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的思维导图。该思维导图比较系统全面地归纳总结了这一历史时期的事实,超级实惠。
《论十大关系》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
明清经济文化,介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思想领域的变化、小说与戏曲、科技,快来看看吧
本图介绍了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具体包含隋朝的兴亡、唐朝的繁荣、唐朝的衰亡、五代十国,快来看看吧!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红星照耀中国》书籍介绍思维导图
初中物理质量与密度课程导图
桃花源记思维导图
曹刿论战思维导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背景
概况: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各界代表共662人参加
决议
大会一致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选定国旗、代国歌
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几个重要文献
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刘少奇等为副主席
标志
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
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了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纪元
人民政权的巩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人民解放军仍在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新中国必须完成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克服财政经济上的巨大困难
美国发动的侵朝战争给中国带来安全危害
措施
土地改革(1950年夏开始)
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国尚有占总数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之下
过程——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除了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
意义——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民生产力达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清了障碍
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措施——为了制止投机资本制造的市场混乱,党和政府进行了“银元之战”“米棉之战”。为了从根本上稳定物价,政务院通过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结果——物价趋于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原因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
美军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统一大业
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入侵朝鲜
朝鲜政府请求中国派兵援助
经过
经过五次战役,中朝军队把美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
1953年7月,美国不得不在《朝鲜停战协议上签字》
意义——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外交方针
“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的问题
“一边倒”——中国政府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的一边
如何理解“一边倒”外交方针
实行原因
从国际看,这一外交方针的实施是由国际形势决定的,当时世界处于美苏“冷战”局势之下,美国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联合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全面敌视新中国,这严重威胁着新生的人民政权,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支持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
从国内看,这一外交方针的实施是由新中国面临的险恶形势决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方面要继续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消灭国民党和残余的武装土匪,消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另一方面要恢复濒临崩溃的国民经济,这就需要一定的国际支持和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认识
“一边倒”外交方针指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但并不意味着无条件顺从苏联,也不是绝不与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交往
“一边倒”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并不矛盾,“一边倒”方针的最终目的是捍卫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因此,“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不但不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相悖,相反,它是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重要体现
评价
积极作用: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不致于孤立境地
消极作用:由于明确倒向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新中国在对外关系上就受制于该阵营,独立自主的行动会受到一定的的限制;在发展过程中照搬了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负面影响
外交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
日内瓦会议
时间——1954年
目的——和平解决朝鲜与印度支那的问题
结果——由于美国的阻挠,未能解决朝鲜问题,印度支那的问题得以政治解决
意义——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显示了刚刚登上国际舞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6月,周恩来在与印度、缅甸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中,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确性。
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1954年中印、中缅联合声明将“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1955年亚非会议发言中,周恩来又将“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主权领土完整”)
万隆会议
召开——1955年4月,亚非会议在万隆举行
成果——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进行
“求同存异”
“同”
①遭遇同:都遭到过殖民国家的侵略
②任务同:都面临着民族独立和发展本国经济的任务
③愿望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异”
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
意义——这是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亚非会议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的进展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一五”计划
背景:1953年,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内容——“一化三改”
一化三改:“一化”指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经过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一五”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制定宪法——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制定——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内容
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它们初步构成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必修一第二十六课
“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的差别
共同纲领
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
目的——巩固民主革命成果,实行人民民族专政
制定机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体现原则——人民民主原则
特点——具有过渡性、革命性,体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特点,具有开创性和跨时代的意义
作用——对新中国的各项工作起到了规范和指导作用
1954年宪法
背景——人民政权得到巩固,经济得到恢复发展,“一五”计划的开展
目的——加强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调动人民的积极性
制度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体现原则——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特点——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具有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特点
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
二者都为新中国的政权巩固和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都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的性质和各项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