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
大师大作,不足十万字,但字字珠玑,深中肯綮。该书选取了中国历史上的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这五个朝代大体可代表中国历史之全进程。钱穆从人事和制度两方面重点考察一朝一代之政治得失,制度方面则侧重政府组织、财政税收、铨选制度与国防兵制,这四项都被视为立国之本。
编辑于2025-03-19 13:44:17分草木鸟兽虫鱼七部,诗经涉及的动植物考证翔实,且绘画以描述,该书以《诗经》的篇章顺序为框架,为每一首诗配备了相应的图像。这些图像或是描绘诗中的自然景象,如山水、草木;通过图像与诗歌的对应,帮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诗经》的内容。
这是一篇关于《了不起的敦煌》巫鸿等18万,250622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尾声-顾春芳,穿越-张元林,聆听-顾春芳,想象-陈菊霞,观摩-何鄂,波澜-郑炳林、马振颖,供养-张先堂,探索-杭侃,回望-郑炳林,重返-荣新江,引论-巫鸿。
这是一篇关于《垂向时间:地质学家的计时簿》【美】马西亚.比约内鲁德250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八、后记,七、垂向时间、乌托邦与科学,六、大加速(人类世),五、大气层的变化,四、地球的步伐,三、时间地图集,二、垂向时间的意义,一、垂向时间的魅力。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分草木鸟兽虫鱼七部,诗经涉及的动植物考证翔实,且绘画以描述,该书以《诗经》的篇章顺序为框架,为每一首诗配备了相应的图像。这些图像或是描绘诗中的自然景象,如山水、草木;通过图像与诗歌的对应,帮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诗经》的内容。
这是一篇关于《了不起的敦煌》巫鸿等18万,250622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尾声-顾春芳,穿越-张元林,聆听-顾春芳,想象-陈菊霞,观摩-何鄂,波澜-郑炳林、马振颖,供养-张先堂,探索-杭侃,回望-郑炳林,重返-荣新江,引论-巫鸿。
这是一篇关于《垂向时间:地质学家的计时簿》【美】马西亚.比约内鲁德250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八、后记,七、垂向时间、乌托邦与科学,六、大加速(人类世),五、大气层的变化,四、地球的步伐,三、时间地图集,二、垂向时间的意义,一、垂向时间的魅力。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
1. 序
研究中国文化不可忽略中国传统政治
民主政治是否可与文化传统全无关联?
制度是死的,人事是活的
任何一制度不能有利而无弊,也不能历久而不变
讲座所限只挑汉唐宋明清五代来讲
所有制度应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考察
选定范围:政府组织、考试和选举、赋税制度、国防与兵役制度
2. 汉代
1. 政府组织
皇室与政府
秦汉才是正式统一的政府,之前只可说封建的统一
封建已经推翻,贵族不存
皇权和相权的划分是关键题目
皇帝有六尚
宰相有十三曹
中央政府的组织
三公九卿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核心)
丞相权责(决策与行政分离)
地方政府
郡县,太守二千石,可与中央转换,升转灵活。
中央与地方之关系
每郡每年向中央上计簿
各项统计表册
中央特派到地方调查叫刺史
内外朝分权,权力逐渐向皇帝集中
郡县制与封国并存,地方逐步收归中央
郡国并行制与刺史监察制度
地方自治组织:三老、啬夫游徼
三老掌教化
啬夫主收田租
游徼管警察盗贼
到隋唐没了,到五代,因军队来往地方官让地方上出人办差。
2. 选举制度
察举制(举孝廉、贤良方正)为主
