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人文地理学》第2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人文地理学》第2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考研、期末知识梳理必备,需要的可以收藏下。
城市规划考研、期末知识梳理必备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第1-5节知识梳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综合自然地理》第8章 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思维导图, 考研、期末知识梳理必备,值得收藏!
《综合自然地理》第11章 应用研究思维导图, 考研、期末知识梳理必备,值得收藏!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第2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第1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重】
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 ——文化区【名解】
【定义】
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分类】
(一)形式文化区(formal culture regions)
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三层次】
中心地区/核心地区
外围区
边缘区
【特征】
具有一个文化特征表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的外围区及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
在自然状态下,不受外部的某种作用而形成的。
(二)功能文化区(functional culture regions)
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特征】VS形式文化区
中心位置及边界的界线确切 中心的功能性作用 区内的功能联系
(三)乡土文化区( vernacular culture regions) &乡愁/乡土文化回归【热点】
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VS功能文化区
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
VS形式文化区
缺乏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
二、文化的时间现象 ——文化的扩散【名解】
(一)扩展扩散(expansion diffusion)
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特点】
是空间上的连续性
【类型】
1. 接触扩散或传染扩散
2. 等级扩散
3. 刺激扩散
(二)迁移扩散(relocation diffusion)
某种文化下的人或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时,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
空间上不连续
三、文化生态学【名解】 ——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地域文化系统【名解】
人-文化-环境是三位一体的有机整体
文化生态关系
文化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
(一)文化生态关系的类型
1. 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名解】
贝里——“强”式文化生态关系说
环境(自然环境)现象对所研究的文化行为的起源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主导作用
2. 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名解】
“弱”式文化环境关系
在环境与文化的变因之间存在着“作用的相互依赖性”,把文化与环境的关系作为一个相互依赖的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来考察,而不要总想确定确切的原因与结果。文化与环境的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因素网络。
3. 社会体系中的文化生态关系
注重于人类环境关系中人对环境物象、观念的研究,其目的是探索和环境有关的人类行为动机。
4. 和谐文化生态关系&可持续发展
(二)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简答】
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2.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
3.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
4.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
四、文化整合【名解】(cultural integration) ——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
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
五、文化现象综合体 ——文化景观【名解】
景观
地球表层各种地理现象的综合体。
自然景观
自然现象的综合体
人文景观/文化景观 (culture landscape)
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文化景观学派
索尔
“文化史层”研究(sequent occupance)
利用对过去文化景观留下的遗迹来探索某地文化景观过去的发展过程
【应用】
旅游开发、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农业发展、环境保护
第2节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人文地理学理论的多元性
1. 区位论
经济地理学与城市地理学的核心理论
2. 文化景观论
过去或现在人文活动的结果,可以通过它研究该地区的人以前的各种活动,恢复其以前的活动过程。
3. 行为论
行为地理学——人在某种环境中的一些行为
4. 人地关系论
二、人地关系论【2019 论述】 《精讲手册》P101 专题6
【背景】
(一)环境决定论 (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
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二)可能论/或然论 (possibilism)
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三)适应论 (adjustment theory)
通过文化的发展而对自然环境和环境变化的长期适应
(四)生态论 (human ecology)
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
(五)环境感知论【名解】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心理学
人受其环境及文化的影响,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种印象/思想意识。这种由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印象,就称之为环境感知。
(六)文化决定论 (cultural determinism)
(七)和谐论
人地关系包括两个方面
1. 人类应顺应自然规律,充分合理地利用地理环境
2. 对已经破坏的不协调的人地关系进行优化调控
人地关系和谐论的内容
要支配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共生和谐关系。
三、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
(一)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
(二)马克斯·韦伯的宗教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年鉴学派中的地理观
四、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式【名解/简答】

斯宾塞 +托马斯《文化地理学概论》
【四要素】
1. 人口
一定地域范围内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群体
2. 自然生物环境
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空间与资源
3. 社会组织
人类社会的文化环境
4. 技术
实现特定目标的手段
【关系】
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六对联系带
文化的结构
1. 物质文化
在自然生物环境的基础上创造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文化
2. 制度文化
社会组织
3. 精神文化
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