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人体寄生虫学》第四章 寄生虫感染的免疫
这是一篇关于《人体寄生虫学》第四章 寄生虫感染的免疫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六、超敏反应,五、免疫逃避,四、免疫应答的主要过程,三、寄生虫抗原,二、免疫应答的作用,一、免疫应答类型。
编辑于2025-02-21 09:49:31这是一篇关于《人体寄生虫学》附录四寄生虫病实验诊断技术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病原学诊断技术,二、免疫学诊断技术,三、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四、组学技术。
这是一篇关于附录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寄生虫感染的应急处理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2. 寄生虫病在我国公共卫生事业中的地位,3. 重要寄生虫病暴发流行的应急处理方案。
这是一篇关于《人体寄生虫学》第19章蛛形纲知识图谱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蛛形纲概述,二、蜱,三、革螨,四、恙螨,五、蠕形螨,六、疥螨,七、粉螨,八、尘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人体寄生虫学》附录四寄生虫病实验诊断技术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病原学诊断技术,二、免疫学诊断技术,三、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四、组学技术。
这是一篇关于附录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寄生虫感染的应急处理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2. 寄生虫病在我国公共卫生事业中的地位,3. 重要寄生虫病暴发流行的应急处理方案。
这是一篇关于《人体寄生虫学》第19章蛛形纲知识图谱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蛛形纲概述,二、蜱,三、革螨,四、恙螨,五、蠕形螨,六、疥螨,七、粉螨,八、尘螨。
《人体寄生虫学》 第四章 寄生虫感染的免疫
一、免疫应答类型
固有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皮肤、黏膜、胎盘等生理屏障抵御寄生虫侵入
血液及组织中的吞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自然杀伤淋巴细胞以及补体对入侵虫体发挥杀灭作用
适应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具有免疫记忆功能,同种寄生虫再次感染时能产生更迅速强烈的免疫应答
自我限制:抗原逐步消除使淋巴细胞活化条件丧失和/或免疫调节功能增强,免疫应答水平减弱;寄生虫未清除或免疫负调控未建立可导致病理性后果
消除性免疫:宿主清除体内寄生虫,对再感染有完全抵抗力,如热带利什曼原虫引起的皮肤利什曼病(罕见)
非消除性免疫:诱导宿主对再感染有一定免疫力,但不能完全清除体内寄生虫,如疟疾的带虫免疫和血吸虫的伴随免疫
二、免疫应答的作用
免疫保护
通过杀伤寄生虫对宿主起到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
免疫病理
过强的免疫应答可能导致宿主组织细胞的病理损害,两种结果常同时存在
三、寄生虫抗原
按虫体结构分类
表膜抗原
体抗原
卵抗原
排泄/分泌抗原
按发育阶段分类
不同期抗原
按化学成分分类
蛋白抗原
多糖抗原
糖蛋白抗原
糖脂抗原
表面和排泄/分泌抗原的重要性
与宿主直接接触,诱发保护性免疫应答和/或免疫病理反应,可作为免疫诊断检测对象
四、免疫应答的主要过程
抗原处理与提呈
寄生虫抗原被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 细胞等抗原提呈细胞摄取
蛋白抗原在细胞内加工成肽段,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分子连接形成多肽/MHC 复合物,表达在细胞表面进行抗原提呈
寄生虫非蛋白类抗原可与 B 细胞表面膜免疫球蛋白交联,引起无 T 细胞辅助的 B 细胞活化产生体液免疫效应
免疫细胞的活化与增殖分化
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后活化、增殖与分化
T 细胞增殖分化为致敏 T 细胞,B 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部分形成记忆细胞
激活的抗原提呈细胞和 T 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调节淋巴细胞增殖分化
白介素-2 是 T 细胞存活、增殖必需的重要介素
