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真需求
这是一个关于真需求的思维导图,《真需求》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商业书籍,它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考框架和实用的商业策略,帮助读者在商业世界中更好地洞察需求、创造价值并实现成功。
编辑于2025-03-03 23:29:28真需求
引言
1、进入商业世界的第一个训练,就是要摆脱自己的主观感受、主观愿望 站到交易对手那一侧来审视自己手上的一切
2、价值与需求是一体两面的,符合对方的需求 对方愿意为他付费 它才有商业价值
你能连接的人,不是你的人脉,你能帮助到的人,才是你的人脉
人只能与对自己有需求的人 “建立关系”
第一章 功能价值与效率要求
处理客观问题,可以被量化
1、功能价值的四个模型
本质:所有的功能需求,就是基础需求与效率要求
性价比:人对功能价值的产品诉求 更高效、更便宜
原材料/劳动力模型 自然资源+劳动力的变现
专利/IP模型
平台、供应链模型(每一件商品背后的生产系统、交付系统)
初代丝绸之路:有啥卖啥 产品-工厂-分销-层层分销-零售终端
二代供应链代表:没啥造啥 果链是指为苹果公司提供材料,制造等中间供应链 特链是指特斯拉提供产品的材料、制造等中间供应链 中国企业赚的是供应链的钱 OEM代工模式 指品牌方有技术、生产高、只负责加工 ODM代工模式 指生产高 从设计到生产 自行完成 品牌方直接贴牌
赚专利IP的钱
三代供应链 一链到底 从原材料到用户 例如:shein希音代表 小单快反(小单快速反应)
基础设施模型-新的基础设施划定新的时代
时代进步以基础设施的进步为标志,心得基础设施带着崭新的改革,效率和 解锁上一个时代曾经的无能为力
例:匪兵甲:功能价格的经典死法 匪兵甲 就是武力值不高的角色 产品力不足的产品,主角未出时,他还以为自己可堪大用,主角一出,立刻被淘汰
第二章 情绪价值与情感需求
情绪价值有三个付费点:1、为保障付费是为了对抗担心 2、为愉悦感付费是为了对抗枯燥 3、为彰显性付费是为了对抗自卑
汝之蜜糖、彼之砒霜
情绪价值= 生理唤起+认知标记+心理账户
1、情绪的二因素理论: 生理唤起:比如“生理性喜欢” 认知标记:生理唤起+认知标记 使人形成了情绪波动
决定了情绪的产生
2、情绪价值的付费点 心理账户:决定了用户是否付费,以及愿意付多少
有时新市场的出现,并不是因为出现了新产品、新需求、而是因为开出了新的心理账户
3、 保障感: 对抗-害怕 功能价值的产品 需要叠加的情绪价值
这是高标准的初衷,也是品牌的基础-信任 长期关系的基础 用户信任 是企业得以长期发展的基石
4、愉悦感:指某种情绪的波动 令人满足的 对抗-枯燥
用户购买情绪价值,不是为有形之物付费,而是为无形之物付费,是为生理唤起,认知标记,彼此心领神会的共识以及这些掺杂在一起后营造的氛围付费
5、彰显性:奢侈品核心要素“明爽” 对抗-自卑
例:貂丁:情绪价值的经典死法 情绪锚点 是 有真实生理唤起的情绪体验 (来自郭德纲相声里的 貂皮做的短裤) 讽刺现在的产品自嗨
第三章 资产行为与投资需求
1、资产价值的定义:可持续变现,就有资产价值
人世间最贵的东西就是共识,黄金的价值在于共识
条件一:有一个可供它持续变现的专门市场/二手市场及配套服务
条件二:它在专门市场/二手市场的价值与价格依赖于某个共识
商业创新者最核心的动力:创造价值的能力 领导共识的能力
2、钻石故事 奢侈品类的成与毁
产品价值=功能价值+情绪价值+资产价值 奢侈品=原材料稀缺+彰显性+资产价值
需求与价值是一体两面的,没有需求就没有价值
3、中国 出大牌和大师的时候了
