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毛选(第一卷)》篇目线索(共18篇)
《毛选》,其第一卷,涵盖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北伐),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内战)的文章。时间跨度从 1924 年到 1937 年,共18篇文章,本思维导图以概览的形式对十八篇文章进行展示,以期读者读之前能有一个大体的印象。《毛选》是历史的记录者,展现中国革命的波澜壮阔;也是思想的灯塔,蕴含着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等智慧。当你被难题困住,它能帮你理清思路,找到破局之法,让你在人生路上更有底气 。
编辑于2025-02-24 01:37:20《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篇目线索(共18篇)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时间:1925年12月1日
背景
反对
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只注意同国民党合作)
张国焘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只注意工人运动)
两者都忘记了农民,都感觉到自己力量不足,而不知道何处去寻找力量和取得广大的同盟军
意义:解决了中国革命中最主要的同盟军问题
中国无产阶级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农民
预见了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动摇的阶级
文章结构:点明阶级分析的意义;进行阶级分析;得出结论
金句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
那些中间阶级必定很快地分化,或者向左跑入革命派,或者向右跑入反革命派,没有他们“独立”的余地。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时间:1927年3月
背景
当时值北伐战争时期,湖南等地的农村爆发农民运动并迅速发展,农民协会成了乡村唯一的权力机关,党内外很多人对此多方责难,说这种农民运动“糟得很”、“过分”,是“痞子运动”。因此毛泽东于1927年1月4日-2月5日,在湖南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考察共32天写出此报告,以答复党内外对农民革命斗争的责难。
文章结构
农民问题的严重性
组织起来
打倒土豪劣绅,一切权力归农会
“糟得很”和“好得很”
所谓“过分”的问题
所谓“痞子运动”
革命先锋
十四件大事
金句
他们(农民)将冲决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解放的路上迅跑,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葬入坟墓。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
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
在土豪劣绅霸占权力的县,无论什么人去做知事,几乎都是贪官污吏。
菩萨要农民自己去丢,烈女祠、节孝坊要农民自己去摧毁,别人代庖是不对的。
中国历来只是地主有文化,农民没有文化。可是地主的文化是由农民造成的,因为造成地主文化的东西,不是别的,正是从农民身上掠取的血汗。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时间:1928年10月5日
背景
原题:《政治问题和边界党的任务》,是毛泽东为中共湘赣边界第2次代表大会写的决议的一部分
1927年7月第1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到1928年6月,国内掀起200余次武装起义,包括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1927年9月秋收起义(10月转到井冈山)
1928年2月,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成立。
指明了在反动统治薄弱的农村积聚力量,实行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取得全国政权的道路。是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的一个标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里程碑。
文章结构
国内的政治状况
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和存在的原因
湘赣边界的割据和八月的失败
湘赣边界的割据局面在湘鄂赣三省的地位
经济问题
军事根据地问题
金句
中国迫切需要一个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这个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才能完成。
我们只需知道中国白色政权的分裂和战争是继续不断的,则红色政权的发生、存在并且日益发展,便是无疑的了。
今天的暂时的妥协,即酝酿着明天的更大的斗争。
《井冈山的斗争》
时间:1928年11月25日
背景
该文是毛泽东写给中共中央的报告。这篇文章主要阐述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情况和经验。
大革命失败以后,探索的每一步都是艰辛的。
文章结构
湘赣边界的割据和八月失败
根据地区的现势
军事问题
土地问题
政权问题
党的组织问题
革命性质问题
格局地区问题
金句
边界的斗争,完全是军事的斗争,党和群众不得不一齐军事化。
红军像一个火炉,俘虏兵过来马上就融化了。
一哄而集的群众会,不能讨论问题,不能使群众得到政治训练,又最便于知识分子或投机分子的操纵。
《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时间:1929年12月
背景
是毛泽东为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古田会议)写的决议的第一部分。
总结了从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到1929年12月,这个时期内红军中的共产党和各种错误思想作斗争过程中,学到的东西积累了经验。
使红军肃清救世军队的影响完全建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础上。
文章结构
关于单纯军事观点
关于极端民主化
关于非组织观点
关于绝对平均主义
关于主观主义
关于个人主义
关于流寇思想
关于盲动主义残余
一共8种错误思想,每种错误思想后面列了纠正的方法。
金句
红军决不是单纯地打仗的,他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的任务。
党的下级机关和党员群众对上级机关的指示,要经过详尽的讨论,以求彻底地了解指示的意义,并决定对它的执行方法。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时间:1930年1月5日
背景
《尚书·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
批评了当时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一种悲观思想——“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
文章结构
对诗句的错估量及原因;正确判断中国形势;中央的错误意见;革命高潮快要到来
金句
到处布满了干柴,很快就要燃起烈火。
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人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他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他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反对本本主义》
