭店(1980年贝克特)
中国建筑师多实践与思考
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台(1995年华东建筑事务所)
广州岭南画派纪念馆(莫伯治、何镜堂)
06园林与风景建设
概说
中国山水园的形成
六朝以后中国园林的发展
东晋和南朝是我国自然式山水风景园林的奠基时期,也是由物质认知转向美学认知的关键时期
理景的普及化
园林功能生活化
造园要素密集化
造园手法精致化
中国古代园林的哲学思想
道家崇尚回归自然(出世)
儒家崇尚亲和自然(入仕)
明清皇家苑囿
特点
规模大,疏密有致,园中园
集仿各地名园胜迹于园中
由于其政治和生活上的要求而产生特定的建筑布局和形式
实例
北京明、清三海
河北承德避暑山庄
北京颐和园
明清江南私家园林
特点
可游、可观、可居的城市山林
园林布局
水面处理
叠山置石
建筑营构
实例
江苏无锡寄畅园
江苏苏州留园
江苏苏州拙政园
江苏吴江退思园
江苏扬州个园
05宗教建筑
佛教建筑的传入与沿革
佛寺大体分为采用佛塔为中心和佛殿为中心的两种布局模式
佛教在东汉初期传入中国,洛阳白马寺为最早寺庙,沿用印度样式,以佛塔为中心
汉末浮屠寺塔为木楼阁式与周边回廊殿阁,逐渐形成中国传统样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造大量的寺院、石窟和佛塔
隋唐五代佛寺建筑仍采用对称布局,殿堂已成为全寺的中心
宋代寺庙形式已基本定型,塔的地位进一步下降,宋代出现戒坛
明清时期,佛寺更加规整化
佛寺、道观及清真寺
佛教寺院
以佛塔为主
“天竺”制式,出于古印度佛教徒绕塔膜拜的礼仪需要
东汉洛阳白马寺
北魏洛阳永宁寺
以佛殿为主
基本采用我国传统宅邸的多进庭院式布局
源于南北朝“舍宅为寺”
实例
南禅寺大殿
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
我国现存最大的唐代木建筑
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宋)
天津蓟县独乐寺(辽)
山门(分心槽)
观音阁(金厢斗底槽)
山西大同善化寺
西藏拉萨布达拉宫
西藏日喀则萨迦南寺
内蒙古呼和浩特席力图召
河北承德外八庙
云南傣族佛寺
道教宫观
武当山道教宫观
山西芮城永乐宫(元)
三清殿
伊斯兰教
福建泉州清净寺(元)
陕西西安化觉巷清真寺(明初)
佛塔
楼阁式塔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辽)
国内现存唯一最古与最完整之木塔
江苏苏州虎丘云岩寺塔(五代)
最早使用双层塔壁
江苏苏州报恩寺塔(南宋)
“双套筒”式砖砌结构
福建泉州开元寺双石塔(南宋)
南京报恩寺琉璃塔(明)
密檐塔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北魏)
我国现存最古的密檐式砖塔
陕西西安建福寺小雁塔(唐)
塔平面正方形
山西灵丘觉山寺塔(辽)
单层塔
河南安阳宝山寺双石塔(北齐)
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隋)
河南登封会善寺净藏禅师木塔(唐)
国内最早的八角形塔
喇嘛塔
北京妙应寺白塔(元)
西藏江孜白居寺菩提塔(明)
金刚宝座塔
北京正觉寺塔(明)
北京西黄寺清净化城塔(清)
傣族佛塔
云南景洪曼飞龙塔
经幢
在八角形石柱上篆刻经文,用以宣扬佛法的纪念性建筑
河北赵县陀罗尼经幢
石窟
建筑以石洞窟为主,附属之土木构筑很少
其规模以洞窟多少与面积大小为依凭
总体平面常依崖壁做带形展开,与一般寺院沿纵深布置不同
由于建造需开山凿石,故工程量大,费时也长
除石窟本身以外,在其雕刻、绘画等艺术中,还保存了许多我国早期的建筑形象
实例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甘肃敦煌鸣沙山石窟
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
摩崖造像
江苏连云港孔望山摩崖造像
四川乐山凌云寺弥勒大佛
02中国古代城市
概说
构成要素
统治机构
手工业和商业区
居住区
发展阶段
城市初生期:原始社会晚期至夏商周
里坊制确立期:春秋至汉
里坊制极盛期:三国至唐
开放式街市期:宋之后
3种类型
新建城市
早期尤其是先秦时期较多
依靠旧城建设新城
如汉长安、隋大兴、元大都
在旧城基础上扩建
如宋东京、明初南京、北京
城市建设选址
水源问题
城郭之分
城市道路系统绝大多数采取南北向为主的方格网布置
娱乐场所
都城绿化
城市防火
水利漕运
都城建设
汉长安
在秦咸阳原有兴乐宫的基础上建立
北面靠近渭水,城市布局不规则,主要宫殿未央宫偏于西南侧,打破择中立宫、左祖右社、前朝后寝的传统模式
城内大部分被宫殿占据,居民闾里分布城外
西北设商业区,属前朝后市布置
东南与北面郊区设置了7座陵邑,形成众星拱月的格局
西侧有大规模的皇家苑囿,太液池,城市与园林有机结合
南侧有大型礼制建筑群:明堂辟雍
街道“八街九陌”,基础设施完善,道路两侧砌筑陶管排水,有发达的水路交通及邮驿系统
曹魏邺城
城市轮廓方正,有明显南北轴线和东西轴线将城市分为两部分,宫城位于中轴线上,体现了中尊思想
