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绪论
这是一个关于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绪论的思维导图,一图看懂全章节内容,知识点系统全面,无需死记硬背,框架式结构清晰明了,轻松掌握知识点。
编辑于2025-04-07 17:59:56绪论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人的心理现象是自然界最复杂,最奇妙的一种现象,恩格斯则把人的心理活动誉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心理学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研究的对象是心理现象,而心理现象又是复杂多变的,通常被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部分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特性及相互关系的反映
视觉触觉味觉嗅觉听觉都属于感觉是对事物某方面属性的反应
人们通过不同的感觉,对同一事物进行认知时,就会对这一事物多方面属性有所了解,从而对这一事物产生总体的认识,这就是知觉
人们接触过某些事物后,总会在头脑中留下一定的痕迹和印象,必要时还能想起来这是记忆
凭借头脑中已经记下的物体形象,人们还可以在头脑中重新组合成新的形象,这是想象
什么还可以,在感觉知觉记忆的基础上,对自己不能直接看到或听到的事情,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形成判断,这就是思维
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都属于认识过程
当人们认识一个物体的时候,总会不由自主的产生一些内心的体验,这就是情感过程
我们遇到行为不良语言,粗俗的人时处于所处场合的特殊情况,既不能批评指责他,又不能立即避开他,又时我们就只能想方设法克制自己,调节自己,这就是抑制过程
三者关系:心理过程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认识是情感和意志产生的基础,情感是认识和意志产生的动力,意志对认识和情感都具有调控作用
心理过程不仅表现在人与事物打交道的活动中,也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中
个性心理
由于每个人的先天素质不同,后天生活条件不同,接受的教育和社会影响不同,参与的时间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逐渐形成比较稳固的有别于他人的心理倾向或心理特点,这就是个性
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兴趣、理想和世界观(一个人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倾向,以及一个人关心和热衷什么事)
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一个人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的与他人不同的稳定差异)
自我意识,反映人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的认识,评价,体验,调节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迅速发展,许多研究者开始应用自然科学方法探索心理现象的奥秘
心理学的产生,1879年,德国哲学家、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冯特在菜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开始系统地用实验手段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使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哲学中分离出来
普通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如感知觉记忆思维的一般,规律人的需要动机及各种心理特征,最一般的规律
生理心理学主要研究脑及神经系统的变化所引起的心理和行为活动的变化
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和人的心理的个体发展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受教育者道德品质的形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心理的个别差异和教育者的心理品质及其形成等
社会心理学系统研究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学科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学科
学前阶段是人的一生中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的时期,这个时期儿童的生理机能不断发展,身高体重不断增加,肌肉骨骼不断增强,大脑皮层的结构和机能不断成熟和完善,都为其心理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处于年龄段的儿童在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以游戏为主导的各种活动中,心理发展十分迅速
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是每位教师和父母培养教育孩子的前提和基础
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以学前儿童心理为研究对象,揭示其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任务的学科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的研究包括三个观点: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和相互作用论
1882年普莱尔《儿童心理》出版,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
学习、研究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意义
有助于确立科学的学前儿童发展观、教育观
心理的科学研究有助于帮助人们主动的运用心理规律来开展活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揭示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它能帮助家长和教师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指导家长和教师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适时适当的对学前儿童提出发展的要求和目标。动态的评价,学前儿童的发根据学前儿童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有助于教育者合理地开展学前儿童教育工作
家长和教师在教育学前儿童时,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和指施,往往依赖于他们对学前儿童的认识和了解。例如有研究表明, 美国卢姆对1000个人从幼儿到成人进行了追踪研究,人的智力在4岁时就能达到成人智力的50%,4到8岁获得30%,8到17岁获得20%,当这一研究成果被老师和家长掌握, 了解幼儿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一切事物反应特别敏感等心理特点,在教育中就会根据幼儿年龄合特点实施教育,教育效果就会着提高。此 处作为未来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学习幼儿心理学也是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能极大提高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培养为学前教育终身服务的专业思想
心理现象的本质
简述心理现象的本质
心理是脑的机能,是人脑和神经系统共同活动的产物
脑的结构
脑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六部分组成延髓,脑桥,中脑、间脑,小脑和大脑中级,其中最发达的部分是大脑,其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反射
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大脑皮层的脑细胞和皮层下的神经纤维有着复杂的联系,相互传递信息,构成了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左脑:理性、抽象、学术
