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鲁迅作品十五讲》
本书适合所有希望理解鲁迅、理解中国现代文学与思想的读者,它既是学术研究,也是一部充满生命力的启蒙读物。
研究张爱玲的经典专著。详细解读张爱玲小说中独特的苍凉风格。她以冷峻的笔触描绘世态人情,在繁华与落寞的交织中展现人生的无奈与悲凉,如《金锁记》中曹七巧在黄金枷锁下的扭曲人生,凸显了这种苍凉之美。
本书挑战了传统文学史中将“五四新文学”视为中国现代文学唯一开端的观点,提出“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颠覆性命题。通过重新解读晚清小说(1849-1911),王德威揭示了晚清文学中潜藏的多元现代性实验,认为这些被五四话语压抑的创作实践,实际上构成了中国文学现代性的重要源头。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鲁迅作品十五讲》
一、鲁迅创作总论
1.核心思想
"立人":改造国民性,建立独立人格
"反抗绝望":在黑暗中坚持行动(《野草》序言)
2.创作分期
"中间物意识":自我批判的清醒(《写在〈坟〉后面》)
早期(1902-1918):日本留学,《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
爆发期(1918-1926):《呐喊》《彷徨》《野草》
后期(1926-1936):杂文为主,《且介亭杂文》
二、小说专题
1.《呐喊》(1918-1922)
《狂人日记》
关键词:"吃人"隐喻、礼教批判
钱理群点评: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铁屋子"的第一声呐喊
《阿Q正传》
国民性批判:精神胜利法、奴隶性、看客心理
结构分析:喜剧外壳下的悲剧内核
《孔乙己》
知识分子命运: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叙事视角:酒店小伙计的"旁观者冷漠"
2.《彷徨》(1924-1925)
《祝福》
祥林嫂之死:封建礼教(夫权、神权、族权)的三重压迫
《在酒楼上》
"孤独者"吕纬甫:启蒙者的妥协与颓废
三、散文诗与回忆录
1.《野草》(1924-1926)
哲学主题:《影的告别》:自我分裂与抉择;《死火》:冻灭vs烧尽的两难选择
艺术特色:象征主义、梦境叙事
2.《朝花夕拾》(1926)
温情与批判并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童年乐趣 vs 教育僵化;《无常》:民间信仰中的"人情味"
四、杂文与社会批判
1.批判对象:奴性(《灯下漫笔》):"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伪士(《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虚伪的同情;文化保守主义(《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痛打落水狗
2.杂文艺术
风格:匕首投枪、寸铁杀人
手法:反讽、归谬、借古讽今
五、鲁迅的当代意义
1.知识分子立场:"真的猛士"(《记念刘和珍君》):批判精神与行动力
2.国民性反思:阿Q精神的现代延续:网络暴力、道德绑架
3.文学启示:现实主义深度:对底层"哀其不幸,怒其不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