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沉思录》马可·奥勒留(121年4月26日—180年3月
如果说你正在为自己计划一份2025年的精品阅读书单,那【古罗马】马可·奥勒留的这本《沉思录》就放进去吧。书中内容主要围绕人生伦理问题展开,兼及自然哲学,探讨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等主题。
编辑于2025-03-03 09:03:41”人生海海“是一句闽南方言,意为人生像大海一样变幻不定、起落浮沉,但总还是要好好地活下去。在这个人世间,每个人都是鲜活的个体,不要因为找不到自己的人生支柱,便去迎合别人的口味,更不要因为懒得去寻自己的目标,便把平庸的人生归咎于对别人的付出。
《单向度的人》着重批判了技术进步带来的恶果。技术的进步让文化工业大行其道,通过电视、电台、收音机等侵入人们的闲暇时间;技术进步让人们满足于眼前的物质需要而遮蔽了对自由的追求。它认为当代工业社会是一个新型极权主义社会,它不通过强制去维护社会秩序,它通过在政治、生活、文化和思想方面的肯定性思维的渗透,将一切危害现有社会秩序的要素都消除在无形之中。从政治领域看,一度是社会革命力量的无产阶级,苏子和机械化对劳动量的和劳动强度的减低,随着蓝领工人白领化,随着服务业工人的增加,逐步丧失了否定性和革命性。
德谟克利特的思想遗产是多方面的,涵盖了哲学、科学、伦理学和认识论等多个领域。 他的原子论为现代科学奠定了基础,而他的伦理学思想则为人类追求幸福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德谟克利特的百科全书式知识追求精神也激励着后世的学者不断探索和发现。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人生海海“是一句闽南方言,意为人生像大海一样变幻不定、起落浮沉,但总还是要好好地活下去。在这个人世间,每个人都是鲜活的个体,不要因为找不到自己的人生支柱,便去迎合别人的口味,更不要因为懒得去寻自己的目标,便把平庸的人生归咎于对别人的付出。
《单向度的人》着重批判了技术进步带来的恶果。技术的进步让文化工业大行其道,通过电视、电台、收音机等侵入人们的闲暇时间;技术进步让人们满足于眼前的物质需要而遮蔽了对自由的追求。它认为当代工业社会是一个新型极权主义社会,它不通过强制去维护社会秩序,它通过在政治、生活、文化和思想方面的肯定性思维的渗透,将一切危害现有社会秩序的要素都消除在无形之中。从政治领域看,一度是社会革命力量的无产阶级,苏子和机械化对劳动量的和劳动强度的减低,随着蓝领工人白领化,随着服务业工人的增加,逐步丧失了否定性和革命性。
德谟克利特的思想遗产是多方面的,涵盖了哲学、科学、伦理学和认识论等多个领域。 他的原子论为现代科学奠定了基础,而他的伦理学思想则为人类追求幸福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德谟克利特的百科全书式知识追求精神也激励着后世的学者不断探索和发现。
《沉思录》 马可·奥勒留 (121年4月26日—180年3月17日)
马可·奥勒留
人物介绍
马可·奥勒留(121年4月26日—180年3月17日),全名为马尔克·奥列里乌斯·安东尼·奥古斯都(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 Augustus)。罗马帝国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罗马帝国五贤帝时代最后一位皇帝(161年3月8日—180年3月17日在位)。 马可·奥勒留拥有凯撒称号(Imperator Caesar)。有以希腊文写成的著作《沉思录》传世。他向往和平,却具有非凡的军事领导才干。 (Marcus Aurelhius Antonins,121-180) 罗马皇帝(161-180在位),晚期斯多亚学派主要代表之一。在哲学上,构成神学、伦理学、国家学说相结合的体系。官扬神学目的论,认为神圣的天命赛括万物,它以最完美和景仁蒸的方式安排万物。神既直接关心个人,又通过自然的相互联系来关心个人:人和神是血缘相通的,万物来源于神,又复归于神。