时间:1930年5月
背景
为反对当时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那是没有用“教条主义”这个名称,而是把它叫做“本本主义”。
文章结构
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二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三反对本本主义
四离开实际调查就要产生唯心的阶级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导,那末,它的结果,不是机会主义,便是盲动主义
五社会经济调查,是为了得到正确的阶级估量,接着定出正确的斗争策略
六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七 调查的技术
金句
你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于某个问题的发言权。
许多巡视员,许多游击队的领导者,许多新接任的工作干部,喜欢一到就宣布政见,看到一点表面,一个枝节,就指手画脚地说这也不对,那也错误。
调查就像“10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
盲目地表面上完全无异议地执行上级的指示,这不是真正在执行上级的指示,这是反对上级指示或者对上级指示怠工的最妙方法。
斗争的发展是我们离开山头跑向平地了,我们的身子早已下山了,但是我们的思想依然还在山上。
《必须注意经济工作》
时间:1933年8月12日
背景
革命战争的激烈发展:1933年,中国正处于革命战争的高潮期,毛泽东在这一时期强调了经济建设的重要性,认为经济建设是革命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
国民党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国民党政府对苏区采取了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的政策,导致物资匮乏,经济发展受阻,严重影响到红军的物资供应和人民生活。
经济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当时的经济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如对外贸易受限、粮食价格波动、工农生活的影响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工农群众的生活,进而影响到革命战争的进行。
文章结构
为什么要注意紧急工作;不注意经济工作的问题;注意经济工作的意义;经济工作的现状;经济工作的中心;经济工作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
金句
革命战争是当前的中心任务,经济建设事业是为着它的,是环绕着他的,是服从于它的。
没有正确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要迅速地开展经济战线上的运动,是不可能的。
《怎样分析农村阶级》
时间:1933年10月
背景
为纠正在土地改革工作中发生的偏向、正确地解决土地问题而行
文章结构
一地主
二富农
三中农
四贫农
五工人
《我们的经济政策》
时间:1934年1月
背景
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的一部分
文章结构
经济建设的意义及原则
我们经济建设的中心: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工业生产,发展对外贸易,发展合作社
财政政策
金句
应该使一切政府工作人员明白,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
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为着我们的经济建设,是我们的会计制度的原则。
事情是非常明白的,只有我们战胜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只有我们实行了有计划的有组织的经济建设工作,才能挽救全国人民出于空前的浩劫。
《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
时间:1934年1月27日
背景
1934年1月27日,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毛泽东根据对长冈、才溪两个乡的调查状况,结合根据地的发展实际,作了《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报告,报告要求共产党人要关心群众的痛痒,改善工作方法,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
是毛泽东阐述党的群众路线思想的经典著作之一。在文中,毛泽东批判了关于根据地经济建设问题的错误观点,分析了发展生产、关心群众生活同支持革命战争的关系,要求共产党员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
文章结构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群众生活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工作方法的问题
金句
我们的同志如果把这个中心任务真正看清楚了,懂得无论如何要把革命发展到全国去,那末,我们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问题,就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
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
同志们,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的拥护革命的群众。
不注意扩大红军的领导,不讲究扩大红军的方法,尽管把扩大红军念一千遍,结果还是不能成功。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时间:1935年12月27日
背景
瓦窑堡会议上所做的报告。
1935年1月,遵义会议,改变过去左倾机会主义领导,确定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因为时局和战事的紧迫,于是只对解决最迫切的军事问题和中央领导机构问题做了决议。
1935年12月27日,瓦窑堡会议,明确了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是当前的主要矛盾,并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政治路线。毛泽东的这篇报告,算是对遵义会议没来得及处理的系列政治策略上的问题的系统分析。
文章结构
目前政治形势的特点
民族统一战线。
人民共和国
国际援助
金句
并不奇怪,这不过是大狗小狗宝狗恶狗之间的一点特别有趣的斗争,一个不大不小的缺口,一种又痒又痛的矛盾。
我们要把敌人营垒中的一切斗争、缺口、矛盾,通通收集起来,作为反对当前主要敌人之用。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它(长征)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人民共和国的政府以工农为主体,同时容纳其他反帝国主义反封建势力的阶级。
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时间:1936年12月
背景
是为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而写的,当时曾在建立在陕北的红军大学做过讲演。因受“西安事变”影响,只完成了前五章。
毛泽东通过这一著作,旨在总结内战的经验教训,统一党内军事思想,培养军事干部,并规划未来的战略方向。
