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影像-第四章 呼吸系统
医学影像学第四章呼吸系统,检查技术、正常影像、基本病变、常见疾病(肺炎、肺癌、支扩、结核等),涵盖所有核心内容,非常方便大家学习。
编辑于2025-03-11 15:17:05第四章 呼吸系统
第一节 检查技术
X线
最常用
摄影体位
后前位(正位)和侧位胸片:最常用
斜位:肋骨腋段
透视
膈肌运动评估和上消化道造影
CT
平扫
肺窗:肺组织及其病变。1500,-700
纵隔窗:纵隔结构组织及其病变,肺部病变内部结构,有无钙化/液化/脂肪/含气成分
骨窗:有无肋骨骨折或骨质改变
增强
血管增强➡️肿瘤定性
平扫发现病变的基础上进行
有助于病变的定位与定性诊断,尤其对良、恶性病变的鉴别有较大帮助
适用于:鉴别肺与纵隔病变的血管与非血管性质;了解病变的血供;明确纵隔病变与心脏大血管的关系
方法:经静脉注入碘对比剂
后处理技术
薄层面重组技术(HRCT)
以0.3~2mm薄层进行图像后处理,效果相当于高分辨力CT图像,消除了部分容积效应,有利于观察微小病灶,常用于评估肺小结节,磨玻璃结节,轻度支气管扩张,弥漫性肺间质病变
多平面重组技术MPR
重组为冠状、矢状、任一倾斜方位的体层图像
支气管树成像
全气管和支气管树整体观
CT仿真内镜
模拟纤维支气管镜,显示腔内图像
肺结节分析技术
良恶性分析
能谱技术
MRI
增强前检查(平扫)
T1/2WI图像:纵隔和胸壁病变
脂肪移植序列:脂肪病变,畸胎瘤
DWI:肿瘤良恶性鉴别
增强检查
平扫发现的胸部病变基础上进行,评价病变的血供情况,确定是否存在囊变或坏死,明确病变与大血管的关系等。鉴别诊断
第二节 正常影像表现
肺部
X线
肺野
第2、4肋骨前端下部分为上中下3野
肺野(lung field):由含气 肺泡构成,呈均匀 透过度高的阴影。 分上中下三野,内 中外三带或按肋间 分野。(第2、4肋前段下 缘分上中下野)
肺门:由肺动、静脉、支 气管、淋巴组织和神经等解 剖结构组成,X线上主要是肺 动、静脉的大分支显影,呈 均匀中等密度阴影。左侧较 右侧高1-2cm,位于2-4肋前 端的肺内带。
肺门
右肺门角
肺纹理
肺纹理由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淋巴管组成,X线上可见肺动脉、肺静脉
肺叶肺段
左3右3,左8右10
气管、支气管
CT
肺野:坠积效应,肺动脉伴行支气管
肺门:比X线更清晰
叶间裂:透明带影
叶间裂是识别肺叶的标识
肺叶、肺段和次级肺小叶
胸廓
X线
正常胸部X线影像是胸腔内、外各种组织、器官包 括胸壁软组织、骨骼、心脏大血管、肺、胸膜和膈 肌等相互重叠的综合投影。一些胸壁软组织和骨结 构可以投影于肺野内,注意不要误为病变
1、软组织胸廓:胸锁乳突肌及锁骨上皮肤皱褶,胸 大肌,女性乳房及乳头。 2、骨性胸廓:胸骨、肋骨、锁骨、肩胛骨及胸椎。 3、胸膜:菲薄,正常不可见。
CT
胸壁肌肉: 纵隔窗观察可分辨胸大肌、胸小肌 、乳腺(女性)等前胸壁结构。后胸壁肌肉较复杂 。腋窝内充满大量脂肪,检查时如上肢不上举可见 腋窝走行的血管影,勿误为淋巴结。
胸部骨骼: 胸骨柄呈前凸后 凹的梯形,两侧缘的凹陷为锁骨 切迹,与锁骨头形成胸锁关节; 胸骨体呈长方形;成人剑突多呈 小三角形高密度影。胸椎位于后 胸廓中央。肋骨断面呈弧形排列, 第1肋软骨钙化突向肺野内,不 要误为肺内病灶。肩胛骨于胸廓 背侧,呈不规则、长条形、斜行 走行结构,前上方可见喙突,外 侧方可见肩峰及肩关节盂的一部 分。MSCT三维重组可立体显示胸 部骨骼。
