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医学寄生虫学》第九章叶足虫知识图谱
探索医学寄生虫学的奥秘:第九章叶足虫知识图谱带你深入了解其分类、形态特征、生活史及致病机制从溶组织内阿米巴到致病性自生生活阿米巴揭示其如何引发肠阿米巴病和肠外阿米巴病通过实验诊断和临床表现掌握核酸诊断、血清学诊断和病原学诊断的精髓流行与防治部分了解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特别是针对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和棘阿米巴属阿米巴的防控策略加入我们一起揭开叶足虫的神秘面纱!探索医学寄生虫学的奥秘:第九章叶足虫知识图谱带你深入了解其分类、形态特征、生活史及致病机制从溶组织内阿米巴到致病性自生生活阿米巴揭示其如何引发肠阿米巴病和肠外阿米巴病通过实验诊断和临床表现掌握核酸诊断、血清学诊断和病原学诊断的精髓流行与防治部分了解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特别是针对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和棘阿米巴属阿米巴的防控策略加入我们一起揭开叶足虫的神秘面纱!
编辑于2025-02-22 15:31:32这是一篇关于《人体寄生虫学》附录四寄生虫病实验诊断技术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病原学诊断技术,二、免疫学诊断技术,三、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四、组学技术。
这是一篇关于附录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寄生虫感染的应急处理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2. 寄生虫病在我国公共卫生事业中的地位,3. 重要寄生虫病暴发流行的应急处理方案。
这是一篇关于《人体寄生虫学》第19章蛛形纲知识图谱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蛛形纲概述,二、蜱,三、革螨,四、恙螨,五、蠕形螨,六、疥螨,七、粉螨,八、尘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人体寄生虫学》附录四寄生虫病实验诊断技术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病原学诊断技术,二、免疫学诊断技术,三、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四、组学技术。
这是一篇关于附录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寄生虫感染的应急处理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2. 寄生虫病在我国公共卫生事业中的地位,3. 重要寄生虫病暴发流行的应急处理方案。
这是一篇关于《人体寄生虫学》第19章蛛形纲知识图谱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蛛形纲概述,二、蜱,三、革螨,四、恙螨,五、蠕形螨,六、疥螨,七、粉螨,八、尘螨。
《医学寄生虫学》 第九章 叶足虫知识图谱
一、叶足虫分类
(一)溶组织内阿米巴
属于内阿米巴科的内阿米巴属,是能引起人类阿米巴病的肠道阿米巴原虫,与其他非致病性阿米巴在同工酶、RFLP和抗原性等方面存在差异。
(二)其他消化道阿米巴
迪斯帕内阿米巴:与溶组织内阿米巴形态相同、生活史相似,可通过同工酶分析、ELISA和PCR等方法鉴别。
结肠内阿米巴:人体肠道常见共栖原虫,形态与溶组织内阿米巴相似,但在核仁、核周染色质粒等方面有区别。
哈门内阿米巴:生活史和形态与溶组织内阿米巴相似,虫体较小,需与溶组织内阿米巴鉴别,避免不必要治疗。
微小内蜒阿米巴:能寄生于多种动物肠腔的小型阿米巴原虫,通常认为是非致病性的,但也有与慢性腹泻有关的报告。
