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逻辑你认为正确的就一定正确吗?
这是一个关于逻辑你认为正确的就一定正确吗?的思维导图,梳理了逻辑学中的基本概念和推理规则,对于理解和构建有效论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编辑于2025-03-15 02:09:58逻辑 你认为正确的就一定正确吗?
概念
分类
外延存在数量上 内涵越多外延越少
普遍概念
单独概念
九一八事变
零概念
不存在,但是可以被谈论,如上帝、孙悟空
表示对象是单个还是集合上 相对而言
非集合概念
每一个 A 满足 B
集合概念
主客观上
主观概念
客观概念
在一个概念范围里
正概念
负概念
如果不设定范围,负概念将变得没有意义 不如不酸的食物可以是不酸的猴子
特点/性质
内涵
共性,本质特征
内涵模糊,自行解释,把外延当做内涵 量化概念
外延
个性,所包含的对象
关系
全异
种属/属种
交叉
全同
子主题
限制
增加内涵
概括
减少内涵
定义
明确内涵
不能用比喻定义
不能用否定定义(对负概念的定义除外)
不能直接或者间接循环。所谓循环就是定义中包括被定义的概念。
划分
按照一个标准分成诺干概念
连续划分(属概念划分成种概念,种概念再划成若干种概念)
划分是群体的划分,分解是概念的分解。
即单独概念,零概念不可以划分,只能分解
判断
简单判断
性质 名字
肯定
涉及部分外延
否定
证有不证无。
‘有些A班学生是留学生’只表示‘有些A班学生是留学生’,但推不出‘有些A班学生不是留学生’;
涉及全部外延
范围 大小
全称
特称
某个是特称,因为外延不确定,所以是个普遍概念
外延不止一个
单独概念
程度 深浅
必然
可能
复合判断
联言判断
“不仅A,而且B”是表示递进的联言判断,表达者强调的是B。 “尽管X,但是Y”是表示转折的联言判断,转折以后的Y是说话者所强调的重点,或者就是说话者的观点。
“不仅A,而且B”,对A、B都作出了肯定,但突出B; “尽管X,但是Y”,X为肯定,Y为否定,结果是Y。
假言判断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如果A,则B=只要A,就B=若A,则B 表示A是B的充分条件;
有之必然;无之未必不然。 即有A就必然有B;但是没有A,则B可能有,也可能没有。 没有 B 那么就一定没有 A
A-B 这个句子真值是根据 A 推 B 时,A 的真值来判断的,假可推真,真不可推假 由此得出如果 A 那么 B 的真值情况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只有A,才B 表示A是B的必要条件。表示A是B必要条件的语句还有: A是B的前提;A是B的基础;A是B的先决条件……
无之必不然;有之未必然。 即没有A就必然没有B;但是有A时,B也许有也许没有,都可能。 有 B 一定有 A;没有 B 不一定没有 A,有可能有,都可能。
选言判断
判断的层次性
如果存在引述,要注意区分判断的真假与引述的真假是不同层次的真假,判断为真不等于引述也为真。
已知:A真的说了一句判断B, 不等于:A说的判断B是真的。
那按照您的意思,‘卢梭认为儿童时期的经历将影响人的一生’这句判断为假,其涵义仅仅表示卢梭这个人没有这种观点,而观点本身‘儿童时期的经历将影响人的一生’却不能确定真假?
据A报道,罗宾斯博士首次提出了X观点; 据B报道,罗宾斯博士首次提出并且证明了X观点。
A报道为真,说明了罗宾斯博士首次提出了X观点,这件事情是真的,但是不能确定X观点是否为真; B报道为真,则可以进一步确定X观点也是真的
预设
判断X:玛丽的舅舅是地铁售票员。 预设Y:玛丽有舅舅;地铁有售票员。
预设陷阱是典型的试探信息的话术
所谓‘共知性’就是对话双方彼此共同知道的信息,一旦缺乏共知性,对话双方的交流与理解就会存在困难。”
一半是总结,一半是提问地输出
“确实如此!具有共同语言确实是顺利交流的基础,这也就是幸福婚姻要求门当户对的原因吧?”布罗基笑着向教授问道。 “你的这个提问也包含着预设,这是一个复杂问句。”教授回答道,“对于‘幸福婚姻是否要求门当户对’一问,我无论回答是或不是,都默认了‘门当户对的人具有共同语言’这个预设,但是这点我是不能确定的。”
同意,可以对复杂问句进行简单回答; 不同意,就要直接否定预设。
客观和主观上
客观:(1)挪亚方舟存在;(2)挪亚方舟不存在。 主观:A能够证明挪亚方舟存在;B能够证明挪亚方舟不存在; C不能证明挪亚方舟存在;D不能证明挪亚方舟不存在。
不能证明A为真,并不等于A为假;同样,不能证明A为假,并不意味着A为真?
