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唐诗坛(前期)
这是一篇关于中唐诗坛(前期)的思维导图,包括:概述、刘长卿、韦应物、大历十才子、李益(748—829)、顾况。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章节概要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红星照耀中国》书籍介绍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中唐诗坛(前期)
概述
诗风的转变
文学史上的中唐,一般是指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到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贞元、元和、长庆时期出现了文苑再盛的局面,直到836年前后,柳宗元(819)、韩愈(824)、元稹(831)、刘禹锡(842)、白居易(846)等文坛大家相继离世,标志着中唐文学的结束。
诗歌特点
写实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
时代精神的转变——由盛唐的自由浪漫转为冷静思考,由干时用世转为忧时拯世。
用世,汉语词汇,拼音yòng shì,释义是历世;指见用于世等。同时,用世也是一种对待人生的态度,即儒家所说的“积极用世”,讲的是“修齐治平”,就是说要对世界有所担当。
审美趣尚的转变——由盛唐的兴象玲珑、风骨端翔、意境浑融转为大历十才子的清新淡远、韩孟的险怪、元白的平易通俗。
诗歌分期
前期
自大历到贞元年间,主要有元结、顾况、刘长卿、韦应物、李益、大历十才子等人 。
后期
自贞元到长庆年间 ,主要有韩孟诗派、元白诗派、李贺以及刘禹锡、柳宗元等。
刘长卿
字文房,洛阳人。应举十年不中,后科举入仕,又因刚直犯上,负谤入狱,两遭贬谪,一生多于逆境中度过。
诗歌内容多表达时运不济的感伤与惆怅。
刘氏思锐而才窄,诗歌创作多语义重复。工于五言诗,自许为“五言长城”,文字省净优美而意境幽远。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弹琴》《送灵澈》
韦应物
(737—792?),京兆万年人。曾任左司郎中,人称韦左司,又任江州刺史、苏州刺史,亦称韦江州、韦苏州。出身关中望族,安史之乱前为玄宗侍卫,任侠不羁。
早年创作多慷慨昂扬之气
《寄畅当》
而后转向看破世情的冲淡与无奈,向往隐逸的宁静。
《滁州西涧》
大历十才子
“大历十才子”,最初见于姚合《极玄集》,他们生平大都不详,因大历年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瞩目,诗多抒发冷漠寂寥情怀。
十人分别是李端、卢纶、钱起、韩翃、吉中孚、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
艺术表现上以谢朓为宗,寄情山水,歌咏自然,讲究辞藻格律,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
钱起
钱起,世称钱考功。诗以五言为主。 钱起被公认为十才子之首,《省试湘灵鼓瑟》《暮春归故山草堂》为其名作,前为试帖诗,“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二句尤为传诵。
卢纶
卢纶以边塞诗著称,《塞下曲》六首为其名作,风格雄浑,情调慷慨。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韩翃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一直在军队里做文书工作,擅长写送别体裁的诗歌。 建中年间,因作一首《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晋升不断,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 “章台柳”
大历诗风
一、大历诗人多有生不逢时之感,意气消沉,诗歌往往带有凄清、寒冷、萧瑟的色彩。 “寒渚一孤雁,夕阳千万山。”“山含秋色近,鸟度夕阳迟。”“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情感基调
二、通过象征性意象表达情感,比如秋风、落叶、夕照、寒雁、白云、芳草、孤舟等。
意象
李益(748—829)
比大历十子略晚,身跨大历、元和。
三段时期
青年时诗风近十才子,以五律见长。
壮年时从军多年,多边塞诗,形式多为七绝、七律,这一时期为创作顶峰。
李益七绝凝炼含蓄,韵味深长,甚得后人推崇。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七言绝,开元之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 如《夜上西城》《从军》《北征》《受降》《春夜闻笛》诸篇,皆可与太白、龙标竞爽,非中唐所得有也。”
李益的边塞诗。李益壮年时从军达26年,他的边塞诗,尤其是七绝,常常在壮烈、慷慨之中带有伤感和悲凉。虽带有盛唐诗的一些特色,但其诗中的感伤悲凉情调,应与大历时期的时代风貌有关。《春夜闻笛》《夜上受降城闻笛》为其代表作。
晚年入朝为官,多慕仙向道的闲适之作,成就不高 。
顾况
顾况,苏州人,至德二载(757)进士,曾为校书郎、著作佐郎。贞元初,贬为饶州司户,曾至崂山受道箓,后行踪即不可考。
诗以乐府、古诗见长。诗受江南民歌影响,格调通俗明快,语言有如白话,如《苔藓山歌》《江上》《山中》诸作。
但也不乏奇作,多有怪奇想象和比喻。
野人爱向山中宿,况在葛洪丹井西。庭前有个长松树,夜半子规来上啼。 栖霞山中子规鸟,口边血出啼不了。山僧夜后初入定,闻似不闻山月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