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19世纪70年代前后(和洋务民用企业时间相近)
原因(主要是1、2)
洋务企业的诱导(技术上)(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始终贯彻中国近代史,因为其导致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的扩大)(这一时期逐渐解体主要原因:列强进一步侵略,洋务运动的影响)
代表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要与洋务的民用企业区分)
特点
资金技术: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资本原始积累的技术不够
布局:集中在沿海地区(沿海通商口岸内)(why:自然经济瓦解比较早,交通地理位置优越,本身经济发展基础好
影响
政治上:促进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最早的就是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前后,比无产阶级(19世纪40年代的外资企业中)产生晚)
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对下一步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劳动力和市场进一步扩大)
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和洋务民用有类似,因为他们的产品都全部投入市场,一定程度达到了分洋利的目的
初步发展:1895—1912(甲午战后至民国成立)
原因
政策:政府(晚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why:《马关条约》无力赔款,放宽可加大收税来源)(从这里开始扭转过去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这一时期发展的主要原因)
社会思潮:实业救国(十九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大大加深,民族资本家把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相结合)
群众基础:收回利权运动(人民要求收回帝国主义在华特权,特别是修筑铁路等方面)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甲午后,经济侵略方式以资本输出为主)
影响:
政治上: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政治)舞台(19世纪末甲午战后)(作为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影响中国政局)(两大派别:维新派、革命派)
短暂春天:1912—1919(民国成立至一战结束后)
原因
政治: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政权上的保障)
政策:民国政府(特别南京临时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倡导使用国货(尤其是抵制日货(1915二十一条))
外因: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只是欧美列强,日本不是)(是短暂春天的主要原因)
表现
产业结构:化学工业等重工业有一定程度发展(整体上仍以轻工业为主)
影响
政治:壮大了无产阶级,为五四运动和中共成立奠定了基础
发展受挫:1919—1927(一战后至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
主要原因:一战结束后,外国资本纷纷卷土重来
(可以看到民族工业的发展的曲折性和脆弱性,受制于外来资本)
另外还有政局动荡,内战频繁,国内封建主义阻碍(内因)
较快发展:1927—1937(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全面抗战爆发前,南京国民政府的黄金十年)
原因
政策:国民政府推出一系列有利国民经济的政策,如扶植民间轻工业、统一货币、关税自主等;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货币改革(废两改元、推行法币等)等
影响
j经济:一定程度上抵御西方经济侵略(日本侵华、1929经济危机)
沉重打击:1937—1945(全面抗战时期)
原因
沦陷区(遭受灭顶之灾):日本经济掠夺、“以战养战”(通过对中国资源矿藏的掠夺,对它的下一步战争给予给养)
国统区(一样有毁灭性打击):官僚资本(当政的腐败分子,如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利用手中政治权利对国家资本主义进行侵占)压榨、“统制经济”政策(专卖政策等)
补充:抗战时期的工业内迁
(为保全民族工业火种,把东部、沿海地区的工矿企业迁入西南大后方)
影响
一定程度保存并挽救了民族工业(不至于让所有民族工业都被日本掠夺)
消亡:1953-1956
三大改造:对民族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变成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的一部分
影响因素
(某一时期上升可能是推动因素压倒了阻碍因素;下降可能是阻碍>推动)
推动因素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随着列强侵华逐渐加深,始终是推动因素)
民族资产阶级:实业救国(把发展资本主义和挽救民族危亡结合)
阻碍因素
内因
先天不足:缺乏充分准备(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资本原始积累不够,不是中国本土资本主义萌芽成长成的民族资本主义)
后天畸形:未形成独立、完整体系(工业体系和布局不平衡)
外因(民族工业之外的)
社会性质:三座大山(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