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一篇 基础护理学(一)
这是一个关于第一篇 基础护理学(一)的思维导图,《基础护理学》是护理学科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其内容涵盖了护理工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护生提供了从事护理工作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编辑于2025-03-15 11:08:10第一篇 基础护理学(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现代护理的诞生、发展与南丁格尔的贡献
一、现代护理的诞生、发展
以疾病为中心阶段(19世纪60年代~20世纪40年代)
协助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为此期主要工作内容
以病人为中心阶段(20世纪40年代~20世纪70年代)
1977年,美国医学家恩格尔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护士运用护理程序,为患者提供身、心、社会的全方位的、连续的、系统的整体护理
以人的健康为中心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
1977年,WHO提出“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
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思想只对病不对人 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思想既对病,又考虑病人的心理、社会需求 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思想既考虑患病的人,又关注健康的人
二、南丁格尔的贡献
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中,士兵死亡率从42%将至2.2%
1860年,南丁格尔在英国的圣托马斯医院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护士学校
著书立说,其代表著有《医院札记》《护理札记》
1912年国际护士会决定将她的生日5月12日定为国际护士节
国际红十字会设立了南丁格尔奖章,作为各国优秀护士的最高荣誉奖,每两年颁发一次
第二节 中国护理学发展
一、近代护理的发展
1888年,美国护士约翰逊在福州开办了我国第一所护士学校
中国护理界群众性的学术团体"中华护士会"在江西牯岭成立,1936年改为中华护士学会,1964年改为中华护理学会并沿用至今。
1941年在延安成立了"中华护士学会延安分会"。毛泽东同志于1941年和1942年两次为护士题词:"尊重护士,爱护护士","护理工作有很大的政治重要性"。
二、现代护理的发展
1983年,天津医学院首先开设护理本科专业
1992年,北京医科大学开设了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
2003年,第二军医大学护理系被批准为护理学博士学位授权点
1979年,卫生部颁发了《卫生技术人员职称及晋升条例(试行)》
1993年3月,卫生部颁发了我国第一个关于护士执业和注册的部长令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
1995年6月,首次举行全国范围的护士执业考试
1954年创刊的《护理杂志》复刊(1981年更名为《中华护理杂志》)
1993年,中华护理学会设立护理科技进步奖,每两年评奖一次
第三节 护理学的任务范畴及护理工作方式
一、护理学的任务
减轻痛苦
是护士从事护理工作的基本职责和任务
恢复健康
促进健康
预防疾病
二、护理学的范畴
理论范畴
实践范畴
临床护理
服务对象是病人,包括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
社区护理
护理管理
护理教育
基本护理教育
中专教育、专科教育和本科教育
毕业后护理教育
研究生教育、规范化培训
继续护理教育
护理研究
三、护理工作方式
个案护理
一名护理人员负责一位病人全部护理的护理工作方式
适用于抢救病人或护理某些特殊病人
功能制护理
特点:按工作内容分配护理工作,各司其职。护士分工明确,易于组织管理,节省人力
缺点:护士较难掌握病人的全面情况
小组制护理
特点:以小组形式(3~5位护士)对一组病人(10~20位)进行整体护理
缺点:护士个人责任感相对减弱
责任制护理
特点:以病人为中心,要求从入院到出院均由责任护士对病人实行8h在岗,24h负责制护理
缺点:人员需要较多
综合护理
综合护理融合了责任制护理及小组制护理的优点,为服务对象提供既节约成本,又高效率、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1)个案护理为一名护士全面照顾一名病人 (2)工农制护理为多名护士分工合作完成护理工作 (3)小组制护理为一组护士照顾一组病人 (4)责任制护理为管床护士负主要责任,其他护士协助实施护理操作
第四节 护士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
护士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较高的慎独修养、正确的道德行为,自爱、自尊、自强、自律