右脑:感性、艺术、创造
人把大脑皮层分为四个部分,即额叶、颞叶,枕叶和顶叶,其中,额叶是进化过程中最新发展起来的部分(占大脑29%,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大脑半球皮质以下的其他部位是低级神经中枢,它和大脑共同构成中枢神经,中枢神经系统控制全身的神经,与身体内外的感觉器官、效应器官相联系
脑的机能
大脑的主要功能是接收、分析、综合、贮藏和发布各种信息
机体所有感觉器官都从外界获取的刺激信息,通过神经传入大脑,经过大脑皮层的加工整理,然后发出信息控制各器官和系统的活动,各器官和系统的活动状况又会再通过神经系统报告给大脑,以便精细调节各系统
左半球大脑主管身体的右半侧活动,右半球大脑主管身体的左半侧活动
枕叶与视觉有关,颞叶与听觉有关,顶叶与肤觉,身体运动觉有关,额叶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具有特殊作用,控制着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
有疾病受伤等引起额叶损伤的人,会出现智力障碍和人格的改变,智力障碍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和理解力,减退思维和综合能力明显丧失等,人格的改变主要表现为智能障碍,表情淡漠,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不知整洁,生活懒散等,皮层各部分分工合作在机能上相互联系,协调一致
大脑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反射
集体对自己作出的规律性应答行动,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固有的反射,如新生儿吮吸行为
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易变的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与某种特定的刺激多次结合后形成的反射。形成条件反射的信号有两大类,一类是具体信号,人们生活中看到,听到,闻到,尝到,触摸到了刺激物作为信号,另一类是抽象信号,语言符号,望梅止渴,这就是抽象信号引起的条件反射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只有当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脑时,人脑才能形成对外界的映象,产生心理
客观现实是指人的心理之外,独立存在的一切事物
心理现象是由外界输入的信息引起的,客观世界是心理的内容和源泉,人们通常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比来说,社会环境对人的心理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依赖于亲子关系,语言的发展依赖社会交往。当外界刺激作用于人在人脑中产生各种心理现象时,这些心理现象又会反过来作用于周围环境,所而引起新的心理活动。心理现象和人的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规律性的联系
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每个人反映事物时,都有一个内部的加工过程
主观能动的反应是人脑对现实的反应受到个人的态度和经验的影响,从而使反应带有个人主体的特点
英国作家莎士比亚说,1000个读者眼中就会有1000个哈姆雷特
心理一方面反映着客观现实的性质和特性,另一方面也反映着个人对现实的关系和态度,每个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陈述和规定,往往带有主观的色彩
个人的经验也左右着对现实的反应,原有的经验对认识新事物具有双重性,既可能加速和帮助理解,也可能延滞和妨碍理解
心理的主观能动性还表现在他能支配和调节人的行为,反作用于客观现实,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
人们心理的主观能动性大小要依赖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水平和所持的态度,并且要接受社会道德标准的衡量
人的心理受客观现实和人的主观条件的制约,是主客观条件在具体活动中的对立统一
心理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发展,心理产生于人的实践活动,并通过实践活动得到表现,发展
人的各种心理都产生于实践活动,只有经常接触社会与人交往,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对各种事物产生合理的认识,才能对客观事物产生一定的态度,必要时才能表现出克服困难的意志。行动同时,只有通过大量具体的实践活动来加强训练,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能力和特长
人的心理对客观现实的反应是否正确?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得到检验和校正
总之,心里产生于人的实践活动,并通过实践活动得到表现和发展
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描述性研究
观察法
在自然条件下,通过对反映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的缺陷
在自然条件下的事件很难按照严格相同的方式重复出现,对某种现象难以进行重复观察,观察结果也难以进行检验和证实
在自然条件下影响某种心理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很难进行精确的分析
对条件不加控制,可能会出现不需要研究的现象,而要研究的现象却没有出现
结果容易受到观察者本人的兴趣,愿望,知识,经验和观察技能的影响
更适合观察法使用的情况
对所研究对象无法加以控制
对某些条件进行控制,就可能影响某些行为的出现
由于社会道德的要求,不能对某种现象加以控制
测验法
用一套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按内容分为智力,成就,态度和人格测验
按形式分为文字和非文字测验
按测试人数分为个别和团体测验等
所谓测验,就是用对有代表性的若干个局部问题的考察来说明事物的总体情况
心理测验要注意两个基本要求及测验的信度和效度,信度是一个测验的可靠程度,效度指一个测验是否有效的测量了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可以通过对行为的预测来表示,为了保证心理品质的信度和效度,一方面要对某种心理品质进行深入研究,另一方面在编制心理量表时要注意严谨和科学
产品分析法
活动产品分析,通过分析一个人的活动产品,如日记作文,书信技能等心理活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个案法
由医疗实践中的问诊方法发展而来的要求,对某一个体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其行为和心理的原因,个案法常用于提出理论或假说,要进一步检验理论或假设则有赖于其他方法的帮助
实验性研究
在控制某些条件的情况下,对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叫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
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的,运用这种方法有助于发现事件的因果联系,并允许人们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反复验证
缺点,由于主试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使实验情境带有极大的人为性质,被试处在这样的情境中,又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就有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并影响到实验结果的应用
自然实验
现场实验,在某种程度上,它克服了实验室实验的缺点,它对实验的条件进行适当的控制。但是,在人们正常学习和工作的情境下进行的,自然实验的结果比较合乎实际,但难于得到精确的实验结果
在实验中,研究者主动干预被试的活动,创造某种条件,使某种心理现象得以产生并重复出现。心理实验是人们利用各种条件的控制去发现和证实某种心理现象,心理活动的方式和方法具有针对性,可重复性和结果。显书信,现代心理学正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学前儿童主要指0-6岁儿童
学前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0- 6岁
婴儿期0-3岁
幼儿期3- 6岁
狭义3- 6岁等同于幼儿期