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沙门菌
沙门菌是肠杆菌科中的一种重要病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它主要通过污染的水源和食物传播,引发肠热症、胃肠炎和败血症等多种疾病。沙门菌具有较强内毒素和一定侵袭力,部分菌株还能产生肠毒素。目前,环丙沙星是治疗沙门菌感染的首选药物,但需注意广泛出现的氯霉素抗性菌株。预防措施包括加强水源和食物卫生管理,确保肉类、鸡蛋等烹饪全熟。微生物学检查中,肥达实验是最常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对确诊和治疗带菌者具有重要意义。
眼球内部结构揭秘:精密设计下的视觉引擎 晶状体位于眼球内部,由前囊下单层立方上皮延续至赤道后约1mm处,具有调节与屈光功能。玻璃体占眼球容积4/5,为无色透明胶体,含少量游走细胞,随年龄增长可能液化塌陷。房水维持眼压并滋养角膜、晶状体,动态循环于前房、后房及不规则腔隙中。视网膜、葡萄膜与巩膜构成眼球壁,分别负责感光、营养及保护。晶状体终身生长但弹性下降,代谢依赖房水,无血管神经。这些结构协同完成视觉传递与保护。
呼吸系统健康的关键在于气体交换的平衡。肺泡与外界气体交换、肺泡与血液气体交换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环节,正常V/Q比为08,但部分区域如肺底和肺尖比值不同。呼吸衰竭多表现为Ⅰ型呼衰,因健全肺泡的代偿作用,少数可能引发左心衰竭,导致头痛等症状。防治呼衰需降低CO2分压、提高动脉血氧分压,解除呼吸道阻塞,增强呼吸动力。Ⅰ型和Ⅱ型呼衰的吸氧浓度需分别控制在50%和30%以内,同时注意补充营养和人工辅助。
慢性心力衰竭,不仅仅是心率的快慢问题!它源于心肌收缩与舒张功能的下降,导致心输出量不足,进而引发肺循环充血和体循环淤血。从病因、诱因到代偿机制,心衰的病理生理过程复杂多样。通过控制水肿、减轻心脏前后负荷、改善心脏舒缩功能,以及防治基本病因,我们可以有效应对这一挑战。了解心衰的机制与临床表现,掌握防治策略,才能更好地守护心脏健康。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马克思主义原理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考研数学重点考点知识总结归纳!
消化系统常见病
数据结构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法理学读书笔记
思维导图带你认识马克思主义原理
沙门菌
概述
肠杆菌科中的沙门菌属
血清型
两千多种
仅少数对人类致病
致病性分类
只对人类致病
引发肠热症
病原菌
伤寒沙门菌
甲型副伤寒沙门菌
肖氏沙门菌
希氏沙门菌
人兽共患
引发
人类
肠胃炎
败血症
动物
无症状
zixie性肠胃炎
鼠伤寒沙门菌
猪霍乱沙门菌
肠炎沙门菌
生物学性状
形态染色
G-杆菌
有菌毛
大部分有周身鞭毛
能运动
动力试验阳性
与志贺菌属相区别
无芽胞
无荚膜
培养和生化反应
不分解乳糖
SS培养基—无色、半透明菌落
大部分菌株产生H2S
SS培养基—无色半透明菌落中心有黑色沉淀产生
致病性
致病物质
较强内毒素
沙门菌死亡后释放
导致
体温升高
大剂量可导致中毒症状和休克
白细胞数下降
机制不清楚
有一定侵袭力
菌毛
介导细菌与小肠末端的M细胞结合黏附
Ⅲ型分泌系统
介导细菌侵入细胞内并在其中生长繁殖
介导细菌扩散
耐酸应答基因
抵抗酸性环境
使细菌在胃和吞噬体的酸性环境中生存
Vi抗原
即荚膜抗原