制度弊端:地方豪族垄断,名实难副
太学培养与地方推举结合
贵族世袭残余与平民上升通道
3. 经济制度
土地政策:自耕农为主体,依附豪族现象渐增
土地私有化与豪强兼并问题
赋税制度:田租、口赋、算赋
田租轻而人头税重(十五税一)
盐铁官营,经济集权
盐铁官营与平准均输政策
4. 兵役制度
普通民丁轮番戍边(征兵制为主)
征兵制(全民义务兵)
边郡防御体系:匈奴威胁下强化军事屯田
南北军制度与边郡戍防
5. 得失检讨
成就:中央集权初构,文官体系奠基
问题:豪强兼并、土地集中加剧社会矛盾
外戚宦官干政、地方豪强失控
3. 唐代
1. 政府组织
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拟诏、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三省六部制(中书决策、门下封驳、尚书执行)
政事堂会议与宰相集体负责制
地方分设州县,辅以节度使后期权力膨胀
节度使制度埋下藩镇割据隐患
2. 选人制度
科举制兴起(进士科为核心)打破门阀垄断
士族与寒门逐渐交融
吏部铨选与考课制度
3. 经济制度
均田制与租庸调制结合,注重农本经济
土地分配与赋税结合
对田地有租、对丁役有庸、对户籍有调
中后期两税法改革,按资产纳税
从人丁转向资产计税
租庸调并入田租
钱帛并行货币体系
4. 兵役与国防
府兵制(兵农合一)崩溃后转向募兵制
边镇节度使权力失控导致安史之乱
5. 得失综述
成就:制度集大成,开放包容
与汉代制度分别上下
问题:中央与地方失衡,唐代盛衰转捩点明显
制度最大转捩中枢,让中国一直延续,但再无汉唐这样的朝代了
4. 宋代
1. 政府组织
中央政府
因循承袭,添注涂改,无制度建设
相权之分割
两府
中书在皇宫,门下尚书在宫外,只有中书省单独取旨(政事堂)
新设枢密院,管军事,晚唐五代沿袭
中书和枢密对立,宰相不管军事
三司
户部司、盐铁司、度支司
唐代自安史之乱后,因财政困难,宰相兼司所致,宋代因弊而不能改
钱穆认为权宜之计在宋为常,极不合理。
王安石变法设立三司条例司
意在重新以制度把财权集中到宰相手中
司马光从人事上反对
新设考课院(后改审官院)
后又分东西两院,又别置三班院
导致用人权不在宰相,且尚书的执行也遭破坏。
君权之侵揽
宰相不再坐而论道
以劄子“面取进止”,从定稿变草稿
宋代制度之缺点在散、在弱,不在专与暴
谏垣与政府之水火
从御史大夫到御史台,谏议大夫、拾遗、补阙。
台官、谏官都针对政府,替政府设立了一个只发空论不负责任的反对机关
地方政府
分三级:路、府州军监、县
路:四个监司官,也是中央派遣
帅:安抚使,掌兵工民事,领军旅禁令
漕:转运使,掌财赋
最重要,地方财富全部解送中央
地方日趋贫弱
宪:提刑按察使,掌司法
仓:提举常平使,掌救恤
州府:武官不管地方民政,由中央派文官知某州事、知某府事,但到现代反而成正式名称
2. 考试制度
大门第堕落,寒门书生不了解政治传统,进士轻薄
为防弊糊名,制度严密化反而失却本义,失去真才
唐进士及第后需辟署历练,宋及第后则美仕。并非更有效
改革制度:学校教育,内容从诗赋改为经义(反而得不偿失)
每一制度必待其他情况配合
3. 赋税制度
差役制,由五代沿袭下来
王安石变免役法,认为政府向地方需索,与其择肥而噬,不如平均摊派
直到现在不再有力役了
但不重视人口详细计算了
人人出钱免役,到宋代一条鞭法把丁税归到田租
司马光恢复,苏轼先反对王安石后反对司马光
4. 兵役制度与国防弱点
禁军、厢军
中国史上最坏兵制
沿袭,面上刺花字,称配军,防他逃跑
宋太祖挑选精壮入禁军,用木头人做标准,不合的则留在地方做厢军
厢军在地方做杂差
辽已立国五十年,燕云十六州等北方尽在辽手。而开封在平原,无险可守。
因粮食运输不能建都西安、洛阳
定国之策有二:先北还是先南
宋太祖选了稳重的先南,但太宗两次征辽均失败
形势如此,无法裁兵复员,但又不敢与辽作战
养兵而不能打仗
王安石变法要着手裁兵,但民兵制度未易推行,遂有保甲制
募兵制
东晋北府兵就是募兵
宋是防御性,与募兵制相结合,则人老则疲,新募则拥。军队越养越多
“冗兵”“冗吏”拖累财政
年年轮戍,虽不打仗,但经费上等于年年打仗
军官不动导致将不知兵、兵不知将
尚文轻武
不得不用兵,又看不起兵,时刻防着武人
文化复兴,理学
唐代后穷兵黩武但中国一直延续,历史文化传统延续归功于宋代