判断之间的重要关系
矛盾
推理
下反对,反对关系
推理
周延(范围规则)
主项和谓项均有范围 主项看特称和全称 谓项看肯定和否定
SAP(所有S是P),SEP(所有S都不是P),SIP(有些S是P)和SOP(有些S不是P),其中A能推出I,E能推出O,反之不行。AE两个必有一假或两个都为假,IO两个必有一真或者两个都为真。“有些工程师(S)是机械工程师(P)”是个SIP概念,SIP时,唯一能肯定的是SEP为假,而SAP是不确定的,同样SOP也是不确定的,因为既可能是SAP为真SOP为假,也可能SAP为假SOP为真。
判断“A都是B”与其逆否判断“非B不是A”等价。 否命题和逆命题等价
双重否定表示肯定
关系判断 所有A是B
可以
性质判断 A与B具有R关系
不行
得用逆否命题
三段论推理规则
肯肯肯,肯否否,否否无;
一句判断中2次否定才是双重否定
概念在结论中周延,前提这个概念必须周延,中项在两个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
二难推理
已知:如果A,那么B;如果非A,那么B。 所以:B。
已知:如果A,那么B;如果非A,那么C。 所以:B或者C。
已知:如果A,那么B;如果X,那么Y。又,A或者(并且)X 所以:B或者(并且)Y 并且和或者取决于前面
归谬法
已知:A→(B并且非B),或者A→非A; 所以:非A。
悖论
作为悖论的判断A,如果A是真的,那么A是假的;同时,如果A是假的,那么A是真的。所以作为悖论的判断不是不能断定真假,而是没有真假。
单纯以A和B是两个不同主体为前提,推知“A不能推知B的主观情况”,这是一个逻辑悖论,因为推知结论是“不能推知
论证 具有可错性
归纳论证
归纳可能对可能错,如果错了继续归纳得出结论
归纳的可错性 由于科学建立在归纳基础之上,所以科学的特点就是可错性。” 科学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被证伪的过程。如果一个断言永远正确,不能再被事实证伪,这个断言只能是一种信仰,而不能算是科学。
归纳的结论即使有错,归纳也是有意义的,人类科学就是在不断归纳的过程中进步的。 归纳前提数量的增加,个体验证数量和次数的增加都有助于提高归纳结论的可靠性。
空间上的归纳 时间上的归纳 范围上的归纳
因果关系论证
求同法
求异法
求同求异并用法
如果在出现研究现象的几个场合中,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现象,而在研究现象不出现的几个场合中,都没有这个现象,那么,这个现象与研究现象之间就可能有因果关系
共变法
剩余法
现象A,B,C,D伴随着现象a,b,c,d, 又,已经确认:A是a的原因,B是b的原因,C是c的原因, 所以,D与d之间很可能有因果关系。
因果模式论证
原因模式论证 因为 A 存在,所以 B 发生了
论证的目的是为了寻找因果关系中的原因,论点在因果关系的性质上是原因
高斯生活非常贫穷,那是因为他不喜欢劳动,天天沉迷于数学。
原因模式论证:论证认为现象B的原因是A。 他因削弱:新的信息表明,X是导致B的原因,这对论证构成削弱;(要求:X与A没有关系。如果A也是X的原因,上述他因削弱是不成立的。“A不是B的直接原因”不等于“A不是B的原因”。) 无他因加强:新的信息表明,没有其他因素会导致B,这对论证构成加强。
原因论证的典型问题
虚假因果:将相关性误认为因果性(如“冰淇淋销量增加导致溺水事故增多”,忽略夏季高温的共同原因)。
忽略必要/充分条件:未区分“必要原因”与“充分原因”(如“病毒是生病的必要条件,但免疫力不足才是充分条件”)。
结果模型论证 B 发生了,倒推原因或者行为
论证的目的是为了寻找因果关系的结果,论点在因果关系的性质上是结果
高斯生活非常贫穷,所以他的健康状况将会受到营养不良的影响
结果模式论证:论证认为现象A将导致结果B。 他因削弱:新的信息表明,同时存在的X现象将导致非B,这对论证构成削弱; 他因加强:新的信息表明,同时存在的X现象也将导致B,这对论证构成加强。
结果论证的典型问题
后此谬误:仅因B发生在A之后,就断定A导致B(如“我昨天穿了红袜子,今天考试通过了,所以红袜子带来好运”)。
滑坡谬误:假设某一结果必然引发极端连锁反应(如“允许堕胎会导致社会道德崩溃”)。
双向因果
不同条件下,因果关系方向相反;互为因果则是不同时间下,原因可以同时是结果。
1.条件:进公司前未结婚 因为工作稳定,所以结婚。 2.条件:进公司前已结婚 因为结婚,所以工作稳定
互为因果
在不同的时间下,A既是B的原因,同时又是B的结果。
股价下跌,是股民抛售股票的原因,也是抛售股票的结果。
相关描述两个现象之间的关系,有正相关和负相关两种。 两个现象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它们一定具有相关关系;但是具有相关关系的两个现象未必具有因果关系。 在考虑两个具有相关关系的现象是否具有因果关系时,一定要分析相关的两个现象是否有共同原因。