宣扬悲观厌世的人生观,认为万物处于无常的流逝、变易、没落的循环中,因此毋需以此来妨碍心灵的平静,从而对生活感到厌倦,以致希望死去。在道德伦理上,认为好人的特征就在于承受命运所峰临的一切,不玷污神圣的天减,并以一种平静谦和的精神坚持服从于神。在国家学说上,把他的世界主义的国家学说建立在神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倡一个宇宙、一个神、一个国家、一种法律,是人类共同的,人们由此汲取理智、理性的能力以及法律的票赋。继承塞涅卡的传统,提出现实的罗马国家和理想的宇宙国家两种国家学说,认为它们都是遵循善建立起来的;并把世俗的君主政制和民主政制等同起来。主要著作有《自省录》(亦译《沉思录》)。
哲学成就
作为一个斯多葛派的哲人,马可·奥勒留也许没有太多可以称得上个人创见的哲学主张,但他是这一哲学的实践者,而不仅仅是一个饶舌的学问家。要实践一种犬儒主义、甚至一种存在主义并不难,但要实践斯多葛派哲学可就难了。 后来的人们往往会在奥勒留的哲学中发掘出许多可疑的问题。譬如,命定论与自由,虚无主义与仁义道德这些矛盾的东西被拼成一盘。还有,他的站在宇宙立场上的无条件的普爱思想,也被视为是一种爱的幻想,爱的乌托邦,爱的谎言。但是在奥勒留的生活中,在他心灵的火炉里,矛和盾已经熔化在一起,显示出金属的本质。内圣外王之道在他身上获得了统一。奥勒留还躬亲实践了这种看似不可能的爱。大约是169年,罗马军队在劫掠塞琉西的阿波罗神庙时,据说打开了一个神秘的金盒子,里面藏有疾疫的毒菌,于是末日降临,意大利的许多村庄和城市沦为废墟,罗马城里也有近万人死亡。正当奥勒留为赈济灾民焦头烂额时,他亲信的将军,帝国东部总督阿维第乌斯·卡西乌斯在叙利亚举兵反叛,意欲夺取王位。叛乱最终被平定了。杀死卡西乌斯的是他手下的属将。但对于卡西乌斯的死,奥勒留深为遗憾。他为权力的欲望毒害将军的心灵而感到沉痛,还说本来要求宽恕的应该是他自己。奥勒留还小心地毁掉一切有关叛乱的文件,以免牵连参与其中的人。奥勒留说到做到。当奥勒留说,不要从权力、地位、名誉等身外之物中去寻找快乐,要在物质现象面前保持心灵的尊严时,他不是只面对别人。历史上有哪一位皇帝把自己的王位分成两半,将一半交给另一个人?这种“二日并出”的政治范例却在奥勒留时代出现。当然,我们不能离开奥勒留所处的历史境况去要求他,以一个人的匹夫之力要改变整个社会的风貌和历史的积弊是不可能的——这也不符合奥勒留的哲学。罗素曾经指出,“马可·奥勒留确乎曾经敕令过角斗士必须使用粗钝的剑进行角斗,但是这种改革是暂时的,而且他对于人与野兽的角斗也没有做过任何改革”。
军事成就
经过数百年的征服与扩张,特别是到了屋大维统治的时代,罗马帝国的版图变得十分辽阔。它的疆界横跨欧亚非三大洲,北抵英吉利海峡、莱茵河、黑海、高加索一线,南至北部非洲,东到阿拉伯沙漠。在交通信息如此不便的时代,要统治这样一个庞大的帝国是非常困难的。而且,随着版图的扩大,愈来愈多地把不同种族和信仰的人纳入了一个国度,其结果是增加不安定的因素,使国家受到愈来愈多的挑战,皇帝也越来越不好当。因此,在一次得不偿失的胜利之后,屋大维嘱咐后人,不要一意扩张了。奥勒留执政时期,帝国已经转入守势,但是国家内部仍然不能平静。它必须随时接受来自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人群的挑战,而这些挑战往往是与天灾一起降临的。 当帕提亚的沃洛吉斯四世(Vologases IV)继位,他入侵亚美尼亚和叙利亚,重夺埃德萨,使161年至166年罗马-安息战争爆发。奥勒留令他的共同统治者维鲁斯守卫叙利亚,另一方面使将军马库斯·斯塔提乌斯·普里斯库斯(Marcus Statius Priscus)在163年入侵亚美尼亚,另一位罗马将军阿维狄乌斯·卡修斯(Avidius Cassius)则在164年入侵美索不达米亚。 罗马人攻陷了塞琉西亚和泰西封,并把这两座城市焚毁,一些罗马士兵在这个时候染上致命疾病(可能是天花),罗马军队只好撤退,及后这种瘟疫在罗马帝国大为流行(安东尼瘟疫)。但他们在撤退后仍控制着杜拉~欧罗普斯。 而奥勒留本人则与马科曼尼人、夸狄人等日耳曼部族进行了漫长的马科曼尼人战争。 