纵隔
X线
六分区法
CT
纵隔各组淋巴结在CT上均表现为圆形 或椭圆形软组织影,正常时其短径≤lOmm ,若≥15mm应视为异常。
前纵隔
胸腺
中纵隔
心脏,气管,大血管,淋巴结,神经
后纵隔
食管,奇静脉,降主动脉
第三节 基本病变表现
肺部病变
支气管阻塞
阻塞性肺气肿
变大变透
定义
肺气肿是指终末细支气管以远的含气腔隙过度充气、异常扩大,伴有不可逆性肺泡壁的破坏。若多个肺泡膨胀破裂,融合则成肺大泡。可分为弥漫性及局限性肺气肿。
局限性
支气管部分行阻塞产生活瓣左右,吸气时空气进入,呼气时不能完全呼出,致使阻塞远侧肺泡过度充气,异常扩大
X线:局部透亮,肺纹理少,纵隔移向健侧
CT:对局限性肺气肿的检出比X线检查敏感,可显示 阻塞的部位,甚至阻塞的原因
弥漫性(吸烟)
弥漫性终末细支气管慢性炎症及狭窄,形成活瓣
X线:双肺对称纹理变细、少,纵隔不移位,桶装胸,肋间隙增宽;心影狭长
CT:表现为两肺纹理普遍稀疏、变细、变直;余表现同胸片所见
阻塞性肺不张
变小变密
定义
系支气管腔内完全阻塞,腔外压迫或肺内瘢痕组织收缩引起,前者最多见。
支气管完全阻塞后18-24小时,肺内气体被吸收,肺叶萎缩 ,肺泡内渗液形成肺不张。有时并发肺炎或支气管扩张。
一侧性肺不张
患侧肺密度高,肋间隙狭窄,膈肌升高 ,纵隔移向患侧。健侧代偿性肺气肿。CT可发现主支气管阻 塞部位及原因。
肺叶不张
肺叶体积小,密度高,邻近肺组织代偿性肺气肿,叶间胸膜及肺门移位,患侧膈肌升高,患区肋间隙狭窄。尖端指向肺门。
肺段不张
不张肺段一般呈三角形致密影,体积缩小,尖向肺门。
肺小叶不张
不张肺小叶呈多数小斑片状致密影,周围可有透明的气肿带。
肺实变
定义:终末细支气管以远的含气腔隙内的空气被病理学液体、细胞或组织替代
渗出:部分肺泡内被病理性液体代替
实变:全部肺泡内被病理液体或组织代替
累及范围
腺泡、小叶、肺段、肺叶,也可以是多个腺泡、小叶而间隔正常的肺组织
常见的病理变化
炎性渗出、水肿液、血液、肉芽组织、肿瘤组织
见于
大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及其他肺炎,肺泡性水肿,肺挫伤,肺出血,肺梗死,肺结核,肺泡癌,真菌病等
影像学
渗出病灶呈均匀云絮状影,边缘模糊。实变病灶呈片状均匀致密影,边界不清,近叶间胸膜处则边缘清楚, 实变区内有时可见支气管气像(air bronchogram)(空气支气管征)
增殖
病理:肺组织内充满肉芽组织(细胞和纤维),代表慢性炎症
影像表现:呈腺泡结节状,密度较高,边界较清楚的致密影。有时多数病灶融合一起,呈块状
临床:慢性肺炎,肺结核
空洞与空腔
空洞:肺内病变组织坏死液化物经支气管排出后残留的缺损
空腔
肺内生理腔隙的病理性扩大,如肺大疱、含气肺囊肿及肺气囊
影像学
虫蚀样空洞
又称无壁空洞,在大片致密坏死组织阴影 内有小而形状不一的多发性透明区。常见于干酪样肺炎。
薄壁空洞
洞壁厚度<3mm,边缘清晰,内壁光滑,一般 无液平面,周围很少有实变的圆环状透明区。常见于肺结核或转移瘤
厚壁空洞
洞壁厚度>3mm,洞周围常有实变区,内壁可不规则或出现壁结节,有或无液平面。常见于肺脓肿、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和肺癌等。
空腔
壁较空洞壁更薄而光滑<1mm,周围无实变,一般腔内无液平面。常见于肺气肿、肺含气囊肿、肺大泡、囊状支气管扩张等。
CT
空洞位置:结核空洞位于上叶尖段、后段或下叶背段;癌性空洞位于上叶前段及下叶基底段