布氏嗜碘阿米巴:有大而明显核仁的胞核,包囊的糖原泡是其主要鉴别特征,分布广泛但粪便中检出率偏低。
齿龈内阿米巴:为人及多种哺乳类口腔共栖型阿米巴,生活史仅有滋养体期,目前认为是非致病性的。
(三)致病性自生生活阿米巴
耐格里属阿米巴:主要致病种是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可引起原发性阿米巴性脑膜脑炎,滋养体有阿米巴型和鞭毛型。
棘阿米巴属阿米巴:致病虫种主要是卡氏棘阿米巴,可引起肉芽肿性阿米巴性脑炎、阿米巴性皮肤损害和阿米巴角膜炎。
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主要引起肉芽肿性阿米巴性脑炎,多见于免疫低下人群,滋养体有指状伪足。
二、形态特征
(一)溶组织内阿米巴
滋养体:大小在12 - 60um,借助单一定向伪足运动,有透明外质和富含颗粒内质,具一个球形泡状核,从有症状患者组织中分离的滋养体常含有摄入的红细胞。
包囊:圆形,直径10 - 20um,包囊壁厚约125 - 150nm,光滑,成熟包囊有4个核,胞质内有拟染色体,未成熟包囊含有糖原泡。
(二)其他消化道阿米巴
迪斯帕内阿米巴:与溶组织内阿米巴形态相同。
结肠内阿米巴
滋养体:直径15 - 50um,核仁大,略偏位,核周染色质粒大小不一、排列不齐,胞质呈颗粒状,含空泡和食物泡,多内含细菌但不含红细胞。
包囊:较溶组织内阿米巴的大,直径10 - 35um,成熟包囊具8个核,未成熟包囊胞质含糖原泡和草束状的拟染色体。
哈门内阿米巴
滋养体:直径约4 - 12um,胞质内不含吞噬的红细胞。
包囊:4 - 10um,流行病学调查中常以包囊小于10um与溶组织内阿米巴鉴别。
微小内蜒阿米巴
滋养体:直径6 - 12um,核有一粗大明显核仁,无核周染色质粒,胞质量少,颗粒状并含空泡。
包囊:直径5 - 10um,成熟包囊含四核。
布氏嗜碘阿米巴
滋养体:直径8 - 20um,有大而明显核仁的胞核,核仁与核膜间绕有一层几乎无色的颗粒,无核周染色质粒,胞质内含粗大的颗粒和空泡。
包囊:直径5 - 20um,呈不规则椭圆形,成熟包囊仅有一个核,胞质含有大而圆形或卵圆形、边缘清晰的糖原泡。
齿龈内阿米巴:滋养体直径5 - 15um,伪足内、外质分明,活动迅速,食物泡常含细菌、白细胞,偶有红细胞,核仁明显,居中或略偏位,有核周染色质粒。
(三)致病性自生生活阿米巴
耐格里属阿米巴
滋养体:阿米巴型狭长或椭圆形,直径最长可达10 - 35um,一端有钝性伪足,有一泡状核,核仁大而居中,胞质颗粒状,内含食物泡等,可吞噬红细胞;鞭毛型由阿米巴型在不适环境或蒸馏水中转化而来。
包囊:呈圆形,直径7 - 10um,囊壁光滑有孔,核与滋养体的核相似。
棘阿米巴属阿米巴
滋养体:呈长圆形,15 - 45um,体表有细小的棘刺状伪足,做无定向缓慢运动,胞核呈泡状。
包囊:圆形,外壁有皱纹,内壁光滑而呈多形性。
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
滋养体:有指状伪足,直径12 - 60um,泡状核,核仁居中。
包囊:成熟包囊呈圆形,直径6 - 30um,具不规则外壁和圆形内壁。
三、生活史
(一)溶组织内阿米巴
人因摄入被4核包囊污染的食物或饮水而感染,包囊在回肠末端或结肠脱囊发育成滋养体,滋养体可侵入肠黏膜或随血流进入其他组织器官,也可在肠腔内形成包囊随粪便排出体外。
(二)其他消化道阿米巴
迪斯帕内阿米巴:与溶组织内阿米巴生活史相似。
结肠内阿米巴:包囊被人类宿主吞食后,在小肠内脱囊,经数次胞质分裂后形成8个后包囊滋养体,移行到结肠形成成熟滋养体并以二分裂法繁殖。
哈门内阿米巴:与溶组织内阿米巴生活史相似。
微小内蜒阿米巴:在大肠中成囊,成熟包囊含四核。
布氏嗜碘阿米巴:无特殊生活史说明。
齿龈内阿米巴:生活史仅有滋养体期,以直接接触感染为主或由飞沫传播。
(三)致病性自生生活阿米巴
耐格里属阿米巴:滋养体在人体组织中寄生,二分裂繁殖可形成包囊,阿米巴型与鞭毛型可相互转化,滋养体在外界可因干燥形成包囊。
棘阿米巴属阿米巴:在外界不良条件下形成包囊,在利于生长的条件下脱囊而成滋养体,经损伤的皮肤黏膜、眼角膜或呼吸道吸入等途径侵入人体,血行播散至中枢神经系统。
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除必须在哺乳动物细胞内培养外,其他与棘阿米巴相似。
