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7.线粒体与叶绿体
这是一个关于7.线粒体与叶绿体的思维导图,线粒体与叶绿体是真核细胞中两种非常重要的细胞器,它们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这是一个关于2.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的思维导图,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涵盖了从宏观到微观、从静态到动态、从结构到功能的多个层面。
这是一个关于15.细胞死亡与衰老的思维导图,细胞死亡是指细胞生命现象的终结,是生物体正常生理活动的一部分,也是维持生物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机制。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线粒体与叶绿体
线粒体
形态分布
颗粒或短线状
数目受到调控而动态分布
分布受细胞内能量需求调控
融合与分裂
线粒体的融合与分裂装置
参与线粒体融合与分裂所有蛋白质在细胞内组装而成的功能单位
特点
线粒体形态与数目调控
体积小的颗粒线粒体依附细胞骨架动态运输
体积大的线粒体在细胞特定区域相对静态分布
细胞内融合分裂偶联现象
植物
可能与线粒体共享遗传信息有关
产生的高水平氧化自由基,通过分裂融合来平衡
融合机制
Fzo基因
哺乳动物内Mfn基因(Fzo同源)
编码葱头状跨膜大分子GTP酶,定位在线粒体外膜,介导线粒体融合
在哺乳动物中被叫做线粒体融合素
分裂机制
相关蛋白
酵母Dnm1
大鼠Dlp1
线虫与哺乳动物Drp1
植物细胞Adl2B
编码介导分裂的发动蛋白(统称为发动蛋白相关蛋白),是大分子GTP酶
无线粒体膜定位结构域
以可溶性蛋白形式存在于细胞质
在其他蛋白介导下排布线粒体外膜组装成环线粒体纤维状结构
Fis1
C端有线粒体外膜跨膜结构,保证N端朝细胞质定位于线粒体外膜
Mdv1
同时结合Fis1与发动蛋白,以“桥”的方式定位与线粒体外膜
线粒体分裂环
外环
位于线粒体外膜表面
暴露于细胞质
内环
位于线粒体内膜以下
暴露于线粒体基质内
过程
分裂早期
内环先形成,随后外环出现在外膜
内环外环形成后,着环区域开始内陷
分裂中期
内陷程度不断加深,外环不断加粗,内环始终保持细薄
分裂后期
内环消失,外环保留到分裂结束
若是分裂单向发生
线粒体数目增多,体积减小
线粒体片段化现象
结构
外膜
界膜作用
具有孔蛋白构成的桶状结构,根据细胞状态可逆性开放
通透性高,膜间隙的离子环境几乎与胞质一致
分布特殊酶
参与膜磷脂合成
标志酶
单胺氧化酶
膜间隙
宽度比较稳定
细胞呼吸活跃时扩大
腺苷酸激酶
催化ATP末端磷酸基团转移到AMP,形成ADP
内膜
向内折叠延伸形成嵴
内膜规律折叠
袋状嵴
动物
内膜不规律内陷形成弯曲小管
管状嵴
大大增加内膜面积
嵴与细胞能量需求成正相关
分布线粒体基粒(即ATP合酶)
球型头部
偶联因子1(F1)
亲水
三个α
三个β
交替排列形成橘瓣结构
α和β亚基都具有核苷酸结合位点
只有β亚基具有催化ATP合成与水解活性
γ
穿过中间轴,与一个β亚基结合
ε
协助γ亚基附着基部F0
转子结构
调节三个β亚基催化位点开放或关闭
δ
连接F1与F0
头部朝向线粒体基部,规律性排布内膜下
柱状基部
F0
疏水
a
b
a+b+δ组成定子,外周柄
c
与内膜相连
不透性
缺乏胆固醇,富含心磷脂
限制所有分子和离子自由通过
质子电化学梯度建立与ATP合成所必须
细胞色素氧化酶
基质
富含可溶性蛋白胶状物质
具有特定PH与渗透压,催化线粒体重要生化反应
蛋白质转运
p105
叶绿体
依光照情况变化
躲避响应
叶绿体通过位移避开强光的行为
积聚响应
弱光下叶绿体汇聚到细胞受光面行为
叶绿体定位
叶绿体在细胞内位置和分布受到动态调控
借助微丝骨架的作用
Chup1微丝结合蛋白
定位于叶绿体外膜表面
存在肌动蛋白结合域
动态连接
通过内外膜延伸形成的管状凸出(基质小管),实现叶绿体之间相互联系
非融合
分化与去分化
分化
叶肉细胞原质体
光照下形成叶绿体
白化叶或叶片白化部分中的质体为白色体
储藏组装细胞
质体以造粉质体或白色体存在
分化中的叶绿体称为前叶绿体
分裂
主要发生于分生组织的前叶绿体分裂
叶绿体分裂环
叶绿体外膜表面,暴露于细胞质
叶绿体内膜以下,暴露于叶绿体基质
叶绿体分裂装置
所有分裂相关蛋白组成的分裂功能单位
分裂必需的发动蛋白Arc5
无膜定位信号
FtsZ蛋白
先于叶绿体膜缢陷汇集叶绿体内膜以下,组装成环状结构(FtsZ环或Z环)
外膜跨膜蛋白Pdv2
Z环先组装
内膜跨膜蛋白Arc6的N端在基质与FtsZ作用,协助Z环组装。 C端在内外膜间隙中与外膜跨膜蛋白Pdv2的C端相互作用,传递Z环位置信息
Pdv2的N端招募Arc5发动缢缩
叶绿体膜
通透性强,含孔蛋白
通透性低,经允许氧气、二氧化碳、水自由通过
转运蛋白选择性转运较大分子进出
类囊体
内膜衍生而来的封闭扁平膜囊
全部类囊体是一个完整连续的封闭膜囊
独立与基质
囊内空间称为类囊体腔
类囊体有序堆叠为基粒
增加了类囊体片层总面积
分类
基粒类囊体
组成基粒的类囊体
基质类囊体(基质片层)
贯穿两个及以上基粒之间,不形成垛叠片层结构
在光照等因素调节下,可动态转换
叶绿体基质
内膜与类囊体之间液态胶状物质
主要含可溶性蛋白与其他代谢活跃物质
丰度最高的蛋白是 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
共性
半自主性
受到细胞核基因组与自身基因组双重调控
非孟德尔方式遗传
具有专用的酶和核糖体系统编码翻译一些必需蛋白
DNA
线粒体DNA(mtDNA)
s期及G2期复制
叶绿体DNA(cpDNA)或质体DNA(ptDNA)
G1期复制
双链环状半保留复制
受到细胞核控制,复制所需的DNA聚合酶、解旋酶等由核基因编码
蛋白质大多数还是由核基因编码,在细胞质合成后运入线粒体或叶绿体
核质互作
三者在遗传信息核基因表达调控层次上建立的分子协作机制
核质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