在商社会,人们用付费来表达认同
第四章 产品创新-价值组合
1、创新的逻辑
产品创新 就是创造新功能、新情绪、新资产
创新就是不同的价值组合,在原有的价值上叠加新的价值,又可以产生新的产品 新的商业形态
泡泡玛特案例-发力点在IP;网易-IP 腾讯游戏-基础设施
2、品类的进化
功能价值的商品一直在整合 情绪价值的商品一直在分化
第五章 品牌价值
品牌的本质是信息;产品是有形之物,品牌是无形之物,品牌的力量在于它在人的内部,是人心中的记忆和情感反应;品牌是一种性命的姿态
品牌=一代代产品+公共记忆+时间过滤
品牌是因产品面被感知,就像每个人初入社会都是简历上的一个名字
1、白牌= 产品价值+商标 从产品到标品 加上商标 同质化严重
提供的功能标准,到处都有替代品;白牌的生意,就是建厂赚各材料加工费,白牌企业赚供应链效率钱,白牌生意的集大成者-拼多多-搭建了一个蕾丝古罗马斗兽场的模型
商家主要围绕价格这个单一指标展开竞争 “杀敌三千,自损八百”
跨境电商-三个变量的合流-中国供应链能力外溢
当不能再通过割让自己获得用户的-全球电商渗透率的提升
白牌的宿舍-成为渠道的肥料的时候,企业就会被彻底抛弃-社交媒体驱动
企业从中国供应链抓货,去其他中国商人还没卷到的地方赚一波红利“为什么能赚到红利”因为竞争者少,还不必为了竞争而吐出利润
2、品牌与白牌的区别-品牌拥有定价权 白牌没有定价权,只能随行就市
思考快与慢-系统1(直觉思维系统)和系统2(分析思维系统) 当品牌成为情感反应的一部分时,它就已经进入了系统1,成为直觉性反应
如果说世界的本质是能量、物质、信息、那么品牌的本质就是信息
3、网红VS大牌
网红的核心:新鲜感与话题度-网红为什么红?因为话题度,大家都在讨论它,为什么打架要讨论,因为新鲜感 、没见过
特征:短命 无复购需求 只有复购才能让一个消费品牌持续活下来的基本盘
大牌的核心:辨识度与情感唤起-拥有自己的核心粉丝 网红依赖的话题度来自外部的声量 大牌能做到情感唤起
比如家的力量-熟悉感、放松的状态/ 经营熟悉感-“可口可乐的源起”
网红与大牌的区别 网红产品做广告是买流量,做转化率 ,算ROI,而大牌做广告是在对自己的品牌进行投资“品牌是一个企业的核心资产”
网红出产品,就是针对当前的市场动态,社会情绪的货卖货
大牌出产品,是让自己的品牌与当下连接,是对公众记忆的时代性和新一代的公众共识的管理
网红产品的经典做法,它只想操纵大众情绪,然后获利,没有发自灵魂的真实情感
4、品牌是生命的自带:being存在
“不变” 好比问一个人回答“我是谁”这么难 上一个时代:冈口时代 可以回避“我是谁”因为我是谁不重要“冈口最重要” 当下时代“扎根的时代”-面对自己的有限性
“本目具足”自己内在什么都不缺 ES MUSS SEIN非如此不可-贝多芬曲 “生命的姿态”
第六章 感知的分歧:特性与属性
感受是行为的内在指引
问题点:“产品有价值点,但是用户感受不到”“管理用户共识”“更重要的是要去研究,去理解用户为什么不行动”
1、KANO模型 特性:是我们主动做出来 花成本 让它存在的。“属性”是从用户视角出发,是用户对产品特性的放映,二者关系是 自身视角,是产品自己拥有 的特征点,而属性是用户视角对这个特性的具体感知,是对手盘视角
用户需求与用户满意度间的非线性关系
魅力属性:用户对产品这个特性 没有预期,也不在最初诉求之内,如果没有这个特性,用户的满意度其实不会降低,但突然多了这一点,用户机会有惊喜,满意度 好感度提升 ;例:用户吃一碗面,量大味足属于期望属性,但老板娘还很漂亮,很热情,这就是魅力属性(大量网红店 都在魅力属性上下功夫)
期望属性 用户最核心的诉求 体验来自预期,体验管理的核心是预期管理 ;需求满足时,用户会很满意,需求不满足时用户会很不满意