T/B 细胞识别特异性抗原产生激活的第一信号,与抗原提呈细胞表面黏附分子作用提供第二信号即共刺激信号
负性调控:T 细胞表面的 PD-1 受体与其配体结合起抑制作用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产生
细胞免疫
非特异性:吞噬细胞、杀伤细胞、NK 细胞介导的对寄生虫的非特异性杀伤作用
特异性:T 细胞介导,包括辅助性 T 细胞(Th)、迟发性超敏反应 T 细胞(TD 或 TDTH)、调节性 T 细胞(Treg)、细胞毒性 T 细胞(Tc 或 CTL)以及抑制性 T 细胞(Ts)
Th 细胞分泌不同细胞因子调控免疫:Th1 分泌 IL-2、IL-12、IFN-γ 等促使 NK、巨噬细胞、Tc 等活化杀伤寄生虫;Th2 产生 IL-4、IL-5、IL-6、IL-10、IL-13 等调节体液免疫;Th17 分泌 IL-17 参与抗寄生虫感染或病理性免疫反应;Tfh 细胞作用于 B 细胞促进抗体产生
体液免疫
抗体单独或在补体参与下杀伤虫体,或在效应细胞参与下以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发挥效应
体液免疫在抗细胞外寄生虫感染中起重要作用,也参与免疫病理应答
五、免疫逃避
解剖位置的隔离
寄生虫在宿主细胞内或腔道寄生,特有的生理屏障使其与免疫系统隔离,如寄生在红细胞内的疟原虫
寄生虫在宿主体内形成保护层囊壁,与免疫细胞隔离,如弓形虫的包囊
表面抗原的改变
抗原变异:寄生虫在不同发育阶段有特异性抗原,同一发育阶段抗原也可变化,如布氏锥虫
分子模拟与伪装:寄生虫体表表达与宿主组织相似成分,或结合宿主成分形成抗原伪装,如血吸虫肺期童虫
表膜脱落与更新:蠕虫表膜不断脱落与更新,使结合的抗体随之脱落
抑制宿主的免疫应答
特异性 B 细胞克隆的耗竭:寄生虫感染诱发宿主多克隆 B 细胞激活,产生大量无保护作用抗体,导致特异性 B 细胞耗竭
Treg 细胞的诱导与激活:Treg 细胞抑制免疫活性细胞增殖、分化和效应,如感染血吸虫的小鼠
虫源性淋巴细胞毒性因子:寄生虫分泌物、排泄物中成分具有淋巴细胞毒性或抑制淋巴细胞激活,如曼氏血吸虫的热稳定糖蛋白、克氏锥虫分泌的蛋白酶
封闭抗体的产生:结合在虫体表面的无杀虫作用的抗体阻断有杀虫作用的抗体结合,如感染曼氏血吸虫、丝虫和旋毛虫的宿主
六、超敏反应
I 型超敏反应(速发型)
寄生虫抗原刺激宿主产生 IgE,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致敏
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发生桥联反应,细胞脱颗粒,释放炎症介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和局部炎症,严重可致过敏性休克
引起 I 型超敏反应的抗体主要是 IgE,某些 IgG 亚类也能介导
II 型超敏反应(细胞溶解型/细胞毒型)
靶细胞表面抗原与 IgG 或 IgM 结合,导致补体活化或经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损伤靶细胞
如黑热病和疟疾,虫体抗原吸附于红细胞表面,引起溶血和贫血
III 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
寄生虫抗原与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组织激活补体,导致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血吸虫持续释放抗原易形成免疫复合物,IC 大小决定其清除速率,IgG 型 IC 易被清除,IgA 型易沉积
全身性致病表现为发热、荨麻疹等,局部发病如免疫复合物性肾炎
IV 型超敏反应(迟发型)
由 T 细胞介导,如血吸虫虫卵肉芽肿的形成
寄生虫感染可同时存在多种类型超敏反应,如血吸虫病
一、免疫应答类型
固有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皮肤、黏膜、胎盘等生理屏障抵御寄生虫侵入
血液及组织中的吞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自然杀伤淋巴细胞以及补体对入侵虫体发挥杀灭作用
适应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具有免疫记忆功能,同种寄生虫再次感染时能产生更迅速强烈的免疫应答
自我限制:抗原逐步消除使淋巴细胞活化条件丧失和/或免疫调节功能增强,免疫应答水平减弱;寄生虫未清除或免疫负调控未建立可导致病理性后果
消除性免疫:宿主清除体内寄生虫,对再感染有完全抵抗力,如热带利什曼原虫引起的皮肤利什曼病(罕见)
非消除性免疫:诱导宿主对再感染有一定免疫力,但不能完全清除体内寄生虫,如疟疾的带虫免疫和血吸虫的伴随免疫
免疫细胞活化的信号系统
二、免疫应答的作用
免疫保护
通过杀伤寄生虫对宿主起到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
免疫病理
过强的免疫应答可能导致宿主组织细胞的病理损害,两种结果常同时存在
三、寄生虫抗原
按虫体结构分类
表膜抗原
体抗原
卵抗原
排泄/分泌抗原
按发育阶段分类
不同期抗原
按化学成分分类
蛋白抗原
