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机制
这是一篇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机制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思政教育学习的心理机制,思政教育接受的心理机制。
编辑于2025-03-30 20:40:43思想政治教育 的心理机制
思政教育 学习的心理机制
学习的内涵及过程
内涵
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过程
进行学习的内部过程/心理过程
接收信息、理解信息、记忆信息、应用信息
诺曼知识习得三阶段论:增生、重建、融会贯通阶段
思政品德学习的心理依据
学习理论:为何学习、如何学习、学习什么
刺激—反应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强调环境的刺激作用
突出强化在学习中的价值
及时强化比滞后强化更有效
满足教育对象需要的强化物更能对教育对象的行为起到刺激和强化的作用
关注“邻近”对学习过程的影响(类似泛化)
练习律→实践,知识要在实践中巩固和运用
准备律→学习兴趣、动机
效果律→获得赞赏/伴随满足感
认知学习理论
知识结构的掌握
学习过程:情境
注重直觉思维
内在动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皮亚杰“自我建构”+维果茨基“社会建构”
知识观
没有绝对的知识,每个人都有解读权
实事求是。知识不是拿来就用,需要再加工和再创造
学习观
主动建构性:不是被动地吸收
社会互动性:需要学习共同体合作互动完成
情境性:知识存在于具体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中
学生观
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的
不能无视已有知识经验,将其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学习共同体中,师生生生对于问题的看法存在差异,是正常的,是宝贵的现象资源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是人固有能量的自我实现过程。自由学习
学习=成为。成为一个完善的人,是唯一真正的学习
原则
生来有学习的潜能:好奇心
学习内容和自身目的有关时,意义学习发生了
设计改变自我(对自己的看法)的学习有威胁,受到抵制【认知失调?】
学习氛围:相互理解支持,减少恐惧、轻松开放地接受知识
大多数意义学习是从“做”中学
参与学习过程时,促进学习
以自我批评和自我评价为主要依据,把他人评价放在次要地位时,促进独立性、创造性、自主性
方法
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
提供学习资源
使用合约
利用社区
同伴教学
分组学习
探究训练
自我评价
西方道德教育理论
卢梭
情感教育(情感因素>理智因素),反对说教式
康德
儿童具有两面性:追求个人私欲的恶的一面,理性地趋向于服从社会的善的一面
①管束:防止恶的本性膨胀,抑制天生的野性,提升善的本性;②教化:知晓礼俗,适应社会环境;③道德陶冶:分清是非善恶,严守道德法令,变他律为自律道德
杜威的实用主义
社会性是道德教育的核心
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具有社会性
实施过程具有社会性
评价标准具有社会性:为社会服务。会做事有创造能为社会做贡献
道德教育通过各科教学进行
讲求道德教育的方法:社会实践法
遵循心理发展规律进行道德教育
培养智力判断,用理智来指导本能冲动,顺应社会价值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道德两难故事法
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基础,道德发展不可能超越认知发展水平
道德发展的本质动机在于寻求社会接受和自我实现
道德认知道德行为产生的基础
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
承认人性是建设性的(积极的)
重视情感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移情
实施道德教育的三个基本条件:真诚——接受信任——移情性理解
道德教育是一种过程,教师是“促进者”
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的教学模式
社会学习道德教育理论
榜样对品德的作用
环境、行为和人(情感、道德水平)的交互作用论
思政品德学习的心理机制
理解
感性材料要丰富:先进人物、先进事迹、优秀文化作品、健康文明的环境
概念原理要准确
知识要系统化:X孤立碎片
迁移
扩大知识面
提高概括能力:对核心基本的内容抽象概括,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调整心态:信心乐观适度紧张→正迁移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强化
明确社会所要求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内涵和具体行为规范
对教育对象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表现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肯定和必要的物质刺激【正强化】
把教育对象的行为结果反馈给他。良性循环
强化物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心理需要有所变化,对教育对象切实起到刺激和强化的作用。PS:由内在动机引发的行为不必急于物质奖赏,会削弱的
学习动机的激发
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习需要