国防资源
马匹被辽、西夏占去
铁在东北塞外
王安石保马法
因养一匹马的地能养活25人
让民间到政府领马养,但养马不易,死了要赔,政府摊派,又成秕政
澶渊之盟后更无边防建设,只能让农民在水田渠旁种榆树
国防线先天不足
只有主动出击,防线外推才有希望
被动防御且是劣势防御,迟早失败
5. 明代
1. 政府组织
中央政府
钱穆:中国、世界的近代史开始时期,现代中国大体是由明开始。西方进步,中国退步,特别是政治制度大大退步
专制用来讲明清是可以的
明太祖因胡惟庸案废除宰相
废除中书省,只留中书舍人,七品书记官
只留六部,本司长官为部长,成了多头部门
分六科给事中,有权封驳,反对(科参)可搁置原议
都察院,由御史台变来,与六部合称七卿
通政司(管奏章)、大理院(主平反),合称九卿
三法司:刑部、都察院、大理院
武官则有大都督,全国五大都督府。但只带兵打仗,动员则靠兵部
一切大权归于皇帝
但历史传统,有许多事要众议(汉代即有)
廷推:大官的推举
廷议:大事的决定
廷鞫:大讼的定狱
内阁制度
皇帝的秘书处,秘书便是内阁大学士
中极、建极、文华、武英、文渊、东阁
八日有1160件奏折3291件事
三朝(早朝、午朝、晚朝),两常朝:御殿、御门
午门即预备皇帝和民众见面的阳台
两代后只能交付内阁
由六部尚书、经筵官兼
流程:条旨(票拟)-批红(朱批),后多出太监这一中间环节(司礼监)
如张居正也只能结合太监才能揽实权。
亦是张居正大权独揽而无名分处(大学士并非宰相)
地方政府
地方政治之好坏关系极大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再立宰相作为政府领袖
顾炎武《日知录》:小官与大官多少
好的大路、驿站都是唐代留下的
古代未因交通不便而造成政事失误
缓急都有规定,驿站讲究
元明以下之省区制度
行省制度始于元,金代先有,正式定制度为元
行中书省,占领一个地方派遣机关过去,再如行台
类似于英国殖民地的总督
元代有中央无地方
行省用义:打破地理限制,相互割裂、牵制,无法反抗中央
按区域划分华东南西北,不合适,容易在观念上改变中国之概念
明代地方之监司官与督抚
承宣布政使司管行政
藩司,清时称藩台
按察使管司法
臬司,清时称臬台
都指挥使管军事
三司下面的官分派出去,产生分司,管官的官多导致流弊
明清两代之胥吏
吏管一般事物,汉朝时无区分,吏可升为官。
明成祖后吏胥不能当御史,逐步产生流品之分,影响到现在
胥吏不上升渠道导致营私
而日常公务皆在胥吏,导致基础腐坏
汉朝质实少文
明朝尚文,下层作梗
2. 考试制度
进士与翰林院
非进士、翰林不可当大官
有遗珠之憾
将考试与教育制度结合,先有政务之实习,也是一大优点
八股文
由于应考之人增多,故定下标准格式
导致教条和框架,消磨人才
3. 赋税制度
黄册(人)和鱼鳞册(田)
创设初衷精密恳切,日后则逐步杂乱混乱(与历代一样)
一条鞭法
把民间差役杂项归入田赋,计亩征银,以求简便
宣德已在长江下游东南一带试行,嘉靖、隆庆盛行全国
在南方甚是便利,在北方反对甚烈
思考:任何一项制度不是孤立的,必然受其他制度牵制和影响。
4. 兵制
卫所制,大为卫,小为所
卫所给田自养,不交赋税
承平日久导致军备荒废,这是历史必然
6. 清代
1. 制度与法术
制度指政而言,法术只是事情或手段
大抵制度于公,法术于私
清代全无制度,加上部族政权私心则全只有法术
2. 清代的部族政权
主权和职责
中国一直是士人政权,有流品无阶级
中国传统政治理想重职责不重主权
部族政权,亦即异族政权:元清
出于一部族的掌控,产生特殊阶级特殊分子,故无制度只有法术为其私心服务
士人政权非出于私心,虽有魏晋南北朝门第政权,但是因社会情势趋势使然,到唐则再次放开
今日讲全民政权,但实际执行还是要有中心,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3. 清代部族政权下的政府
中央政府
私政府,袒护满人并得其拥护
军机处
军机处架空内阁,皇帝御用的秘书,实实在在“南书房”
军事统制
类似于明代司礼监,但从内阁大臣挑人
最高命令称上谕
明发上谕
无关紧要之事,如外出巡幸等
寄信上谕
清代特有,开始因军事机密单线联系,后来要紧之事皆以此法
其他人无从知晓,变成秘密政治,只能说是一种法术。
雍正朱谕,可知专制之深
任何独裁者都要有拥护他独裁的一个特定集团!