空洞大小:>3厘米多为肿瘤
空洞壁表现:外缘分叶状,内缘凹凸不平,多为癌性,洞壁厚度>15mm多为恶性病变
空洞周围组织表现:结核性空洞周围纤维条索影,卫星灶;癌性空洞周围可见支气管阻塞狭窄
肿块
直径<3厘米为结节,>3厘米为肿块
病理
肺组织内有良性或恶性瘤细胞生长称肿块。
含液囊肿、结核瘤和炎性假瘤,因X线表现与良性肿瘤相似,也包括在肿块范围
影像表现:呈圆、椭圆形均匀密度的致密影。
良性肿瘤:边界清楚,生长慢,不发生坏死;
错构瘤:内可有爆米花样钙化
恶性肿瘤:边界不规则,细短毛刺,呈浸润性,生长快而不均衡,可发生坏死。分叶状、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内部空泡
长毛刺,云絮状:浸润性肺结核
结核球:圆或椭圆形致密影,多数轮廓光滑。 病灶内可有钙化或小空洞。病灶周围常有卫星病灶
炎性假瘤:5厘米以下圆形肿块,邻近胸膜增厚粘连
转移瘤:常多发,密度均匀,大小不一,棉花球样阴影
临床意义
常见于肺囊肿、肺结核球、炎性假瘤 、良性及恶性肿瘤等
肺间质病变
影像:肺纹理增粗,网状、细线状,蜂窝状,条索状影,小叶间隔Kerley B线
病理:肺间质渗液,炎性渗出,纤维化,瘤细胞浸润,肉芽组织增生
临床意义:慢支、肺间质水肿、感染、特发性间质纤维化IPF、粟粒型肺结核及癌性淋巴管播散、尘肺
HRCT早期诊断肺间质
钙化
病理:肺组织内有钙质沉着称钙化。是退行性或坏死组织愈合形式之一
影像表现:呈斑点、球形、块状等特高密度影 ,边缘锐利。CT值达100HU以上
临床意义:常见于肺结核、尘肺、错构瘤和肺包虫等
错构瘤:爆米花样钙化
胸膜病变
胸腔积液
病因
结核、化脓、胸外伤、肿瘤和心肾疾病等
X线
游离性
少量积液:见外侧肋膈角变钝,患侧倾斜可见胸壁带状影,呼吸时液面上下移动
中量积液:见肺下野均匀致密,上界呈反抛物线状,超过第4肋前端下缘
大量积液:见均匀致密影超过第2肋前端下缘而达肺中上野 ,有时仅肺尖透明。
纵隔向健侧移位,肋间隙增宽等
局限性
CT
1少量、中等量游离性积液:表现为后胸壁下弧形窄带状或新月形液体样密度影,边缘光整,俯卧位检查见液体移至前胸壁下;
2大量游离性积液:显示整个胸腔为液体样密度影占据,肺被压缩于肺门部呈软组织影,纵隔向对侧移位;
3包裹性积液:表现为自胸壁向肺野突小的凸镜形液体样密度影,基底宽而紧贴胸壁,与胸壁的夹角多呈钝角,边缘光整,邻近胸膜多有增厚,形成胸膜尾征;
4叶间积液:表现为叶裂部条带状的液体密度影,有时呈梭状或球状,积液蜓多时可形似肿块,易误为肺内肿瘤,其位置、走行与叶裂一致且为液体样密度,可资鉴别。
MRI
一般非出血性积液T1WI上多呈低信号,含蛋白和细胞成分较高的积液, 在T1WI上可为高信号;各种胸腔积液在T2WI上均呈高信号。
气胸与液气胸
气胸
1病因:常见有外伤性和自发性。
2影像表现:气胸区为无肺纹理透明区;压缩肺向肺门收缩,密度增高;气胸线(脏壁层分离);肋间隙增宽,膈肌下降,纵隔对侧移位,气胸内有时可见致密的胸膜粘连带
液气胸
气胸下部可见均匀致密的液平面,其余征象同气胸。
胸膜肥厚、粘连及钙化
病理:胸膜炎治愈出现纤维素沉着、增厚、粘连 和钙化。
X线表现:轻度者肋膈角变钝、膈肌平直、膈肌活 动受限。重度者沿胸壁有带状致密影,肺野密度增高 或有钙化影,患侧膈肌升高、不规则、拉直,肋间隙 变狭窄和纵隔移向患侧。
CT表现:1胸膜肥厚表现为沿胸壁的带状软组织 影,厚薄不均匀,表面不光滑.与肺的交界面多可见 小的粘连影;可达1cm以上,当>2cm时多为恶性;2 胸膜钙化多呈点状、带状或块状高密度影,其CT值接 近骨骼。