是军事思想的体现,是中国古代城市的转折
开创了布局规则严整、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城市格局,里坊制形成
将园林(铜雀园)引入城市当中
棋盘式道路网,道路以东西向为主要结构,发展了里坊制,严整规范,符合礼制又有创新
前朝后寝,宫殿位于城北居中,重新确定了中轴线的概念
城郭之制,受《周礼考工记》影响
市场集中制
北魏洛阳
在西晋都城洛阳的废墟上建立的
北倚邙山,南临洛水,地势平坦
宫城位于京城之北,京城居于外郭的中轴线上
官署、太庙、太社太稷和永宁寺塔都在宫城前御道两侧
南朝建康
位于秦淮河入江口地带,丘陵地形,有“龙蟠虎踞”之称
宫城位于都城北侧,官署多沿宫城前中间御街向南延伸。居民多集中于都城以南秦淮河两岸,大臣、贵戚在清溪、潮沟两岸
宫城东南有东府城,供宰相居住;西南有西州城,是扬州刺史衙属;滨临长江的石头城是重要军垒
建康山丘起伏,不方便作方整的居住区,而只能是自由式的街巷布局。集市与北方城市相比多而分散,对居民较为方便。外郭由竹篱围成,郭门称篱门
整个建康城按地形布置,形成不规则的布局,中间的御街一直向南延伸可直望牛首山,其他道路都是顺应地势而修建
隋大兴
先造宫城,次造皇城,最后筑外郭罗城
官府集中于皇城,与居民市场分开,功能分区明确
规整的棋盘室布局
大力提倡佛教和建寺
都城中引入了风景园林:曲江池、芙蓉苑
唐长安
长安城的市集中于东西两市
里坊大小不一
城内庙宇很多,名家所作壁画也很多,但看戏场很少
街道虽宽,但全是土路,街景单调,排水和运输不理想
宋东京
由州治扩建而来,州衙改为宫城,州城修成都城,又外包一圈罗城
防火:设立专门的消防队和瞭望台
宫城前御街
街道不像长安城那样砥直,反映出改建旧城的特色
商业发达,城中到处临街设店,夜市兴旺,通宵达旦
四水灌都,运输繁忙
彻底废除里坊制,由街巷制取代
官府衙署同时分布于城内外
元大都
以大片水面和宫城、皇城为中心布置
道路系统砥直,成方格网,城市轮廓接近于方形
城市的中轴线是工程的中轴线,平面的几何中心在中心台
全城道路分干道和“胡同”两类
在全城中心地带设钟楼和鼓楼
左祖右社
三重城墙
明清北京
在元大都基础上改建,布局仿照南京宫殿,更加宏伟壮观
加筑外城,注重城防
以皇城为中心,左文右武,前朝后寝
中轴线
内城的街道坊巷仍沿用元大都的规划系统
四个商业区
三山五园
考点
考点
名词解释:《园冶》、一池三山
颐和园总平面、北海总平面、留园、拙政园、瘦西湖
简述中国古代园林基本布局
园林的构成要素
园林的造园手法
比较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
比较中国古典园林与日本园林
比较中国古典园林与法式园林
考点
名词解释:经幢、密檐塔、四出抱厦、塔腰檐平坐
应县木塔平面图、副阶周匝、佛光寺大殿立面图、河南开封嵩岳寺塔立面图、南禅寺大殿平立剖
独乐寺观音阁
北京妙音寺白塔
简述我国佛塔的类型和特点,并举例
中国古代佛教建筑的渊源及特点
画印度支提窟,并简述其与中国的石窟建筑的关系
考点
名词解释:方上、方城明楼、明堂辟雍、三朝午门、紫禁城、坛庙
黄肠题凑、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坛庙)立面图、天坛(祈年殿,皇穹宇)总平面、明十三陵总平面、汉明堂辟雍、明清北京故宫(太和殿)
分析明十三陵在总体布局和建筑设计等方面的特点
分析北京天坛在总体布局和建筑设计方面的特点
北京明清故宫在群体组织和建筑设计方面的特点
考点
北京四合院平面图并简述
云南一颗印住宅平面图和立面图
客家土楼
窑洞
古代传统民居形式应怎样与现代居住建筑结合
典型中国传统民居形态对其气候、地形等环境的适应性设计方法并进行分析,阐述对当前城市集合住宅设计的启示
考点
10个建筑屋顶形式
四种分槽形式,金箱斗底槽平面示意图
高颐阙,北齐石柱,南梁萧景帝墓表
分析木构架体系建筑在汉、唐、宋、明、清的主要特点
考点
中国古代城市四个发展阶段
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三种模式
周礼考工记
明堂辟雍
里坊制
中国古代里坊构成的城市与当今城市建设的对照与联系
汉长安、曹魏邺城、隋唐长安、宋东京、元大都、明清北京
对比唐长安城、宋东京城、明清北京城的发展与变化
与北京四合院对比分析
考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9条
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特征6条
木构架体系3种
古代单体建筑的基本特点3条
单体建筑屋顶形式10种
屋顶构造做法
单体建筑平面形式
论述间与架
斗拱功能7条
斗拱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特点!!!
传统建筑的庭院文化4条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特征7条
营造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