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目录及相关知识点梳理,有需要的同学可以点击下图下载。
编辑于2020-10-22 19:28:181上
数一数
1.数出10以内的数
不重复,不遗漏
点数法
看图数数时,要按一定的顺序数,可以数一个做一个记号,数到最后是几,这种物体的个数就是几。
顺序
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远到近......
几个几个数
两个两个的数、三个三个的数、五个五个的数......都能很快的数出物体的数量
2.根据情境图,说清楚图中有些什么,各有多少
3.将物体与点之间建立正确的对应关系
根据物体或人的个数画出相应数量的点,根据提供的点的个数找出相应数量的物体或人,有几个物体就画几个圆,感受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4.做标记的方法数多种混放着的物体
把多种物体混放在一起,数每种物体的数量时,按一定的顺序采用做标记的方法可避免重复数或漏数
比一比
1.初步认识长短、高矮、轻重的含义
2.体会比较长短、高矮、轻重的一般方法,会比较物体之间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①比较物体的长短时,要把物体的一端对齐
②比较物体的高矮时,要把物体放在同一水平面上,一端对其,看另一端
③比较物体的轻重时,借助简易天平,重的一方下落,轻的一方上升
④多个物体比较长短、高矮、轻重时,进行简单推理和灵活的比较策略
分一分
1.分类
含义
把同一类的物品放在一起,就是分类
好处和基本要求
分类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
好处
整洁,有条理
基本要求
分类标准要清晰,分类结果要不交叉不遗漏
2.统一标准的分类
以不同的物体之间共有的一种属性作为标准进行分类,能得到确定的结果
3.不同标准的分类
看物体之间有几种不同的属性,就可以分别以这些属性作为标准进行分类
分类的标准要前后一贯
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一般也不同
4.注意事项
分类前,要先确定分类标准,再按标准进行分类
5.分类方法
根据物品的特征(如颜色、形状)、制作材料、功能和用途(如衣、食、住、行等)
认位置
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①左右关系
与右手相对应的一面是右
与左手相对应的一面是左
②前后关系
以参照物为目标
参照物面对的方向是前
参照物背对的方向是后
③上下关系
上指的是在高处的,与下相对
下是指位置在地处的,与上相对
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上下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④会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语描述物体的位置及相互关系,引导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例如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苹果的上面是鸡蛋,鸡蛋在苹果的上面
2.辨别左右方位
①利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明确判断左右的基本方法,例如:发言举右手,写字、抛物时通常也是用右手
②设计活动:左手握拳头,右手握拳头;左边拍手,右边拍手;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
3.当涉及物体位置关系的相对性时,只要求学生把自己作为判断的主体,通过观察辨认位置关系
认识10以内的数
1.认识10以内的数
①建立相对完整的10以内数的认知结构
②在具体情境中理解10以内每个数的含义,会数数量在1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读、写0~10各数,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
③进行规范的写数训练,要求正确、规范、工整
2.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①“几”表示物体有多少,也就是自然数的基数含义,可以指“总共的数量”
②“第几”表示物体排列的次序,也就是自然数的序数含义,可以指“其中的某一个”
③自然数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常会相互干扰,可以通过比较,说一说“几个”和“第几个”之间的区别来突破这一难点
3.认识0
①在具体情境中理解0表示一个也没有
②观察直尺,0还可以表示起点,它排在1的前面
③0和3、2、1一样,也是一个数,要学会读写
4.认识关系符号=、< 和 >,会用这些符号或语言表示10以内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①较两种物体数量的多少,基本方法是一一对应。通过一一对应的排列让学生建立“同样多”、“多”、“少”的概念
②认识=、< 和 >,介绍读法和写法
< 和 >记忆方法
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
开口朝哪边,哪边就大
③比较数大小关系的思考过程
根据图意来比较:如6朵花比5朵花多,所以6>5
想数的排列顺序,如6在5的后面,所以6>5
5.认识10
①10是计数的结果,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感受10个一是1个十,表明10又可以作为一个计数单位,是十进制计数法的基础
②明确10以内数的顺序,10排在9的后面
从前往后数
从后往前数
③10是由1和0两个数字组成的,在“日”字格里体会两个数字的位置关系,使书写规范
④数数策略的多样化
一个一个数,两个两个数,五个五个数
认识图形(1)
1.直观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主要特征,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能识别和判断