四、致病机制
(一)溶组织内阿米巴
滋养体具有侵入宿主组织或器官、适应宿主免疫反应和表达致病因子的能力,可穿透肠上皮表面黏蛋白层,通过破坏细胞外间质、溶解宿主组织等方式侵入,还可抑制免疫反应,引起肠阿米巴病和肠外阿米巴病。
(二)致病性自生生活阿米巴
耐格里属阿米巴:福氏耐格里阿米巴滋养体可侵入鼻腔黏膜增殖,沿嗅神经通过筛状板入颅内引起原发性阿米巴性脑膜脑炎。
棘阿米巴属阿米巴:卡氏棘阿米巴滋养体可经损伤的皮肤黏膜、眼角膜或呼吸道吸入等途径侵入人体,寄生在眼、脑等部位,血行播散至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多种疾病。
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主要引起肉芽肿性阿米巴性脑炎,多见于身体衰弱、免疫低下人群,经破损的皮肤侵入。
五、临床表现
(一)溶组织内阿米巴
肠阿米巴病
常见部位在盲肠和升结肠,临床过程分急性和慢性。急性期症状多样,典型阿米巴痢疾有腹泻、果酱色粪便等症状,急性暴发性痢疾病情严重;慢性期表现为间歇性腹泻等。
肠外阿米巴病
以阿米巴性肝脓肿最常见,还有肺、脑、皮肤等部位脓肿,各有相应症状,如肝脓肿有右上腹痛、发热等,肺脓肿有胸痛、咳嗽等。
(二)致病性自生生活阿米巴
耐格里属阿米巴
原发性阿米巴性脑膜脑炎病症凶险,早期有呼吸道症状,伴高热、呕吐,迅速出现脑水肿征象,患者常在1周内死亡。
棘阿米巴属阿米巴
肉芽肿性阿米巴性脑炎病程呈亚急性或慢性,临床以脑部肉芽肿性占位性病变为主;阿米巴性皮肤损害主要是慢性溃疡;阿米巴角膜炎与戴角膜接触镜有关,有眼部异物感等症状。
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
引起的肉芽肿性阿米巴性脑炎呈急性过程,非免疫缺陷的儿童、幼儿或婴儿患病,经皮肤感染数周内出现阿米巴脑炎症状。
六、实验诊断
(一)溶组织内阿米巴
病原学诊断
包括显微镜检查滋养体和包囊(生理盐水涂片法、碘液涂片法)、体外培养法和核酸诊断,粪便检查时需注意与其他肠道原虫区别。
血清学诊断
通过间接血凝试验、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琼脂扩散法等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
影像诊断
结肠镜用于肠阿米巴病诊断,超声波、CT和MRI等用于肠外阿米巴病诊断。
鉴别诊断
肠阿米巴病需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多种肠道疾病鉴别;阿米巴性肝脓肿需与细菌性肝脓肿、肝癌等鉴别。
(二)致病性自生生活阿米巴
病原检查
穿刺可见血性脑脊液和中性粒细胞数增多,可取脑脊液、眼的排泄物等直接镜检或培养,检查滋养体或包囊。
血清诊断
常规血清学方法无法早期诊断,免疫荧光或免疫组化技术可在组织切片中检测滋养体。
核酸诊断
应用PCR技术检测患者眼分泌物中的棘阿米巴DNA,具有高敏感性和实用性。
七、流行与防治
(一)溶组织内阿米巴
传播与流行
呈世界性分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感染率较高,传染源为粪便中持续带包囊者,主要经口感染,蝇或蟑螂可传播,阿米巴病在特定人群中感染率较高。
治疗
首选甲硝唑,不同情况(如侵入性肠阿米巴病、带包囊者、肠外阿米巴病等)选择不同药物,注意抗药性和不良反应,如甲硝唑对啮齿类动物有致癌性,孕妇慎用。
预防
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保护水源、食物,搞好环境卫生,驱除有害昆虫,加强健康教育。
(二)致病性自生生活阿米巴
流行情况
相关疾病原属罕见寄生虫病,现已对人类健康构成新威胁,如原发性阿米巴性脑膜脑炎、肉芽肿性阿米巴性脑炎、阿米巴角膜炎等病例逐渐增多。
治疗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用两性霉素B等药物治疗,死亡率仍高;阿米巴性角膜炎用抗真菌和抗阿米巴的眼药治疗。
预防
温泉浸泡洗浴时避免鼻腔接触水,启用长期未用自来水时放去积水,角膜接触镜佩戴者加强防护,及时治疗皮肤、眼部感染。
二、形态特征
(一)溶组织内阿米巴