毛泽东亲自搜集并阅读了大量关于军事战略的书籍,包括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古代军事著作如《孙子兵法》等,组织干部讨论,最终形成了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标志着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完善,对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章结构
第一章 如何研究战争
第一节 战争规律是发展的
第二节 战争的目的在于消灭战争
第三节 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的东西
第四节 重要的问题在善于学习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战争
第三章 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
第一节 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第二节 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是什么
第三节 由此产生我们的战略战术
第四章 “围剿”和反“围剿”——中国内战的主要形式
第五章 战略防御
第一节 积极防御和消极防御
第二节 反“围剿”的准备
第三节 战略退却
第四节 战略反攻
第五节 反攻开始问题
第六节 集中兵力问题
第七节 运动战
第八节 速决战
第九节 歼灭战
金句
大家明白,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情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情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
我们固然应该尊重过去流血的经验,但是还应该尊重自己流血的经验。
有一种人,抱着一技之长和一孔之见,再也没有进步,这对革命虽在一地一时有些作用,但是没有大的作用。
一切战争指导规律,依照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依照战争的发展而发展,一成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
战争的目的在于消灭战争。
学习不是容易的事情,使用更加不容易。
指挥员的正确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联贯起来的思索。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常常不是先学好了再干,而是干起来再学习,干就是学习。
说学习和使用不容易,是说学得彻底,用得纯熟不容易。
入门既不难,深造也是办得到的,只要有心,只要善于学习罢了。
退却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处在强敌的进攻面前,若不退让一步,则必危及军力的保存。
《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
时间:1936年12月28日
背景
是毛泽东为回应蒋介石在同年12月26日(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后)发表的一篇声明——《对张杨的训词》而作。
文章结构
对蒋声明的评价
重申蒋声明的内容
辩驳蒋的“反动派”观点
强调共产党的立场
提醒和警告蒋“言必信,行必果”
金句
蒋氏如欲在抗日问题上徘徊,推迟其诺言的实践,则全国人民的革命浪潮势将席卷蒋氏以去。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
时间:1937年5月3日
背景
延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报告,正值抗日战争爆发前夕。
文章结构
民族矛盾和国内矛盾的目前发展阶段
为民主和自由而斗争
我们的领导责任
金句
我们并不反对准备,但反对长期准备论,反对文恬武嬉饱食终日的亡国现象,这些都是实际上帮助敌人的,必须迅速地清除干净。
在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民主共和国的一切任务而奋斗时,共产党员应该作到最有远见,最富于牺牲精神,最坚定,而又最能虚心体会情况,依靠群众的多数,得到群众的拥护。
降低党的立场,模糊党的面目,牺牲工农利益去适合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要求,将必然引导革命趋于失败。
《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
时间:1937年5月8日
背景
是毛泽东同志在1937年5月于延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所作的结论。
正值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得国内各阶层、各党派必须团结起来,共同对抗外敌。
文章结构
和平问题
民主问题
革命前途问题
干部问题
党内民主问题
大会的团结和全党的团结
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
金句
共产党员和蒋介石都不是神仙,且都不是孤立的个人,而是处于一个党派、一个阶级里头的分子。
意识的后退现象不能代替总的历史规律。
这些干部和领袖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有政治远见,有工作能力,富于牺牲精神,能独立解决问题,在困难中不动摇,忠心耿耿对为民族、为阶级、为党而工作。
《实践论(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
时间:1937年7月
背景
1937年,毛泽东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讲授哲学,形成了《实践论》的初步版本,名为《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提纲进行了修改和完善,最终定名为《实践论》并公开发表。
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思想在党内有所体现,这些思想忽视了中国革命的实际经验,导致了一系列损失。
文章结构
引言;认识的基础;认识的过程;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结论
金句
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就知识的总体来说,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斯大林:理论若不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
《矛盾论》
时间:1937年8月
背景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内存在“左”倾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错误倾向,违背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严重影响中国革命。
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1937年7月,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发生了新的变化。
文章结构
引言
一两种宇宙观
二矛盾的普遍性
三矛盾的特殊性
四,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五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六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七结论
金句
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中,又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