从166年开始,早已居住在多瑙河以北(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一带)的马科曼尼人和夸德人等日耳曼部落,于166年开始向罗马发动大规模进攻,其先头部队一度冲进北部意大利,罗马当局动员全部力量,甚至将奴隶和角斗士都编入军队,以应付危机。 萨尔马特人也支援日耳曼人,加入对罗马帝国的侵犯,其中擅长冰面骑兵作战的伊阿基格斯人在多瑙河冰封之战被罗马军队打得惨败,从此衰落。 皇帝亲自参加指挥作战,战斗极为酷烈,最后总算将其驱赶出境,并于175年签订和约。但他们对罗马的威胁依然存在。有些被罗马安置到边界的土地上务农,也有的加入罗马军队辅助作战,使罗马军队的成分开始发生变化。179年马可·奥勒留再次出征马科曼尼人,去世时(180年)战争并未结束。 奥勒留在位的二十年时间,就是在应付这些事件中度过的。但在戎马倥偬之际,奥勒留依然继续他对宇宙人生究竟的思索。《沉思录》的许多篇章,是在刀光剑影的征途上写下的。
主要作品
《沉思录》 作者名称:马可·奥勒留 作品时间:2013-10-1 《沉思录》是公元2世纪后期古代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传下来的一部个人哲学思考录,主要思考人生伦理问题,兼及自然哲学;是奥勒留所作的一本写给自己的思想散文集。这本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是斯多葛派哲学(斯多亚哲学)的一个里程碑。
人物轶事
喜探索事物本源
马可·奥勒留从小就表现出探索万物本源的兴趣,十一岁时,他便有意身着古代希腊与罗马哲学家们常穿的简陋的长袍,模仿他们的生活方式。他少年的心智,得到了当时世界上最好的教化。在《沉思录》的第一篇,他列举了一长串对他的人格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他们是他的祖父、父亲、母亲、家庭教师和一些哲学家。令人感兴趣的是,奥勒留所列举的自己得到的教益大多是否定性的。如,他的母亲教给他不要在心中产生报复的念头;他的家庭教师使他“学会了不在运动场上加入某一方——无论是蓝队还是绿队;也不要为格斗比赛的任何一方叫好——无论他们是执方盾还是圆盾”;拉斯提库斯告诫他“不要因为虚荣而撰写冥思玄想的文字,或慷慨陈词地谈论道德,不要故作热情洋溢”;阿波罗尼乌斯教导他“不要让心依赖于偶然机遇”。等等。
喜好哲学
奥勒留对哲学的爱好不能被视为是达官贵人的附庸风雅,它出自他的天性。在奥勒留活动的年代,罗马帝国风行斯多葛派哲学。整个斯多葛派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一次旅行。在前往雅典的中途,芝诺的船沉入了深深的爱琴海,哲学家丧失了所有的财物,但他惊奇地发现,自己的精神品质完好无损。于是便有了斯多葛派——这种圣人的哲学。
人物评价
罗素:“他是一个悲怆的人;在一系列必须加以抗拒的各种欲望里,他感到其中最具有吸引力的一种就是想要引退去一个宁静的乡村生活的那种愿望。但是实现这种愿望的机会始终没有来临。”他渴望成为一个圣人,一个像苏格拉底那样的哲学家,但是命运让他踏上了一条看起来是相反的道路。作为皇帝安东尼庇护的养子,当他还是一个十九岁青年的时候,就被推举为罗马的执政官,此后又两次连任,还娶了皇帝的女儿为妻。他在世俗的事务中愈陷愈深,不可自拔,直到161年,养父驾崩之后,他被推上了帝国最高统治者的座位。看来,他是一个听从命运安排和感召的人。“让命运成为你唯一的意向吧,因为此外再没有更合理的事情。”这句话不像是对别人说的。 奴隶制的罪恶造成的苦难仍然存在。这种批评同样中肯。尽管如此,尽管奥勒留皇帝统治的时代时有战争、瘟疫和地震发生,但是历史学家仍把这个时期评为最适合人类生活的年代之一。生活在他的时代的人们是幸运的。公元180年3月17日马可·奥勒留的逝世,意味着罗马帝国黄金时代的结束。继承王位的独子康莫多斯(康茂德)是最出名的暴君之一。后来的子孙似乎都没能像奥勒留一样给臣民带来如此多的恩惠。他生下了孩子却不能生下他的心。
作品简介