属于内阿米巴科的内阿米巴属,是能引起人类阿米巴病的肠道阿米巴原虫,与其他非致病性阿米巴在同工酶、RFLP和抗原性等方面存在差异。
滋养体:大小在12 - 60um,借助单一定向伪足运动,有透明外质和富含颗粒内质,具一个球形泡状核,从有症状患者组织中分离的滋养体常含有摄入的红细胞。
包囊:圆形,直径10 - 20um,包囊壁厚约125 - 150nm,光滑,成熟包囊有4个核,胞质内有拟染色体,未成熟包囊含有糖原泡。
(二)其他消化道阿米巴
迪斯帕内阿米巴
与溶组织内阿米巴形态相同、生活史相似,可通过同工酶分析、ELISA和PCR等方法鉴别。
结肠内阿米巴
人体肠道常见共栖原虫,形态与溶组织内阿米巴相似,但在核仁、核周染色质粒等方面有区别。
滋养体:直径15 - 50um,核仁大,略偏位,核周染色质粒大小不一、排列不齐,胞质呈颗粒状,含空泡和食物泡,多内含细菌但不含红细胞。
包囊:较溶组织内阿米巴的大,直径10 - 35um,成熟包囊具8个核,未成熟包囊胞质含糖原泡和草束状的拟染色体。
哈门内阿米巴
生活史和形态与溶组织内阿米巴相似,虫体较小,需与溶组织内阿米巴鉴别,避免不必要治疗。
滋养体:直径约4 - 12um,胞质内不含吞噬的红细胞。
包囊:4 - 10um,流行病学调查中常以包囊小于10um与溶组织内阿米巴鉴别。
微小内蜒阿米巴
能寄生于多种动物肠腔的小型阿米巴原虫,通常认为是非致病性的,但也有与慢性腹泻有关的报告。
滋养体:直径6 - 12um,核有一粗大明显核仁,无核周染色质粒,胞质量少,颗粒状并含空泡。
包囊:直径5 - 10um,成熟包囊含四核。
布氏嗜碘阿米巴
有大而明显核仁的胞核,包囊的糖原泡是其主要鉴别特征,分布广泛但粪便中检出率偏低。
滋养体:直径8 - 20um,有大而明显核仁的胞核,核仁与核膜间绕有一层几乎无色的颗粒,无核周染色质粒,胞质内含粗大的颗粒和空泡。
包囊:直径5 - 20um,呈不规则椭圆形,成熟包囊仅有一个核,胞质含有大而圆形或卵圆形、边缘清晰的糖原泡。
齿龈内阿米巴
为人及多种哺乳类口腔共栖型阿米巴,生活史仅有滋养体期,目前认为是非致病性的。
滋养体直径5 - 15um,伪足内、外质分明,活动迅速,食物泡常含细菌、白细胞,偶有红细胞,核仁明显,居中或略偏位,有核周染色质粒。
(三)致病性自生生活阿米巴
耐格里属阿米巴
滋养体:阿米巴型狭长或椭圆形,直径最长可达10 - 35um,一端有钝性伪足,有一泡状核,核仁大而居中,胞质颗粒状,内含食物泡等,可吞噬红细胞;鞭毛型由阿米巴型在不适环境或蒸馏水中转化而来。
包囊:呈圆形,直径7 - 10um,囊壁光滑有孔,核与滋养体的核相似。
棘阿米巴属阿米巴
滋养体:呈长圆形,15 - 45um,体表有细小的棘刺状伪足,做无定向缓慢运动,胞核呈泡状。
包囊:圆形,外壁有皱纹,内壁光滑而呈多形性。
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
滋养体:有指状伪足,直径12 - 60um,泡状核,核仁居中。
包囊:成熟包囊呈圆形,直径6 - 30um,具不规则外壁和圆形内壁。
《医学寄生虫学》第九章 叶足虫知识图谱
三、生活史
(一)溶组织内阿米巴
人因摄入被4核包囊污染的食物或饮水而感染,包囊在回肠末端或结肠脱囊发育成滋养体,滋养体可侵入肠黏膜或随血流进入其他组织器官,也可在肠腔内形成包囊随粪便排出体外。
(二)其他消化道阿米巴
迪斯帕内阿米巴:与溶组织内阿米巴生活史相似。
结肠内阿米巴:包囊被人类宿主吞食后,在小肠内脱囊,经数次胞质分裂后形成8个后包囊滋养体,移行到结肠形成成熟滋养体并以二分裂法繁殖。
哈门内阿米巴:与溶组织内阿米巴生活史相似。
微小内蜒阿米巴:在大肠中成囊,成熟包囊含四核。
布氏嗜碘阿米巴:无特殊生活史说明。
齿龈内阿米巴:生活史仅有滋养体期,以直接接触感染为主或由飞沫传播。
(三)致病性自生生活阿米巴
耐格里属阿米巴:滋养体在人体组织中寄生,二分裂繁殖可形成包囊,阿米巴型与鞭毛型可相互转化,滋养体在外界可因干燥形成包囊。
棘阿米巴属阿米巴:在外界不良条件下形成包囊,在利于生长的条件下脱囊而成滋养体,经损伤的皮肤黏膜、眼角膜或呼吸道吸入等途径侵入人体,血行播散至中枢神经系统。
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除必须在哺乳动物细胞内培养外,其他与棘阿米巴相似。
四、致病机制
(一)溶组织内阿米巴
