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一章 第二节 第一部分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这是一篇关于教育的产生和发展的思维导图。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它是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一种表现。它把对人的身心的发展影响作为直接目标。
这是一篇关于第8章学习动机第二部分小学教师的思维导图。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或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该思维导图对这一部分这是做了很好总结。
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它包含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个成分,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别。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第一章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中国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
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没有区别
对我国教育教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使不少处于社会中下层中下层的人士也能有受教育的机会
教育目的
学而优则仕
学习之后还有余力就去做官
主张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为社会发展培养政治家(士、君子)
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
完善人格为教育首要目的
道德教育
观点
仁是孔子最高道德标准,主张以”仁“为核心,在实践上主张立志求仁,亲身躬行等道德修养方法,揭示了君子品德形成的过程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抛弃了仁德,怎样去成就他的身名呢
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也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自省自克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身体力行
“敏于事而慎于言”“讷于言而敏于行”“言必行,行必果”
改过迁善
教学原则和方法
学、思、行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主张启发诱导,孔子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启发式教学的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朱熹对“愤”: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启:谓开其意
发:谓达其辞
举一隅不宜三隅反,则不复也
因材施教
求退也,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听其言而观其行
主张实事求是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教学内容
教育主张和影响
主张教授的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继承了西周以来的六艺教育的传统
缺陷
忽视自然知识和科学技术的传授
鄙视对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著名论断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文指文献、文化知识等;包括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行、忠、信是道德行为规范要求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
上好礼,则民莫不敢不敬。上好艺,则民莫不敢不服。上好信,则民不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教育作用
教育与社会发展,提出“庶、富、教”
教育与人发展 “性相近,习相远”
教师观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概念
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教育学的雏形
作者孟子学生乐正克
教育与社会发展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教育与人发展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教学原则
教学相长原则
豫时孙摩
1、“豫” 预防性原则
2、“时”及时性原则
3、“孙”循序渐进性原则
教育有关键期和最佳期,符合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
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学不躐等
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4、集体教育原则
长善救失
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教也者,长善而就其失者也
启发诱导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尔弗达
藏息相辅
课内外相结合原则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论教师
“师道尊严”
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
地方建制分别设: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考核学生在学业知识学习和品德修养
其他教育家
孟子
性善论,明人伦
荀子
性恶论
墨子
兼爱非攻
亲知,闻知,说知
朱熹
朱子读书法
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韩愈
《师说》
西方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
以雄辩和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问答法又称产婆术
讥讽
助产术
归纳
定义
提出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
柏拉图
《理想国》
培养哲学王
最早提倡“寓学习于游戏”
亚里士多德
最早提出了自由主义(文雅教育)
《政治学》
1、灵魂说:生物性、感觉和欲望、理性的认识与思维
2、教育目的:为国家培养人才,年轻一代和谐发展
3、实施体、德、智三育
体育首位
4、教育的年龄分期理论,教育要与人发展适应。
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
昆体良
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论演说家的培养》)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研究教学法
中心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