抵御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杀伤功能
能阻断抗体、补体对菌体的破坏作用
个别菌株能产生肠毒素
e.g.鼠伤寒沙门菌
所致疾病
传染源
患者、带菌者
传播途径
“粪-口传播”
主要是传染源的粪便污染水源和食物
疾病类型
肠热症
包括
伤寒
病原体
症状
典型、病程长
副伤寒
甲型副伤寒/肖氏/希氏沙门菌引起
较轻、病程较短
致病机制和临床症状基本相似
诊断
肥达实验
致病机制
病原菌→随食物进入消化道→吸附到小肠黏膜上皮细胞 →侵入肠壁固有层淋巴结M细胞→被吞噬细胞吞噬,在其中生长繁殖→随淋巴液进入肠系膜淋巴结,大量繁殖→经胸导管入血
“第一次菌血症”
第2-3周
发热
不适
全身疼痛等
随血入胆囊、肝、脾、肾等,生长繁殖后部分第二次入血
“第二次菌血症”
第1周
持续高热
39-40℃
持续7-10d
相对缓脉
相对缓脉指正在发热(尤其是高热)的患者,其脉搏的加快与体温的升高程度不成正比 一般:体温升高1℃,脉搏增加15-20次/min
未随体温升高而明显加快
肝脾肿大
玫瑰疹
外周血白细胞明显下降等
胆囊中细菌随胆汁进入肠道
→随粪便排出体外
→再次侵入肠壁淋巴组织→局部超敏反应导致局部坏死/溃疡→严重者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
肾脏中细菌随尿排出
胃肠炎
最常见的沙门菌感染(70%左右)
一般沙门菌肠胃炎多在2-3d自愈
污染源
主要是畜、禽肉类食品
其次为蛋类、奶类和奶制品
细菌对肠粘膜的侵袭
细菌释放内毒素
临床症状
潜伏期短、起病急
食物中毒现象
恶寒
呕吐
腹痛
水样/粘液/脓性腹泻等
严重者
主要发生在老人、婴幼儿和体弱者中
迅速脱水
休克
肾衰竭
死亡率达2%
主要发生在儿童和免疫力低下的成人中
致病
细菌入肠道后早期就入血
一般肠道症状少见
高热、寒战、厌食、贫血
10%左右出现局部化脓性感染
脑膜炎、胆囊炎、心内膜炎等
无症状携带者
原因
约1-5%的伤寒/副伤寒患者,症状消失1年后可从粪便检出相应沙门菌
也可能是感染后唯一的临床表现
菌体存留在胆囊或尿道
人类伤寒/副伤寒的储存场所和重要传染源
e.g.伤寒玛丽
微生物学检查
1.标本采集
随病程进展,细菌出现部位不同
具体
取外周静脉血
第2周
取粪便
第3周
取尿液
第1-3周
取骨髓液
病程较短,采样时间可相对提前
采集粪便、可疑食物、呕吐物
取血液
2.分离培养和鉴定
SS鉴别培养基→挑取无色半透明菌落进行生化反应→用沙门菌的多价抗血清做玻片凝集实验进行确定
3.血清学诊断
抗生素普遍使用→肠热症症状常不典型→临床标本分利率低→血清学诊断有一定辅助意义
最常用-肥达实验
原理:用已知伤寒沙门菌的H、O抗原以及甲型、肖氏、希氏沙门菌的H抗原与受检血清做定量凝集试验,测定
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
抗体效价
抗体效价的高低是衡量血清中抗体水平的一项检测指标
可辅助诊断肠热症
结果解释要慎重
正常值
由于隐性感染和正常接种,血清中含一定抗体
效价因地域有差异
一般
O凝集效价<1:80
H凝集效价<1:160
甲型副伤寒、肖氏沙门菌
H凝集效价<1:80
检测效价≥上述相应值时才有诊断价值
动态观察
恢复期/初期效价≥4倍
效价逐渐增加
即有诊断意义
防治原则
非特异性预防措施
加强水源和食物卫生管理
肉类、鸡蛋等烹饪全熟
发现、确诊和治疗带菌者
带菌者不能从事食品行业工作
疫苗
伤寒Vi荚膜多糖疫苗
治疗
早期使用氯霉素
对骨髓有毒性作用
广泛出现由质粒介导的氯霉素抗性菌株
目前主要使用环丙沙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