科学文化素质
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多学科知识
专业素质
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及比较系统、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技能
身体素质
保持身体健康、精力充沛,仪表文雅大方,举止端庄稳重
心理素质
保持心理健康,乐观、开朗、情绪稳定,胸怀宽容豁达
小结: 1.现代护理学发展的3个阶段(名称、时间、特点) 2.南丁格尔的贡献 3.我国近代和现代护理学发展中的重点时间数据 4.不同护理工作方式的特点
第二章 护理学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人(核心)
一、人的基本需要
生理性需要
指维持人正常生理功能的所有需要,例如呼吸、食物、排泄、睡眠、休息等
社会性需要
指个人与社会中其他人或集体互动的需要,例如沟通交流、朋友交往等
情感性需要
指人有表达自身所体验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的需要
知识性需要
学习、探究事物真相、思考问题等
精神性需要
祈祷、宗教信仰、佩戴吉祥物等
二、人的成长与发展
规律
预测性:成长与发展是按持续的、有顺序的、有规律的和可预测的方式进行的
连续性和阶段性:每个人都要经过相同的各个发展阶段,但每个发展阶段都各具有一定的特点。
顺序性:一般遵循由上到下,由近至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或规律
不平衡性:人的神经系统发育最早
个体差异性
关键期:婴幼儿心理社会发展会影响人的基本态度、气质、生活方式等
影响成长与发展的因素
遗传因素
影响人类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环境因素
包括家庭和学校
三、人的自我概念
身体心象
角色表现
自我特征
自尊
人是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的统一整体
第二节 健康
一、概念
1948年WHO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但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况与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健康的模式
健康-疾病连续相:指健康与疾病为一种连续的过程,处于一条连线上
死亡—健康极差—健康不良—正常健康—健康良好—高度健康—最佳健康
最佳健康模式:由Dunn(邓恩)于1961年提出,最佳健康模式更多地强调促进健康与预防疾病的保健活动,而非单纯的治疗活动
三、影响健康的因素
生物因素: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
心理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
生活方式
卫生保健设施因素
社会因素
第三节 环境
一、内环境
指机体各器官功能与调节机制的运转状态
二、外环境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优良的社会环境是人类健康保障的决定因素
治疗性环境:要考虑的两个主要因素是舒适和安全
舒适
温度
一般病室适宜的温度为18~22℃,对于新生儿及老年病人、手术室室温应保持在22~24℃为宜
温度过高会使神经系统抑制,干扰消化和呼吸功能,不利于体热散发,影响体力恢复; 温度过低使人蜷缩,缺乏动力,肌肉紧张不安,在诊疗护理时受凉
湿度
病室相对温度以50%~60%为宜
湿度过高会导致尿液排出量增加,加重肾脏负担 湿度过低会导致口干舌燥、咽痛、烦渴等表现,对气管切开或呼吸道疾患病人尤其不利
通风
一般通风30min即可达到置换室内空气的目的
空间
病床之间的距离不得少于1m
噪声
医院病区白天较理想的噪声强度为35~40dB
当其高达120dB以上,可造成高频率的听力损失,长时间处于90dB以上高音量环境中,能导致耳鸣、血压升高、血管收缩、肌肉紧张,以及出现焦躁、易怒、头痛、失眠等症状
“四轻”: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开关门轻
光线
第四节 护理
一、概念
每个人对自身存在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必须有一定的表现和反应,对这种反应的诊断和治疗称为护理
二、内涵
护理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
护理是助人的活动
照顾是护理的核心
护理是一个过程:其方法是护理程序,包括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理实施、护理评价
护理是一门专业
三、整体护理
其宗旨以护理对象为中心
广义的整体护理含义
护理要贯穿于人生命的全过程
护理要体现在健康与疾病的动态平衡过程中
护理要为整个人群提供服务
小结: 本章内容较为重要,历年考试多有涉及 1.护理学的四个基本概念、人的范围、人自我概念的组成 2.健康的概念、最佳健康模式的着重点 3.治疗性环境的要点:温度、湿度、通风、噪声等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