适度的疑难既有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又有相当的挑战性
确定学习目标,形成学习期待
长远目标和具体目标。实现一个目标后引导教育对象选择更高层次的目标,形成更更高层次的期待,良性循环
控制动机水平,保障动机效果
过强→焦虑紧张→干扰记忆和思维活动的顺利进行
容易的内容→相对紧张的气氛,集中注意力,提升学习动机。否则会轻视,分散注意力
复杂的内容→轻松自由的气氛,降低动机水平
充分利用反馈,保持动机水平【效果律】
反馈方式:口头/书面、日常及时的/集中阶段性的
开展学习竞赛,激发学习动机(适度)
激发被别人评价的意识,通过竞争获得他人的尊重,满足自尊心和自我发展的需要
引导正确归因,强化学习动机
成功者自强不息、不断进取、超越自我,失败者恢复自信、发奋努力、走向成功
自主性的发掘
把思政品德的学习变为意义学习
激发教育对象的内在需要
贴近社会现实和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及时解答在现实生活和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困惑,满足精神需要
强调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教育:自主发展、自主选择、自主评价、自我控制
教育内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提出、解决问题,”要我学“→”我要学“
教育方式:长善救失,”被动“→”主动“
管理模式:以人为本,开发学生自我管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他律“→”自律“
评价过程:”评价客体“→”评价主体“
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严肃的宣传主题以生动形象的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理论灌输集育德性、知识性、交互性、趣味性、生动性于一体,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思政教育
把思政品德的学习变为探索学习【人本主义的”问题德育法“】
教师是讨论的指导者,不是提供答案的权威者/仲裁者
把思政品德的学习变为开放学习【杜威实用主义道德教育理论】
道德教育与社会不可分割,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思政教育有全球视野、世界眼光、博大胸怀
思政教育 接受的心理机制 【是否接受、如何接受】
接受的内涵及思政教育接受的特征
内涵
认知、情感、意志过程、行为外化过程
意识选择性
外在性接受:注意
无意注意接受:减少逆反心理,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转变观点【第五章注意引导】
形式上富于变化不断创新,冲击力和吸引力
要升华为有意注意,自觉地接受教育
有意注意接受
内在性接受:兴趣→需要
基本特征
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统一
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内化与外化的统一
持续性与反复性的统一
思政教育接受的心理过程:把社会意识内化为自身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再外化为行为
前接受活动环节:心理层面
表现
接受准备:对教育氛围的敏感性提升、注意的定向性转移
接受期待:心理的适应性调整,求知心理
状态
热态:受教期望→受教主动
冷态:对接受有戒备心理,心理闭锁
静态:超越自我,保持距离,静心以待
现接受活动环节:思维层面
表现
信息吸收
结构重组
态度改变
特征
思想传导者与接受主体的共时性的活动过程
施教者的主导性与受教者的主体性的统一过程
接受主体有鲜明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独立性
结果
满意性接受
选择性接受:只关心自己需要的信息
解释性接受:理解的不一定是施教主体的原意,出现接受变异现象
逆反性接受:反向思维,拉大距离
后接受活动环节:行为层面
反省机制
冷静分析、反复咀嚼、仔细掂量,作出新的接受解读
验证机制
践行机制
价值评估
思政教育接受的心理系统
动力驱动系统——接受的动力源泉
构成:需要【原动力】、动机、兴趣、理想、信念(认识情感意志的有机融合)、价值观人生观……
需要在思政教育接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唤醒接受注意,强化接受准备
左右教育对象的接受选择
影响教育对象的接受兴趣,专注于思想接受活动
活跃思维,激发求知愿望
影响接受记忆,需要的信息→长期记忆,终生难忘
催发接受转化:转化为情感意志,外化为言论行为
需要对思政教育接受活动的影响
精神需要决定教育对象对思政教育接受的积极性
需要的指向性决定思政教育接受的选择性
需要的层次性决定思政教育接受的层次性
需要的满足强化思政教育接受行为
认知先导系统
感觉:接受的基础
知觉:接受的关键
注意:接受的前提
记忆:接受的催化剂
想象:接受的扩展器
思维:接受的中枢
情感调节系统:以弥散的方式存在于接受活动的诸环节中
激发和驱动接受活动
强化或抑制接受活动
影响注意的稳定性、深度、广度、强度
加强/减弱在接受过程中的认知力
理与情是一对孪生子。教需要穷理与达情的互补,授需要理与情的双向满足
激活或扼杀接受活动中的创造性
意志保障系统
对认知过程具有保障作用
对情绪情感具有调控作用
化悲痛为力量,化压力为动力,化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
情绪的俘虏,行动被离目标
对接受行为具有支撑作用
行为外化系统
深化认知
思想巩固
思想验证
思想沉淀
将知识转化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