必备属性 对用户而言 特性、价值点、默认应该提供 是不言而喻的;这类特征不达标,满意度会大幅度降低,但优化了特性,也不会有显著的提升,特性:产品立足的基本,也是产品必备,需做到不减分
无差异属性 用户感知不强,根本不在意的特性,不管提供还是不提供 满意度不会改变,不建议多此一举
反向属性:是指用户对这个特性没有需求,提供后,满意度反而会下降
2、用KANO模型看分歧
分析用户满意度模型 通过可以看到,自己产品的那些特性,在不同的用户眼里其实是不同的属性
做产品,没有一个特性可以不花钱
复购用户,才是让一个企业活下去的基本盘
3、用KANO模型看关系
交易与关系的底层都是需求,而达成并维持他们,则需要靠共识
第七章 想象的分歧:用户人设
对于功能需求,人天然会去比较,然后需求更高效、更便捷、更低成本的方案,没有忠诚可言
1、愿景的力量与撬动改变的公式: 不满情绪*愿景*第一步>改变的阻力(数值一定大于0) 这三个数值 如果有一个为0 改变就不会发生
没有对当下的不满,人就不想改变,没有未来的愿景在召唤,人也不想改变,第一步做起来太难,人还是不想改变 当用户复购一款老产品时,买的是那份熟悉感,当用户要买一件新产品,企业就要购入一个新设备新系统时,他们买的都是愿景-让人产品冲动,而现实往往劝退冲动
2、用户人设:一个人的长项,就是他的需求/ 用户画像-刚需时代的工具 特征:一个人没有什么就需要什么,在供给过剩的时代,一个人持续没有什么,是这个人持续回避的结果
3、人设是人的自我设置和自我投资-是一种个人的愿景,一种自我期许,理想自我与投射自我的结合“即 我希望别人看到的我”
4、理解一个人的人设,才能进入他的故事,产品才能进入这类人的生活
5、天猫时尚趋势中心-用户人设应用 例:正在逃公主、露营地作精、宅家三公里
6、用户画像和用户人设的不同
用户画像-用以功能价值为主的刚需产品(因为没有所以需要)
用户人设则用于以情绪价值,资产价值为主的弹性需求产品(越擅长的人越懂得自己的需求,然后需要更多)
7、人设公式 人设=固定人物分类(功能性描述)+记忆锤+外在形象特点(感性认知)+性格+特长 立人设 在社交空间里把自己简化、清晰化、从而让自己被记住,想起你时,知道你在哪个固定人物分类里
“假装你行、直到你成功”
第十六章 第一性原理
1、一层层拨开事物表象,看到本质,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把事情细分到最基本的元素,从那里开始推理,确定某件事是否有意义的好方法
人用行动力识别一个人
人除了生物性,还有社会性,人是社会性动物,不同动物吃不同的东西
拖延的反面是具体,而提高行动力的关键在于提升掌控的精确度
2、用一个字来形容好的产品“美” 一个产品如果功能很好 体验感很好,但不够美,那它一定还有被优化的空间
产品的本质 是服务 而服务是行动中的爱
第十五章 应然与实然
应然:就是在我们大脑里事情应该是怎样的“应当如何”的价值判断
两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概念,共同构成了我们队世界的全面认识与李姐,更加清晰的 八把握事物的本质与发展规律,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和行动选择
实然:就是事情实际上是怎样的 “客观事实”
第十四章 分配机制
分配权是权力的核心,分配能力也是能力+核心
1、工具性与任性、强管理与强激发(吉野家和海底捞的分配机制 吉野家:标准化流程 店长管理职责简单 薪酬固定 海底捞:“家文化”模式,店长不仅要管理好门店,还要提供极具个性化的服务,激发员工能动性)
2、资源总是向变现更快的地方聚集-海底捞通过打造一个充满创新和奖励机制的平台成功吸引了员工的极大投入和付出,推动了海底捞的持续创新和发展,形成了一个正向的循环
