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饮湖上初晴后雨》
这是一篇关于《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诗歌基本信息,二、诗歌原文及诵读指导,三、诗歌意象与意境赏析,四、诗歌表现手法探究,五、诗歌主题与情感表达,六、诗歌拓展与延伸。
这是一篇关于三国演义-孙乾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孙乾是刘备帐下的重要谋士,以其出色的外交才能和谋略为刘备集团的发展立下不少功劳,主要事迹如下:出使荆州,促成刘备暂居,劝降刘璋,助力刘备入蜀,辅佐刘备,参与内部治理。
这是一篇关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作者:李白 朝代:唐代,(一)原文,(一)主题,(二)情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送别诗。诗歌以黄鹤楼为背景,描述了李白在黄鹤楼为朋友孟浩然送别的情景。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稻草人》读书笔记
《童年》读书笔记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春晓》思维导图
亡羊补牢
一张思维导图帮您读懂唐诗《咏鹅》!
现场展示课(肖玮绘制)
学议导练展 教学模式
《饮湖上初晴后雨》
一、诗歌基本信息
(一)作者简介
苏轼: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所作。当时他陪着一位客人游览西湖,在饮酒时,恰逢西湖先是晴天,后又下雨,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出的独特美景触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于是便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佳作。
二、诗歌原文及诵读指导
(一)原文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二)诵读指导
节奏划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语调情感:前两句描绘西湖在不同天气下的景色,语调应轻快流畅,展现出景色的美妙;后两句将西湖比作西施,语调可稍缓,带着一种赞叹和欣赏的情感,突出西湖无论怎样都美的特质。
三、诗歌意象与意境赏析
(一)意象分析
水光潋滟:“潋滟”形容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描绘出晴天时西湖湖水在阳光照耀下,波光粼粼、闪耀动人的景象,给人以明亮、开阔之感。
山色空蒙:“空蒙”意为细雨迷茫的样子。生动地刻画了雨天时西湖周围的山峦在雨雾笼罩下,若隐若现、朦胧迷离的美妙姿态,营造出一种清幽、淡雅的氛围。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在中国文化中,西施是美的象征。诗人将西湖比作西施,赋予了西湖一种灵动、温婉的美感。
(二)意境营造
诗人通过对西湖在晴天和雨天两种不同天气下景色的描写,营造出了一种空灵、变幻、美妙的意境。晴天的西湖,水光闪耀,展现出一种阳刚之美;雨天的西湖,山色朦胧,透露出一种阴柔之美。而将西湖比作西施,更是将这种美升华到了极致,使西湖具有一种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西湖之畔,亲身感受着它的独特风情。
四、诗歌表现手法探究
(一)动静结合
前两句中,“水光潋滟”描绘了湖水波光闪动的动态之美,“山色空蒙”则刻画了山峦在雨雾中若隐若现的静态之美。动静相衬,使西湖的景色更加生动鲜活,富有层次感。
(二)比喻手法
后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运用了巧妙的比喻,将西湖比作西施。这个比喻不仅形象地写出了西湖的美,而且赋予了西湖一种人格化的魅力。无论是在晴天时的“浓抹”,还是在雨天时的“淡妆”,西湖都如同西施一样,展现出独特的风姿,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虚实结合
诗中对西湖晴天和雨天景色的描写是实写,而将西湖比作西施则是虚写。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诗人将眼前的美景与历史文化相结合,拓展了诗歌的意境,使读者在欣赏西湖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
五、诗歌主题与情感表达
(一)主题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西湖美景的赞美。诗人通过对西湖在不同天气下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西湖的独特魅力,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二)情感表达
诗中蕴含着诗人对西湖的由衷喜爱和陶醉之情。“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两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景色的赞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将西湖比作西施,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的高度赞赏和推崇。
六、诗歌拓展与延伸
(一)相关诗词比较
可以将《饮湖上初晴后雨》与其他描写西湖的诗词进行比较阅读,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等,分析不同诗人对西湖描写的角度、手法和情感表达上的异同,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苏轼这首诗的独特之处。
(二)文化内涵挖掘
深入探究诗歌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了解西施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以及西湖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思考诗人将西湖比作西施背后所反映出的文化心理和审美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