多糖抗原
糖蛋白抗原
糖脂抗原
表面和排泄/分泌抗原的重要性
与宿主直接接触,诱发保护性免疫应答和/或免疫病理反应,可作为免疫诊断检测对象
四、免疫应答的主要过程
抗原处理与提呈
寄生虫抗原被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 细胞等抗原提呈细胞摄取
蛋白抗原在细胞内加工成肽段,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分子连接形成多肽/MHC 复合物,表达在细胞表面进行抗原提呈
寄生虫非蛋白类抗原可与 B 细胞表面膜免疫球蛋白交联,引起无 T 细胞辅助的 B 细胞活化产生体液免疫效应
免疫细胞的活化与增殖分化
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后活化、增殖与分化
T 细胞增殖分化为致敏 T 细胞,B 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部分形成记忆细胞
激活的抗原提呈细胞和 T 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调节淋巴细胞增殖分化
白介素-2 是 T 细胞存活、增殖必需的重要介素
T/B 细胞识别特异性抗原产生激活的第一信号,与抗原提呈细胞表面黏附分子作用提供第二信号即共刺激信号
负性调控:T 细胞表面的 PD-1 受体与其配体结合起抑制作用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产生
细胞免疫
非特异性:吞噬细胞、杀伤细胞、NK 细胞介导的对寄生虫的非特异性杀伤作用
特异性:T 细胞介导,包括辅助性 T 细胞(Th)、迟发性超敏反应 T 细胞(TD 或 TDTH)、调节性 T 细胞(Treg)、细胞毒性 T 细胞(Tc 或 CTL)以及抑制性 T 细胞(Ts)
Th 细胞分泌不同细胞因子调控免疫:Th1 分泌 IL-2、IL-12、IFN-γ 等促使 NK、巨噬细胞、Tc 等活化杀伤寄生虫;Th2 产生 IL-4、IL-5、IL-6、IL-10、IL-13 等调节体液免疫;Th17 分泌 IL-17 参与抗寄生虫感染或病理性免疫反应;Tfh 细胞作用于 B 细胞促进抗体产生
体液免疫
抗体单独或在补体参与下杀伤虫体,或在效应细胞参与下以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发挥效应
体液免疫在抗细胞外寄生虫感染中起重要作用,也参与免疫病理应答
五、免疫逃避
解剖位置的隔离
寄生虫在宿主细胞内或腔道寄生,特有的生理屏障使其与免疫系统隔离,如寄生在红细胞内的疟原虫
寄生虫在宿主体内形成保护层囊壁,与免疫细胞隔离,如弓形虫的包囊
表面抗原的改变
抗原变异:寄生虫在不同发育阶段有特异性抗原,同一发育阶段抗原也可变化,如布氏锥虫
分子模拟与伪装:寄生虫体表表达与宿主组织相似成分,或结合宿主成分形成抗原伪装,如血吸虫肺期童虫
表膜脱落与更新:蠕虫表膜不断脱落与更新,使结合的抗体随之脱落
抑制宿主的免疫应答
特异性 B 细胞克隆的耗竭:寄生虫感染诱发宿主多克隆 B 细胞激活,产生大量无保护作用抗体,导致特异性 B 细胞耗竭
Treg 细胞的诱导与激活:Treg 细胞抑制免疫活性细胞增殖、分化和效应,如感染血吸虫的小鼠
虫源性淋巴细胞毒性因子:寄生虫分泌物、排泄物中成分具有淋巴细胞毒性或抑制淋巴细胞激活,如曼氏血吸虫的热稳定糖蛋白、克氏锥虫分泌的蛋白酶
封闭抗体的产生:结合在虫体表面的无杀虫作用的抗体阻断有杀虫作用的抗体结合,如感染曼氏血吸虫、丝虫和旋毛虫的宿主
六、超敏反应
I 型超敏反应(速发型)
寄生虫抗原刺激宿主产生 IgE,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致敏
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发生桥联反应,细胞脱颗粒,释放炎症介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和局部炎症,严重可致过敏性休克
引起 I 型超敏反应的抗体主要是 IgE,某些 IgG 亚类也能介导
II 型超敏反应(细胞溶解型/细胞毒型)
靶细胞表面抗原与 IgG 或 IgM 结合,导致补体活化或经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损伤靶细胞
如黑热病和疟疾,虫体抗原吸附于红细胞表面,引起溶血和贫血
III 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
寄生虫抗原与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组织激活补体,导致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血吸虫持续释放抗原易形成免疫复合物,IC 大小决定其清除速率,IgG 型 IC 易被清除,IgA 型易沉积
全身性致病表现为发热、荨麻疹等,局部发病如免疫复合物性肾炎
IV 型超敏反应(迟发型)
由 T 细胞介导,如血吸虫虫卵肉芽肿的形成
寄生虫感染可同时存在多种类型超敏反应,如血吸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