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五章 艺术接受
第五章 艺术接受,定义:艺术接受是指在艺术传播的基础上,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艺术接受者为主体而展开的审美实践活动。
编辑于2025-03-14 14:42:31第五章 艺术接受
艺术活动(三个环节)
艺术创作
艺术传播
艺术接受
艺术鉴赏
是指艺术接受者在与艺术作品接触的过程中,通过综合发动感知、情感等心理机制,对艺术作品进行信息解码、对意义价值分析,并从中获得审美享受和思想启迪的一种精神活动。
艺术鉴赏是一种非反思性的审美认识活动,而艺术批评与艺术理论研究则属于反思性的审美认识活动。 艺术鉴赏起于感性,终于感性;而艺术批评和艺术研究则起于感性,终于理性。
艺术鉴赏是感性 艺术批评是理性 艺术鉴赏不等于艺术批评
定义:
艺术接受是指在艺术传播的基础上,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艺术接受者为主体而展开的审美实践活动。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艺术接受则从属于艺术消费。艺术接受包括艺术鉴赏、艺术批评等活动环节,但必须以艺术鉴赏为起点。总之,艺术接受是一种在理解艺术作品基础上的再创造性活动。
第一节 艺术接受的主体
含义:艺术接受的主体,是指在艺术接受活动中,针对艺术作品而进行阅读,观看,聆听以及批评、研究活动的人。
一、接受主体的主客观条件(了解)
客观条件
艺术作品必须具备自身的感性魅力,理性内涵,审美价值。
主观条件
(理解)主观条件的构成因素
审美鉴赏力
所谓审美鉴赏力,是指人们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包括审美感知力,判断力等。审美鉴赏力是艺术鉴赏者开始艺术鉴赏活动首要条件。如果没有艺术鉴赏力,艺术鉴赏无法开展,艺术接受也无法开展。
艺术素养
指接受者对艺术的认知和修养,特别是对具体门类的认知和修养。艺术素养的深浅决定了艺术创作水平的高低,也决定了艺术接受的层次和质量。艺术修养需要进行长期的艺术实践,长期的积累艺术经验才能获得。
文化修养
指接受者对某些学科知识体系的了解,研究,需要再学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上,形成独立的三观。
人生阅历
指人在生命历程中所获得的见闻,经验以及价值判断能力。
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观众或听众必须具有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是艺术素养,文化修养和人生阅历。
接受主体的主客观关系
由于前者的存在,艺术作品能唤起接受者的审美注意并使艺术接受活动进行下去; 由于后者的存在,艺术接受才能主动展开并获得积极成效。
2.接受主体之主观条件的能动转化
康德
“审美无利害”说
二、接受主体的地位和三个层次作用(掌握)
1.接受主体对艺术接受的主导性
指接受者调动其生理和心理因素进行审美实践活动,所以接受者始终占主体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
“期待视野”会影响接受主体的主导性
期待视野
定义:是接受美学的概念,指的是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进程之前已经具有一套具有定向性的心理结构图式,是接受者对艺术作品的预先估盼。期待视野来源于接受者个人的审美趣味,接受经验等。
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是尧斯
期待视野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 文体期待,意象期待,意蕴期待
正好对应了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
艺术语言 艺术形象 艺术意蕴
(考填空题)艺术作品的最深层次是意蕴期待。
前理解
先行具有
是接受者在接受之前具有
社会文化
先行见到
是接受者在接受之前具有
认同的观点和方法
先行掌握
是接受者在接受之前具有
基本知识
前理解结构是期待视野的基础
2.接受主体对艺术创作的反作用
(1)艺术家构成自己的作品,先为心目中的接受者有了设身处地的考虑,并希望接受者来达成理解,接受者被纳入艺术家的构思之中,对创作活动构成了影响。
(2)艺术为消费者考虑,是受众趣味的妥协的结果。并且我们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纯粹为自己创作的艺术家是不存在的。都是为“他者”而进行的。
3.接受主体对艺术史建构的参与性