胸膜肿块
病因:主要见于胸膜原发肿瘤或转移瘤。机化性脓胸、石棉肺
1X线检查:胸片胸膜肿块多为半球形、凸镜状或不规则 形致密影,密度多均匀,边缘清楚,与胸壁呈钝角,恶性间 皮瘤可伴胸腔积液,转移瘤可伴有肋骨破坏。
2CT检查:表现为广基与胸壁相连的软组织密度肿块.有 时可见肿块周边与胸膜延续而形成胸膜尾征;增强扫描,肿 块多有较明显强化。弥漫性胸膜肿瘤多呈普遍性胸膜增厚, 内缘高低小平,呈多结节状或波浪状,范围较广者可累及整 个一侧胸膜。机化性脓胸或石棉肺的胸膜斑块多伴有钙化。
3MRI检查:在T1WI胸膜肿块呈中等信号,T2WI上呈不同 程度高信号。
第四节 疾病诊断
支气管扩张症
印戒征,轨道征,念珠样,葡萄串
支气管内径不可逆的异常扩大。好发于儿童及青壮年
病因
先天性
1先天性免疫蛋白缺乏;2肺囊性纤维化;3纤毛无运动综合征。
后天性(多数)
1慢性感染
2支气管内分泌物淤积与剧烈咳嗽;
3肺不张及肺纤维化产生外在性牵拉
扩张形态(4型)
柱状型
曲张型
囊状型
混合型
临床表现
咳嗽、咳脓痰或血丝、反复发烧和杵状指(趾)等
影像学
X线
常规胸片可表现正常;有时可在病变部位显示肺纹理增多或(和)环状透亮影
HRCT(薄层高分辨力重组CT)
目前诊断支气管扩张最常用的影像方法
1柱状支气管扩张:病变支气管常表现为 “轨道征”;当其和CT层面呈垂直走行时表现为有的圆形透亮影, 与伴行的肺动脉共同形成“印戒征”;
2曲张型支气管扩张: 表现为支管腔呈粗细不均的增宽, 壁不规则,可呈念珠状;
3囊状型支气管扩张 :支气管远端呈囊状膨大成簇的囊状扩张形成葡萄串状影,合并感染时内可出现气-液平面;
4支气管黏液栓:当黏液栓充填扩张的支气管腔时,表现为棒状或 结节状,呈“指状征”。
肺炎
肺实变(致密影,空气支气管征)、间质病变(网状)
大叶性肺炎
肺炎链球菌感染引起,炎症累及一个或多个完整的肺叶
临床与病理
好发于冬春季,青壮年。
症状:有高热、咳嗽、咳铁锈色痰、胸痛。
化验白细胞高,中性明显高。
分4期
充血期
红色肝变期
灰色肝变期
消散期
影像学
X线(分期看)
充血期
肺纹理增多,肺透过度稍低。
实变期(红、灰色肝变期)
大片均匀致密影占据肺段或肺叶,近叶间胸膜处、边界清楚,(叶间裂为界)余部模糊。有时实变区内可见“空气支气管征”。
消散期
有效治疗一周后进入消散期。原实变区出现分布 不规则,大小不一,分散之斑片影。一般二周内完全吸收;若吸收延迟可形成机化性肺炎。
CT(分期)
1充血期:病变呈磨玻璃样密度影,边缘模 糊,病变区血管仍隐约可见。
2实变期(红、灰色肝变期):可见沿大叶或肺段分布的致密实变影,内有“空气支气管征”。
3消散期:随病变的吸收,实变影密度减低, 呈散在、大小不等的斑片状影,最后可完全吸收。
小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
临床特点
1多由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双球菌等引起。
2病理为小支气管、肺小叶实质和间质充血、水肿、炎性渗出和实变。
3好发于婴幼儿、老年、手术后。(免疫力⬇️)
4症状有高热、咳嗽、咳脓痰和 气喘等。
影像学
X线表现:
1好发于两肺中下野内中带。2患区肺纹理增多、粗糙、模糊。3沿肺纹理分布斑片状、 边界不清的致密影,密度不均,有时可融合成大片。 多数病灶2~3周消散。4小儿患病常有肺门增大模糊和局限性肺气肿。
CT表现:
1两肺中下部可见局部支气管血管束增粗;2有大小不等边缘模糊的结节状影及片影;3偶见肺炎坏死液化形成的空洞。 4可伴有小叶性肺气或肺不张。 小叶性肺炎治疗后可完全吸收残留少许纤维条索影。
间质性肺炎
(1)病因及病理
细菌或病毒引起小支气管壁和肺间质炎性病变。
(2)临床
1常见于小儿,往往继发于急性传染病如麻疹、 百日咳或流感等。2症状有原发病症状加上气急、紫绀、咳 嗽、鼻翼搧动和呼吸急促等。
(3)X线表现(不明显)
1好发于两肺门区和中下肺野。2肺门轻度大,模糊、浓密。3肺纹理模糊,粗而乱,还可见网点状阴 影。4常伴发弥漫性肺气肿或肺不张。5病灶消散较慢。
(4)CT表现
常用于早期或轻症患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主要表现为两侧支气管血管束增粗,有网状或小斑片状影; 可伴有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增大,少量胸腔积液
肺脓肿
厚壁空洞
病因
化脓菌通过血液(血源性),外界吸入(吸 入性)或邻近化脓灶直接蔓延到达肺部(直接蔓延)引起急性化脓炎症,进而坏死、液化、咳出液化物形成空洞则成肺脓肿
临床
(1)高热、咳嗽、咳大量脓臭痰或血,胸痛。
(2)慢性者呈消耗体质,反复发烧、咳脓痰和杵状指(趾) 等。
影像学
X线
病灶可单发或多发,多发者常见于血源性肺脓肿;病灶较早时呈肺内致密的团状影,其后形成厚壁空洞,其内缘常较光整, 底部常见气-液平面。
1急性肺脓肿:由于脓肿周围存在炎性浸润,空洞壁周围常见模糊的渗出影;
2慢性肺脓肿:脓肿周闱炎性浸润吸收减少,空洞壁变薄,腔也缩小,周围有较多紊乱的条索状纤维病灶。
CT
对脓肿壁的显示优于X线平片,能更早显示实变影中有无早期坏死液化灶,还易于明确脓肿位于肺内或胸膜腔内、是否伴有少量胸腔积液及脓肿处有无局部胸膜增厚;此外,还可判断肺脓肿是否破入胸腔形成局限性脓胸 或脓气胸等情况。增强CT,可见脓肿壁较明显强化。
肺结核
渗出,实变,肿块(结核球),虫蚀空洞,增殖,钙化,间质病变(6种病变类型)
临床特点
(1)病原菌:人或牛结核杆菌。
(2)病理:1结核菌侵入人体后引起的基本病理变化为渗出及增殖。2机体抵抗力低下时,病变则出现干酪样坏死,液化及空洞形成。3机体抵抗力强或经适当治疗后,则病灶可吸收、纤维化、钙化、空洞瘢痕闭合或净化空洞
2004年我国实施了新的结核病分类标准:
1原发型肺结核(I型)包括原发综合征和胸内淋巴结结核。
2血行播散型肺结核(II型)包括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急性粟粒型肺结陔)及亚急性、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3继发型肺结核(III型)系肺结核中的一个主要类型,包括浸润性肺结核与纤维空洞性肺结核等。
4结核性胸膜炎(IV型)临床上须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胸膜炎。包括结核性干性胸膜炎、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结核性脓胸。
5其他肺外结核(V型)其他肺外结核按部位及脏器命名
影像学
原发型(I型)
1原发综合征:
典型表现呈“哑铃状或双极期”
a.肺野原发病灶(边界模糊的云絮状阴影,可大可小)
b.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边界清晰或模糊、圆或分叶状块影)
c.淋巴管炎(连接淋巴结和原发灶之间索条状影)。