分配机制不仅仅是钱和资源的简单分配,更是如何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激发员工的潜力,提升整个组织的活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合理的激励和支持,企业能够创造出一个高效且充满创造力的环境,不仅吸引顶尖人才,也能够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
第十三章 变现逻辑
1、套利空间与持续变现 “价格围绕着价值波动” 价格、价值、效用“一版别针换到了一辆汽车”交易逻辑反复套利 “三级火箭原理” 核心是提供独特价值主张,通过模式获取流量 沉淀用户的商业场景,最后完成商业闭环 评估一个人有三个要点:技能点、资源盘和影响力 “权力的核心 是分配权”
2、博弈工具与交易控制
蔡文胜的成功源自让对套利空间的敏锐洞察 早在2000年 他就看懂了域名的生意,掌握了5000多个域名
如果一个项目有流量,那么它就有价值;如果没有流量,任何漂亮 的概念或涉及都无济无事,因为没人用的东西无法被认可为真正有价值
十二章 能力系统
模式涉及主要包括:三大板块 能力系统 变现逻辑和分配机制
一、4个能力系统
瑞幸的故事
基于位置的供给和需求双边实时撮合系统
全链路数字化的管理系统
瑞幸的用户运营系统“品运合一”营销系统
与资本市场对话的博弈让融资节奏与业务节奏完美配合的能力
传统企业和互联网的区别是什么 传统企业 单价*销售量 以“运营货”为中心 互联网 用户数*ARPU(每用户平均消费值)以运营“人”用户的拉新、付费、和留存为中心
与资本市场对话和博弈 让融资节奏与业务节奏完美配合的能力 TO VC(面向风险投资机构) TO C (资本市场)
二、能力的顶和底 (认真是顶 安全是底)
1、认知是因 创新是果
简单的产品创新,只能享受非常短暂的先发优势,接下来比拼的是产品背后的模式和模式背后的能力系统 正新鸡排--早期的供应链能力 10年后的供给过剩 对手作妖的市场 用户必然流失
2、风险认知与安全边界
俞敏洪 当年新东方常年有100亿现金,但一直稳住不动,如果有天教培不做了,会用到这笔钱-保留应对不可抗力的能力
3、心力
满足用户-产品-模式-能力系统-安全边界-认知-心力(自我卖现)
根本性的情缘胜过一切天赋,因为用心 因为爱
马斯克“一件事干10次”无论生活中你想要什么 却要准备好做10次的尝试,但通常人们总想后退一步,这是大多数人会做的选择,先尝试10次,就已经甩开90%的人了,“一件事为什么会失败”一定是因为它在认知边界和资源边界之外
第十一章 关系 共识的成果
赢得认知战的最终目的:构建关系
1、关系的四个次第 需要、喜欢、认同和归属
需要 具体又明确 刚性又冷漠 最容易被商业化的关系
喜欢 倾向性 喜欢里没有忠诚(喜欢黑咖啡 但也愿意尝试不同的口味)
需要、喜欢、认同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的-我需要、我喜欢、我认同 而归属,是把自己献出去,是对方大于自己,对方优先于自己
认同 分界线 认同是忠诚的开始
归属 是你愿意为之而战
归属感 确实很特别,因为占有欲、控制欲 超额投入的归属,这三者几乎是三位一体,然后循环增强,人是以付出自己的方式,获得归属感,一个人付出和投入自己的爱才会获得归属感
2、网络社会新关系:饭圈-用户关系的极致
很多创业者居然不知道一个常识,那就是创新不赚钱“赚钱来自于变现”;建立深度认同,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尽量多地占用对方大脑的时间先占据内心的时长;对于顾客来说,最先跳入眼帘的产品就是他要购买的产品