不描述特征,能连线、分类、识别即可
2.在认识物体的活动中,体会比较、分类、统计等方法
有趣的拼搭
分与合
1.分与合
一个数(0,1除外)能分成两个比它小的数;反过来,这两个比它小的数也能合成这个数
2.理解并掌握10以内数的分与合,把一个数分成两个数或者把两个数合成一个数
①2-5的分与合重点是让学生体会“分”与“合”的是有联系的
如:5可以分成1和4,1和4合成5
②6、7的分与合侧重引导学生体会有序
实物图是有序的
③8、9的分与合要求学生用有序的思考方式进行探索
每次移1个每次分1根,暗示有序
④10的分与合鼓励学生独立探索
明确提出要求:有序的涂一涂,分一分
3.有序的表达
把一个数的各种分解情况不仅有序,而且对称的排列,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减轻记忆负担,培养推理能力
一种分法有两种表达
“7可以分成1和6”,“7可以分成6和1”是一致的
4.10的分与合
为“凑十法”打好基础
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加法和减法
含义
加法
把两个数合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算
大数记心里,小数往上数。
4+2=
把4记心里,往上数两个数,5,6,得出结果6
减法
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剩下多少用减法算;从两个部分中去掉其中一部分,求另一部分也用减法算
大数记心里,小数往下数
6-3
把6记心里,往下数三个数,5,4,3,得出结果3
符号
+
加号
-
减号
2.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从“一图一式”到“一图两式”到“一图四式”,加深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体会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2.计算方法
在具体场景中数一数
从分与合的角度推算
根据加减法的互逆关系计算
3.有关0的加减法计算
任何数加(减)0得0
两个相同的数相减得0
4.正确计算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式题
计算方法
从左往右计算,先计算前两个数,记下第一步计算的得数,再用这个得数和第三个数计算
5.求加法算式中的未知加数
例:( )+2=10,读作:几加2等于10
10可以分成2和8
2和8合成10
用减法:10-2=8
3.解决实际问题
①条件信息都由图来显示,不出问题,但给出带运算符号的算式, 让学生填一填,算一算
②条件信息和问题用图并配以括线和“?”来显示,要求学生自己填运算符号进行计算。这是教材第一次出现相对完整的实际问题,需要学生提取信息,提出问题和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③先让学生以填空的形式从场景图中收集信息,再列式计算
丰收的果园
认识11~20各数
1.认识11-20各数
①知道10个一是1个十,2个十是20,认识数位,知道“个位”和“十位”
②通过数数掌握11-20各数的顺序和读法, 会比较大小
③数数的方法:数一个杠一个,每10个一圈
2.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学习写数
①本单元第一次出现计数单位“一(个)”和“十”,第一次提出“10个一是1个十”,并初步接触计数器上的个位和十位,这是学生数概念形成过程中的一次重要突破
②11-20读写方法和正确理解数的含义、顺序和组成相辅相成
读数
从高位读起,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
组成
十几是由1个十和几个1组成的
20是由2个十组成的
写法
从高位写起,有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有几个一就在各位上写几
写两位数时,个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用“0”占位
数位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③写法上,11-20各数都是由十和几合起来的(其中20是两个十),要用两个数字才能表示一个数,而读数中的“十”又只用数字“1”在十位上表示
如:计数器上十位上的1颗珠代表1个十,要在十位上写1,个位上的1颗珠代表1个一,要在个位上写1,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
3.应用11-20各数的组成,能正确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①学生运用数的组成进行加、减法的计算,如10+3=( ),想1个十加3个一就是13
②沟通加、减法的联系,有利于学生感知
③为接下来20以内的进位加法做准备
④计算方法
10加几(几加10)得十几
十几减几得10
十几减10得几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①9加几,8、7加几,6、5、4、3、2加几
②根据已经学会的算式推算出新算式的得数
如:9+7=16推出7+9=16,体会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计算方法
凑十法
拆小数,凑大数
较简单
拆大数,凑小数
拆分法
口诀法
加九减一、加八减二、加七减三、加六减四、加五减五
举例
加九减一
一个数与9相加,将这个数减去1作为它们和的各位
8+9=()
8-1=7,用7作为和的各位,即8+9=17
2.用所学的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从本单元开始,教材呈现用文字(包括表格、对话等)叙述的、结构相对完整的实际问题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有
正确理解题意
合理选择或组合相关信息
根据题意确定计算方法
期末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