2胸内淋巴结结核:
原发病灶吸收,但淋巴结核因干酪化而愈合缓慢,故只有淋巴结炎。典型表现为肺门或纵隔有圆或椭圆结节状阴影,单个或多个。
CT:在原发型肺结核中,CT较X线平片更易发现肺门与纵隔淋 巴结增大,清楚显示其形态、大小、数目、边缘和密度等; 由于增大淋巴结的中心常为干酪样坏死物质,故增强CT时, 中心不强化、周边强化,而呈环状强化表现。
血行播散型(II型)
急性粟粒型:一次性大量,三均匀,严重
结核菌一次大量进入肺循环,所以肺部病变广泛, 临床症状较重。病变早期只见肺呈磨玻璃样。发病10 天后则见1.5~2mm大小的粟粒状影,大小一致,分布均匀,密度相似。正常肺纹理看不清。治疗后可数月 内吸收;进展则融合,出现空洞。
亚急性、慢性血型播散型:少量多次,三不均匀,较轻
结核菌少量,多次进入肺循环,所以症状较轻。典 型表现为结节状病灶主要分布在两肺上、中部(少数 可单侧),大小不一,分布不均,密度不一致,呈多种性质病灶。
继发型(III型)
干酪样肺炎
浸润型肺结核
增殖性,结核球(肿块),干酪样肺炎(虫蚀空洞),双肺尖云絮状
最常见继发性肺结核
1常见表现:(增殖性)好发于两肺或一侧肺的锁骨上、 下区,呈多种性质,多种形态,多个小叶性病灶,但病灶 边界模糊。病灶可融合成大片或出现空洞。云絮状,长毛刺
2结核瘤(球):系干酪样结核病变被纤维组织包绕而成。 一般为圆或椭圆形致密影,大小2~3cm,多数轮廓光滑。 病灶内可有钙化或小空洞。病灶周围常有卫星病灶。
3干酪性肺炎:机体抵抗力差,对结核菌高度过敏而形成, 分大叶性和小叶性。大叶性呈肺段或大叶实变阴影,内有无壁空洞,其余部位可有播散病灶。小叶性病灶呈小片状 阴影,常与大叶性病灶同时存在。
4支气管播散、肺间质改变;
5硬结钙化及条索。
慢性纤维空洞型
厚壁空洞,垂柳征,干酪样肺炎(虫蚀空洞),纵隔移向患侧
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是各型结核恶化, 好转与稳定交替发展而来的晚期肺结核。(迁延不愈)
X线和CT
1纤维厚壁空洞
2空洞周围渗出和干酪样病变;
3肺叶变形(垂柳征);
4代偿性肺气肿;5胸膜肥厚粘连;
6 肺部纤维化病灶及纤维化引起的间接征象:如肺 门、肺纹理、纵隔向患区移位,患区肋间隙变窄等。
结核性胸膜炎(IV型)
1干性胸膜炎仅有患侧膈肌运动受限。
2渗出性胸膜炎见胸膜病变。
弥漫性肺疾病DLD
HRCT
分类
1原发病相关性DLD;肺泡蛋白沉积症 2环境相关性DLD; 3药物诱发性DLD; 4胶原-血管性DLD; 5吸烟相关DLD; 6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特发性肺纤维化
肺泡蛋白沉积症PAP
肺实质
肺泡蛋白沉积症(PAP)是指肺泡和支气管腔内充满不可溶性富磷脂蛋白质物质的疾病。可为先天性或继发于恶性肿瘤、免疫缺陷等疾病。
1、临床与病理:
本病常见于中青男性,起病隐匿, 开始症状为劳力后气促,逐渐进展至平静时亦感气 促,咳白色或黄色痰全身症状不明显。出现肺部感染时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重者出现呼吸衰竭。
病理上,肺大部分呈实变,胸膜下可见黄包或黄 灰色结节,切面有黄色液体渗出。镜检示肺泡及细 支气管内充填有富磷脂蛋白质物质,嗜酸染色呈阳 性。
X线:
胸部平片,开始表现为两肺弥漫性磨玻璃样密度影;其后,出现斑片状影和融合的实变影,其内 常可见“空气支气管征”;肺内病灶分布不均匀, 通常在肺门附近较明显,呈“蝶翼状”表现,类似 心源性或尿毒症性肺水肿表现。