类比论证
从个别到个别的思维过程,其一般结构是: 已知:A1具有a,b,c,d,e特征;A2具有a,b,c,d特征;
比较论证的重点在于最后的结论,其基础是类比论证,但是它的结论却比类比更进一步
爱丽丝感到非常不公平。因为她与琼斯同一年进入公司,做着相同岗位的工作,每天工作时间相同,没有谁加班或者迟到早退。而且她们是同样大学相同专业毕业的,年龄相仿甚至个头都差不多。为什么自己的薪水比琼斯少了15%?(比较论证)
比较是同一对象的前后相比,还是不同对象之间相比
竞选者:“这个国家充满着腐败和堕落,执政者没有做出任何有意义的事情来改变。” 执政者:“我们已经充分注意到腐败和堕落。但是,腐败和堕落在每一个国家都有,短时间内很难根除,并且我国这方面也不是最严重的。
同一对象前后相比的可比性,要强于不同对象之间的可比性。
执政者:“在我的执政过程中,我国的贫困率已经从10%下降到5%,减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我的政绩是有目共睹的。” 竞选者:“但是我国仍然是贫困率世界第一的国家,你的执政可以说乏善可陈
论证加强和削弱
类比论证中,增加可比性就是加强,不存在可比性就是削弱
采纳这个建议能够达到建议的目的,这就是有效的建议;采纳这个建议不能达到建议的目的,这就是无效的建议。说明这个建议无效,就是对建议的削弱;说明这个建议有效,就是对建议的加强。
想削弱但是并不能达到削弱 即使采纳了做法,也不会达到目的
提供其他建议。我的建议有效,既不说明我的建议是唯一的,也不说明我的建议是最好的。
如果说‘就算不在数学学习上花时间,只要我在生物学上取得好成绩,也能顺利毕业’,这是不是削弱?”姗羽滂关问道。 “这当然不是,我只是建议你在数学学习上多花时间,这样你就能顺利毕业,可没有说你只有这样才能顺利毕业呀!”
“任何建议都需要花费成本,采纳建议都需要具有一定的条件,对于建议成本或者条件的说明都不能削弱建议的有效性。
建议方法:游泳。 建议目的:使身体健康。 回答: (1)游泳必须会游,目前不会游泳(会游是游泳的条件,缺乏条件不是削弱); (2)游泳需要场馆,目前使用场馆不方便(场馆是游泳的条件,缺乏条件不是削弱); (3)游泳需要时间,目前时间不充裕(时间是游泳的成本,不能负担成本不是削弱)。
名人说的话不是更可信,但是名人说的话更容易使人相信。 不管是名人还是普通人,如果一个人说的话是他关于所熟悉领域的话,那么他的话就更可信。
公共已知信息是指某一信息A在两个人或者多个人之间是共知的,即每一个人都知道该信息,并且每一个人都知道其他人也知道该信息;并且每个人都知道其他人知道自己知道该信息。 当信息从非公共已知信息转变为公共已知信息时,人们的行为会随着这种转变发生变化。 将信息直接告诉某人和通过第三者向某人传递信息,两种方式存在本质区别。
麦克:爱丽丝,员工们普遍反映你对顾客不够热情。 爱丽丝:有哪些员工反映我不够热情了?为什么我得到相当多的顾客对我热情服务表示感谢的反馈?
老板来问,就表示他相信了这个人的话,压根不相信的话,就不会来问。既然相信了,至于是谁说的,也不用提,就是自己相信,直接说就行。出现为了保护说这话的人而不告诉,用“员工们”,“部分人”那这样笼统的话,那么就是 在利用某人的话语,推脱自己怀疑的结论,不想自己当坏人。如果真的说了是谁说的,又有什么关系呢,事实就是事实~
马丁:法官大人,我真的不知道少交税款竟然是犯罪,如果我早知道这一点,我肯定会依法按时足额纳税。所以,我恳请法官大人考虑我对税法的无知,减轻对我的处罚。 法官:我的处罚只能根据法律规定做出,你对税法的无知是你犯罪的原因,不能成为我对你减轻处罚的理由。再说,我确实“不知道”我对你的处罚有那么严重。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以‘不知道’来解释自己的行为,并希望以此削弱行为的后果。从逻辑上说,即使‘不知道’可以解释行为为什么会发生,也不能对行为的后果有任何削弱。
乔治:“托马斯先生,我这个月的工资还没有拿到,我已经为您工作了一个月,约定好的是1号支付工资,现在已经4号了,您还没有给我工资。” 托马斯:“乔治,我知道你很有钱,也不缺这点工资。你早已实现了财务自由,钱多钱少对你来说已经不重要了,你工作主要是为了乐趣而不是为了工资,对吧?
案例中的托马斯应对乔治的话存在的逻辑谬误是‘转移话题’。托马斯拖欠乔治工资和乔治的经济状况完全是两个不同的话题,他这样转移话题的目的很明显是希望自己获得‘不必支付乔治工资’的利益。
主项和谓项均有范围 主项看特称和全称 谓项看肯定和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