(1)艺术发展是一个生命过程,需要遵循新陈代谢的规律。
(2)新的审美实践会产生新的审美意识,新的审美意识之下,会产生新的大众审美趣味,新的大众审美趣味就会产生新的艺术接受主体。而新的艺术接受主体,又会再一次地产生新的审美实践,不断的循环,创新。
隐含的接受者
德国接受美学家伊塞尔
艺术家在接受艺术创作活动中,就已经考虑接受者的喜好,会影响他整个创作活动。
召唤结构
艺术作品由于意义的不确定性和空白所导致的一种开放性的结构。
德国接受美学家伊塞尔
三、读者反应理论的局限性(了解)
①过分强调了接受者,而忽视了作品本身的功能
②缺乏的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对知进行辩证的理解。
第二节 艺术接受的特征(考纲识记)
一、体验性
艺术接受是一种审美体验活动
所谓体验,就是亲身经历,实地领会,具体指人们通过自己的感官,对人或事物进行直接感受了解和把握的思维活动。
审美体验是艺术鉴赏活动的中心环节。
艺术接受中的审美体验:指鉴赏主体在面对艺术作品时,以自身审美经验为基础,以审美直觉为起点,需要调动联想、情感、想象等心理活动,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产生审美愉悦。
二、过程性
1.艺术鉴赏的过程
定义:指艺术接受活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由浅入深,由内而外层层推进的过程。
审美注意
人们总是受自己的兴趣愿望以及特定需要的指引,去注意某些事物而忽略其他。
注意有两个心理特点:一是指向性,二是集中性。
注意的产生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条件。客观条件是指艺术作品的特点。主观条件则是接受者的兴趣,态度等,也会影响审美注意的产生。并且会保持长期注意的稳定性。
审美期待
期待视野
定义:是接受美学的概念,指的是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进程之前已经具有一套具有定向性的心理结构图式,是接受者对艺术作品的预先估盼。期待视野来源于接受者个人的审美趣味,接受经验等。
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是尧斯
期待视野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 文体期待,意象期待,意蕴期待
正好对应了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
艺术语言 艺术形象 艺术意蕴
(考填空题)艺术作品的最深层次是意蕴期待。
审美感知
定义:审美感知是以直觉的方式进行的,并且要求我们暂时忘却一切,聚精会神地观赏艺术对象,全身心地沉浸审美愉悦。
定向选择性
感知整体性
完形性
异质同构说(填空题) 格式塔心理学 代表人物:阿恩海姆
审美体验
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首先是一种情感活动,但也需要想象和联想的参与,想象有创造性想象,有再造性想象。 创造性想象是无依据创造出的新形象的过程。 再造性想象是有依据创造出的新形象的过程。
联想
指由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按照它所反映事物间的关系不同,可分为接近联想、类比联想和对比联想。 爱屋及乌,就是接近联想。看到春光想到青春朝气,这是类比联想。夏日炎炎,想到天寒地冻,这就是对比联想。 联想能使艺术形象更加鲜明生动,更加丰富深刻。
审美理解
是接受者对艺术作品的意蕴、特色、意义、价值等的理性认识。我们想要接受艺术作品中的艺术意蕴,必须通过审美力理解才可以,因为审美理解是对艺术当中很深层次进行认识的。可以和艺术家共情,感同身受。所以可以认识作品的价值和意蕴。
三、异同性
1.相异个体的接受差异性
不同个体在接受同一艺术作品时呈现的差异性
2.相异群体的接受差异性
群体差异性,包括时代差异性,民族差异性等。
群体接受的选择性、群体在面对有同一艺术作品时所表现的接受差异性。
3.同一主体的接受变化性
指同一个主体在面对不同作品时,也因时间,地点的变化而出现出差异性。
4.不同作品的接受差异性
同一接受主体在面对不同种类,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时,也会表现出接受的差异性。
四、再创造性
艺术接受具有再创造性,表明艺术接受是一种积极主动、具有能动性的再创造活动。(判断题)
再创造,是指艺术接受者在艺术作品所提供的信息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艺术修养、审美经验等,发挥想象,丰富艺术作品、生成艺术意义的创造性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