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养生系列·无病到天年2,《大病预防先除湿》
一、6大祛湿生活指南
饮食控湿
忌口清单:少食生冷(冰饮、刺身)、高糖高脂(蛋糕、油炸食品)、黏腻难消化食物(糯米制品)。
利湿食谱:薏苡仁红豆粥、冬瓜荷叶汤、茯苓山药羹,每日交替食用。
调味祛湿:生姜、花椒、陈皮入菜,升发脾胃阳气,辅助化湿。
运动排湿
微汗原则:每日30分钟温和运动(八段锦、快走、瑜伽),以微微发汗为度,避免大汗伤阳。
重点部位活动:多伸展四肢关节(如踮脚、转腕),促进“湿性下沉”部位的气血循环。
环境防湿
居家细节:阴雨天关闭门窗,使用除湿机;衣物、被褥彻底晾干,避免“外湿”侵袭。
避湿习惯:不直接睡地板、淋雨后及时擦干身体、避免久处地下室。
作息养脾
子时前入睡:夜间11点前就寝,顺应胆经、肝经排毒时段,修复脾胃功能。
午时小憩:11:00-13:00间闭目养神15分钟,助心火温煦脾土,提升运化能力。
情绪调湿
疏肝解郁:湿阻易致情绪低落,可通过深呼吸、按揉太冲穴(肝经原穴)疏解郁气。
忌思虑过度:“思伤脾”,避免长期精神压力,适度冥想、户外散步放松。
日常自检
舌象观察:晨起舌苔白腻、齿痕明显为湿盛;舌苔黄腻为湿热夹杂。
二便监测:大便黏滞、冲不净,小便混浊短黄,提示需加强祛湿。
二、33种湿邪相关疾病调理原则
代谢类疾病
高血脂:祛湿降浊,山楂决明子代茶饮+拍打胆经(风市穴至足临泣)。
糖尿病:滋阴利湿,玉米须煲水+按摩胰俞穴(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消化系统疾病
便秘(湿秘型):通腑泄浊,莱菔子研末冲服+顺时针揉腹。
风湿免疫类
类风湿关节炎:散寒除湿,草乌外敷(需医师指导)+雷火灸关节。
三、54个实用祛湿小方精选
食疗方(12例)
三豆饮:赤小豆、黑豆、绿豆各30g,煮水代茶,清暑利湿。
四神汤:茯苓、莲子、芡实、山药各20g炖猪肚,健脾祛湿经典方。
紫苏姜枣茶:紫苏叶10g+生姜3片+红枣5枚,解表化湿,适合空调房人群。
外治法(10例)
藿香足浴包:藿香、佩兰、艾叶各20g,煮水泡脚,驱散寒湿。
艾灸祛湿三穴:足三里(健脾胃)、阴陵泉(利水湿)、丰隆穴(化痰浊),每穴10分钟。
花椒盐袋热敷:花椒100g+粗盐500g炒热装袋,敷关元穴(脐下3寸),温阳化湿。
经典方剂活用(20例)
三仁汤加减:杏仁、白蔻仁、薏苡仁为基础,头身困重加羌活,腹胀加厚朴。
苓桂术甘汤:茯苓12g+桂枝9g+白术6g+甘草6g,温阳化饮,治痰湿眩晕。
藿朴夏苓汤:藿香、厚朴、半夏、茯苓,用于暑湿感冒,恶心纳呆。
该书通过**“生活指南-疾病调理-实用验方”**三层体系,将中医“治未病”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日常方案,尤其强调:
防重于治:从饮食起居阻断湿邪生成,降低慢性病风险。
简便廉验:取材多为药食同源之品,适合家庭自助调理。
提示:具体方剂需结合体质使用,急性病或重症仍需及时就医。
若有兴趣深入,建议结合原书医案与配图,系统学习湿邪致病规律与调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