CT:
薄层高分辨力重组CT图像上,显示病灶与周围 正常组织间有明确分界,形似“地图状”表现;小叶间隔不规则增厚,呈多角状,并与磨玻璃样密度相重叠,而呈类似“碎石路”样表现。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
肺间质
1、临床与病理:
病理上,IPF表现为不同程度纤维化,存明显纤维化病灶的周围散在分布成纤维细胞;严 重时引起肺结构改变、肺蜂窝状表现和牵拉性支气管扩张。
本病好发于中年,男性多于女性。临床上起病隐匿,主要表现为逐渐加 重的干咳和进行性呼吸困难,可伴有杵状指 (趾),晚期发生呼吸困难,并有肺心病表 现。
2、影像学表现:
薄层高分辨力重组CT图像(HRCT), 可以更清楚、更早期显示肺纤维化改变。
1早期:胸片可能基本正常,而CT可见磨玻璃样密度影;
2进展期,两肺出现弥漫网状或网状并小结节影,开始于两下肺,尤以两下肺后外侧部胸膜下 区明显,其后向两中上肺野和内中带扩展;常见纤 维组织牵拉性小支气管扩张;
3晚期,双肺弥漫分布3-15mm大小的多发性囊状透 光影,呈“蜂窝肺”表现。
肺肿瘤
分类:
原发性
良性
恶性:1支气管肺癌(98%)2肺肉瘤
继发性(肺转移瘤)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临床与病理
癌起源于支气管、细支气管肺泡上皮及腺上皮。
生物行为学分型:分为小细胞肺癌及非小细胞肺癌两大类: 前者约占15%-20%;后者主要包括鳞癌、腺癌、腺鳞癌和大 细胞癌等。
发生部位分型:
a.中央型:肿瘤发生在段及段以上较大的支气管,以鳞癌多见;
b.周围型:肿瘤发生于肺段以下支气管,以腺癌为主;
c.弥漫型:肿瘤发生在细支气管或肺泡壁,呈弥漫性生长
影像学
中央型:段及以上,鳞癌
支气管肿块,管腔狭窄,鼠尾状狭窄,锥形截断
早期
局限于支气管腔内或沿管壁浸润生长,周围肺实质未被累及,且无远处转移的肿瘤
X线:胸片常无异常表现,偶尔可有局限性肺气肿或阻塞性肺炎表现。
CT: 可清晰显示支气管壁的不规则增厚、管腔狭窄或腔内结节等改变。
中晚期
X线:胸片主要表现为肺门肿块,呈分叶状或边缘不规则形, 常可伴有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张。
CT:可清晰显示支气管腔内或壁外肿块、管壁不规则和管腔呈“鼠尾状”狭窄或“锥形”、“杯口状”截断(支气管截断)阻塞性肺炎,肺不张。CT可清楚显示中央型肺癌是否侵犯纵隔结构和(或)伴有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 尤其对判断血管是否受侵或受压移位、管腔变窄或闭塞、管壁不规则等更为敏感(肿瘤分期)
周围型:段以下,腺癌
分叶征,毛刺征,阻塞征,胸膜凹陷征(牵拉征)
主要征象
A、癌块征
早期:直径 <2cm,且无远处转移。轮廓模糊,密度稍高之结节、球状或小片状影, 密度有时不均、出现空泡征等。
中晚期:较大,呈分叶状肿块, 边缘有短毛刺,亦可有癌洞等。癌块倍增时间平均 2.5~3月
B、转移征同中央型。
C、阻塞征在病灶周围,较中央型范围小。
D、胸膜受侵征(局限性增厚,胸膜凹陷征等)。
弥漫型:细支气管或肺泡上皮
A、早期为孤立的结节状或肺炎样浸润影,内有含气的小透明区(空泡征)。
B、晚期一侧肺或两肺 出现多数大小不等、境界不清的结节或斑片状影,发 展则融合成大片絮状影。
继发性肺肿瘤(转移瘤)
双肺中下野,多发,棉球状结节
