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金融逢考必过系列:金融3(国际收支与国际资本流动)
这是一篇关于金融3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国际收支与国际资本流动。内容详实、条理清晰、易于理解,是你不可或缺的学习助手。
编辑于2025-03-07 20:19:19金融3
国际收支与国际资本流动
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平衡表
借贷关系
贷方:金钱流入,可以是贷款借钱,或者卖了产品出去得到金钱回来
一切收入项目或负债增加、资产减少的项目都列为贷方
借方:金钱流出,可以是把钱借出去,或者向外投资金钱
一切支出项目或资产增加、负债减少的项目都列为借方
案例
中国企业出口,赚到钱了,出口记在贷方增加
企业赚的美元,从商业银行换成人民币,商业银行拿美元找央行换人民币,央行美元增加,外汇储备增加,记作借方外汇储备增加(美元流入,人民币流出)
贷方大于借方,钱进大于钱出,即为顺差
经常账户
构成
货物和服务
初次收入:收入稳定,放经常账户
雇员报酬
投资收益:利息、股息
二次收入
比如转移赠送获得的
如疫情期间我国获得捐赠的物资时,贷记二次收入,借记货物
资本与金融账户
资本账户
资本转移:如债务豁免(非洲国家)
非生产、非金融资产的收买与放弃:许可证交易(如商标许可)
金融账户
直接投资
证券投资
金融衍生工具
含储备资产
储备资产也是资产,卖资产获得本币记作贷方,买资产消耗本币记作借方,账户=贷方-借方,当账户大于0,意味着贷方大于借方,卖资产多于买资产,资产减少
是个负号,则代表资产增加,因为借方更多,金钱流出多于流入,买资产多余卖资产,资产虽然增加了,但是账户记作负值
是个调节账户,看顺差,要剔除一下
错误与遗漏账户
抵消账户
人为抵消,保证平衡
双顺差
双顺差:经常账户顺差+资本和金融账户去掉储备资产的部分(去掉用来调节的部分,剩下自主的部分)
双顺差后,人民币有升值压力,央行在外汇市场买外币抛本币,储备资产将增加
中国实现贸易顺差,海外卖货得到大量外币,会有意愿换成人民币,由此对人民币需求增加,人民币升值。
国际收支失衡
原因
临时性不平衡
结构性不平衡:吸收分析法
国内经济、产业结构问题导致
中美对比
推理
Y=C+I+G+NX
私人储蓄=收入-税收-消费=Y-T-C
政府储蓄=税收-政府购买=T-G
国民储蓄=私人+政府=Y-C-G=I+NX
国民储蓄-投资=净出口
结论
中国:净出口大于0,国内储蓄大于投资
美国:净出口小于0,国内投资大于储蓄
货币性不平衡:货币分析法
周期性不平衡
经济周期波动
收入性不平衡
收入快速增长,进口增加,净出口下降
预期性不平衡
实物角度+金融角度
币值扭曲
本国与外国货币的名义比价背离实际比价
必要性
巨额逆差:97年亚洲金融危机,外汇短缺
巨额顺差:中国双顺差,抑制出口、国内通胀
调节
自动调节机制
政策工具
支出转换型
改变需求与支出方向:汇率、补贴、关税、直接管制
支出增减型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融资型
动用官方储备(央行)和国际信贷便利
供给型
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
道义与宣示政策型
没有强制约束力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国际收支弹性论
假设条件: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充足(完全弹性),只研究需求
分析方法:局部均衡,只考虑贸易/进出口
贬值带来贸易收益改善(汇率)
必要条件:马歇尔-勒纳条件
进出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之和大于1
从贬值到贸易额变化有时滞:J曲线效应
缺点
仅研究贸易收支,忽略资本流动
仅为比较静态分析,J曲线效应中贬值首先恶化国际收支,
忽略贬值对社会收入、支出的影响
忽略了预期的影响,假设贬值是一次性的
吸收分析法
理论:NX=Y-( C+I+G)
贬值对收入的影响
闲置资源效应:贬值增加闲置资源的利用,增加出口,增加产量
贸易条件效应:贬值恶化贸易条件,降低实际收入,吸收也下降
贬值对吸收的影响
现金余额效应:产品价格上升,现金余额实际价值下降,减少开支,降低吸收
收入再分配效应:物价上涨有利于利润收入者,不利于固定收入者
货币幻觉效应:价格上升,减少消费,增加储蓄(即使收入同步增长)
评价
凯恩斯基础上的一般均衡分析,从总收入和总需求的相对关系中考察
从贬值对国民收入和国内吸收的相对影响中考察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有政策搭配取向,逆差考虑紧缩型财政货币政策来减少吸收(需求)
主要缺点:假定贬值是出口增加的唯一原因,并以国际贸易代替国际收支
货币分析法
假设
充分就业,实际货币需求是收入和利率的函数
长期货币需求稳定,货币供给变动不影响实物产量
商品价格由世界市场决定,一国价格和利率水平接近世界水平
理论:国际储备的变动=名义货币需求的变动 - 国内名义货币供给的变动
国际收支是一种货币现象,逆差是国内货币供给超过需求
国际收支调节反映的是货币存量(实际货币余额)对名义货币供给量的调整过程
政策主张
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都可以用货币政策解决
国内货币政策主要是货币供应政策,因为货币需求是利率和收入的稳定函数
贸易和金融干预措施只有在提高货币需求(尤其是国内价格水平)时,才能改善国际收支,而且效果短暂
评价
假设不符合实际:稳定函数、货币供应对实物的影响
货币论通过紧缩货币政策应对逆差问题,牺牲了国内的经济增长
理论贡献:开放经济角度把货币供应的来源区分为国内和国外,为国际收支分析提供了新角度
国际储备
含义
一国或地区货币当局拥有的,可随时使用的,并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国际储备性资产
可得性
流动性
普遍接受性
分为
自由储备
借入储备
作用
对世界:支持国际商品流动和世界经济发展
对各国:
清算国际收支差额,维持对外支付能力
干预外汇市场,调节汇率
信用保证
政府向外借款
本币价值
外汇储备的数量管理
进口规模
进出口贸易差额的波动幅度
汇率制度
固定汇率
浮动汇率
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和调节政策的效率
效率越高,储备需求越小
持有储备的机会成本
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
国际货币合作情况
外汇储备规模与管理
规模并非越多越好
货币供应量上升,市场均衡压力提升
以外币表示的金融债券,资金存在国外,等于相应资金溢出
受外币贬值蒙受损失
国际资本流动
种类
长期:一年以上
短期
原因
根本原因:各国的资本收益率不同
国际资本流动的经济影响
有利
资本全球的有效配置,增加世界总产量
国际支付能力在各国转移,有助于国际贸易和全球收支平衡
促进生产技术全球传播
分散投资者投资风险
不利
传递国际金融风险
冲击所在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