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原理哲学部分思维导图
考研政治必看笔记来啦!下图对马克思主义原理哲学部分的辩证法相关知识进行了详细的整理,包括唯物辩证法的两大总特征、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和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三方面。关注我,其余章节思维导图陆续更新中!
编辑于2019-07-31 13:33:45在考研英语中,阅读可以说占据了我们考研英语的半壁江山,所以阅读是我们考研英语复习的重中之重,但是到底该如何备考阅读理解题呢?给大家总结了考研英语阅读的解题技巧,快来看看吧~
考研政治马克思原理哲学部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不同的人在社会历史中起着不一样的作用。本思维导图总结了两种不同的历史观以及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的原则,同时概述了杰出人物在历史中的作用。
社会发展动力是社会历史前进的推动力量和源泉。马克思主义认为,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有多种因素和力量,依照这些因素作用的性质、范围和形式,可以把它们区分为根本动力和直接动力、基本动力和非基本动力、主要动力和次要动力等。其中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它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就能促进它的发展,反之就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阻碍。更多干货内容赶快收藏起来慢慢看吧!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在考研英语中,阅读可以说占据了我们考研英语的半壁江山,所以阅读是我们考研英语复习的重中之重,但是到底该如何备考阅读理解题呢?给大家总结了考研英语阅读的解题技巧,快来看看吧~
考研政治马克思原理哲学部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不同的人在社会历史中起着不一样的作用。本思维导图总结了两种不同的历史观以及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的原则,同时概述了杰出人物在历史中的作用。
社会发展动力是社会历史前进的推动力量和源泉。马克思主义认为,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有多种因素和力量,依照这些因素作用的性质、范围和形式,可以把它们区分为根本动力和直接动力、基本动力和非基本动力、主要动力和次要动力等。其中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它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就能促进它的发展,反之就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阻碍。更多干货内容赶快收藏起来慢慢看吧!
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及其分歧的焦点 (了解一下)
1.是否用联系、全面的观点看待世界。
2.是否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
3.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唯物辩证法的两大总特征: 认为整个物质世界处在普遍联系、永恒发展之中。 联系和发展都强调普遍性 联系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联系的观点
1.定义
事物之间、事物内部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
2.联系的内涵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辩证联系是以事物之间的区别为前提,相互区别的事物又通过联系而相互过渡。辩证法要求在区别中看到联系,在联系中看到区别。
3.特点
(1)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例如:拔苗助长)
(2)普遍性
①内容: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四层涵义:
其一,联系存在在事物之间;
其二,联系存在于事物内部;
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其四,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所谓“中介”就是事物相互联系的媒介、环节或桥梁。
②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习近平同志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战略构想——“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法律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核心、政治支撑。
【高频考点】(从以下三个角度来命题) 【命题规律】:本部分着重考核联系的普遍性,它强调世界是一个整体,要学会用整体的观点看待世界,要区分两种整体观——机械整体观和辩证整体观。
1.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相互依赖。
2.机械整体观(1+1=2)和辩证整体观(1+1>2)。
机械整体观:它认为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是相互孤立的,从而整体是各个部分的总和;
辩证整体观:它认为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因而整体是各个部分有机联系的整体, 在相互作用中整体具有部分不具有的新的性质。
3.系统论:系统是指事物构成要素有机联系的整体,系统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
(3)多样性
①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依据联系在事物发展中所起作用不同分为:
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
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总之,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②把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就是要求我们在种种联系中最根本的要把握事物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即把握事物的规律性。这决定着事物的基本性质与发展趋势。
③事物外部的、非本质的、偶然的联系可以起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作用,有时甚至起关键作用。
(4)条件性
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
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经过努力,可以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推动事物的发展
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4.方法论意义 (了解一下)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
1.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着事物的相互作用,而事物的相互作用必然引起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2.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运动作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指事物的一般变化和过程,标志着事物变动不定的动态过程。 2.变化则主要指运动的一般内容,即事物所发生的改变,包括事物性质、数量、结构、形态上的改变。 3.一切形式的变化统称叫运动,向上、前进的运动变化叫发展。
联系:运动和变化都既包括事物量的变化,也包括质的变化;既可以是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又可以是下降的、倒退的运动,还可以是平向的运动。二者都具有最大的普遍性。 (总而言之:运动=变化>发展。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发展是永恒的。)
二者的区别在于: 在阐述物质的根本属性时,往往使用运动这一概念; 而在表述事物的具体运动过程、状态时,常常使用变化这一概念。 发展是在运动、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范畴。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发展的观点
1.发展的定义
概括一切形式的变化就是运动,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2.发展的实质
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判别新事物与旧事物的标准(三符合)
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 (1)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因而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东西。 (2)旧事物: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因而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4.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原因:
1、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2、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3、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产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命题规律: 1如何区分新旧事物 2、新旧事物的区分是否与时间有关? (无关√;一定×)
5.事物的变化发展的过程性
(1)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内容:
第一,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要经历一个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灭亡)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第二,任何事物都是在过程中存在,在过程中发展,最终在过程中灭亡。
第三,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整个世界就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
(2)事物的发展过程
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
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3)发展过程性的意义:
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作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他们的现在、又要预见他们的未来。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五大范畴由外到内阐述了对事物普遍联系的认识) (看《精》P18-19、或《核》P14-16)
内容与形式
阐述了事物诸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
本质与现象
阐述了事物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的关系;
原因与结果
阐述了事物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
必然与偶然
阐述了事物发展中两种不同趋势之间的关系;
现实与可能
阐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关系
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三大规律) (遵循着人的认识由外到内的过程)
质量质变规律 (体现事物发展的渐近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从外在形式、形态上描述了发展的基本形式和形态——量变和质变,任何事物的发展从外在上都是不断地从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过程;
含义
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体现事物发展的连续性;
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近性和连续性的中断
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 (唯物辩证去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进一步揭示了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事物的矛盾,尤其是事物的内在矛盾;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含义
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着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对抗性矛盾
非对抗性矛盾
关系
相互联结、相辅相成
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反之亦然。因为矛盾的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通过斗争性来体现
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两者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变化
作用
同一性作用
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
使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
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斗争性作用
促进双方力量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为对立面的转化和质变创造条件
是一种矛盾统一体 向 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在不同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
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说明书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事物的外部,而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方法论意义: 1、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而且表现为“相辅相成”。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2、要正对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事物是由多种矛盾构成的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两点论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重点论
辩证关系(黄字部分)
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一切科学认识的首要前提。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事物的不同性质。 1、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过程各有其特点; 3、矛盾力量具有不平衡性,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期决定作用。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
两者辩证关系的意义: 1、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2、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方法论(矛盾分析法):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即:
两点论:把握主要矛盾的、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重点论:把握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
否定之否定规律 (揭示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深刻阐明了事物的发展由内在矛盾自我否定所引起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总方向是前进的,具体的道路是曲折的,从而从形式、形态——动力、源泉——方向、道路,深入系统地阐述了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形成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辩证否定观
否定是事物自我的否定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方法论:既要看到道路的曲折,又要看到前途的光明。
子主题
方法论
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的创新
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 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去的统一
(一)相互区别
1.内涵不同:
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
唯物辩证法既包括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
2.表现形式不同:
客观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形式。主观辩证法则采取观念的、逻辑的形式。
(二)相互联系
1.客观辩证法是主观辩证法的基础,
2.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
唯物辩证法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唯物辩证法是其核心内容。唯物论和辩证法是统一的。
唯物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具有批判的、革命的精神
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精》P26-27
归纳与演绎
分析与综合
抽象与具体
逻辑与历史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控制方法
信息方法
系统方法
模型方法
理想化方法
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
战略思维能力
底线思维能力
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的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
破除迷信,超越过时的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