六部尚书
沿袭明制,但权力小得多,不能直接下发命令
一满一汉,均向皇帝负责,互不知情
无给事中
有人说明亡由于言官掣肘
古今中外,危急关头需绝对秘密、需要独裁,但常数平均,还是害大于利
中央除六部尚书侍郎外都不可向皇帝讲话,地方只有总督、巡抚、藩台、臬台,道及以下不能专折言事
以明伦堂卧碑为例,禁止言论、结社和出版自由
与西方近代正好相反
任何小的官上任必得皇帝引见。
地方政府
在布政使上面常设总督、巡抚
还是军事统制
已经五级,但如遇军事,还是有经略大臣
不允许地方有真正的权柄
八旗兵驻防全国,绿营的将领还是满人
前期只有岳钟琪,太平天国后无法出了曾左胡李,甲午战败后又启用满人
清代的各禁区
东三省划为禁地,不许中国人去,给自己留退路
直到光绪末年才允许出关
台湾也是禁地
因郑成功经营以后,多有造反,不许福建人私渡
察哈尔、绥远,因为接近蒙古,隔开蒙汉
新疆,土壤肥沃、尚未开辟,留作满人衣食之地,不许汉人去,直到左宗棠平定回乱。
4. 部族政权下之考试制度
愚民政策,清代当之无愧
邹容《革命军》:官于朝者,满远多于汉
考试成为羁縻牢笼之术
汉人必翰林出身方可一拜,满人在无论出身
5. 清代的统制政策
怀柔蒙古、西藏,歧视朝鲜
特设理藩院
延伸:英国对印度香港、法国对越南(帝国主义),美国对菲律宾(非帝国主义)
对待汉人
羁縻知识分子
文字狱
打压知识分子讨好下层
地丁摊粮,不再收丁口税
6. 民众的反抗运动
嘉庆后变乱不断直到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无制度建设
军制不重视水师
想均田,初步的社会主义
国名天国,是对耶教的肤浅认识,太平又来自东汉太平道,实乃无读书人所致。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了解
若太平天国成功了,便是全部中国历史失败了。
政权逐渐转移到中国人手里,逼出后续的变法
7. 变法与革命
康有为主张变法
只知道皇帝无害于立宪
但满清皇帝后面是部族政权
孙中山主张革命
要打破部族政权非革命不可
中国历代政治很少在私
却因满清统治顺而推翻历代之政治制度
政治之权的巩固源于为社会大众共同遵守、信仰的精神之权
7. 总论
中央政府有逐步集权的倾向
地方政治愈弱,如何改进?
传统政治推动社会各阶层趋向于平等
官僚不世袭,门第逐步衰落
但造成社会没力量
有组织可有力量
中国人过于平等自由
只有读书才能掌握政治,导致集聚于一个赛道
长治久安下的知识分子也只能维持三代
政治制度日渐繁密化
一个制度出了毛病,再加一个防制它
政治的主权所属和使用必是分开的,如何让使用与所属相协?
重点是让政治制度简化,让人才能自由发展。
只要开会和递转文书,已够使一个人在政治上不能表现出才能。
不能抹杀自己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