第十章 认知战 从新主张到共识(攻心为上)
一个人不会做出他内心,不存在的决定-鬼谷子
媒体认知战的五个要点 构建新共识 KOL/KOC(关键意见消费者)BD(业务拓展)
信息操纵 通过选择性 扭曲性地传播信息 塑造目标群体的认知和观念
情绪操控:认知战往往利用情绪操控来影响目标群体的心里状态,进而影响其决策和行为
认知引导:认知战的目标之一是引导目标群体的认知过程,使其形成与自己意图一致的观念或信念
舆论导向:认知战往往利用舆论和公众舆论导向来塑造目标群体的观念和态度
心理操作:认知战还可能涉及心理操作,通过对目标群体的心理弱点或心理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刺激和操纵,使其更容易接受自己的观点或行为建议 例如:农夫山泉天然水VS娃哈哈纯净水之战
交谈的重点不是说,而是倾听;要想取得共识,先要了解分歧,并且要到达分歧的根源 “山巇”那个位置
第九章 利益的分歧 利益驱动
1、利益相关人地图:把分歧摊开 一个人的利益就是他的态度;一个人的态度就是他的利益
2、内部的共识 利益即态度 职场不是家 所有人在这里,所图无非利益,当你不明白一个人的态度时 其实是你没读懂对方的利益
3、客户共识:阵营管理 有利益的地方一定有分歧 产品的本质就是服务,都要为用户解决问题 TO C (面向用户)的企业要点是“用户体验 ” TO B “客户成功”
4、市场共识:驱动利益链 如果利益驱动没有终端的末梢,消费者依然不会行动
5、社会共识:危机公关 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 市场是社会的一个局部 而今的网络社会,使社会与市场可以瞬间切换,企业会因一个善举忽然被网络社会放大 ;例如:21年的鸿星尔克
争议有两种: 1、就事论事 2、借题发挥
第八章 场景的分歧 产品场景匹配
如果明明价值成立,市场确不动,那一定是“感知、场景、利益、相关人这四个环节中,至少一个出现了卡顿,就需要对准用户,对准场景,继续打磨
没有具体的场景可放置,用户就无法形成某种使用习惯,而所有产品要想做大规模,都需要能够进入某种工作或生活的 常态场景中,成为用户习惯
1、每个场景,在你或消费者心智中都有更顺理成章的产品可选择
2、三只松鼠 强场景、逢年过节必备
3、每个场景都有比它好得多的替代方案
4、产品独立感再好 没有适配的强场景都是徒劳
1、产品场景匹配 PMF-产品 市场匹配 产品和市场达到最佳的契合点,你所提供的产品正好满足市场需求,令客户满意;不是为产品找到一个市场,而是先找到一个好的市场,然后用产品去匹配,当市场与产品匹配时,很多化学反应就会发生 对一个产品而言,需要找到第一个能让自己活下来的“具体场景” 那些具体存在于真实生活,真实工作流程中的真切场景,才是一个产品的立身扎根之地,没有产品场景匹配就没有产品市场匹配
2、场景穷举与识别
小产品靠口碑 大产品靠国民习惯,周期性出现的场景就是习惯产生的地方
场是时间与空间,景是情境和上下文 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 特定的情境下,人的情绪与行动会被触发,被裹挟
产品使用 只要看它的场景是在扩大还是收缩,就可以见一斑 例如:王兴做大学市场,做校内网-注册免费坐大巴车到火车站-用户激活
新产品如果还没订到哪个场景去发力,就应该进行场景穷举,在进行场景识别
3、场景更具体,产品更有力 强产品从强场景开始;高频产品出现,能形成强感知的时刻打磨产品 例如:游泳馆“爸爸带孩子学游泳更优惠”不擅长、带孩子时间少、被家人唠叨=亲子美好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