《沉思录》是公元2世纪后期古代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传下来的一部个人哲学思考录,主要思考人生伦理问题,兼及自然哲学;是奥勒留所作的一本写给自己的思想散文集。这本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是斯多葛派哲学(斯多亚哲学)的一个里程碑。 《沉思录》来自于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马可·奥勒留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摒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直地思考。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 马可·奥勒留把一切对他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并且是可以由心灵加以消除的。他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考,热诚地从其他人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果敢、谦逊、仁爱……他希望人们热爱劳作、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的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之努力。《沉思录》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作品目录
作品目录 译者前言 一本写给自己的书 卷一 品质闪耀在良好的传承中 我从父亲那里学到的 卷二 来自命运的东西并不脱离本性 唯一能从人那里夺走的只有现在 卷三 享受那你认为是最好的东西的快乐 最长久的名声也是短暂的 卷四 任何行为都不要无目的地做出 使你的智慧仅仅用于正直地行动 卷五 遵从你自己的和共同的本性 寻求不可能的事情是一种发疯 卷六 灵魂保持在一种状态和活动之中 灵魂先于身体早衰是让人羞愧之事 没有人能阻止你按本性生活 卷七 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后被人遗忘了 热切地追求你认为最好的东西 痛苦不是不可忍受或永远持续的 卷八 幸福在于做人的本性所要求的事情 使你的生活井然有序是你的义务 人们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的 卷九 与持有同样原则的人一起生活 在来自外部事物的打扰中保持自由 不同无知的人作无谓的交谈 卷十 因果的织机永恒地织着与你相关联的线 认识真正按照本性生活的人 操纵你的是隐蔽在内部的信念 卷十一 我为普遍利益做过什么 人们相互蔑视又相互奉承 总是想着有德之士 卷十二 在无望完成的事情中也要训练自己 死亡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创作背景
马可·奥勒留在位的二十年是一个战乱不断、灾难频繁的时期,在他统治的大部分时间里他是在帝国疆域或行省的军营里度过。而《沉思录》的内容大部分就是他在这期间鞍马劳顿中写成的,利用辛劳中的片暇,写下与心灵的对话。同时,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是著名的“帝王哲学家”,他在希腊文学和拉丁文学、修辞、哲学等方面受过良好的教育。
点评鉴赏
作品主题
《沉思录》是两千年前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对人生进行的深刻哲学思考,通过认真学习和拜读此书,有以下诸多感悟:他告诫在喧哗都市中整日忙碌的人们,要有闲暇时间反省自我,不断学习历练人生;要保持心灵的宁静,减少欲望淡泊名利;要珍惜眼前所拥有的,只有现在才是重要的;坚持“理性”的人生观,遵从“本性”地生活。它主要探讨什么是善,我们应该过怎样的生活。这是一本很难读的哲学著作,但是一本可以安顿灵魂的书,更是一本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变得纯净和高贵的哲学自省书。书中凝聚着作者思想的结晶,闪耀着智慧的光辉。它以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至今仍给我们带来许多教益与启迪。 在《沉思录》中,作者这样告诫自己:“生活中总要有一点闲暇。”在这闲暇中让我们浮躁的内心回归到平静,对自己的道德品质、个人修养、责任良知、行为习惯等方面多做反省。同时,《沉思录》告诉人们,不要执着倏忽不定的外物世界,不要执着于身外的名与利,不要活在外力的迫使下;而要按照自己的意志,按照社会理性的要求活动,放弃那些只对作为动物存在的人有用的东西。