滋养体具有侵入宿主组织或器官、适应宿主免疫反应和表达致病因子的能力,可穿透肠上皮表面黏蛋白层,通过破坏细胞外间质、溶解宿主组织等方式侵入,还可抑制免疫反应,引起肠阿米巴病和肠外阿米巴病。
(二)致病性自生生活阿米巴
耐格里属阿米巴:福氏耐格里阿米巴滋养体可侵入鼻腔黏膜增殖,沿嗅神经通过筛状板入颅内引起原发性阿米巴性脑膜脑炎。
棘阿米巴属阿米巴:卡氏棘阿米巴滋养体可经损伤的皮肤黏膜、眼角膜或呼吸道吸入等途径侵入人体,寄生在眼、脑等部位,血行播散至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多种疾病。
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主要引起肉芽肿性阿米巴性脑炎,多见于身体衰弱、免疫低下人群,经破损的皮肤侵入。
《医学寄生虫学》第九章 叶足虫知识图谱
五、临床表现
(一)溶组织内阿米巴
肠阿米巴病
常见部位在盲肠和升结肠,临床过程分急性和慢性。急性期症状多样,典型阿米巴痢疾有腹泻、果酱色粪便等症状,急性暴发性痢疾病情严重;慢性期表现为间歇性腹泻等。
肠外阿米巴病
以阿米巴性肝脓肿最常见,还有肺、脑、皮肤等部位脓肿,各有相应症状,如肝脓肿有右上腹痛、发热等,肺脓肿有胸痛、咳嗽等。
(二)致病性自生生活阿米巴
耐格里属阿米巴
原发性阿米巴性脑膜脑炎病症凶险,早期有呼吸道症状,伴高热、呕吐,迅速出现脑水肿征象,患者常在1周内死亡。
棘阿米巴属阿米巴
肉芽肿性阿米巴性脑炎病程呈亚急性或慢性,临床以脑部肉芽肿性占位性病变为主;阿米巴性皮肤损害主要是慢性溃疡;阿米巴角膜炎与戴角膜接触镜有关,有眼部异物感等症状。
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
引起的肉芽肿性阿米巴性脑炎呈急性过程,非免疫缺陷的儿童、幼儿或婴儿患病,经皮肤感染数周内出现阿米巴脑炎症状。
六、实验诊断
(一)溶组织内阿米巴
病原学诊断
包括显微镜检查滋养体和包囊(生理盐水涂片法、碘液涂片法)、体外培养法和核酸诊断,粪便检查时需注意与其他肠道原虫区别。
血清学诊断
通过间接血凝试验、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琼脂扩散法等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
影像诊断
结肠镜用于肠阿米巴病诊断,超声波、CT和MRI等用于肠外阿米巴病诊断。
鉴别诊断
肠阿米巴病需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多种肠道疾病鉴别;阿米巴性肝脓肿需与细菌性肝脓肿、肝癌等鉴别。
(二)致病性自生生活阿米巴
病原检查
穿刺可见血性脑脊液和中性粒细胞数增多,可取脑脊液、眼的排泄物等直接镜检或培养,检查滋养体或包囊。
血清诊断
常规血清学方法无法早期诊断,免疫荧光或免疫组化技术可在组织切片中检测滋养体。
核酸诊断
应用PCR技术检测患者眼分泌物中的棘阿米巴DNA,具有高敏感性和实用性。
七、流行与防治
(一)溶组织内阿米巴
传播与流行
呈世界性分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感染率较高,传染源为粪便中持续带包囊者,主要经口感染,蝇或蟑螂可传播,阿米巴病在特定人群中感染率较高。
治疗
首选甲硝唑,不同情况(如侵入性肠阿米巴病、带包囊者、肠外阿米巴病等)选择不同药物,注意抗药性和不良反应,如甲硝唑对啮齿类动物有致癌性,孕妇慎用。
预防
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保护水源、食物,搞好环境卫生,驱除有害昆虫,加强健康教育。
(二)致病性自生生活阿米巴
流行情况
相关疾病原属罕见寄生虫病,现已对人类健康构成新威胁,如原发性阿米巴性脑膜脑炎、肉芽肿性阿米巴性脑炎、阿米巴角膜炎等病例逐渐增多。
治疗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用两性霉素B等药物治疗,死亡率仍高;阿米巴性角膜炎用抗真菌和抗阿米巴的眼药治疗。
预防
温泉浸泡洗浴时避免鼻腔接触水,启用长期未用自来水时放去积水,角膜接触镜佩戴者加强防护,及时治疗皮肤、眼部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