肺以外部位的恶性肿瘤经血行、淋巴或直接蔓延等途径到达肺部形成肺转移瘤
临床特点
1原发瘤经血行、淋巴或直接方式至肺。
2主要症状有咳嗽、咳血、气短和胸痛等。
(2)X线表现
1血行转移:A、多见于两肺中、下肺野外带。常多发, 少单发。B、呈大小不等,密度均匀,边界清楚的棉球状致密影。C、少数呈粟粒状或片状模糊影,也可出现空洞或钙化。
2淋巴转移:A、单侧或双侧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B、 自肺门向肺野呈放射状分布索条状、条点状或网状致密影。
3直接转移:A、邻近肺的组织如纵隔、胸壁、胸膜有 肿瘤。B、肺内出现大小不等转移灶。
纵隔原发肿瘤
记好发部位
临床症状
胸骨后不适及隐痛,压迫邻近组织器官出现:
上腔静脉综合征(颈面部淤血水肿,进而缺氧、颅高压)
声嘶(喉返神经)
Horner综合征(交感神经)
心率慢(迷走神经)
吞咽困难(食道)
好发部位
胸腺入口区:成人甲状腺肿,儿童淋巴管瘤
前纵隔:胸腺瘤,畸胎瘤,心包囊肿,脂肪瘤
中纵隔:淋巴瘤,支气管囊肿
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
胸腺瘤
前纵隔中上部
症状:双侧眼睑下垂(肌无力)
X线表现
1、多位于前中纵隔偏上,多向一侧突出。2、 肿瘤为圆、椭圆或梭形致密影,偶呈片状;边界清楚。3、恶 性者呈分叶状,,部分边界毛糙,邻近胸膜受侵。4、瘤内可有斑片状钙化。囊变者可有蛋壳状钙化。
畸胎瘤
前纵隔中部
系原始胚胎组织残留物形成的先天性肿瘤。毛发、牙、骨、腺体、 呼吸和胃肠道组织等
X线表现:
1、多位于心大血管交界区的前中纵隔,向一侧突出。 2、肿瘤呈圆或椭圆形密度不均匀肿块(可含透明间 隙、牙、骨等)。皮样囊肿可见囊壁发生蛋壳状 钙化。 3、良性者边清楚;恶性者分叶、边界不规则,发生 粘连。
胸内甲状腺肿
纵隔入口处,向前上纵隔延伸
含碘量高,密度高
包括先天性异位甲状腺及胸骨后甲状腺肿。性质为甲状腺肿、囊肿或癌。
X线表现:
1、多位于前上纵隔,与颈部甲状腺相连。 2、肿块呈卵圆或梭形,边界清楚,随吞咽移动。块内可发生斑片状钙化。 3、压迫气管,甚至食管移位。
恶性淋巴瘤
前、中纵隔上部
X线表现
1、常见两侧上、中纵隔淋巴结肿大,呈分叶状向 两侧肺野突出。侧位见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生 长较大时可侵犯前纵隔。 2、气管常受压变窄。 3、有时向肺内逆行浸润和侵犯胸膜和心包。
支气管囊肿
上、中纵隔气管和其分叉附近
X线表现
1、囊肿位于上、中纵隔气管和其分叉附 近。 2、囊肿呈边缘光滑锐利的椭圆形均匀密 度增高影,一般无分叶、无钙化。 3、囊肿随呼吸活动及变形。
神经源性肿瘤
后纵隔最常见肿瘤,位于脊柱旁沟或椎间孔,偶尔也位于前、中纵隔
常为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节细胞神经瘤,神经纤维 肉瘤,神经母细胞瘤
X线表现:1、肿块常位于后上纵隔,向一 侧突出,侧位与脊柱重叠。2、肿块一般呈 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的密度增高影。3、 肿块位于椎间孔,则呈哑铃形,并破坏骨质 而出现边界光滑的压迹。4、节细胞神经瘤 常呈三角形。神经母细胞瘤可发生钙化。5、 恶性肿块呈分叶状,破坏邻近骨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