艺术特色
关于文体,《沉思录》撰写的体例是看似没有前后联系的箴言体。关于这个体例,第一个编纂者柯西朗德也同样感到疑惑,奥勒留之所以要写作这样一部哲学著作又何以要采用这样独特的体例,是因为在柯西朗德的年代,就如同我们现在一样,只有完整论述的文章才被视作哲学作品的完美形式。我们不仅要避免在形式上将《沉思录》单纯视作富有哲思的随笔、箴言来对待,也要避免在内容上草率地认为它是一种伦理学思想的汇编、或作者随兴而发的人生感悟。而要认识到,作为晚期斯多葛哲学思想的代表之作,它有独特的内在基础,这一内在要求它必须通过一种“备忘性质的笔记”来完成。但因为它并没有严谨地依照论题表里深浅进行组织,它作为一种理论,其完整性当结合整个斯多葛学派的背景来补全而其论题,却应被把握为围绕“主体”问题而进行组织。 从命名来看,“沉思录”是后世添加的名字,它本身是奥勒留写给自己的一本书,没有任何出版和面向公众的意愿在其中,因此奥勒留自己并没有命名它。多数的手稿或是没有题名,或是加有“为自己而作”注脚。但这个朝向并不意味着这部著作具有一种私人性,对比同为罗马皇帝的奥古斯都,奥古斯都采用一种日记体例,也同样为着自己而写下思考或感悟,然而,更多的主题却是涉及公共事务或私人生活的事件。而奥勒留的《沉思录》所记录的却与之大相径庭,他更关心的哲学主题是一种原则性的,例如:让任何行为都不要无目的地做出,也不要不根据完善的艺术原则做出,让这些原则对你有足够的力量。因此,这个“自我”就不仅仅是日常生活中的个体,而是一个参与哲学训练的个体。这使得我们无法继续采用二十世纪后的诸多历史学家的观点,将之视作一个表达帝王内心世界矛盾、挣扎和情感的作品,而是应当将之视作一本记述个体训练中,根本性的生活原理的著作。
名人点评
1992年,我问克林顿,除了《圣经》,哪本书对他影响最大。他略微沉思了一下,回答说:“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盖瑞·威尔斯(《纽约书评》第45卷第15号) 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买来不一定马上读,但一定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近两千年前有一个人写下了它,再过两千年一定也还会有人去读它。——何怀宏
作品影响
通过《沉思录》这传世之作,古代斯多葛派哲学精神得以流传至现代。 马可·奥勒留的著名代表作《沉思录》具有极其丰富的道德修养内涵,通过对《沉思录》道德修养思想的分析,可以充分挖掘出其对当代公民道德素质培养的现代价值,以期对当前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和谐社会有一定的启示作用。马可·奥勒留的道德修养在其本质上仍与基于历史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活基础之上的人的现实具体需要有所偏离,其根本目的和落脚点并不是为了人民的普遍利益,而是为了维护剥削阶级的利益,因此,其道德伦理思想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凡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否定它的积极作用。马可·奥勒留在《沉思录》中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的道德修养思想,尤其是个人自觉修养,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系统工程,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